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发展经济学论文

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内生道路及其发展策略(3)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7-01-11 共9365字
  ( 二) 强化新型城镇化包容性的发展力度
  
  包容性发展即为不平等的减少,且能促进机会增加和机会平等。其本质是经济增长与民生发展的有机协同。在市场完备和制度健全的背景下,城镇化道路的包容性内核应是发展主体的全民性、发展内容的全面性、发展过程的公平性和发展成效的共享性。我们要坚持城乡一体的发展方向,强化新型城镇化包容性的发展力度,充分尊重居民的市场话语权和基于自身效用判断作出的意愿选择。在着力推进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战略举措下,逐步实现户籍与城镇福利体系脱钩,尽快清理整顿与户口相联系的各项政策。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对农民工实现全覆盖和均等化,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程中形成自适应的市场体系,通过保障机制形成激励和约束机制,保护参与城镇化进程中的可行能力、均等机遇及公平性的实现。发挥市场配置基础设施资源的作用,减少行政等级对资源分配的干预,遵循市场规律,促进相邻城镇间基础设施共享,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允许多元化投资,鼓励市场投资参与城镇公共事业和公共服务项目的建设和经营,推动相邻城镇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特大城市要将交通、供水等基础设施向周边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延伸,推进特大城市中心城区公共服务功能向周边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扩散。在关注实现城镇基础设施、城镇土地、住宅等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还要同样关注涉及城镇的外部系统,即社会环境、要素资源、市场及制度等因素,在强化正外部效应的同时,将负面影响降至最低。
  
  ( 三) 合理有效分配城市级差地租收益
  
  针对目前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收益,基本上用于现有城镇建设,从农民手中征收土地的收益几乎没有增加农民的城镇化能力,也没有体现农民的利益。也就是说,我国的城镇化的成效多来源于旧城的集中改造,然而旧城改造本身并不是城镇化,而是已有城镇的自我现代化,并通过现有的户籍制度体现出极强的排外性。对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级差地租收益的分配,从改革方向上来看,根本办法就是改变国家征地垄断土地市场的制度,让集体土地在国家机构监督下进入一级市场,由集体出让土地使用权,国家通过税收取得应归国家的部分; 同时改革模糊不清的集体产权,使出让土地的收益真正成为集体成员所有。从存量土地的统一收购储备到增量土地的统一征用供给,从经营性用地统一招拍挂到协议出让土地统一地价标准,政府虽参与市场运作,但不是真正的竞争主体,仅是服务的角色,同时将土地经营的社会效果置于高度透明的管制之下,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中的分配比例。充分考虑征用土地的占补平衡问题,探索建立适应城镇化发展的人地挂钩土地利用机制。在新增用地指标的分配上,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要与本地区吸纳进入城镇落户人口规模相挂钩,探索建立省内耕地占补平衡指标公开交易市场,研究省内跨县和跨市交易建设用地指标办法。[16]
  
  ( 四) 加强城市体系协调发展步伐
  
  走内生型城镇化道路,还需要加强城市体系协调发展步伐。具体而言,在城市群内部,要促进各类城市协调发展,优化城镇规模结构,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加快发展中小城市,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地方政府强烈追求以土地出让为动力的GDP增长模式,使得各城镇的产业结构雷同,尤其是部分特大城市的综合资源投入的边际效用已呈现递减趋势。为避免城镇发展公共资源的过度极化,中国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应依托人口规模大、交易活动频繁及资源要素集聚等优势专注发展服务业,使得其中或辐射范围内的市场主体分享城市化经济; 大量的中小城市需要按照马歇尔-阿罗-罗默外部性来组织工业生产,在特定的某一个行业或几个行业内进行专业化,从而形成自身在区域内的独特地位,即地方化经济,并在大城市和中小城市之间进行合理的分工协作。[17]基于形成集聚经济的需要,地方化经济最终导致城市化经济,推动城镇化发展实现均衡。在城市群之间,目前我国已形成三大城镇带,即珠三角城市群为核心的南方城镇带、长三角城市群为核心的长江流域城镇带及环渤海城市群为核心的北方城镇带,三大城镇带资源禀赋和发展过程存在较大差异,形成各自不同的经济结构。我们应在更高的区域层面明确城镇的战略发展目标,探索建立城市群管理协调模式,创新城市群要素市场管理机制,破除行政壁垒和垄断,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开放共享,实现城市群协调发展。
  
  五、结语
  
  推动城镇化发展模式的转变,实现以市场机制为主要动力的内生型城镇化模式,应因新型城镇化发展和快速城镇化的质量内涵升级需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一重大理论突破,特别是相关政府和部门文件多次强调的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深刻认识,这无疑有助于转变传统的不可持续的外生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对内生型城镇化发展模式的推进具有重大的前瞻性理论指引和现实性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Michaels G,Rauch F. Urbanization and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12(2) :535-586.
  [2]Kang S,Spiller M,Jang K. Spatiotemporal Analysis of Macroscopic Patterns of Urbanization and Traffic Safety[J].Journal of the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2012(10) :45 - 51 .
  [3]宁越敏,李健。泛长三角地区城镇化的机制、模式与战略[J].南京社会科学,2009(5) :8-14.
  [4]曹刚。中国城镇化模式举证及其本质差异[J].改革,2010(4) :78-83.
  [5]王雅莉,张明斗。中国民生型城镇化的框架设计与优化路径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3(05) :62-69.
  [6]李彦东,刘小新。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及路径选择研究[J].吉林金融研究,2013(4) :16-21.
  [7]倪鹏飞。新型城镇化的基本模式、具体路径与推进对策[J].江海学刊,2013(1) :87-94.
  [8]王素斋。新型城镇化科学发展的内涵、目标与路径[J].理论月刊,2013(4) :165-168.
  [9]胡必亮。论“六位一体”的新型城镇化道路[N].光明日报,2013-06-20(11)。
  [10]张秀娥,李冬艳。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模式及路径研究[J].经济纵横,2015(7) :27-30.
  [11]王雅莉。城市经济学[M].北京: 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8.
  [12]王雅莉。城市化经济运行分析[M].上海: 三联书店,2004.
  [13]焦永利,叶裕民。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改革战略和发展路径[J].公共管理和政策评论,2014(3) :26-34.
  [14]张明斗,王雅莉。中国新型城市化道路的包容性发展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2(10) :6-11.
  [15]张明斗。新型城镇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M].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6.
  [16]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课题组。中国城镇化战略选择政策研究[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3.
  [17]周伟林。中国城市化: 内生机制和深层挑战[J].城市发展研究,2012(11) :16-21.
相关标签:新型城镇化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