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电影论文

探讨冯小刚电影的艺术特色及商业运作

时间:2014-08-07 来源:未知 作者:傻傻地鱼 本文字数:4337字
论文摘要

  每当辞旧迎新之际,中国电影就会出现贺岁潮,而冯小刚电影也俨然成为了中国观众的贺岁品牌,一直高居中国电影市场票房前列。冯小刚贺岁电影风格不断地转变,其中也不乏战争戏和历史史诗题材大片,冯小刚的贺岁电影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一、冯氏电影的不拘一格

  回顾冯小刚的电影历程,从《甲方乙方》到《私人定制》,冯氏电影不仅没有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反而成为人们每年的期待,即使骂声一片,也阻挡不了观众涌进电影院。

  冯小刚前期电影主要体现在调侃的语言上,在创作上用轻松的戏剧形式传达主流价值观,使其电影作品深入人心。幽默的语言是冯小刚电影的喜剧魅力所在,《甲方乙方》中的李琦扮演的厨子“打死我也不说”;《不见不散》中葛优的幽默表演“这是喜马拉雅山,这是尼泊尔,这是青藏高原。由于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影响,尼泊尔王国温暖湿润,四季如春,而山的北麓由于寒冷则终年积雪,如果沿着山腰打开一条通路,将湿气引到山的这一边来,那中国的青藏高原该会变成多少鱼米之乡啊!”一句句经典台词,不仅在观看时逗得观众捧腹大笑,更成为历年的流行语录。简单的故事情节,皆大欢喜的结局,冯小刚电影对小人物的关注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得到共鸣。在《甲方乙方》中姚远与周北燕等人开办的“好梦一日游”业务,在胡闹中渐渐地投入了自己的真情,为帮助身患癌症的无房夫妇做一个“团圆梦”贡献出为结婚准备的新房;《不见不散》中刘元与李清,远离家乡在美国主流社会的生活中奔波劳碌,几度离合,爱情悄然被温情所取代;《没完没了》里面绑架的故事最后也衍生出一段温暖的爱情。

  近年,冯小刚突破创作“瓶颈”进行新类型的尝试,内容涵盖历史、战争、灾难等。一部部影片的的华丽转型带给观众的是观影的震撼,更多的却是观看后的反思。在重大的历史事件和民族记忆中寻找平凡的但又是激动人心的可歌可泣的故事、人物。

  《夜宴》是冯小刚向大片迈进的第一步,首次将视角着眼于王侯将相,之后,出其不意地用一部《集结号》将观众引向一个残酷命运、坚持信念、追求公正的纯情、悲情境地。《唐山大地震》也是如此,在人们感慨冯小刚从小人物的讲述者变成历史的拷问者之时,他其实在完成一次命题作文,只不过完成得很走心。《非诚勿扰1》是冯小刚在《天下无贼》《唐山大地震》等多部催泪大片之后的喜剧回归,如果说《非诚勿扰》是喜剧的回归的话,那么《非诚勿扰2》除了喜剧,更多的是对生命的反思,也是已过而立之年的冯小刚想要传达的人生感悟。

  冯小刚电影创作的艺术转变正走向一个自由的阶段。“最先接触影视的时候,我纯粹出于兴趣,《一地鸡毛》之类的作品,我宁愿自己赔钱也要弄,等到《甲方乙方》出来了,我发现拍电影这事真能赢房子赢地。在这期间,我赚了名声,有了钱获得了投资方的信任,就算不拍电影,也能体面的生活了。这时候,我的创作又回到为了兴趣拍片子了,《集结号》和《非诚勿扰2》等都不是纯粹的商业片,我就是希望能往观众心里走,跟观众说点心窝子的话。”

  二、冯小刚贺岁电影成功原因的分析

  (一)平民化的叙事方式

  冯小刚的影片表现出明显的平民追求。他将目光瞄准喧闹的都市生活,截取普通人的生活片断,讲述平民故事,不仅展示了都市生活的变迁,更着重于对文化转型期和全球化背景下都市普通人群生活的原生态呈现。所以,我们从冯小刚的电影中可以读出在中国电影中消失已久的一种东西,那就是小人物的悲喜人生。如《甲方乙方》中创办“好梦一日游”公司的姚远、钱康、梁子等人,他们不论是从外在形象到内在气质,还是从语言习惯到处世方式,都属于典型的都市青年,《不见不散》中漂泊异国他乡的刘元,《大腕》中美国著名导演的临时摄影师尤优,《私人定制》中帮小人物圆梦。

