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生物学论文 > 生物教学论文

初一生物中的探究性提问研究

来源:学术堂 作者:师老师
发布于:2019-12-11 共2129字

  初一生物论文(范文8篇)之第三篇

  摘要:初一生物课堂学生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教师在探究性教学活动中应当着力于增强学生自信, 培养学生的主动质疑精神, 挖掘学生的提问潜能, 激发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提问,潜能挖掘

初一生物论文

  在新课程改革中, 生物教学以培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重要任务, “倡导探究性学习”是生物学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因此,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教师在探究性教学活动中应当挖掘学生的提问潜能, 激发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

  一、增强自信, 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增强自信, 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是中学生具备提问潜能的前提条件。例如, 在以往的教学中, 教师会注重师道尊严, 总认为老师比学生阅历丰富, 理论功底扎实, 常以权威自居。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迷信教师, 不敢质疑教师, 导致课堂无人敢问。学生认为自己的问题、答案等都是错的, 对自己越来越不自信, 越来越不敢提问。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就应该改变自己, 贴近学生实际, 增强学生自信, 培养学生的主动质疑精神。例如, 在讲解人体是由206块骨骼组成的时, 就有的放矢地设疑:“我们每个人的骨骼都一定是206块吗?”学生立即对这句话产生了质疑, 提出了“如果缺胳膊少腿就小于206块”“如果是先天性的多指就大于206块”等等很多假设, 这是老师及时肯定学生的回答, 表扬他们的思维敏捷, 从而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培养他们的质疑精神。

  二、创设民主氛围, 使学生敢问

  在提倡探究性学习的今天,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 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爱护和尊重学生的质疑, 耐心而细致地倾听学生的提问, 创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消除学生的焦虑和紧张,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完成学习。比如, 在上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显微镜的使用》这一课时, 七年级学生年龄比较小, 他们没有见过显微镜, 对显微镜充满好奇。在上实验课时, 他们常常在老师的视线外做些小动作, 会偷偷观察一张白纸或一根头发, 甚至一个小昆虫。老师发现这种情况时, 不应该强令禁止, 而应该去引导他们。耐心地发问:你们看到图像没有?为什么看不到?让他们思考:用显微镜观察应该用什么样的材料?这样, 学生就会对“观察材料必须是薄而且透明的”这个要求充分了解, 同时, 学生的好奇心得到很好地保护。

  三、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多问

  (一) 开展学生实验, 诱导学生质疑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许多生物现象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得到解释。比如, 北师大教材七年级上册《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光合作用》, 其中“光合作用”的发现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事例。实验中验证“光合作用合成淀粉”, 是一个引导学生提问的非常好的素材。实验过程通过遮光、照光、脱色、染色这些过程, 来检验淀粉的存在。整个过程, 是一种严谨的过程, 体现了一种科学探究思想。因此, 在实施实验教学时, 可以做两方面的探索:第一, 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第二, 让学生积极参加到实验中去, 如遮光和脱色, 让学生充分感知过程。待实验结束以后, 可以这样提问:“为什么对叶片进行部分遮光?”“实验前为什么要对叶片进行暗处理?”“为什么叶子的一部分要用不透光纸遮盖, 然后在实验前放到阳光下照射2~3小时?”“为什么叶片放入酒精后不能直接加热要隔水加热?”等问题, 学生一定会信手拈来。

  (二) 适时采用多媒体, 唤起学生质疑

  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不断更新和发展, 如实物投影仪、VCD、电脑等多媒体充实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 使课堂更加丰富多彩。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具体需要, 精心设计“课件”, 为学生创设最佳的“视听”情景。

  比如, 在学习“验证植物呼吸要放出热量”这一探究活动时, 由于需要五六个小时才能完成探究活动, 老师可以采取制作FLASH动画, 很形象地把温度计指数的变化直观地展现给大家, 学生们的思绪紧随着蔓延开来, “两个保温瓶的温度计指数为什么变化不一样呢?”“温度计的指数为什么会上升呢?”“使温度计指数上升的热量来自哪里呢?”等问题也随之而来。这样, 学生的学习热情将会大大提高。

  四、教给质疑的方法, 使学生会问

  (一) 充分利用课本上现有的问题, 在学生弄懂和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 可以提出更多的问题。

  如“吸收作用”这一节, 课后有这样一道思考题:为什么一次施肥过多, 会造成“烧苗”?在弄明白该题的基础上, 鼓励学生质疑, 学生就会提出很多有关这方面的问题:1.吃了过咸的食物多了为什么会感觉口渴?2.制作糖拌西红柿和盐拌青菜, 为什么盘子里会出现很多水?3.为什么夏天喝浓度高的饮料越喝越口渴?对这些问题的提出, 就是学生学习了课本上的提问方式, 从而知道怎样提出高质量问题的结果。

  (二)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模仿, 并且学习他人的提问方式。

  比如, 在《基因是性状遗传的物质基础》这一节教学中, 课前教师可精心创设这样一组问题:1.父母把什么传给孩子呢?2.什么是基因?3.基因与染色体、DNA之间是什么关系?4.基因是不是成对出现的?这些问题的设计, 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久而久之, 学生自然会潜移默化地去运用, 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沈加德.探究性学习的尝试与思考[J].宿州学院学报, 2005, (03) .
  [2]刘恩山.领略生命世界的精彩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生物学 (北师大版) 教科书的设计思路和特点[J].生物学通报, 2002, (09) .

点击查看>>初一生物论文(范文8篇)其他文章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