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动漫设计论文

《哪吒》造型设计特点以及角色造型设计的启发

来源:美术教育研究 作者:李瑜; 李小汾
发布于:2021-04-13 共4280字

  摘要:《哪吒之魔童降世》是以中国传统神话为题材的动画电影。在设计者的奇妙构思下,故事的主角哪吒被塑造为画着烟熏妆、有鲨鱼牙、带着颓废神情但勇于反抗自身命运的反英雄人物形象。传统神话故事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动画电影创作者在以传统文化为载体展开叙事时应该立足于现代价值观念,同时合理创新、重组传统故事,并结合时代需求,创作出符合当下社会需要的角色。

  关键词:哪吒; 传统文化; 人物造型; 时代;

  2019年暑期在中国内地上映的《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下简称《哪吒》)是继《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白蛇:缘起》后又一部以传统文化为题材的3D动画电影。影片中哪吒的造型保留了传统人物的典型特征,并结合现代流行文化进行了重组与创新。本是灵珠子转世为英雄的哪吒,因申公豹的偷梁换柱被转变为魔丸转世,打破了人们对哪吒的传统认知。在创作者的奇妙构思下,其人物造型被塑造为一个画着烟熏妆、牙齿不整齐的顽劣孩童,展现了一个极具现代特色的哪吒。影片中的哪吒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形象,但正是这样的哪吒受到了大众的喜爱,使《哪吒》刷新了中国动画电影的票房纪录,排名当时的中国内地电影票房榜单第二。

  文章通过对《哪吒》人物造型的分析,总结哪吒动画角色造型在定位、形象设计、服装设计、语言设计、美学特征等方面的特征,探寻《哪吒》这部影片获得成功的缘由,讨论当下中国动画电影在以传统故事为蓝本展开创作时应如何继承与创新,思考哪吒角色造型设计对中国动画电影角色造型的启发意义。

  一、动画角色造型设计

  角色造型设计是以绘画造型的艺术手法表现人物形象的主体造型和空间造型。动画影片中的角色造型设计是创作者根据文字脚本的描述和对角色的理解设计出来的形象,既有现实生活题材,又有表现奇幻世界等的动画故事题材。

  动画角色造型设计在创作和叙事上具有高度的自由与可能性。因此,在动画角色设计中,创作者可以通过夸张、变形等艺术手法凸显角色的性格特征,借助幻想和象征传递自己的理想与愿望。动画角色造型的设计受到创作者世界观、价值观和地域文化差异的影响,在动画风格、类型上的侧重点各有不同。

  中国动画在造型方面注重彰显角色的品格、思想、气质等内在的精神特征[1]。民族艺术造型追求“传神”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成就了世界动画史上的“中国学派”[1]。我国的动画角色造型设计偏向写实,没有过度夸张,在色彩上大量运用亮红、明黄、蓝白等传统中国配色;在造型上汲取了我国民族文化元素及其装饰效果并加以融会贯通。代表作有《西游记》《哪吒闹海》等。

  美国动画以夸张的动作、流畅的线条以及幽默的风格为主。人物性格善恶分明,在形象上讲究体积感,注重整体效果。动画角色的表情、动作设计夸张,用色浓烈鲜艳,语言幽默风趣、富于想象力,叙事节奏很快。选材没有地域之分,重视青少年的需要,有着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能够激发观众的兴趣[3]。代表作有《玩具总动员》《冰雪奇缘》等。

  日本动画从内容到形式都极富东方人文精神之美,其民俗文化和民族品性蕴含在作品之中,反映出日本人追求的精神世界和民族文化内涵。作品大都倾向于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注重细腻地描绘现实生活,具有鼓舞人心、教育、娱乐、传播等功能。画面唯美细致,角色造型独特,色彩鲜亮纯净,视觉冲击力强[4]。代表作有《千与千寻》《天空之城》等。

