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发展经济学论文

我国城镇化发展历程与协调性演变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7-01-11 共10490字
  摘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镇化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一是恢复和初步发展阶段(1949-1957年);二是波动式发展阶段(1958-1978年);三是改革与快速发展阶段(1978至今)[1~3].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实现了大规模的城镇化,推动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条件。然而近10多年来,我国城镇化却脱离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出现了“冒进式”城镇化的现象[4],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种田无地”、“就业无岗”,引发了学界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当前,我国已步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正处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加速推进的重要时期。
  
  如何有效应对城镇化带来的各种挑战,是我国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实现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有关城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城镇化的概念及特征、城镇化动力机制、城镇化模式、城镇化发展道路、城镇化政策、城乡关系等城镇化相关理论[5~6].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越来越多的学者更加关注我国城镇化协调发展问题,相关研究内容分别集中在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7~12]、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城镇化协调发展[13~18]、工业化与城镇化[19~23]协调发展研究,而从整体视角对三者之间的协调性研究[24~26]仍然不足。具体来看,在研究方法上,现有研究主要侧重于定性的方法来研究城镇化失衡的原因,而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很少;在研究内容上,现有研究大多数只涉及土地扩张与人口扩张、土地扩张与工业化等单因子分析方法来研究城镇化失衡问题;在研究时间与空间尺度上,现有研究主要选取较短时间段来研究某一省份或者某地区城镇化失衡现象,而从较长时间段,特别是研究改革开放至今全国范围内的城镇化失衡现象较少。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城镇化内涵
  
  城镇化是二三产业向城镇集聚发展吸纳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城镇地域性质和景观转变的过程,是一个综合的过程[27],主要包含经济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社会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四方面的内容。对于城镇化的定义尚未统一,综观所有学者观点:人口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从而变为城镇人口的过程;土地城镇化,是城市规模和数量、城镇建设用地增长过程;经济城镇化,是非农产业发展要素向城镇空间集聚过程;社会城镇化,是居民生活、生产方式提升转变过程。四者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制约的复杂关系,笔者尝试从经济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三者之间协调性关系出发,来探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土地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的相互协调性。本文未涉及社会城镇化主要因为社会城镇化比较抽象,指标量化困难,其次人口、经济、土地城镇化也是社会城镇化的体现。
  
  土地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三者之间存在明显的互动关系,人口城镇化是核心,经济城镇化是动力,土地城镇化是保障(图1)。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城镇化相互促进。一方面是人口城镇化使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大批农民工涌入城市,从农业生产活动人员转变成为城镇二三产业从业人员,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人力支撑;同时人口城镇化扩大了城市消费群体,增强了消费能力,刺激了内需,成为我国目前经济增长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人口城镇化不仅扩大了城市就业人口,也为产业发展提供动力支撑。另一方面,经济城镇化是指城镇产业发展创造财富的能力,现实中表现为产业发展为城市提供了充足的就业岗位。
  
  城镇化三位一体模型
  
  土地城镇化是人口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的载体。城市的发展、人口的转移都离不开一定的土地空间来予以容纳,在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过程中,城市建成区空间不断扩大。当土地城镇化滞后于人口城镇化,则会对造成城市生活配套设施不能配套、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等后果;当土地城镇化滞后于经济城镇化,就会导致产业空间受限,建设用地地价升高,抑制城镇产业发展,同理也会带来城镇房地产价格上升,人们生活成本增加,影响城镇化的可持续性。当土地城镇化超前,则会出现土地资源浪费,出现大规模造城,城镇空间无序蔓延,出现有城无产,催生一大批鬼城空城等问题[28].只有三者之间协调发展,形成良性互动关系,才能实现城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这对我国城镇化显得尤为重要。
  
  1.2  研究指标选取
  
  在遵循科学性、全面性的前提下,研究选取城镇人口(含常住人口)作为人口扩张指标,建成区面积作为土地扩张指标,二三产业生产总值作为经济城镇化指标。
  
  数据主要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按照《中国统计年鉴》及《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分类三)的地区分类方法,分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三省①。由于香港、澳门及台湾数据的缺失,本文研究数据为大陆地区数据。
  
  1.3  研究方法
  
  首先,构建城镇化结构模型;其次,运用K值法计算我国1982-2013年间建成区面积弹性增长系数K1、城镇人口弹性增长系数K2、二三产业经济弹性增长系数K3;选取1985、1995、2005、2013年我国建成区面积、城镇人口、二三产业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利用协调性指数分析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三省城镇化协调性演化过程;最后运用Arcgi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将计算结果在中国行政地图上可视化。
  
  公式(1)K值法:K=x∕y
  
  公式(2)协调性指数可以定义为:
  
  
  
  x、y分别代表建成区面积增长率、城镇人口增长率、二三产业生产总值增长率三者中的其中两个变量。
  
相关标签:新型城镇化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