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服装设计论文

泸西汉族女性服饰文化特点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4-13 共6867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泸西县汉族女性传统服装特征分析 
【第一章】泸西县传统汉族女性服饰探究绪论 
【第二章】云南泸西自然、人口、历史概况 
【3.1  3.2】泸西汉族传统服饰溯源及其特点 
【3.3  3.4】与少数民族传统服饰的相互影响与个案研究 
【第四章】泸西汉族女性服饰文化特点 
【第五章】泸西汉族传统服饰的保护与传承 
【结语/参考文献】泸西汉族传统女性服饰文化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 4 章 泸西汉族女性传统服饰文化特征

  服饰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载体,而且所有的服饰都是人类物质创造与精神创造的聚合体,即体现着文化的一切特征。服饰具有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两重性,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综观泸西服饰的历史,可以从当今时代存在的服饰形态和服饰概念出发,去发现和研究其隐含的文化价值。泸西各民族传统服饰是一部无字的史诗,负载着泸西历史中蕴含着的深远的文化特征。服饰的发展与民族的经济生活、地理环境和文化习俗有着很大的关联,泸西服饰的发展也从侧面体现了泸西的文化发展史。

  4.1 泸西汉族女性传统服饰的象征性

  4.1.1 泸西汉族女性传统服饰图案的象征性

  中国的服饰,从商周开始起色彩即寓有象征意义,图案更有极其丰富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并以形象而直观的方式展示了中国服饰的个性化与多元化。服饰图案追求装饰与内容的统一和谐,富有吉祥如意的文化内涵,是中国服饰艺术的主要特征之一。泸西汉族女性传统服饰的图案是整套服饰中最突出、最丰富、最艳丽的部分,通过借形、借意、借音的方法来表达种种观念。它是一种非“读”不能明其义的符号,要求读它的人能破译其隐藏的密码,而惟一的解码方法就是真正地理解其背后的象征意义。这些装饰图案,有的写意、有的写实,但都寄托着汉族人民自己的心愿和追求。

  4.1.1.1 驱鬼辟邪之意

  《辞海》中将辟邪释为“辟除邪崇、辟除邪说”.[21]概略地说,人们通过一系列行为活动来达到消灾避祸,驱逐魔邪、祈求福音的目的,反映了人们普遍的心理需求。古时人们用面容凶神恶煞的动物作为能够驱逐一切鬼怪的载体,因此将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阻挡一切伤害族群的力量。渐渐地,驱鬼辟邪之举已广泛地渗透到日常生活之中,人们遇到不可避免的灾难或担忧时,就需要寻求心理上的宽慰,进而表现出集聚智慧的生存方式。

  泸西汉族传统服饰中也不乏辟邪符号的存在,从中寄托了人们生活过程中的愿望,赋予了传统服饰强烈的生命力,丰富了传统服饰的精神内涵,使传统服饰集聚装饰性与功能性。

  老虎,兽中之王,宏伟的气势、生动的形态,神圣、尊严、神秘、巨大的威慑力,成为富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动物形象而广泛流传。老虎的艺术形象在人们的心目中往往是,巨大的头,丰厚的毛,圆瞪着双目,凶悍异常的威视着前方,成为威严的象征,蕴藏着勇敢和力量,认为它们能驱邪镇妖,消灭除害。虎在泸西汉族传统服饰中是避邪的标志,尤其是在孩子的衣服、鞋子、饰品中,虎的形象都可以避免邪恶的侵害,例如虎头帽、虎头鞋等,都寄托了长辈对子女远离厄运,健康茁壮成长的一种期待。