  每个国家的动画作品都有各有千秋。动画的民族化并不是单纯地对本国传统文化的机械复制,而是要将民族文化和现代精神文化相结合。我国的动画创作者在弘扬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同时应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赋予动画艺术以深刻的人文内涵,创造出能使观众产生共鸣并难以忘怀的动画形象。能使人们记忆深刻的动画形象也可以成为商业运作的媒体或形象代言人,有些甚至可以成为国家文化形象的代表。

  二、哪吒造型设计特点分析

  《哪吒》是继《哪吒闹海》之后又一部以哪吒这一典型形象为题材的动画作品。这部动画电影脱离了原着《封神演义》的情节和人物设定,在继承传统文化优点的同时进行了贴合时代的改编,人物造型十分鲜明。创作者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将艺术性与技术性完美结合,创造了诗画般的“真实”人物场景。这使哪吒这一形象摆脱了传统的束缚,以全新的人物形象再一次走进了大众的视野。

  1. 打破传统审美

  《哪吒》的导演饺子曾在采访中说:“我希望观众在看了这部电影之后,可以引起一定的社会反思。”审美应是多样化的而不是千篇一律的,饺子在100多个版本的哪吒人物形象中选择观众看到的这一版,不仅是因为其符合电影的主题立意,而且是因为其寄托着创作者希望能引起人们对当下社会存在的偏见等问题的反思。

  为了在造型设计上契合影片的主题立意,打破传统审美观念,创作者在人物造型(图11)上保留了以往哪吒梳着冲天辫的鲜明外形特征,并与现代流行的摇滚风格相结合,将哪吒设计成一个画着粗黑眼线、咧着一口鲨鱼牙、脸颊长着雀斑、双手插兜、赤裸双足且脸上挂着狡黠笑容的恶童形象。这与大众熟知的哪吒形象完全不同,颠覆了传统的审美观念。

 

  图1  

  在色调上,《哪吒》大量运用红色、褐色等暖色,并点缀有金色。哪吒服装上有荷花、火焰等纹样。红色有着热情等含义,暗指了哪吒热血、正直、贪玩、易怒的性格。莲花有纯洁的寓意,表明了其孩童身份;同时,莲花也暗指人们虽然不能选择自己的出身,但是可以决定自己的命运与将来,这与影片中哪吒不屈不挠、反抗命运的精神是有联系的。褐色处于红色与黄色之间,给人以土地、自然、简朴的感受,有可靠、健康的含义。火焰象征着生生不息,哪吒裤腿上的火焰纹样在一定程度上寄托着父母希望哪吒生命延续、茁壮成长的愿望。

  创作者对哪吒形象的创新,打破了观众对哪吒这一形象的传统认知,并引起了观众对哪吒故事发展后续的期待,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导演借助电影语言,用其特有的个性化手法向人们传达社会风貌、意识形态以及审美价值[5],希望观众在第一眼看到角色时,能对其特别的形象产生深刻的印象。随着剧情的发展,观众会逐步打破成见,从而反思现代社会中存在的以貌取人的审美偏见。

  2. 情态的夸张

  情态夸张指动画影片中对角色个性、表情、动作的夸张塑造,从而使角色的性格更为鲜活、内在个性更为丰富。情态夸张常用的表现手法是根据人物表情夸张五官局部,着重眼睛和嘴巴的变化[3]。

  《哪吒》对人物表情的处理受到了美国动画、日本动画的影响。如,影片中的哪吒咧着嘴巴露出一排大板牙,大大的眼睛闪烁着狡黠的神情,几乎占去其面部的1/2,就是学习欧美动画在拍摄前会让真人模特按照剧情的发展表演,再将真人模特表演的内容作为依托,观察真人模特在表情、动作等方面的变化,从而使动画角色的动作、表情、声音和口型完美匹配[7]。创作者在此基础上会对人物的表情进行一定的夸张,在令人记忆深刻的同时,能让观众明白其情绪的变化。情态夸张有利于丰富角色的情绪,使动画角色活泼生动,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3]。

  《哪吒》抓住当下的历史语境与观众的心理,在展现传统人物的历史设定感的同时,打破了以往人们对于传统人物形象的刻板印象,是传统文化和现代精神文化相互交融的产物。这里的哪吒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美观形象,也区别于以往带有一定的悲剧色彩、样貌俊美秀丽的传统人物形象。

