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东方哲学论文

传统文化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传承研究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6-02-19 共5033字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注入了精神动力,提供了文化渊源。正如***总书记所讲: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1]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必须吸纳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

  一、对发展变化思想的传承

  《吕氏春秋·尽数》中讲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就是说万事万物都要按照它的本质规律去发展、去变化,不能停滞不前。《周易·系词》中讲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是说事理到了窘困穷尽的时候,就应该有所变动,变动之后即可遇事通达,通达之后即可行运长久。在中国历史上,有众多的改革理论和改革实践,均说明了“变则通”的道理。

  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一生最大的贡献当属实施的经济体制改革,带领中国人民走上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的道路。刚刚步入社会主义社会的人们,还不能够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问题,很多人认为搞市场经济就是要走资本主义道路,这是坚决行不通的。

  所以,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束缚。邓小平为了能让人民摆脱贫困过上富裕的生活,决定实施经济体制改革。创造性地将市场经济纳入到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之中,在农村实行了承包责任制,在城市的国有企业实施了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改变了原有的、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邓小平的这一独具特色的经济决策,引导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走向成功的彼岸,使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在经济上的这个举措轰动了世界,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和实践条件。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的领导集体在继承古代“发展变化”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与时俱进”的思想,并把与时俱进确立为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使党的思想路线呈现鲜明的时代性。与时俱进的思想反映了时代的发展变化,要求党的工作要富于创新性。与时俱进的思想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与时俱进思想要求全党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把握时代的变化。

  以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党的领导集体,根据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与时俱进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务就是发展,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以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确保子孙后代的永续传承和兴盛。

  总体来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创立,都是党深刻反思改革开放以来为追求经济发展而带来的各种问题,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发展方向而提出来的。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理论依据,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明确方向,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以***为总书记的党的领导集体,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创新。在中国经济经历了迅猛发展、平稳发展的阶断,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成为了经济大国的时候,以***为总书记的党的领导集体,没有让中国经济发展停滞在当前的状态,而是不断的谋求新的发展和变化。因为停滞或是倒退没有任何出路,唯有改革才能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进步。因此,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总书记于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报告中,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包括经济、文化、社会事业、政府职能、党的建设制度等诸多方面。“全面深化改革”立足于改革开放理念的基础之上,遵循与时俱进的发展原则,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决当前中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无论是改革开放的战略,与时俱进的思想,还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无论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提出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都是对“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及“变则通”思想的深切领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增添了新的内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凝聚了强大力量。

  二、对民本思想的发展

  民本思想在中国的影响力早已是根深蒂固了,《尚书》中有“惠民”、“裕民”的观点,《周易·益》中有“损上益下,民说无疆”的观点。再如,儒家强调“以民为本”,主张“富民”.孟子讲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 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孟子·离娄上》) 以及“民为贵”( 《尽心下》) 的理论,都揭示了一个道理,即统治者只有满足了人民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生存要求,才会赢得民心,得到人民的支持与拥护。武王伐纣的历史事件,告诉我们统治者只有做到重民、爱民才能国运恒昌。例如《孟子·公孙丑下》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再如荀子所说: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经历了隋末唐初战乱的唐太宗,同样感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强大力量,所以唐太宗十分重视军民关系,也就有了“贞观之治”的局面。但是传统的重民、爱民的种种表现,只是统治者维护其统治地位的一种手段,人民绝不可能当家作主,成为国家的主人。

  邓小平在传统的贵民、富民思想的影响下,时刻关注着人民的生活,并由此提出了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目标。从“温饱”到“小康”再到“比较富裕”的“三步走”战略目标,以及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重要思想,都充分体现了他对人民生活水平改善与提高的高度关注和全力推进。

  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党的领导集体着眼于国家建设、党的建设以及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弘扬,并多次强调:“中国共产党要不断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加强党与人民之间的关系。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以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党的领导集体,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其内容之一“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强调一切工作都要以为人民谋福利为中心,就是要人民享有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权益,从而真正的实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胡锦涛与时俱进并实事求是的将邓小平的人民当家作主的理念、江泽民的要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思想,发展成为“坚持以人为本”的观点。2002 年,胡锦涛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是实现人民共同富裕、人民幸福的一个发展过程。2003 年 7 月 1 日的讲话中就增引用了《孟子·梁惠王下》中的“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胡锦涛强调: “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3]

