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电影论文

电影《功夫熊猫》演绎中国文化的方式初探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12-12 共3376字
论文摘要

  2008年,由好莱坞梦工厂打造的动画巨制《功夫熊猫》在中国获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双赢。之所以有这样的成绩,不仅是因为影片在技术层面上大量植入了中国元素,更重要的原因是影片在审美思想层面完美演绎了中国文化。可以说,中国文化是促使《功夫熊猫》获得成功的核心原动力。因此,笔者拟通过梳理《功夫熊猫》中所蕴含的“中国元素”(包括表层元素和深层思想)以及这些元素在影片中的具体体现,对该片演绎中国文化的方式作初步探讨。

  一、对表层元素的借鉴

  1.亲切的动画形象。熊猫是中国最高级别的保护动物,一直被誉为“国宝”。影片将主人公阿宝设计成一只熊猫的形象,给中国观众的第一印象就十分亲切。除熊猫外,龙的形象也是精心设计的。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而剧情的焦点就是对“神龙大侠”和“神龙秘笈”的争夺。

  2.熟识的民族习惯。影片中所有人物的日常生活习惯都是非常中国化的,比如,食物有面条、包子,餐具是筷子,写字用毛笔,医疗用针灸,集会时要燃放烟火、鼓乐齐鸣等,这些中国人司空见惯的习俗在影片中随处可见。

  3.特有的艺术形式。除形象和习惯外,一些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也被植入了电影。这其中居于首位的当然是功夫,可以说“熊猫”和“功夫”是影片迈进中国市场的两张通行证。此外,还有中国式的建筑、中国的音乐(浣熊师傅吹的笛子)、中国的绘画(悬挂在英雄殿内的山水画)等。

  4.生动的中国语言。语言是文化最直接的体现,《功夫熊猫》中多处使用了非常中国化的语言来拉近与中国观众的距离。比如,师父的绝招叫做“吴氏断骨指”,与中国武侠小说中的招式名称类似。

  二、对深层思想的演绎

  1.自强不息的儒家传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出自《周易·乾》的象传。《周易》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典籍,儒家将其列为“五经”之首,对其的推崇程度和其所构成的影响可见一般。“乾”是《周易》的首卦,卦画为六阳爻,代表着天、太阳、男性、阳刚等意义。自强不息强调了人对命运的掌控和主宰。一般说来,人的命运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人常常要在逆境中生存,而对抗命运的逆境就需要拥有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

  影片中几乎所有的形象都在用他们的故事传达着对自强不息精神的讴歌。比如师傅,他的理想就是培养出“神龙大侠”来护卫和平谷的安全。当他知悉阿宝被确定为神龙大侠的时候,他有质疑,有失落,但他没有绝望,他依然在观察、思考,并最终找到了对阿宝因材施教的方式。又如“五侠”,他们的理解就是遵照师傅的意愿刻苦练功,争当神龙大侠。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最集中地体现在熊猫阿宝身上。

  阿宝的梦想是成为大侠,这个梦想源自对武侠小说的迷恋。

  在故事的开始阶段,这个“堂吉诃德”式的梦想显得无比荒谬,但却因为阿宝的坚持不懈和自强不息最终得以实现。

  2.因缘前定的宿命论。影片中多次出现一句台词:从来没有什么意外。也就是说,一切都是早已注定的。这种“宿命论”的观点从汉魏之际佛教传入后,便在中国生根发芽,并逐渐与中国的固有思想融为一体。影片中凡有乌龟大师出现的地方,均充满了因缘前定的“禅”意。比如在智慧树旁,师傅气急败坏地来报告“坏消息”。乌龟大师说:“消息就是消息,没有好坏之分。”当师傅对阿宝“神龙大侠”的身份产生质疑时,乌龟大师开导他说:“只有放下心中的疑虑,才能帮助熊猫完成他的使命,从而完成你的使命。”

  当师傅提出了反诘性意见,强调人可以操控栽种桃树的位置时,乌龟大师智慧地回答:“无论将种子播种在哪里,它长出的都还是桃树,不会是苹果树或橘子树。”言外之意,这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无法改变。命中注定熊猫阿宝就是神龙大侠,所以乌龟大师劝诫师傅:“你要相信他。”“相信”是对“宿命论”的精确总结,相信命运赋予的一切,坦然接受。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乌龟”形象的设计。乌龟在中国象征着长寿,或说长久。只有长久,才有资格成为时间的见证者。佛教之所以能够被中国广泛接受,就是因为解决了中国思想中倍感困惑的时间问题。佛家将时间分为过去、现在、未来三个阶段,而生命则是在这三个阶段中不断轮回。

  影片中,乌龟大师以他的圆寂验证了佛家的轮回思想。

  3.大象无形的道家真言。“大象无形”一语出自《道德经》,是老子对“道”的至高境界的形容。它可以理解为:世上最伟大恢宏、壮丽的气派,往往并不拘泥于一定的事物和格局,而是以“无形”的面貌展现“气象万千”的场景。这种追求“无形”的美学思想在中国的艺术创作中影响深远。比如《西游记》中“传经”一段,阿傩、迦叶二人因索贿不成,便将一堆无字的白纸传给了唐僧师徒。对此,佛祖的“公断”是:无字真经也是真经。这与老子的“大象无形”如出一辙,体现了“有”与“无”的辩证关系,是中华思想体系中最为精深的部分。