  三、《哪吒》角色造型设计的启发

  1. 勇于创新

  2019年,《哪吒》取得了优异的票房成绩,不仅创下了动画电影票房的新高,而且其角色形象的设计也体现了当下社会对审美的多元化需求。在《哪吒》之前的动画电影作品中,人物大多是俊美、靓丽的,人物造型较为单一。《哪吒》颠覆了以往对正面人物造型的设计,将哪吒进行戏剧性的丑化,同剧中“正义凛然”的反派角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哪吒》中的哪吒是对旧题材的新演绎,创作者对人物的性格和故事的发展进行了相应的改编与创新,使哪吒与以往大众熟知的身着红肚兜、脚踩风火轮、样貌秀丽的可爱孩童形象有所区别。这一版的《哪吒》颠覆了观众对哪吒的固有认知,且反英雄的哪吒具备很多现代特征,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影片创作者为了突出中国民族特色,在人物造型、色彩、动作设计、音乐、台词上采用了中国传统民俗的艺术语言。《哪吒闹海》同样展现了传统民族文化的精神与品格,但是该动画电影诞生的时代尚没有高科技电影制作方式的辅助。《哪吒闹海》在风格上与《哪吒》不同,在色调上大量运用亮红、亮黄及浅蓝突出正面人物的形象,以红肚兜、混天绫、火尖枪、冲天辫及符合道家仙童形象的娃娃脸展现了哪吒的外形。

  2. 与时俱进

  传统神话故事对于中国观众具有天然的吸引力,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哪吒》作为一部商业电影,是一部现代化的“封神演义”。导演饺子将当代人的亲子关系与在社会压力下的孤独感融入作品,在符合主题立意的情况下,将流行于青少年之间的朋克风与哪吒的传统形象相结合。这在保留中国传统民族特色的基础上,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现代社会的流行趋势。

  角色设计应在保留传统文化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合理吸收外来动画电影的长处,并将其与现代社会的流行文化相结合,融入现实主义色彩。《哪吒》讲述的是属于当前时代的神话故事,而不是重复前人创作的神话。《哪吒》中的人物造型与故事改编一样,其造型是属于这个时代的,无论是哪吒脸上的烟熏妆、颓废的神情还是潇洒的性格,都是现代社会一些年轻人身上带有的特质,体现了当下人们具备的反叛、追求自我的精神。

  《哪吒》并不是单纯地叙述哪吒的人生经历,而是想通过作品传递和谐美好的意愿。影片塑造的哪吒“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形象,与当下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相符。

  结语

  《哪吒》突破了国产动画“低龄化”的倾向,受到了诸多成年人的喜爱,大众的认可度较高。影片在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对现代主流文化进行了深层次的探讨,向大众展示了中国动画电影的独特审美。在《哪吒》的角色造型设计过程中,创作者将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色彩、造型与当下审美融合,在剧情设定上与现代社会融合,采用夸张、变形等艺术处理手法,利用现代科技,体现了当今中国动画电影艺术美学的发展趋势。

  中国动画电影的创作者应在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坚持走创新之路,不断挖掘深层次的题材,创作出既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又能满足大众娱乐需求的优秀动画作品。

  参考文献

  [1][2]赵宇.中国动画与美国、日本动画民族性的比较和思考[J].艺术教育,2013(10):98.

  [3][6][8]卢雅然.国产动画角色造型设计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2:21-33.

  [4]袁铨.关于日本动漫文本模式化的研究[D].北京:中国传媒大学,2007:7.

  [5]王子鉴.从《哪吒·魔童降世》看国产动画电影的发展[J].传媒,2019(21):41-43.

  [7]刘新元.美国迪士尼动画造型的艺术特质和文化取向研究[D].聊城:聊城大学,2017:17.

  注释

  1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单位:浙江理工大学
原文出处:李瑜,李小汾.浅析《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角色造型设计[J].美术教育研究,2021(05):92-94.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