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电化教育论文

分层教学微课程的设计模式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12-01 共6332字

  3 分层教学微课程的设计模式

  3.1 分层教学微课程的设计原则。

  根据第二章对掌握理论和认知负荷理论等相关理论的分析结果,分层教学和国内外微课程的研究现状总结,并分析和调研了微课程在分层教学中的设计注重点,结合学科教学实践经验,试图提出分层教学微课程的设计原则。

  (1)明确设计对象原则。

  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存在个体差异,由于认知水平和认知风格的不同,不同的学习者获取某一确定的知识快慢不同。因此,微课程的设计首要考虑的是微课程设计对象问题。由于内部认知负荷受学习资源本身的复杂性和学习者认知水平的影响,所以应该认真分析学习者的认知基础水平、认知风格和认知能力,从而设计相应的微课程资源。

  分层教学的开展的前提是学习者存在差异,学习者的分析是分层教学开展的首要任务,学习者的分析包括学习者需要分析和学习者特征分析,分析结果直接影响微课程的设计与应用。明确设计对象是微课程资源内容选择、内容分解、呈现设计和应用设计的依据,是不同层级学习者都能获得有效学习资源和达到发展的保障。

  (2)合理选取知识和分解知识。

  微课程资源呈现的知识构成是课程大纲和实际教学需求两者综合考虑的结果。

  知识的选取应充分考虑教学目标的达成、学习者差异化的特殊需求以及知识整体的建构。微课程呈现的内容要以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习者特征三者综合考虑为出发点,教学目标的达成为目的。以课程大纲要求的知识组成为核心,充分考虑学习者的认知基础水平、认知风格以及动机取向,将知识进行细化,分割成独立的学习主题,再进一步分解成元知识。元知识是最小的学习单位,是知识的最精细呈现,元知识是教学内容有序合理的分解结果,易于学习者的学习。此外,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多种多样,合理的内容呈现有利于教学的开展,不合理的则阻碍学习者的知识内化。对于本身并不复杂的学习材料,内部认知负荷相对较低的知识部分,可以进行简单的分解处理;而如果对于学习材料较为复杂,内部认知负荷相对较高的知识部分,需要采取循序渐进的引导策略。

  (3)整体设计。

  整体设计主要是指将细化的知识内容重新捏合起来形成整体,保证知识的关联性。微课程资源的设计追求内容的分解,但在教学中,必须保证教学的完整性和知识内容的关联性。因此,微课程整合学科的开发需要考虑学科的整体性。另一方面,微课程的设计核心是集中呈现特定主题的微视频和教学支持服务。微课程的设计开发包括微课程视频内容设计、教学活动设计以及教学评价设计等内容。

  (4)注重教学交互设计。

  微课程设计的重点是通过交互设计来体现互动型的教学策略,微课程教学不仅是单方向的知识传递,而且是教学双方知识的有效沟通,并由此产生共鸣,增强学习的兴趣[45].微课程教学交互包括四个层面的交互,学生与微课程视频资源的观看交互,学生与学生的信息交互,学生与老师的信息交互,学生现有认知与原有认知的交互,在进行微课程的设计时,除关注知识构成交互和操作交互两方面的交互设计外,还应关注知识获取者对知识的理解和分析方面的交互设计[46].

  例如在"我要自学网"中的评论模块,可以对所学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呈现方式进行评价。学习中遇到困难可以通过在线聊天模块求助在线学习者,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需求课程教学者的帮助。

  3.2 分层教学微课程的设计模式构建。

  微课程单元应具备统一的风格,具体微课程可根据知识点的特点作相应的调整,注重课程内容分解知识点之间的联结,破碎的知识分解加快了某一知识点的学习,也带来了获取知识的不系统,知识与知识之间无法建立联系,因此各知识点之间的有效关联尤为重要。教学内容分解形成的微课程有记忆型微课程、操作型微课程、解题答疑型微课程和案例综合型微课程,他们之间的关联关系包括层次关系、前驱关系和并行关系。

