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服装设计论文

中国服饰品牌缺少历史感与文化性的原因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6-03-23 共2606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奢侈品牌中的文化诉求与历史传统
  【绪论】服饰品牌的文化性和历史感构建绪论
  【第一章】奢侈品牌的历史感与文化性特质
  【2.1】国外着名服饰奢侈品牌的历史文化意识
  【2.2】国外服饰奢侈品牌展现历史感与文化性的方法
  【3.1】国内奢侈品消费现状
  【3.2】国内知名服饰品牌现状
  【3.3】中国服饰品牌缺少历史感与文化性的原因
  【4.1】中国服饰有取之不尽的历史文化资源
  【4.2】提升本土服饰品牌历史文化底蕴的途径和方法
  【结论/参考文献】本土服饰品牌文化内涵的提升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三节 中国服饰品牌缺少历史感与文化性的原因

  通览中国今天的高档服饰市场,不但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就连国内的某些二线城市也被诸如 Louis Vuitton、Armani、Hugo Boss、Coach等西方奢侈品牌覆盖淹没。借亚洲消费者研究专家查哈和赫斯本的话来说:“新一代的中国人或许不认识莫扎特、贝多芬,但他们知道 Louis Vuitton 和 Prada.”相比之下,能够数出几个本土服饰奢侈品牌的顾客更是少之又少,不禁令人扼腕叹息。

  为什么中国就没能发展、壮大起自己的服饰奢侈品牌?现有的本土高档服饰品牌为什么如此弱势,为什么不能在消费者心中烙下深刻印记?

  原因肯定是来自多个方面。但非常重要的一点,笔者认为,源自这些服装服饰品牌本身历史感和文化性的缺失。而这种缺失,归根到底,一是由于对奢侈品牌历史感文化性特质及其重要性认知不足;二是因此对民族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在服装服饰上的展现的缺少自信。

  一、对奢侈品牌历史感和文化性特质认知的缺失

  品牌与奢侈品牌这两个概念皆源于西方,经过他们近百年来的探讨和总结,已形成一套较为完整、规范的理论体系。在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运行初期,小部分人敏锐地嗅到了时代变革的气息,纷纷下海经商,赚得第一桶金,变身最早的富裕阶层。可这些人的成功大多只是抓住了中国初步走出计划经济、摆脱物资短缺的好时机,其企业的运营和管理并无一套系统、科学的方法,因而,当日益频繁的国际交流中人们有机会接触到西方的品牌理论时,企业主不是没有对此提起足够重视,就是在具体理论认识和实践操作上存在着一定偏差和缺陷。

  同时,随着经济发展中市场调节作用的日益加大与全球化的前进步伐,国内一些企业难免会受到资本趋利性和扩张性要求的刺激,陷入对利润的无止境追求,表现得急功近利--不去创新研发,只是复制模仿,什么风格最流行、什么款式最受喜爱,品牌便推出相似的产品。要知道,成就一个奢侈品牌绝非一朝一夕的事,不是产品定价高、符合潮流就可以的,这需要企业在长时间地投入和经营中塑造起品牌独特的个性内涵,但国内的服饰企业大多更看重眼前的利益,怎么赚钱怎么来,忽视了对品牌所应具备的历史文化特质的建设和培养,从而形成国内服饰品牌低存在感、高淘汰率的行业现状。

  加上从本章第一节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奢侈品消费仍然处于炫耀和从众阶段,在商品充盈、消费欲望没有节制的今天,人们更注重奢侈品牌在金钱、地位、身份上的象征,而不大关注其背后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传承,以致国内服饰企业或品牌在对历史要素的认知和把握上出现了缺失。

  二、对服饰展现民族文化和历史的自豪与自信心的缺失

  灿烂悠久的中国文化曾长期站在世界文化之巅。但近代以来,面对西方的思想解放、文艺复兴、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社会变革和对外扩张,中国的封建统治者却妄自尊大、固步自封,以至于整个社会政治腐朽,文化落后、经济停滞,从十八世纪开始呈现衰败落伍之势,并最终造成中华民族在近代 100 多年中积贫积弱、备遭外敌欺凌的屈辱历史。

  自鸦片战争以来,我们的先人就前仆后继浴血奋战,踏上反抗外虏、拯救民族、振兴中华、建立独立自由富强的现代化国家的探索之路。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追求物质文化的现代化;经“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变法运动,追求制度文化的现代化;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追求精神文化的现代化,才找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根本方法。几代有志之士西渡留学欧美,东渡求教学日本,艰辛寻觅救国救民的新思想新文化。在打破几千年禁锢人们思想的儒家文化的樊笼的同时,也在民众心中埋下了对民族文化不尊不屑的种子,形成了民族文化xuwuzhuyi的思潮。

  近代的中国始终处于一个动荡不安的状态--从民国建立到袁世凯复辟,从军阀混战到国共内战,从抗击日军侵华到新中国正式成立,这 30 年间持续的征战致使社会经济落后,物资匮乏,人民得不到稳定的生活,也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在家国概念上的自卑心理。

  到了1958年与1966年,党内的左倾思想逐渐占了上风,毛泽东先后发动“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经济与文化陷入了混乱与倒退。

  1966 年 6 月 1 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提出“破除几千年来一切剥削阶级所造成的毒害人民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的口号,随后《十六条》更将“破四旧”、“立四新”明确规定为文革的重要目标。这场历时 10 年之久的政治运动,既把 1949 年建国以来所做的努力、取得的进展全部抹除,使国家再次陷入长时间的动乱--国民经济发展缓慢,主要比例关系失调;也导致中国在国际局势趋向缓和、邻国经济持续上升之际,错失了重要的发展机遇,不但没能缩小反而拉大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同时,这场由文化领域发端的“大革命”也给教育、科学、文化界带来了无法估量的破坏程度和波及后果。它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做出全面否定与批评,致使许多珍贵文物遭到损毁,还造成大部分知识分子身陷囹圄,学校停课,文化园地荒芜,科研机构被撤销,在一个时期内形成了“文化断层”、“科技断层”、“人才断层”.即使 1976 年这场轩然大波就已结束,但其对国人文化素质、精神面貌和民族信仰的摧残和影响还是延续了几代人的时间,至今仍无法完全恢复。

  无庸讳言,经过近现代史上一系列事件的酝酿、发酵,文化大革命在当代狠狠切断了中国的文化根源,致使其后社会的发展失去了文化依托,最终铸成了今天国人对自身文化的不自信问题。

  社会整体情况如此,导致国内的服饰企业没有信心能基于中国传统的、民族的文化来成功打造一个品牌,并精准传递出中国文化的意蕴;另一方面,市场上大多数消费者,特别是年轻一代的消费者对走“中国风”的服饰品牌并不十分感冒,这也直接影响了企业的想法,毕竟每个企业都是以盈利为最终目的的。既然没有信心和能力在服饰品牌中体现与传承本国、本民族的文化历史,于是选择了忽略。这就是我国服饰品牌缺失文化性和历史感的另一个无法回避的重要现实原因。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