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多媒体设计论文

需求分析方法与需求转化方法研究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3-23 共3848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基于用户需求的移动互联网产品设计探究
  【第一章】需求理论下移动互联网产品的研发分析绪论
  【2.1】实体产品设计中用户需求获取与转化的方法
  【2.2  2.3】移动互联网产品设计中用户需求获取与转化的方法
  【3.1】基于中老年用户特征进行用户需求的动机挖掘
  【3.2 - 3.4】需求分析方法与需求转化方法研究
  【4.1】动机挖掘与需求获取
  【4.2】用户需求的定义
  【5.1】中老年人手机音乐类产品信息架构
  【5.2】中老年人手机音乐类产品视觉设计
  【结论/参考文献】移动互联网产品开发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3.2 需求分析方法研究

  在需求分析阶段,通过对收集起来的动机进行整理汇总;将具体用户动机剖析后把人物类型聚类;创建人物角色模型并进行目标定义;通过目标分析指定主、次要人物角色,将人物角色通过情境场景剧本的讲故事方式对功能进行确定与定义。需求分析阶段研究过程如下图:

  3.2.1 人物角色创建

  Robert Reimann 等专家研发出一种构建人物角色的实用过程[27],研究者们将根据前期定量与定性的用户调研结果,对这个过程做出适当调整。因此,设计师与研究人员们需要仔细从观察到得行为、言语、暗示,以及各种不明显的环境因素中重新建立目标。

  Nils Pharo 曾指出:量化的数据常常不如定性的事实更准确和有说服力。由访谈所得到的用户的独白、对话和记录可以捕捉用户最真实的反应情景,对设计具有启发性。

  人物角色并不是真实的人,但他们是基于我们观察到的那些真实人的行为,将这些要素抽象综合成为一组对典型产品使用者的描述,以辅助产品的决策和设计,并且在整个设计过程中代表真实的人,是在人种学调查收集到得实际用户的行为数据的基础上形成的综合原型[28].人物角色的方法主张为具有特定需要的特定个体类型设计,其关键在于首先选择合适的个体,即确定产品是为哪些人所设计。而真正的用户的心理模型通常与产品设计师们想象得完全不同。用户基于自己的能力、知识使用产品,他们的心智模型是从外部去使用产品,取决于他们的生活、工作目的,行为习惯,认知观念,审美评价等。而设计师与工程师的利益点,决定了他们更考虑如何使产品技术合理、流程优化、自己的工作方便易行,能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利益角度思考。

  本课题所使用的人物角色模型正是一种非常好的办法帮助设计师和其他研发人员,立足于用户角度,看问题,创建人物角色模型可以尽可能的减少主观臆想,去理解的用户最真实的需求是什么,然后去寻求一定的方法为不同类型的用户提供更好地服务[29].本次研究将前一步用户研究与竞品分析得出的结论进行汇总,得到中老年用户的手机音乐使用动机。将使用动机进行分类,归纳出人物类型,将动机注入人物类型中,使用人物角色模型的方法将动机具体化,值得注意的是,一个特定的人物角色并不是对某个具体的个体用户的描述,他代表了某一特定的用户群;与此同时,人物角色又以一种被具体描述的个体方式呈现,使其赋予生命力,增加设计师对设计目标的同理心,有助于提出更加符合用户的认知、情感、目标和期望的功能。

  3.2.2 目标分析

  人物角色的目标驱动其行为方式。《编写有效用例》中作者利用海拔高度命名法,将用户目标比喻为海平面,即系统价值的判断标准。用户目标建模,就是在用户模型(人物角色)的基础上,对用户目标进行梳理、查漏补缺,并最终以"相互独立,完全穷尽"的标准整理出结构化的目标列表,以便后期针对用户目标确定用户所要执行的任务。但是用户目标往往是抽象的、含蓄的,甚至用户自己都无法清楚表达。我们只能从观察到的用户行为、对其他问题的回答、非言语的暗示、以及环境的暗示中重新构造目标[28].因此,对用户目标本身进行更为具体明确的了解、分类和定义是非常重要的。在诺曼的《情感化设计》中,提到了产品开发设计必须要考虑 3 个不同层次的认知和情感处理过程,作者称之为本能、行为和反思的,而体验目标、最终目标、人生目标则对应这三个认知处理层次。

  体验目标是简单地、通用且个人的,它表达了一些人在使用产品或者与产品的交互方面所期望的感受,这种目标让人们关注与产品的视觉、听觉特性、产品的交互感受。

  设计师必须将人物角色的体验目标转化为可以传递恰当感觉、情感、感情和情调的外形、行为、动作和听觉;最终目标代表了用户在使用某个具体产品时进行操作的动机,这些目标是产品的功能设计需要关注的,必须把最终目标当做产品行为、任务、外观和感觉的基础;人生目标表达了用户的个人渴望,是深层次的驱动力和动机,它们能够解释为什么用户要尽力完成它们期望完成的最终目标,必须要将人生目标转化为高层次的产品功能、正式的设计概念和品牌战略。

