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多媒体设计论文

实体产品设计中用户需求获取与转化的方法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3-23 共2726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基于用户需求的移动互联网产品设计探究
  【第一章】需求理论下移动互联网产品的研发分析绪论
  【2.1】实体产品设计中用户需求获取与转化的方法
  【2.2  2.3】移动互联网产品设计中用户需求获取与转化的方法
  【3.1】基于中老年用户特征进行用户需求的动机挖掘
  【3.2 - 3.4】需求分析方法与需求转化方法研究
  【4.1】动机挖掘与需求获取
  【4.2】用户需求的定义
  【5.1】中老年人手机音乐类产品信息架构
  【5.2】中老年人手机音乐类产品视觉设计
  【结论/参考文献】移动互联网产品开发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 2 章国内外关于产品需求获取与转化的方法

  产品具体功能的产生取决于用户需求。换句话说,产品功能是用户需求在系统上的最直接反映。产品开发的成败的关键因素在于用户需求是否得到很好地满足,那么,若希望产品的开发取得成功,必须将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设计思维贯穿于产品开发的整个过程之中。目前国内外关于实体产品设计领域的需求研究已经有了大量的成果,主要集中在需求获取、需求分析、需求转化三个方向;移动互联网领域应用领域有关需求的研究应用了不少好的方法,但在学术领域欠缺一个系统的完整的归纳。

  2.1 实体产品设计中用户需求获取与转化的方法

  (1)需求获取的方法:截止目前,传统产品设计领域针对用户需求原始数据的获取方法主要是采用访谈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回顾法等[4]传统的市场调研中采用的方法。越来越多的专家及学者把传统调查方法与人类学、群体学、社会学、文化学等结合,提出了人种志调查、田野调查方法等。

  人种志调研法是起源于人类学的一种研究方法,通常应用在产品设计的前期,研究人员通过现场了解种族或群体生活的目标,用观察、访谈等方法理解该种族或团体的生活方式[5].具体来讲是对用户群体的家庭状况、消费方式、休闲方式、工作方式、工作状况、人际关系、教育情况、收入情况等等几乎所有与用户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方式进行深入彻底的研究。目的是希望利用人种志的方式来使产品设计者们了解到使用者的现实生活、真实行为、潜在需求乃至他们的价值观与信仰。

  田野调查法是贯穿整个研究过程的一种常见的研究方法,要求研究者尽可能深入与贴近研究对象的本土生活甚至与研究对象同吃同住,融为一体,研究人员需要借助强烈地好奇心与敏锐的洞察力,从大量细节和实证中剥离出有价值的信息并形成结论,这样可以再一定程度上避免先入为主的偏见,有利于跨文化研究。

  任洁的《基于用户潜在需求获取的应用研究》一文对本课题有积极的指导作用。文章跳出传统产品设计需求获取的研究立场,以心理学与认知能力为基础,站在非显性的潜在需求的角度,对需求获取的方法进行研究。她在研究中指出由于目前产品设计的开发精力大多集中于显性需求的获取,对用户的潜在需求欠缺考虑,这样就造成现有市场中的产品大部分在产品功能、外观、使用和性能上都非常相似。她站在用户认知、心理、情绪的角度提出从潜在意识的方向着手,讨论对产品潜在的需求的挖掘方法,将用户情感与需求进行融合。作者建议设计师利用情绪的指导作用对产品属性进行相应地转化,这样转化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以情绪为引导,对用户进行产品潜在需求的挖掘。作者主张交谈,用交谈这种最直接的方式来避免例如问卷等非语言形式的方法所产生的理解歧义。在交谈中,通过结合产品的属性(包括整体属性与细分属性),利用与情绪有关的语言,实现属性与情绪之间语义转换的目的[6].作者指出,情绪产生的的原因与产品属性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交谈询问的主要关注点,例如:关注用户为何产生当下的情绪、具体哪一项产品属性会导致当下情绪的产生、以及除了当下这类情绪以外还将出现什么情绪,以这种提问的方式去关切用户在使用产品过程中的潜在需求。作者以手机外观设计为例,列举用户情绪与产品属性的对应关系。

  第二层含义:以属性的性质(基本属性、期望属性、愉悦属性)的方向考虑用户的情绪,得出与 kano 图相对的产品属性类型[7],建立属性归类图,如下:

  (2)需求分析的方法:在产品设计领域对于需求分析方法的研究,研究学者往往从一些定性的方法去获取用户需求及分析,例如:5W2H 情境描述分析、语义学、统计学、层次分析法、Kano 模型等。四川大学的聂大安等提出了基于 kano 模型的用户需求分类的同步多产品设计方法。

  通过 Kano 模型对用户需求进行分类,将用户需求按不同需求类别和需求权重重组成多类具有不同功能属性的产品需求组,再利用质量功能展开来实现用户需求的转换,使产品设计过程从需求空间向设计空间映射,实现同时对多类产品进行设计[8].基于 kano 模型在用户需求分析阶段建立用户需求分类评估表,对用户需求进行分类,再根据用户需求调查表收集到的用户需求信息,统计出用户需求。

  重庆工商大学艺术学院的龙圣杰将用户需求分为物理与功能、生理与心理、主观情感三个层级,分别探讨需求方式与每个层级相对应的方式[9];站在企业的立场分析产品的定义与层次并给出基于产品层次相对应的设计活动,这种分析方法将用户需求转化为设计目标,使目标在不同类型的设计领域定位更清晰,为产品开发提供一定的思路参考。

  (3)需求转化的研究当获取用户需求且对需求进行分析归纳之后,就需要将前两步的结果进行产品功能的转化。《产品设计与开发》一书的作者对产品的概念开发阶段进行总结,给出以下 5 个步骤[10]:1. 从客户处收集原始数据2. 把原始数据翻译成客户需求3. 把需求组织成由一级、二级、三级(如有必要)需求构成的等级4. 建立需求的相对重要性5. 对结果和过程进行反思在实体产品设计中,最常见的需求转化为产品功能属性的方法为质量功能配置 QFD(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它是以市场为导向且以顾客需求为依据,以多层次演绎分析的方式将顾客需求转化为产品开发设计过程的一系列技术特性,是在开发设计初级阶段对产品的实用性实施全方位保证的系统技术方法。赵丽影在其《产品需求开发中顾客需求转化为产品属性的路径研究》一文中针对 QFD 矩阵过大、信息过多、实施难度高等局限对 QFD 模型进行改进,构造客户需求转化为产品属性的 QFD 矩阵,以顾客需求的重要度等级、产品各属性的开发成本和开发收益、竞争者在产品各属性方面的开发情况等重要因素对拟开发的产品属性进行筛选,以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和实现企业盈利的目标[11].北京服装学院的张莹在其论文中提出站在用户体验的角度来获取用户需求,具体流程第一步为:在初步设定用户人物的基础上对交互过程进行拆分,旨在了解用户需求的满足情况与产品的各个属性之间是否吻合,通过与用户内心期望进行匹配,找出影响用户体验的关键因素;第二步为:待找到可以将用户体验提升的突破点后,再确定产品属性,最终实现用户需求与产品属性之间的合理转换[12].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