  微课程的具体设计建立在分析教学任务、教学问题以及知识获取者的水平差异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教学起点和最终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不同层级知识获取者的学习材料,解决教学中学习者认知不同步等问题,完成不同层级的教学目标,达到不同层级学习者都能得到提高的最优效果。

  ADDIE 模型已成为教学系统设计过程较为普遍使用的模型。它的各个阶段反映了系统系问题解决模型中的主要步骤,该模型始于问题及其原因的分析,而后提出问题解决设计,准备解决方案,实验以及验证方案的可行性评价[47].他把学习者的特点、教学目标、教学资源和策略、教学评价和修改划分为五阶段进行具体化,分别是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48].评价既是相对独立的阶段,又渗透于其他四个阶段中,微课程的分析、设计、开发和实施都需要进行评价。

  本研究以 ADDIE 模型为基础,分别从前期分析、微课程设计、微课程开发、微课程整合分层教学的实施和评价 5 个方面展开对微课程设计模式的研究,尝试构建分层教学中微课程设计过程模式。

  3.3 分层教学微课程设计模式分析

  本研究的分层教学微课程设计模式主要分为五个阶段,分别是前端分析和内容分解、微课程的设计、微课程的开发、微课程的实施以及微课程实施的评价。

  下面对该模式进行分阶段详细阐述。

  3.3.1 前端分析阶段。

  前端分析阶段包括五个方面的分析,分别是学习需要分析、学习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和教学环境分析。下面对学习需要分析、学习者分析和教学目标分析展开阐释。

  (1)学习需要分析。

  学习需要,是学习者获取知识的原动力,知识获取者的需要取向和需要强度直接决定了学习者获取知识的方向和效率。学习需要是学习者最近发展区的具体呈现,表明了学习者所期望达到的认识水平,而这正是学习者学习的动力,也是教育的目的所在[49].学习需要分析是针对学习者目前水平和期望水平之间的差距分析,目的是准确分析学习者的需求动向和距离,找到确切的需求信息,作为知识传授的基础[50].需要决定了微课程设计所选取的内容,合理的内容编排,多样化的内容形式是保证目标实现的手段。

  微课程学习需要分析的目标要求一般可通过直接查阅教学大纲得知,学习者的目前状况分析一般可通过对学生近期的测试以及对该任课教师的访谈得知,现状分析并不体现在具体内容呈现上,只是将分析结果作为知识内容选择和设计的依据。

  (2)学习者分析。

  学习者分析是微课程设计的基础条件。对教学对象的分析主要包括:学习者初始认知水平分析、学习者所具有的与他人不同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分析和学习者认知风格分析。学习者认知风格是学习者个体独有的获取知识的习惯方式,包含特有的学习方法、学习取向以及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51].传统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学习者的个性化差异,不分层级的统一授课,使得学习成绩不好和学习能力不足的学生极易产生挫败感,失去学习兴趣。

  (3)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可以从认知领域、动作技能以及情感态度三个层次进行设计,分层教学根据学习者初始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进行分层,分成三个层级,在此基础上设定分层目标,目的是达到不同层级的知识获取者都有发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52].因此,分教教学目标的设定是在认知领域、动作技能和情感态度三个方面进行进一步的分层,形成分层目标。

  3.3.2 内容分解阶段。

  认知负荷理论不仅在理解学习者学习效率影响因素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还能为微课程资源设计提供理论指导,开发出适合学习者工作记忆加工的微课程资源。基于微课程资源内容的不同,选择相对应的认知负荷理论分解微课程资源,增强微课程资源的有效性。微课程资源内容的分解一方面要降低无关认知负荷的影响,另一方面要增强相关性认知负荷的影响。