  由此可见,胡锦涛在充分理解古代的民本思想的基础之上,又形成了自己独到而精准的见解。

  以***为总书记的党的领导集体,对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领悟更为深刻,且时刻牢记执政为民的理念。党的十八大提出来“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第一个一百年,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提出意味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在理论的创新,在实践的创新中而形成的飞跃式进步,这也意味着真正实现了人民的幸福。第二个一百年,是在新中国成立 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其中,“民主”充分蕴含了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五位一体”总布局,新纳入其中的生态文明建设同样蕴含着深刻民本思想。

  ***总书记指出: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4]十八大结束后,***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中国梦”.而“中国梦”的本质之一就是人民幸福,因此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价值目标,不断为人民造福。2014年 3 月,***总书记在“两会”期间,参加安徽代表团审议时,关于推进作风建设的讲话中,提到了“三严三实”.无论是“三严”还是“三实”都是对领导干部的严格要求,实则更是在为了百姓谋福利。

  无论是“共同富裕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无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生态文明建设”,还是“中国梦”亦或是“三严三实”,其最终目标之一就是实现人民幸福。在为实现“人民幸福”而不断奋斗的过程中,中共共产党时刻牢记“以民为本”的思想,秉承“执政为民”理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三、对和谐思想的超越

  和谐思想贯穿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历久弥新的基本精神。和谐最早出现在《管子·兵法》中,“和合故而能谐”《论语·学而》中: “礼之用,和为贵。”《中庸》中: “致中和”的标准。这种和谐的思想早已深深嵌入到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思想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涉及到了诸多方面的内容。儒家提倡“天人合一”,道家讲求“道法自然”,君王在处理民族关系、国家关系时倡导“协和万邦、睦邻友好”.邓小平认为只有很好地传承古代的和谐思想,才能促进民族的融合与团结,才能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了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面对港、澳、台长期以来的资本主义制度,邓小平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新构想。发展,是第三世界的国家面临的首要问题。邓小平在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下,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继承古代的和谐思想,结合中国的基本国情提出了和平共存谋发展的新战略构想。为营造和平的国际环境、为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邓小平代表中国人民声明: 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正如孟子主张“以德服人”.和平与发展的战略构想,为中国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新的转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迎来了新的机遇,为当时中国经济发展营造了稳定的国际环境。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的领导集体,在传承古代和谐思想的基础上,对外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外交政策,对内继承了邓小平同志“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新构想,分别于1997 年和 1999 年使得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怀抱,实现了祖国的统一,证明中国的实力。

  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的领导集体,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追求的美好社会,要求人们做到与自身的和谐、与他人的和谐以及社会各个阶层之间的和谐。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追根溯源,无论是全面发展还是协调发展或是可持续发展都是和谐发展。胡锦涛继承了周恩来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邓小平“和平统一”的治国理念的基础之上,侧重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早在两千年前就有“天人合一”的主张,以及“道法自然”( 《道德经》)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齐物论》) 、“序四时,载万物,兼利天下”( 《荀子》) 等观念,这些都是在强调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胡锦涛继承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又结合中国自然资源的实际情况,以及为子孙后代谋福利的观念,提出了人与自然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以***为总书记的党的领导集体,在十八大报告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总布局。这五个方面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而又协调发展的关系。其中“生态文明建设”对传统文化中和谐思想的传承最为全面。它包含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它最终要实现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的局面。总体来说“五位一体”总布局提出蕴含了深刻的“和谐”思想。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5]

  其中和谐这一基本内容,不仅是传统文化中的基本理念,更是当代中国发展的基础; 和谐与生态文明一道要求构建人与人、社会、自然相互共存的生态环境。可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之一的和谐思想,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价值。在外交方面,***总书记传承了古代君王“协和万邦、睦邻友好”和谐思想,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 60 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总书记强调: “中国将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6]同时也表达了“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6]美好愿望。无论是“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新构想,“和平与发展”的战略思想,还是“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无论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和谐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内容,还是推动世界和平的美好愿望,都是在诠释着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和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为中国再次崛起于世界赢得机遇。

  综上所述,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提供宝贵的思想资源和精神滋养,并且如影随形地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因此,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繁荣中国传统文化,振兴中国传统文化,守住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和魂。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 ***总书记重要讲话读本[M]. 北京: 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2014:99.
  [2]实现好维护好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EB/OL].
  [3]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上) [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370
  [4]中共中央宣传部。 ***总书记重要讲话读本[M]. 北京: 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2014. 123.
  [5]百度百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Z].
  [6]***。 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建设合作共赢美好世界[EB/OL].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