  再如,端午节时,臂膀上系有五色丝线编成的丝条,称为“长命缕”.五色丝线编结成的五彩丝带象征了“彩龙”,系于儿童颈项或手腕处,可保佑孩子平安长大并有辟邪作用。大裆裤所使用的腰带为红色的布条,红腰带并不是随便拿来的服饰品,而是特有的服饰特色,泸西汉族喜红,把红色视为喜庆、成功、忠勇和争议的象征,尤其认为红色有“驱邪护身”和“消灾免祸”的作用,因此,服饰品常使用红色。泸西汉族经常使用变形桃子花,将桃子变成想要的形状在传统服饰中装饰。桃自古有驱鬼之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求吉祛灾的文化心理。对桃的顶礼膜拜,寄寓了人类企求健康长寿、繁衍子嗣的美好愿望。如果说,镇鬼辟邪是桃的外显功能,那么,维系人类的生存和种的延续,则是其内隐的功能了。[22]

  4.1.1.2 吉祥寓意

  传统寓意吉祥图案,承载着中华文化发展历史的轨迹,是人类最早期自然崇拜与心理需求完美结合的文化标志,表达了超越自然与现实的理想化境界。长期以来,在一定范围内代表了各阶层的思想、感情、愿望和期盼,也是人们社会心理的具体反映。吉:善也、美也,无不利也。祥:好也、福也、益也。吉祥图案就是通过多种多样的图案,寄予期盼吉祥福善之愿望和理想。它将色彩、习俗、故事、传说、神话中去邪免灾、祝寿福祉的种种素材,通过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五项,以寓意手法,寄情于物,借助于物,借助图案为载体,赋予图像托物呈祥的意趣。这种平凡的手法,体现了真善美的意境和情趣,它把含有哲理的内涵和吉祥寓意的构思,与富有装饰风格的图案统一在一起,给人视觉上的愉悦和精神上的慰藉。

  吉祥图案运用人物、动物、花鸟等形象和一些吉祥文字,以求福、盼禄、祝寿、喜庆、迎祥为题材,通过借喻、比拟、双关、象征及谐音等表现手法,用一句美好词汇,用语义双关的命题和比喻谐音的手法,组成了内涵丰富多彩,雅俗共赏,脍炙人口的图案,迎合了人们向往幸福、长寿、丰收、喜庆的心意。在泸西汉族民间传统服饰中常见的植物图案有牡丹、莲花、梅花、石榴、桃子花、兰花、秋海棠等,图案秀雅柔婉。汉族民间服饰上刺绣色彩斑斓花形饱满的牡丹花,给人带来富贵的感觉,因此,牡丹花又常常被人们称为“富贵花”“国色天香”等。五瓣梅花,五福之象征,为报春花,寓意美德,坚强、高雅、忠贞。同时,马缨花的使用,不仅表达了其自身的意思,还体现出泸西汉民族强大的包容性。

  历史上,汉族民间传统服饰中常用的动物图案有龙、凤、虎、蝙蝠、蝴蝶、鱼等。[23]泸西汉族传统服饰也继承了这些吉祥的图案,将生性丑陋蝙蝠祈奉为“福”的代表和象征,它与“遍福”“遍富”谐音,寄寓单纯善良的愿望;以貌美的蝴蝶作为生活“吉祥美好”的象征,赋予幻想的执着追求;以生殖能力盛旺的鱼作为“多子多孙、人丁兴旺”的象征,表达民族的企盼。汉族传统服饰上也不乏吉祥文字的图案,最多使用的“寿”字。用竹节组成的寿字图案传统的作为“祝君长寿”的吉祥纹样,浓郁的生活气息,优美的装饰趣味,使纹样闪耀出清新的异彩。

  4.1.1.3 宗教意义

  中国古代服饰中的宗教崇拜主题主要包括崇天地、崇神明、崇祖先等思想内容。由宗教崇拜而诱发的服饰,事实上更是古人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一种诠释,例如,对天地的崇拜,产生了传说中中国服饰早期的形与色。殷人尚白,是因为视蚕为天虫,蚕丝的白色系上天所赐。《周易·系辞下》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乾为天,天玄色;坤为地,地黄色,以此为据形成了上衣下裳、玄衣纁裳的服饰。另外,源于原始宗教的图腾崇拜,把普通的动植物神灵化。其实,人们信仰和崇拜的不是某种具体的动植物本身,而是体现在他们身上的某种抽象的神灵意识。中国人自古就有爱莲之风。