  冯小刚自己经常强调:“我是一个平民导演。”在电影行当中他一路摸爬滚打作过各种各样的行当,也经历过很多坎坷,最后才成为了一个明星导演。这样一种导演的生命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冯小刚电影对普通人、对小人物的关注。不仅仅是关注,而是他是我们中间的一个,从而使他的电影有了一种人间气象或者说人间气息,而不是人文气象或者哲学气象。

  (二)典型化的人物塑造

  冯小刚电影对典型人物的塑造首先体现在对演员的选择上,他不折不扣地实施了“明星策略”。换句话说,明星能够为影片提供品牌价值和保证价值。冯小刚一直以葛优为其影片铁定的主角,让其成为影片叙述的中心。但男演员不变,女主角却在频繁地变换,以增加新鲜感,像靓丽伶俐的刘蓓、高雅又刁蛮的徐帆、性感知性的舒淇、娇小俏皮的李小璐等。除此之外,冯氏电影还给观众提供了预想之中的审美感觉以及预料之外的视觉盛宴。除了葛优,像《天下无贼》中的刘德华,《夜宴》中的吴彦祖、黄晓明,《非诚勿扰2》中的孙红雷、邵兵,《私人定制》中的范伟都给观众带来了别样的观影享受。

  在实施“明星策略”的同时塑造典型的冯氏草根人物是冯小刚贺岁电影的精神内涵,也是其吸引大批忠实观众的关键。以王宝强为代表的冯氏草根是冯小刚贺岁电影中的成功人物形象。冯小刚在他的影片中,对这些边缘的小人物注入了一种温情,以造梦的方式让他们在现实中难以实现的种种向往和追求在电影院里得到满足。这是一些观众不需仰视即可到达的角色,他们就生活在我们中间,甚至就是我们自己,所以观众总是乐于认同这些角色。

  (三)幽默化的电影语言

  语言的风趣幽默是冯小刚对中国贺岁电影的最大贡献。冯小刚通过角色之口,用最生动、最自然的话语,调侃了自己眼中的社会和现象,而调侃本身就是京味幽默的最大特点。调侃的语言释放着人们对现实的不满情绪。《天下无贼》中黎叔对两个强盗说“最烦你丫这帮打劫的,一点技术含量也没有!”这是最为典型的京味调侃式幽默。

  用政治语言来作为调侃的笑料,在中国内地并不多见,《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中,主人公用地道的京片子戏谑起政治语言,这种特有的搞笑方式也成为冯式搞笑的专属标签。《不见不散》中,葛优教美国警察学习汉语:“首长好!同志们辛苦了!为人民服务! ”高呼政治口号,正是冯式电影的幽默特点。在美国的北京人向当地执法者灌输我国的政治教条,在特殊的话语环境中立即产生了强烈的对比,使人们忍俊不禁。

  在经历《天下无贼》等多部电影华丽转型之后,《非诚勿扰2》成为了一粒裹着糖衣的苦药。虽然电影还披着冯小刚的喜剧外衣,但却是发人深省的基调——人生的“爱与死”。很多台词烙在了观众心上“活着就是一种修行”“离了也是好朋友,散买卖不散交情”“婚姻怎么选择都是错的,长久的婚姻就是将错就错!”。很多观众走出影院的第一感受便是:没想到看喜剧却被弄得泪流满面。冯小刚要的就是与观众交心,而不是乐过就忘却的冯氏喜剧。

  葛优、王朔,加上冯小刚对王朔语言的最佳诠释,三者的结合形成一个语言品牌,这个品牌成就了冯小刚贺岁电影一个醒目的标签。

  (四)商业化的运作手段

  如果说冯小刚是这个时代的中国商业片之王,应该不会有人反对。在商业化运作中,和华谊的“联姻”是冯氏电影成功的重要因素。有媒体以“夫妻”来形容冯小刚与华谊之间的关系,冯小刚和华谊兄弟组合在一起就是中国商业片之王。冯小刚通过稳固的商业团队操作,使自己的贺岁电影在中国电影界的地位和影响变得无可置疑。他的巨大成就不仅成就了中国贺岁档的黄金时期,甚至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说是拯救的中国整个电影界,让中国的整个电影界走向了明媚的春天。冯氏贺岁片不仅屡创国产电影的票房纪录,而且成为电影界、学术界以至全社会共同关注的文化现象之一。

