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法学论文 > 法制教育论文

大学生法治思维培育的主要路径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5-27 共2822字

  一、法治思维的内涵
  
  法治思维是人们以法治理念为指导、依照法律的逻辑规则,运用法律规范、法律原则和法律精神观察、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思维方式。其基本内涵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合法非法的思维。即在观察、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时,要根据法律来进行合法与非法的预判,包括目的是否合法、权限是否合法、内容是否合法、手段是否合法,要把合法性评价放在优先位置考虑。二是法律权威的思维。宪法和法律的尊严高于一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一切组织和机构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在这个意义上,法治思维同时也是以制约和监督公权为核心内容的思维,要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三是人民主权的思维。法治是民主的法制,人民主权是民主的本质体现。因此,法治思维也成为人民主权思维的本质要求。在立法做决策时要吸收人民的参与,充分体现人民意志,做到执法为民、司法为民。四是权利义务的思维。法律问题说到底就是权利义务的问题,法律关系就是权利义务关系。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社会主体彼此之间,都是权利义务的关系。法律的价值在于保障权利,义务是为了保护权利而存在的,责任因义务而设定。尊重他人权利是法治思维的表现,侵犯他人权利则是人治思维的表现。五是正当程序的思维。无程序则无正义,正当程序是保障实体正义的基础,被称为“看得见的正义”

  〔1〕.违反程序同样构成违法。程序思维要求将社会中已经存在的各种冲突按照法定程序办理,严禁恣意行使权力,保障程序参与者的平等。程序正义是制度正义最为关键的组成部分,也是保障实现个案实体正义最有力的制度性条件,在此意义上说,对程序问题的重视程度,恰恰是识别一个人、一个社会是否真正接纳了法治原则这一个文化公理的最佳方式〔2〕.六是逻辑推理的思维。从法律方法论的角度看,法治思维就是把法律作为修辞讲法说理,运用法律逻辑规则、法律论证规则和法律解释规则等进行思维决策,探寻用法治的方式解决现实社会中的纠纷与问题〔3〕.

  二、大学生法治思维培育的主要路径
  
  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形成过程就是大学生不断学习法律知识、不断进行法律实践,观事察物、论人说理,以法律作为衡量和评判的准绳,从而逐步养成法治思维习惯的过程。

  (一)树立法律至上的法治理念,培植法治认同感
  
  法治理念是培育法治思维的基础,而法治思维又是自觉运用法治方式的前提。法治思维就是要运用法律至上的理念去观察、分析和解决一切涉及法律性的社会问题。法律是否拥有至上的地位,是区分一个国家究竟是人治还是法治的根本标准。法律至上体现了对法治的认同。法治认同是对现行法律所持的一种敬畏、信赖并积极认同的态度。没有对法治认同的心理基础,任何社会都不能迈进法治社会的门槛。对于大学生而言,法治理念不仅是法律素质的核心内容,而且也是法律知识、法律意识、法律观念外化为法律素质的桥梁。坚持法律至上,就要模范地遵守法律的规定,切实地维护法律的权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摒弃人治思维和官本位的错误观念;加强监督,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抵制权大于法、以权压法的现象,重拾包括大学生在内的社会公众对法治的信心。同时,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增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意识。法治思维的核心是如何看待法治,厘清法治的内涵。法治与人治、专制对立,是运用法律治国理政的方式。法治的基本内涵是法律至上、人权保障、依法行政、司法公正。约束公权、保障私权始终是法治的精髓。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就是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大学生只有牢牢树立这样的法治观,才能增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意识。

  (二)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让追求公平正义成为最大共识
  
  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育,离不开良好法治环境的保障。法治环境包括社会法治大环境和校园法治小环境。从社会法治大环境来说,要崇尚法治价值在解决重大社会问题中的作用,弘扬法治文化传统,提升法治价值的影响力,坚持依法办事;推进依法行政,在利益多样、观念多元的今天,只有善于运用法治思维、选择法治手段,法治环境建设才会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牢固树立司法公平理念,将每一次办案变为说服引导公民相信和尊崇法律的过程,在化解矛盾纠纷过程中体现法律价值,让依法表达诉求、维护权益成为公民的自觉选择,让依靠法律、信任法律、认同法治成为全社会的情感归依;努力营造有利全社会成员知法守法的法治氛围,让厉行法治、追求公平正义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最大共识,形成不愿违法、不能违法、不敢违法的社会法治大环境。从校园法治小环境来说,高校的管理水平和法治状况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大学生对法治的信念,进而影响到大学生法治思维、法律素质的形成。因此,高校管理者要秉承依法治校,努力实现高校管理的法治化,营造校园法治氛围。要以人为本,依法建立以大学章程为核心的内部管理制度,畅通大学生处分申诉制度等救济途径,健全校务公开制度、学代会制度等各项管理规定,内容上改变过去重义务、轻权利的做法,程序上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充分利用校内广播站、电视台、校报、黑板报、宣传栏、校园网等媒体,介绍相关法律法规,传播法律文化,宣传法治人物典型事迹,营造良好的校园法治小环境。

  (三)开展多元化实践性教学,加强大学生法治思维的训练
  
  目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主渠道,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主阵地。提升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实效性,应该树立重法律知识传递更重法治思维培养和法治方式运用的新理念,以法治思维训练为向导,开展多元化法律实践性教学。在课堂法律实践性教学中,突出多媒体教学手段,生动地呈现出生活中的重大法律案件,让大学生融入案件的不同角色,归纳案情,尝试理解相关的法律知识,提出、分析和解决相应的法律问题。在校园实践性教学中,可以结合课堂法律理论教学内容,收看“法治的力量---年度法治人物评选暨颁奖盛典”,精选中外优秀法治题材的影片,举办“影像中的正义电影周”,举行“与法同行”法律知识竞赛,开展“法律在我身边”调研活动,指导学生开展模拟法庭实践教学等,逐步养成用法治眼光观察问题、用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社会实践性教学中,开展“旁听法庭审判”,让大学生对所学的法律知识、法律运用有直观的体验,提高学习法律的兴趣;组织“法律进社区”,提供学法用法的用武之地;参观监狱,听取服刑人员真诚悔过的心声,远离犯罪,增强守法意识;与司法机关进行合作,建立法律实践教学基地,有效地开展基地实践活动。

  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高校的主动担当,更需要全社会、家庭的齐抓共管,才能与大学生自我教育形成合力,真正取得成效。

  参考文献:

  〔1〕陈瑞华。看得见的正义〔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序言。
  〔2〕郑成良。论法治理念与法律思维〔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4)。
  〔3〕陈金钊。对“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诠释〔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3,(2)。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