  莲与“恋”“怜”谐音,本是爱的象征。而莲又是儒家的象征语言,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寓意纯洁、清廉。莲在印度古文化中是宗教的象征,充满了生殖崇拜意识,是佛教常用的装饰图案,诸佛皆以莲花为座,佛家将它作为净土、清白、圣洁、吉祥的象征。民间将莲强大的生殖功能升华,不仅莲花、莲蓬可以生子,莲叶、莲藕也都具备了相同的功能,说明莲文化在泸西汉族的突出性。

  在宗教服饰中,巫师和宗教主持者的服饰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往往通过服饰来表示这种特殊的身份和地位。宗教在普通老百姓的传统服饰上,则是带有宗教图符形制的纹样,泸西汉族把它转化为代表祝福的无声语言。在服饰的边饰上不乏“卐”字纹样,“卐”为一种符咒或是宗教的象征,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后来发展引申为坚固、永恒不变、辟邪趋吉,以及吉祥如意的象征,是表示永恒的吉祥符号。

  4.1.2 泸西汉族女性传统服饰色彩的象征性

  色彩,常被人们作为服饰美的灵魂。因为在人们的视觉感知、接受过程中,服饰上的色彩信息传递最快、情感表达最深,视觉感受的冲击力最强,而且最具美感诱惑力。所谓服饰色彩,指的是服饰的上衣下裳的颜色,包括内外衣、鞋帽袜、各部位配饰等的色彩。

  服饰色彩,在不同的地域范围内,展现了各个国家、地区、民族的传统和风俗。服饰色彩的象征性,具体地说是指由于人们的习惯、社会的风俗、民族的传统和宗教的信仰以及国家的特定需要,给某个颜色以特定的含义,并使某些色彩因其象征的内容不同,在一定的地区有特定的表情和语言。[24]

  泸西汉族喜红贵黄尚蓝。上文所述,红色有“消灾免祸”之作用,在泸西汉族中普遍使用。再者,中国人偏爱黄色,以黄河与黄土高原为文明发祥地的中华民族将黄色作为最重要的“正色”.中国历来兴盛“天地玄黄说”,认为黄色是大地的根源色,封建帝王告祭天地、祈求五谷丰登的社稷坛的五色土,东青西白、南朱北玄,黄色居中,象征着中国广袤的大地,黄色便成了最尊荣、最高贵的颜色,为帝王专用色,一般庶民百姓禁用。由此可见,色彩的象征意义是历史积淀的成果,并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在社会行为中显示了传播性或标志性的作用。

  服饰色彩上的民族象征性,是由于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的风土人情、传统习惯、文化艺术、生活条件、经济状况的不同,从而对服饰色彩产生了不同的认识、理解和使用方式。

  由于一个民族地区的生活条件,尤其是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的不同,造成了该民族独有的色彩爱好,结果就产生了该民族自己的色彩感觉。泸西汉族传统服饰尚蓝,是由于视蓝色为平静,稳重、祥和并带有文人的色彩,折射出了汉民族原本的文化意境。而这些往往可以在自然生活环境中找到依据,泸西汉族生活在山青水绿的大山之中,树林繁茂生长,精心耕耘在山地间,抬头便是浩瀚无际的蓝天,这种大自然的环境色彩与泸西汉族偏爱的蓝色是一致的,表现了泸西汉族对大自然的喜爱及包容性之心,将自我溶于自然之中,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方式,从中也反映了泸西汉族的传统审美观念。

