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服装设计论文

富宁传统汉服的保护与传承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4-15 共5371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富宁县汉族女性传统服饰的美学内涵解读 
【第一章】云南汉族传统女性服饰特色探究绪论 
【第二章】云南省富宁县汉族服饰概况  
【第三章】富宁县汉族女性传统服饰的现状探析 
【4.1  4.2】富宁汉服对清末民初汉族女性服饰的传承 
【4.3】富宁汉族服饰与周边少数民族女性服饰比较 
【第五章】富宁女性汉族传统服饰的美学透视 
【第六章】富宁传统汉服的保护与传承  
【结论/参考文献】富宁县汉族女性服饰的文化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 6 章 富宁县汉族传统服饰文化保护与传承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总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富宁地区不可避免地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舒适性、保暖性、吸湿性更强的丝绒面料取代了传统自制棉布,机器化生产代替手工制作,人们倾注其中的情感与精力被日益消弱,富宁传统服饰呈现不断消亡的趋势。因此,传承和弘扬传统服饰文化已迫在眉睫,但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或机械地复制与定格,其意义在于对当代服饰设计提供参考价值,使得中国民族服饰艺术文化走向世界民族之林。

  服饰设计已进入“从造型和穿着者的意识来思考”的时代,中华服饰艺术即重工艺精湛、形式华美,又以穿着者意识为主要设计思想的传统。对汉族女性传统服饰文化内涵的了解是保护与传承根本,将传统元素与现代主流思潮相结合,既保留传统意蕴又不失现代感是中国服饰走向世界的法宝。

  6.1 富宁汉族传统服饰文化的现状

  服饰文化首先是一种直观的物质文化,同时又包含着极为深广的精神内涵。服饰具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双重属性,服饰作为物质文化,其中渗透了精神文化的内涵,而作为精神文化,其中又涉及物质文化的内容。服饰文化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而服饰文化的变迁总离不开上衣下裳的基本结构,这是服饰实用功利的目的所决定的,但代表不同时代文化特征和审美观念的款式、作为表现传统汉族服饰文化特征的装饰纹样等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甚至有些款式和纹样永远地消失了,工艺也在不断的衰败,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新的形式取代旧的形式,这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是不可扭转的趋势,是进步中的蜕变。

  笔者在走访云南富宁县文化馆时,发现在楼道墙壁上张贴着不同少数民族表演的照片以及一些手工艺传承人的照片和信息。而对于汉族服装和手工艺人的相关资料极少,并且一提到民族服装,当地人一致认为是指少数民族的服装。文化馆馆长蔡娥女士介绍说她们已申请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申请少数民族的一些项目都已经忙不过来了。在富宁摄影协会举行的各种手工制作大赛中,也鲜少有汉族的作品。

  另外,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和改革的全面深入,现代化的冲击与不同文化的交流不断激荡人们的思想观念,富宁地区外出打工人员不断带来的信息,使得富宁地区汉族服饰正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融入现代化的进程中,呈现出这样的态势:汉族女性中只有中老年人才穿着传统形制的服饰,并且有些地域已不再有人穿着。服饰的材料大有改变,形制和制作方式也有变化,传统服饰工艺已呈现衰弱的趋势,这充分表明当地政府汉族传统服饰的重视力度不够,更谈不上宣传。笔者在调研期间采访一位年轻汉族姑娘时问道为什么不再穿统统服饰了,她回答说传统服装不俏,太土气了。

  汉族作为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其服饰文化和技艺应该给予保护与传承,面对逐渐消逝的汉族传统服饰,我们迫切需要对现存汉族服饰多一分关注,多一些研究,多一些保护措施,在以民族特色为主要文化特色的壮族苗族自治州,除了发展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特色,同时还应该保存汉族传统服饰的精华。

  6.2 富宁汉族女性传统服饰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富宁汉族传统服饰的变迁速度不断加剧,呈现出三方面的态势:a.传统服装形制的简约化。具体表现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穿或少穿传统服饰,取而代之的从市场上购买的成衣,这在青年人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中老年人穿着的传统服饰也经过改良,形制相似,但衣身、衣袖长度有所增减,袖子是长袖,且没有了过去的滚边和装饰,衣服长度也由过去的及膝缩短到刚刚遮住臀部的位置,并且在原来的圆领基础上外加了一个八字领。下装完全摒弃了传统的大裆裤,取而代之的是现代的西裤样式,穿着方便且保暖性强。b.