  (1)化繁为简。

  有些教学内容是由数个知识点关联而成,要完全内化这些教学内容,工作记忆要同时处理这些知识点。如果教学内容关联的知识点数量超过同一时间工作记忆的处理极限数量,那么学习者对这一教学内容的内化将非常困难。将教学内容中的一部分可以分解的内容进行分离,工作记忆逐个进行处理,并将逐个处理的知识内容存储到长时记忆中,毫无疑问会促进学习者对教学内容的内化吸收,在此基础上,将内化吸收的知识内容与其他内容进行意义建构,无疑可以解决复杂内容带来的认知问题。例如,在 51 自学网《Word2010 常规排版》知识点讲解中,涉及文字效果、文字特效、字体字号、项目符号等知识点的学习,如果将这些知识点同时呈现出来,会占用学习者过多的工作记忆空间,学习者很难内化吸收。

  因此,可以现将这些知识点分解学习,逐个掌握了,再提供一段文字进行排版练习,会更有利于学习者的知识内化吸收。另一方面,教学内容的分解也有利于分层教学的开展,教学内容细化的过程中形成不同难易的知识点,所呈现的微课程资源更加丰富,层次有别,学习者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微课程资源进行学习,满足不同层级的需求。因此微课程资源设计注重教学内容的化繁为简。

  (2)内容合理呈现。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呈现方式,降低外部认知负荷,可以促进学习者知识的获取吸收。微课程资源设计过程中,减少外部认知负荷尤为重要,设计缺陷的微课程资源会占用大量学习者的工作记忆处理无关信息,增大教学难度。例如,知识概念型微课程资源注重的是概念辨析,强调对具体存在的规律、现象、实物等的理解,因此这一类教学内容的呈现应该简单明了,微课程资源设计中包括情境引入、教学目标、主题内容的呈现,以图片、动画、视频的方式解释概念,呈现的方式是化抽象为具体;演示操作型微课程资源的设计注重的是操作步骤的具体化演示,便于学习者模仿学习,从而举一反三,因此这类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就是具体操作步骤的过程演示,包括操作要求、操作步骤演示;案例综合型微课程资源注重的是学习者的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设计所呈现的包括范例展示情境导入、说明要点和操作演示。

  3.3.3 微课程资源设计阶段。

  设计阶段是在充分的前端分析和合理的内容分解基础上进行的微课程设计模板的设计、微课程脚本模板的设计、微课程资源的具体设计三个步骤。

  (1)微课程模板的设计。

  微课程设计模板的设计是微课程资源设计的全局思考 ,在微课程分层教学的设计与应用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微课程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资源,明确的教学对象并对其进行分析是教学开始的第一步,重视教学对象的差异性是教学公平的保障;教学目标的确定以及呈现是教学目标达成的评价标准,是学习者自我检验的依据,不同层级教学目标的拟定不仅能提高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够促进教学的有效进行;教学内容是教学和学习的基本学习材料,不同的知识应当以正确的方式呈现,便于教学的开展和学习者的知识内化;教学过程是对教学的提前模拟,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可以提高教学的流畅性和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因此,微课程设计模板内容包括微课程基本信息的设计、知识点分析设计、教学目标设计、学习者分析设计和教学过程设计。

  (2)微课程资源脚本设计。

  微课程脚本的设计是微课程资源建设的剧本,微课程资源根据微课程脚本进行开发,避免资源建设的盲目性,有利于微课程资源的逐步开发,包括微课程名称、编号、脚本说明、微课程资源的呈现内容、时长和相关备注信息。

  (3)微课程资源具体设计。

  导入设计是教学课件设计的起点,微课程资源的设计也不例外,导入设计可以帮助知识获取者创设情境。在课程开始的时候将素材和排版好的文字进行对比,可以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激发兴趣,创建学习者完成一件作品的学习情境。

  教学目标的呈现是微课程使用的导向,在微课程视频的开头部分呈现教学目标,具体的目标呈现可以明确教学目的和学习要求,是教师教学效果的检验根据,也是学习者自我检验的依据,具有导向性。

  在微课程的过程中始终都有具体任务小便签,目的是让学生在观看微课程以及模仿过程中明确具体的任务和操作要求。

  知识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微课程资源设计的主要部分,有效的知识内容呈现应当考虑教学对象的不同、教学环境的选择和教学内容的分类。知识内容的呈现应当根据教学内容的特征属性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可分类为记忆型概念内容、操作型内容和综合型内容等,相对应的呈现方式应有不同。例如,《高级办公自动化》