  服饰色彩的象征性,在现代生活中更突出地表现在各种制服上。如军装、学生服,僧服中的色彩,都具有非常明显的标志性的象征。这种标志性的象征,不仅制约着穿着人的言行举止,同时也增加了穿着者自身的各种感觉(如优越感、自豪感、幼稚感等等)。在古代明确地体现着等级地位上的尊卑的制服色彩,其象征意义更为明确,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文人庶民,都各有严格规定,在体现着统治者的价值观念同时,也折射出历史上服饰色彩的象征性。泸西汉族传统服饰的色彩体现要追溯到古代“礼”制,服饰是常常作为一种文化等级符号存在的,不同等级、不同阶层的人,其服饰都有严格的区分。因此,中国传统服饰便有“昭名分、辩等威”的功能。例如上述所说黄色为帝王专用色,黄色为皇权的象征。服饰色彩的等级差别上,鲜美的正色只准统治者,社会下层只能用白(素)、青、黑等色,服色上可通下,下不可通上。蓝色便成了社会阶级的象征,成为一种社会风俗影响着泸西汉族,传承了一代又一代的子孙。直至上世纪 60、70 年代,老百姓穿的也是蓝色或黑色的衣服,不准“穿金戴银”,这正是当时闭关锁国、封闭保守精神的具体反映。

  因此蓝色作为一种阶级地位、社会角色的标识,不仅仅影响着泸西汉族对传统服饰文化的审美观,而影响了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审美观。

  4.2 泸西汉族女性传统服饰人文精神的体现

  4.2.1 注重功能性

  美学发展史告诉我们:美起源于实用,美依存于人类社会实践,实用先于审美,劳动先于艺术,这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25]服饰既然服务于人,就应遵循“以人为本”的精神。从泸西汉族传统服饰深厚的文化内涵中,最主要的就是反应了其优越的功能性。泸西汉族多居住在平坝地区,以农耕为生,为满足体力劳动者的需要,“上衣下裤”的着装方式突出的就是服饰不影响其劳作时肢体的大幅度摆动,这是保证她们着装后能够继续高效率工作并减轻肌体疲劳的重要措施。

  从衣服的款式看,整体服饰的简洁、简单尤其适合泸西汉人的农耕活动,减少了劳作时带来的危险,轻便不拖拉。泸西汉人不论春夏秋冬,头帕都是其服饰的主要的部分。生活在大山中的妇女上山劳作时,风会把盘好的发髻吹散落而易遮住双眼,双手无暇归拢时,头帕便会充分发挥其作用,此时头帕还可起到防尘的作用。不仅如此,冬季可御寒保暖,夏季可防汗消暑,由此可见,仅仅一小小的头帕便可有如此强的实用性。大襟衣的袖子也由大袖改成小袖以保证双手的频繁活动,而绑腿也是为爬山越岭、方便劳作所用,虽然是小小服饰品,但都是为了在高山区生产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另一主体服饰--围腰,其实用功能甚多,在做家务和生产劳动时可保护衣襟,不易弄脏衣服,又可当抹布、擦手巾,还可将围裙角别在腰带上,当作袋子装东西;冬天可捂住腰腹,挡风保暖;夏天行路时可解下来搭在头上遮挡太阳。由于实用,使人们喜爱上这些款式,进而发展为审美对象,不断将其美化,镶、绣各种图案花纹,使之在实用价值基础上增加审美价值。

  除了对款式的特定需求以外,体力劳动者对服饰,特别是对衣服的色彩主观倾向鲜明,他们第一个认真考虑的不是艺术审美的需求而是带有强烈的实用和经济意向。一般来说,泸西多以农耕生活为主,因此在劳作过程中生产物质对衣服的污染是不可避免的,在这样的客观环境、客观需求之下,自然也就形成了泸西汉人对服装色彩的独到的、出于实用功能的主观意向了。泸西汉族偏爱各式各样的蓝色,这种颜色都是崇尚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而产生的,因此,也是劳作所处大自然的主流颜色。同时,从功能性上讲,蓝色耐脏,适合于农耕火种、田园劳作时穿着。并且,以往适逢干旱时,其耐脏性可减少水的使用。