  服装材料的市场化。传统的自织自染的棉布几乎没有了,市场上出现了大量新兴的纤维面料以及各式的装饰辅料,人们通过选购不同的面料以及装修性的花边,直接拼接制作。新型面料耐穿且保暖性更强,色彩也更丰富,满足了人们新的审美需求。c.传统工艺技术衰落。富宁地区传统汉族服饰制作的手工艺人已寥寥无几,愿意学习手工制作的年轻人少之又少,手工绣花鞋、鞋垫逐渐减少,传统工艺处在消亡之中且呈现不可扭转的态势。之所以会衰落,是因为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给人们带来的便利,服装款式、面料、工艺制作方式的改变也是人们经过功利考虑之后的选择,不容置疑新的款式更加简洁方便,新型的面料相比传统手工纺织的面料更加柔软、透气、御寒,同时现代化的机器也更省力快捷。

  然而,传统的工艺技术如刺绣、图案应该得到保护与传承,这些传统工艺技术是汉族人们数千年积淀的文明瑰宝,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化遗产,汉族服饰的保护工作极其重要,抢救保护的举措如下:

  6.2.1 保存服饰文化资料

  系统地收集、记录和整理汉族服饰文化。笔者在云南民族博物馆参观时,发现有关汉族服饰的照片仅有一张、实物有一套演出服,博物馆内的视频资料中关于汉族传统工艺或民俗风情的视频几乎没有。县文化馆对于汉族传统服饰保存工作也不重视,更多关注的是少数民族文化的申遗和保护工作,文化馆每年都会参与策划组织壮族三月三重大节日,举行各种唱歌比赛,而汉族并没有参与。因此,系统地收集、记录和整理汉族服饰和民俗文化就显得极其重要,服饰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富宁地区汉族女性传统服饰为我们提供了活化石。通过系统梳理其服饰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传统服饰文化的鲜明特征、价值理念,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对待汉族传统服饰文化,应该认真吸取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思想精华和工艺技巧,大力宣传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服饰文化,通过传习教育、历史研究、影视作品等多种方式保留中国传统服饰文化,要对汉族传统服饰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文化馆负责人应起到牵头作用,联合宣传部及学术单位组织人员到富宁汉族村寨展开服饰工艺的调查,利用影视等多媒体对汉族传统服饰制作过程进行实录, 出版书籍、画册、光盘等保存原始资料;各少数民族庆祝节日、举办民间工艺展览时,各级单位应该鼓励汉族手工艺人参加。

  6.2.2 保护资深手工艺人

  保护具有优秀服饰文化的村寨和手工艺人。民间艺人是民间文化的创造者以及传承人,抢救民间文化资源就是要保护优秀民间艺人。经过调查发现,目前掌握一定汉族传统服饰技艺的民间艺人明显趋于老龄化,仅存的几位手工艺人也因为眼睛看不清等原因而无法制作,而年轻一辈又觉得传统服饰落后且耗时间,很少人愿意去传承传统工艺制作,服饰制作技艺随时都在消失。因此一方面要及时保护这些技艺高超的服饰艺术民间艺人,提供给他们创作的空间;另一方要正确认识传统服饰的精神内涵,它不是过时、老朽的象征,在当今主流审美观的影响下,年轻一代人认为穿着传统服饰不俏而且还很土气,是因为她们没有深刻认识到传统服饰所蕴含的精神内涵。

  因此首先要普及和宣传传统服饰的历史渊源和价值,增强人民对传统服饰的认识。具体来说,应该对富宁地区汉族具有卓越服饰制作技艺和高度创造性的民间艺人进行普查,并为她们建立详细的档案,笔者在县文化馆的相关资料中发现有关手工艺人资料的记录,但有关汉族民间工艺中没有关于服饰的记录。另外,主管部门还可以制订民间艺人保护方案,例如成立专项基金,鼓励民间艺人招徒授艺,并且组织不同的活动让他们展示,调动制作者的积极性并主动地投入到民族服饰的保护与开发中,并以此获得经济效益。

  6.2.3 推动传统服饰文化产业化

  各方协作合力推动传统服饰文化产业化。文化馆、宣传部及各学术单位应协作合力,不定期举办民间工艺品展览会,鼓励汉族村民参与。例如手工鞋垫是传统服饰重要的一部分,并且每一双都堪称艺术品,能够寄托制作者的思想情感,相关部门可以利用新媒体为手工艺人创办一个经济实体,让富宁汉族的手工艺术品成立自己的品牌,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山西忻州忻府区东楼乡后郝村联合注册成立的“万针情”手工刺绣合作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们把村里的手工绣花能手和周边农村的刺绣高手们联合起来,实行公司加农户的运转模式。“万针情”鞋垫选用纯棉质布料,并进行保健中草药熏蒸,保持传统手工制作技术,同时又在实用性方面添加了除臭吸汗的功能,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目前在北京、西安等手工艺品市场均有销售,为了开拓市场,需要得到官方的支持和大力宣传,忻州鞋垫样品还多次参加广交会,得以展示忻州手工绣花鞋垫的风采。