  三、冯氏贺岁品牌带来的思索

  (一)冯小刚电影在创作过程中的不足

  从《夜宴》可以看出,无论是在创作上还是影片的物质奖项上,冯小刚在自己的电影创作的转型中都存在着不足和局限性。 在创作上,相对固定的套路是保证影片票房稳定的重要因素,但过于依赖很容易在拍片之前便束住手脚。冯小刚的电影采用类似的路数,固化的模式,许多电影都是为葛优量身定做的,很难想象离了葛优,那些为他定做的台词换个人说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夜宴》无论从情节还是结构而言,都过于西方化,如果抽掉背景的时代设置,很难看出这是一部中国电影。固有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怎么样在创作的转型中依然能够进步,这不仅仅是冯小刚要思考的问题,更是每一个电影人的职责和任务。

  从冯小刚影片所获奖项来上看,大多来自国内,却从未在国际三大电影节上有所斩获,其实质就是东西方语境的差异。究其原因冯小刚电影的跨文化接受度不高,只在国内较受欢迎,脱离了当下的中国文化语境就会发生严重的理解障碍。与张艺谋、陈凯歌相比,冯小刚的国际成就更显得有些寒酸。在中国拥有大量观众的冯小刚电影在国外事实上并无很大知名度。对欧美观众来说,冯小刚是个陌生的名字,认为他的电影最多只是给中国观众看的东西。

  (二)冯小刚贺岁电影成功带来的启示

  好看的故事,成了冯小刚进行创作的第一要务。冯小刚只认“故事”这个理,利用了喜剧玩笑的方式,以通俗剧的策略进行题材处理。真感情的同义词在冯小刚那里就是通俗,淳朴的才是感情的,通俗的才是真实的。他通过对本土的了解和解剖,扎根本土,而后才是走向世界。冯小刚的电影题材选自生活,表达的东西更加自然。冯小刚电影真实的展览生活中的尴尬和不如意,没有什么攻击性,却有讽刺、揶揄的力量,是对现实生活认真把握、对现实问题认真思考后的巧妙抒怀。所以,冯小刚的崛起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内地市场对一个贺岁档期的发现,背后其实有着远比娱乐消费需求更为迫切而深刻的社会矛盾的化解需求。

  在电影的创作上,导演们似乎永远只能从商业和艺术中找平衡,但对商业的态度却又有着欲迎还拒的矛盾。冯小刚在商业电影上的成就有目共睹,和华谊的合作更是锦上添花。华谊兄弟,这个实力雄厚的幕后操作团队对冯小刚的支持是其成为中国商业片之王的重要基础,这样的合作模式极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此外,冯小刚电影的商业成功还体现在对广告的植入上。虽然,电影植入广告一直被观众所诟病,但却是分担投资风险的一个方式。如冯氏巨制《非诚勿扰》系列中,广告不断,虽不影响电影的精彩,但过度追求商业利润引起的争议声也此起彼伏。

  大众的审美水平不断提高,但观影趣味仍集中于有清晰指向性的作品。而冯氏贺岁片的品牌集聚了唯美的画面处理、明快的叙事节奏、强烈的戏剧冲突、清晰的故事脉络、鲜明的人物性格、浓烈的煽情手段、主流的道德立场这些特征,赢得了广大观众的认可,值得所有电影人学习和思索。

  参考文献:
  [1]冯小刚.我把青春献给你[M].北京:长江文艺出版社,2010.
  [2]喻继红.贺岁电影的成功典范[J].襄樊学院学报,2006(06).
  [3]邢怒海.冯小刚贺岁电影中的语言修辞策略[J].电影文学,2009(10).
  [4]丁伟.商业片之王冯小刚与王中军[J].中国企业家,2010(14).
  [5]陶冶.刀刃上的舞者[J].冯小刚电影研究,2012(03).
  [6]马丁·吉泽尔曼.中国明星在国外形象的个案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