  4.2.2 表达真实情感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而服饰艺术则是对生活的真实写照,直接反映了穿着者的内心情感以及对生活的真实态度。艺术符号中的思想与情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思想与情感的表达,它可以使人在艺术创造和成果审美情感中达到最大强度的交流。民族民间服饰艺术的文化符号象征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是一种思维方式的体现,以约定俗成的民族民间习俗达到人们心理效应的意象过程,借助着联想、想象和情感体验来把握服饰中意蕴的一种思维方式,服饰元素由人们运用独特的思维方式,变成了一种特殊的语言。[26]

  正如苏珊·朗格所说:“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汉族传统服饰是富含丰富象征意义的服饰,是各民族之间交流的媒介,是个体真实情感的表现。人们在展现服饰本身的视觉形象的同时,也表现蕴含其中的情感表达。

  服饰中的各种花纹图案真实表达了泸西汉人对积极美好的生活的愿望。其中多采用吉祥的、美好的充满生机和诗情画意的题材,寄寓的情感内涵多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她们把对生活坚定乐观的信念和美好的愿望、理想倾注入服饰装饰图案纹样中,使服饰物化了人的美好愿望和理想。譬如,围腰上刺绣的各种图案纹样,牡丹纹表现了对财富的看重,富贵、华丽;莲花纹比喻向往坚贞纯洁的爱情,高洁、优雅;梅花纹是对美德,坚强、高雅、忠贞等个人魅力的憧憬;蜜蜂采花的图案,真实还原了泸西汉人辛勤劳作的场景;童子与莲的纹样造型多样,有时为童子坐在莲花上,有时为童子从莲花心向上探头,均表达了泸西人希望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望后代繁衍昌盛。这些含有吉祥如意、幸福美好色彩,表达了自由、幸福、爱情、长寿、多子,吉祥、平安、圆满等人类普遍的理想追求,寄寓了汉族人民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家乡,追求美好人生的愿望。

  泸西汉族传统服饰基本都是手工缝制,在制作的同时,除了获得物质上的满足之外,还可以得到精神上的慰藉与享受。从某种意义上说,她们在制作自己的服饰,同时又是在勾勒自己的理想国,创造自己认为的生活应具有的美好形象。

  4.2.3 体现民族精神

  服饰在民族文化中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我们通过服饰去剖析和透视民族文化的精神。服饰是各个民族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反映,体现着民族心理素质。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发展中凝聚人心的基本保证。着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说过:“一个民族总要强调一些有别于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上的特点,赋予强烈的感情,把它升华为代表本民族的标志。”[27]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积淀、民族个性的显示器,甚至成为民族识别的鲜明标志。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服饰相对集中地表现了民族文化以及民族艺术,沉淀了民族的、历史的、自然的信息。当衣服与服饰品相结合时,便超越了衣着原有的单纯的基本功能而取得了复杂的精神内涵,成为角色、地位、宗教等社会制度的构成部分,更彰显了美感,显示出民族精神活动的创造力。就泸西汉族来说,不论时间如何演变,都延续了原本所具有的传统,而这种精神也清楚的表现在传统服饰“大襟衣、大裆裤”上。也就是说,泸西汉族不仅继承了汉族文化的精神,也显示了其所固有的生命哲学的态度。

  整体服装装饰及制作都相对简单,材料相对易得,体现了泸西汉人的朴拙美。泸西汉族传统服饰在色彩上都以蓝、黑两色为主,鲜少采用鲜艳的颜色,在布料上也是以素面为主,在装饰图案上也相当的单纯,这种朴素节俭不喜浮夸,以勤俭为美德的民风,象征了泸西汉族着重内在、淡雅、简朴的民族精神。其平面剪裁的方法,保持服装的宽松、飘逸的效果,掩盖本体,也表现出泸西汉族追求自然和谐,不主张矫揉造作的价值观。泸西汉人与少数民族杂居,避免不了相互往来,从而促进了汉族服饰吸收少数民族服饰元素,经常会在服饰上看到少数民族的影子,这些都表明,汉族文化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包容性。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