  由此可见,传统的汉族服饰文化也应走商品化、产业化、市场化开发之路,树名人、立品牌,将有形的价值与无形的价值有机结合,要实现这一点,需要各方的共同推动,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群众进行服饰创新与改革,对汉族传统服饰进行全面的分析、整理、归纳和提炼,扬其长而避其短,寻求服饰与现代化之间的结合点。抓住时机、利用好现代化带来的各种优势与便利以及当地的有利优势,当地文化部、宣传部、财务部等各相关职能部门形成合力,共同加大力度保证传统文化资料的整理和收集工作、传统手工艺人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合力推进服饰文化产业化,形成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链。

  在大力宣传富宁壮族、苗族等少数民族活动同时,鼓励并组织汉族代表参与。组织一些专家学者和服装设计师到当地考察,以汉族自身的接受力和生活节奏为尺度,在原有的服装基础上加以合理改造,在保持原有基本民族服饰特点的前提下力求美观、简洁、适用,便于生产生活,适应现代审美需要。

  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善于学习和借鉴各国以及各族人民创造的优秀文化。例如,在美国着名杂志《名利场》公布的 2013 年全球最佳着装榜中,第一夫人彭丽媛入选其中,同时,她还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全球百大最时尚人物。”彭丽媛穿衣风格朴素大方,中式立领、仿宋朝褙子大衣、印花民族长裙、缠枝花朵织锦缎裙、旗袍、藏蓝色披风等着装,服装应用精致的绸缎面料、传统民族纹样、独特中式立领,将中国元素演绎的淋漓尽致,凸显出东方女性特有的儒雅气质,是当代服装设计师立足于当代,吸取传统服饰文化的思想精髓进行创新性发展的典范。刚刚结束的 APECE 会议上,各国领导人穿着的由我国设计师设计的“新中装”9,结合现代气息和传统内涵,将一些传统的纹样图案运用于现代服饰上,具有强烈的民族识别。

  小结

  汉族传统服饰文化保留了传统审美价值,具有其优秀的一面,也有缺陷和不足。对于传统服饰的的承传与发展,我们既要尊重历史也要面对现实,更要着眼于未来。因此,有机把握汉族艺术的“利”与“弊”,巧妙地吸取其精华,在当代主流思想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将“土的东西”变成现代的服装,充分利用汉族服饰的精神内核,设计出代表中华民族品格的现代服装,为中国发展走向国际市场提供丰富的创新元素。

  具体来说,在良好的国际国内大背景下,对待传统服饰文化需做好以下两项根本性工作:

  a.民族性与时尚性有机结合。改革开放后,我国的主流时装潮流趋于西化,当代服装设计师都致力于品牌文化的塑造与推广。品牌文化(Brand Culture),指通过赋予品牌深刻而丰富的文化内涵,建立鲜明的品牌定位,并充分利用各种强有效的内外部传播途径形成消费者对品牌在精神上的高度认同,创造品牌信仰,最终形成强烈的品牌忠诚。塑造品牌文化,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与民族传统文化紧紧联系在一起,将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融入品牌文化,更易让大众产生共鸣。在品牌文化中继承民族传统文化需要符合民族的审美情趣,也要考虑到民族的接受心理;同时要重实质,如果过分追求缺乏内涵的形式只会适得其反。传统与创新的统一,尊重传统、继承传统的同时并不因循守旧,使作品令人耳目一新,避免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

  b.传统服饰元素的创新性应用。传统服饰的民族特征主要表现在服饰形制、色彩、图案及配饰等方面,创造性地应用中国传统服饰的元素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这是对待民族文化最直接的表现。传统服饰元素的创新性应用的具体措施为:

  首先,中国传统服饰采用平面结构,服装线条简练、流畅、飘逸,蕴含着中华民族重伦理、崇尚含蓄、讲究群体性和社会性的精神。在平面结构的基础上加入立体裁剪,使服饰既能保持原有的韵味,又能符合人体工学,增加服饰的现代审美。

  其次,中国自古拥有自己的色彩结构以及色彩喜好,在服饰上多方位全面运用,清朝,服饰图案的繁琐及色彩的多样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灵活运用各种色彩,与款式、质料相巧妙结合。最后,传统图案脱离了其特定时空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如古代的十二章纹图案如果直接运用在现代服饰上就没有表明等级身份的意义,利用传统刺绣、扎染、蜡染的技法将其进行改良,给衣服增添几分复古的情怀。

  因此,应该善于从传统服饰文化中提炼出符合当代社会思潮及未来世界发展趋势的因素,并赋予现代意义,不断地去思考现代社会的人文性、科学性及新生事物。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