  3.2.3 情境场景剧本定义
  
  基于人物角色的场景剧本是使用产品来实现具体的目标的一个或者多个人物角色的简洁描述,我们站在某个角色的角度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描述出人物想象中的最佳体验,并由此开始设计[28].这里强调关注的是"人",是关注他们如何行动与思考,而不是科技目标或商务目标。场景剧本能够对用户与一个产品、环境或系统之间的非语言对话、交互功能的结构和行为进行捕捉,它能够从"用户"(人物角色)的角度去定义具体的功能、功能的优先级、功能的呈现方式与用户与系统交互的表达方式。简单地说,场景剧本就是使用人物角色来讲述针对设计的故事。

  用户,是场景剧本的根本。我们这里说的用户即上一章节中总结出的人物角色。值得注意的是在每次设计的过程中都会出现多个人物角色,那么故事的编写将需要围绕主要人物角色所处的使用环境、过程中需要完成的动作与用户最终目标这几点展开,并同时也需要考虑到次要人物角色与补充人物角色的环境、需求以及目标。

  3.3 需求转化方法研究

  (1)基于用户心理模型的螺形转化

  基于前期用户需求获取、用户需求分析的线性发展,在产品开发需要走向转化为实际确定的功能阶段时,线性阶段将转变为一种螺形的发展曲线。

  (1)超人性化设计方法:是将人种志的研究理念及方法融入用户研究的一种新的设计观念,该方法源自欧美等设计发达地区。它将设计的完整架构流程完成为:"界定课题"、"收集素材"、"整合数据"与"设计方案"并将前三个步骤归纳为"设计研究".超人性化设计方法的设计目的是满足使用者的需要,回归到真实地使用者之中,研究真实地使用情况,将社会学科与自然学科相结合。

  (2)戴力农老师以超人性化设计框架为基础,对现行的超人性化设计思维进行完善,未来的超人性化设计研究不仅仅是"界定课题"、"收集素材"、"整合数据"与"设计方案"四个阶段的单一循环,它将会是多层循环组合的一条螺旋线形。

  (3)本课题受到超人性化设计思维的启发,将其运用至互联网产品的设计研究上。

  互联网产品由于更新迭代快、生命周期短的特点,用户测试与反馈显得极为重要,有效的抓取用户反馈并将其转化为实际需求是保持产品生命力的一条极为有利的因素,所以本次需求向功能的转化步骤上,借鉴之前学者的研究成果,加入用户反馈这一重要环节,将整个需求转化模型整合为:"收集"、"分析"、"测试与反馈"三个必要步骤,"设计"环节将围绕整个螺形环节之中(本课题研究不针对设计环节)。

  1. 收集:即用户需求的获取环节。在本课题中指用户研究阶段,针对中老年用户的认知特征使用观察法与访谈法对该用户群进行深层次的研究,旨在挖掘出用户对于研究主题相关信息,最终分析出用户动机。

  2. 分析:即用户需求的分析环节。依据用户动机对人群分类,使用人物角色法与情景故事剧本的方法,以讲故事的方式将虚拟的集功能与一身的用户人物角色完整呈现。

  3. 测试与反馈:对确定好的功能进行向表现模型的转化,需要找到一些目标用户使用卡片法进行测试,在测试与用户反馈的过程中找出表现模型与用户心理模型之间的差距,将差距汇总转入"收集"阶段。

  如此快速反复进行,形成移动互联网产品需求获取与转化的螺形模型。

  (2)卡片法

  卡片法的运用相当广泛,即使用卡片这个物质载体来帮助设计师做思维显现、整理、交流的一种方法。这个卡片上的信息可以是文字、图画或者一段感想。卡片法有成本低、易收集、灵活移动、查找方便等优点。本课题将在功能流程的"测试与反馈"阶段使用到该方法。将设计好的功能流程设定成任务,任务流程的不同阶段分别至于不同的卡片上,让目标用户对卡片进行自主排序。这样做的目的是将设计师的表现模型与用户的心理模型进行一定程度的匹配,衡量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目标用户对于功能的理解与功能流程设计上的偏差。

  使用卡片法对用户进行测试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中老年用户的认知能力有限,他们无法在一定的条件下快速读懂线框图与理解设计师的思维;另一方面是因为若一开始就直接将未确定的功能进行设计与编码开发的完全呈现,投入成本就会相对高出很多,不适应移动互联网产品"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的发展特点,尤其是对于一些资金较少的小规模开发团队来说,实时的在功能设计阶段进行用户测试与反馈收集,有利于对用户需求的准确掌握,在不断与目标用户磨合的过程中进行功能的改进与优化。

  (3)表现模型与心理模型

  Norman 将软件设计中的几种设计方式抽象成"实现模型"、"心理模型"与"表现模型"."实现模型"指程序员们使用计算机等科技手段进行编码出的程序细节;"心理模型"针对于用户立场,指用户对于某款产品使用的一种心理预期;"表现模型"则以设计者的角度来决定功能展现给用户的方式。

  本课题中老年人音乐类产品的需求获取研究并未走向编码阶段,在产品需求向实际确定的功能转化的过程中将对一部分目标用户进行测试,完成设计阶段功能表现模型与用户心理模型之间的匹配,寻找出差异,再将差异转入下一步用户研究过程中。

  3.4 移动互联网产品需求获取与转化流程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