  影片《功夫熊猫》中,对“大象无形”的美学观有两处集中表现。一是“神龙秘籍”,当一众人等将“神龙秘籍”视为救命稻草而打开时,却发现竟是“空白”的,最后还是阿宝悟了其中的真谛,所谓“秘籍”并不是定格化的招式,而是临敌时“随意”的变化。当然,影片的这个情节其实并不新鲜,《倚天屠龙记》中,张三丰临阵传剑,他并没有问张无忌“记住了多少”,反而是问“忘记了多少”,从而展示了太极的真谛乃是“无形”。

  对“大象无形”的第二处集中表现,在于“秘而又秘的面汤配方”其实就是“什么佐料也不放”,这正与《西游记》中的“无字真经”异曲同工。由此可见,《功夫熊猫》对中国文化的借鉴多少有“抄袭”的嫌疑,只是这种“抄袭”的痕迹被弥合在影片情节的发展中不易察觉而已。

  4.除暴安良的侠义精神。侠文化,乃中国独有之文化。

  “侠”在外语中几乎找不到对译的语汇。有人曾提出,中国的“侠”相当于外国的“骑士”,但若稍作细究,两者的差别其实非常大。“骑士”和“侠”都以除暴安良为己任,但“骑士”以获得官方认可为最大荣誉和目的,应该说这也是“侠”之一种,比如明清之际的公案小说中多有此类的侠士,像《施公案》中的黄天霸等。但是,更应该注意的是此种类型的“侠”只是侠之末流。中国文化体系中高层次的“侠”都是淡泊名利的,在轰轰烈烈的行侠仗义之后都会自动“退隐江湖”。他们除暴安良的侠义行为只是对自身价值的证明。

  《功夫熊猫》之前,美国也有表现侠义精神的电影作品,如《钢铁侠》《蜘蛛侠》《超人》等,但这些作品只是停留在“侠”的初级阶段。到《功夫熊猫》对侠文化的体现有所深化。阿宝战胜太郎之后并没有对“神龙大侠”的荣誉特别在意,而只是与师傅同榻而眠,并且依旧“愚蠢”地将师傅的熟睡视为“死亡”。影片中师傅一句不经意的“蠢货”将阿宝大侠的形象完全解构,同时也将其升华到了更高的境界。

  三、中国的叙述模式

  1.“夺宝”的叙述模式。“夺宝”是中国传统文学作品,尤其是武侠类文学作品的常见叙述模式,即整部作品以某一“宝物”为线索,展开正义力量的“护宝”和邪恶力量的“夺宝”的故事情节。“夺宝”叙述模式的优点在于使故事情节集中而紧凑,容易形成“高潮迭起”的叙事效果。

  《功夫熊猫》显然是采用了这一叙述模式,将对“神龙秘籍”的争夺作为故事的焦点。一开始,“神龙秘籍”只是一个悬念,“五侠”孜孜以求地想要得到,师傅将其视为保护和平谷安全的最大希望,太郎在牢狱中隐忍了二十年也是为了得到它。这样,所有的人物和情节都围绕“神龙秘籍”展开,戏剧冲突不断,影片引人入胜。

  2.英雄成长中的“顿悟”经历。“顿悟”是禅宗思想的精髓。常说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就是“顿悟”思想的典型体现——“成佛”这个本该是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可以在“放下屠刀”的瞬间就得以完成。当“顿悟”思想被借入文学作品的叙述中,就成为“英雄成长”过程中的奇遇。细数中国的文学作品,尤其是武侠类文学作品,主人公的成长经历中几乎都有“奇遇”,而这个“奇遇”使主人公成为“英雄”的过程大幅缩短,这样就剪除了叙述中的“枝蔓”,使故事情节急转直下,变幻莫测。比如,《功夫熊猫》中阿宝能击败太郎就是因为他在一瞬间顿悟了“神龙秘籍”中“无招胜有招”的功夫真谛,从而使情节峰回路转,陷于危殆的和平谷恢复了往昔的平静,熊猫阿宝也成为真正的“神龙大侠”。

  3.“大团圆”式的结局。有人说,中国没有悲剧,这种观点太过偏颇,但也反映出中国人普遍的审美心理,人们希望看到正义最终战胜邪恶。也就是说,“大团圆”式的结局最符合中国观众的口味。《功夫熊猫》中阿宝之所以获得最后胜利,与其说是正义的力量,不如说是观众希望他胜利的心理期待促成的。

  综上所述,《功夫熊猫》的成功得益于影片对中国文化的演绎,而要实现这种演绎就必须对中国文化有深刻的认知。同理可证,中国在借鉴国外文化时一定要先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解析,否则必然是生搬硬套、数典忘祖。

  参考文献:

  [1]刘一瑾.《从<功夫熊猫>看中西文化的融合》.青年记者,2010(17).
  [2]罗天昱,钟远波.《解析好莱坞<功夫熊猫>对中国元素的多方位演绎》.电影评介,2008(19).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