  注重学生运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能力,尤其是针对学习、工作中出现的文字处理、排版以及展示的能力,具体的操作过程的逐步演示是知识点的细化和可视化,学习者可以观看获取知识,也可以根据步骤模仿操作。

  由于微课程本身很短,操作步骤演示的时间更加有限,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注意力转到重难点知识点,需要在微课程中进行强调标示设计,如用着重色、方框、突出显示等标出当前所讲知识点在微课程中的位置,或用下划线等形状标注重难点。

  3.3.4 微课程资源开发制作阶段。

  开发阶段是微课程资源建设的关键阶段,包括多媒体课件制作、微课程资源录制阶段和微课程资源的后期编辑和美化。本研究主要采用的微课程视频资源的开发方式有两种:一种是 PowerPoint 课件制作,利用 Camtasia Studio 录制PowerPoint 课件,后期编辑和美化;第二种是 CamtasiaStudio 录制,后期编辑和美化。

  (1)PowerPoint 课件制作。

  根据微课程的课程主题和详细内容,按照 PowerPoint 课件制作规范,制作PowerPoint 课件。课件制作应注意内容准确无误,知识点之间逻辑性强,选择恰当的媒体呈现方式,避免大段落文字的出现。例如,"Word 的高级编辑与排版"微课程的片头 PowerPoint 课件呈现形式。

  (2)Camtasia Studio 录屏软件录制微课程。

  微课程资源的录制依据是微课程脚本,录制时注意设置相同的分辨率,录制环境保持安静,为了便于编辑,可以分段分步骤录制微课程,录制过程可以适当调整,录制过程是对微课程设计不断完善的过程。

  (3)微课程后期编辑和美化。

  编辑录制的微课程资源片段,添加相关素材,形成完整的微课程资源,在编辑过程中要注重帧与帧之间的转变要平滑过度,按照设计脚本和制作规范编辑和美化微课程。

  3.3.5 微课程资源实施阶段。

  微课程资源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是微课程资源设计开发的目的所在,因此微课程资源的实施是否正确直接影响微课程资源的价值大小。微课程资源的实施包括实施阶段的选择和实施方式的选择。通过相关调研和文献分析可以得到微课程资源的实施阶段包括前置性学习阶段、课堂教学阶段和后置性学习阶段。

  (1)前置性学习阶段。

  教师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推送以学生分层、教学目标分层、内容分层为前提设计和制作的具有针对性的微课程。一方面,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课前导学任务单,利用微课程资源进行学习的同时记录知识要点,标注学习笔记以及疑问;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自主搜索学习上传的微课程资源、电子课件等资源的形式,根据教师提供的任务要求,在合适的时间地点选择符合自身学习能力以及学习需求的微课程进行学习。

  (2)课堂教学阶段。

  分层教学的核心是以学生个体差异为前提而开展的混合教学,因此,该模式的教学活动实则为不同层级的学生提供不同需求的学习活动过程,学生通过前置性学习,发现问题,确定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疑惑,教师根据问题的分析结果,选择面向全体学习者的讲解,同时针对个别问题进行一对一的辅导,或者由学习者通过微课程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3)后置性学习阶段。

  教学结束后,学习者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搜索的微课程进行学习,一方面可以巩固知识,达到知识强化的效果;另一方面可以对学习过程中遗留的问题进行再学习,以达到查缺补漏的目的。

  3.3.6 微课程评价阶段。

  根据微课程的特点,微课程的评价主要包括微课程设计开发的自我评价,开发设计者对微课程资源进行自我评价,发现其中的不足,进一步修改完善;微课程的应用评价,通过教师使用微课程资源,学生学习微课程资源内容,观察学生学习状态,调研使用效果,前后成绩分析,提出修改微课程资源修改意见和应用意见,修改微课程资源建设,完善应用方案。评价阶段是微课程设计和微课程应用的指导,以使其更好的服务学习者。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