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东方哲学论文

中国发扬科学精神问题的原因

时间:2017-02-09 来源:未知 作者:陈赛楠 本文字数:6267字
  第二节 当代中国坚持和培育科学精神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我国目前需要宣扬和进步的是科学精神,它所体现出的坚定力量不得不让所有人思考,处理问题的核心是找出科研精力缺乏的原因。问题的根部就是宣扬科学精神的流程,它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造成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陈旧的理念是弘扬科学精神的束缚
  
  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形成了丰富的思想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陈旧的非科学思想文化理念,束缚科学精神的发展,主要有:
  
  (一)“天不变道亦不变”抑制了创新思维的发展
  
  关于道,在老子看来,是绝对不可能发生变化的,他相信世间万物的开始就是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34],世间所有的东西都不会长世间的存在,天和地也包含在内。 老子坚定道是绝对不变的;这是特别的,不是永恒的,包括“世界包括天地,更不是永恒的,不是吗?”综合上述的观点,道的存在是亘古不变的。它不可能让异于此观点的看法存在,不能采纳新的东西,停滞不前。由于科学是通达的和错误的批评,是不断的接纳,继承和突破的过程,不是将世间的某一事物推上神的宝座,它要彻底打破神圣不可侵犯的结界。波普尔说:“批判是理智发展的主要动力。”
  
  科学活动的自我改进机制的促因,是科学与伪科学的批判精神,美国着名科学共同体作为一个系统,让“科学精神”是一个最基本的行为准则。这和各种伪科学态度明显不同。
  
  (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阻碍了公理体系的形成
  
  我国古代在对这个科学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还不够深入,没有形成比较系统的逻辑体系,现有的科学理论依据缺乏实验进行验证,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近代科学逐步就形成了。爱因斯坦把西方科学的发展称为一个比较伟大的成就,这种西方科学在发展的过程中也经历了逻辑关系验证和实验验证这两个过程。在我看来,中国未能达到这不奇怪,如果被发现或者被完成才令人惊讶。“[36]
  
  我们的科学工作者在对这中科学进行研究中主要擅长使用归纳法,但是这种科学研究方法在具体的应用中还缺乏一定的科学依据,我们需要引经据典,不断地为自己的科学研究提供验证。因此被认为是价值上缺乏创新,这是令人沮丧的。孔子曾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就是私塾,创办私塾学校的主要目的是与当时的科举文化对等。人们在以往的研究中只是注重对一些形式上的研究,钻研了四书五经,但是这种科研精神与现代的生活是不相符的,它在研究的过程中缺乏了科学应有的逻辑精神。
  
  (三)”天人合一“自然观导致了”有玄学而无科学“
  
  在我国古代庄子最先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在这种思想提出之后被大多数人认可的同时也被很多人无法理解,但是这个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是我国古代道学思想的最先形式,对我国的科学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天人合一“的基本精神,是中国传统中国文化的精神与世界和谐的基本要求关系问题和现象,涉及的部分,甚至在中国人不是完全控制自然的结果,认为选择形而上学的现代科学,这是依赖于自然和社会规律,而《易经》的”天人合一“的想法,它是天、地和人的思想,既定的时间,空间和时间是阴阳五行,天干地支八,主要评价系统。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下提出来的,在当时也被称为一种玄学,很多东西都可以用这种科学进行阐述。负责人,是第一王的天人合一。”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在自然界中有很多现象用传统的科学观念无法进行解释,在这种情况下对玄学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大推动作用,通过使用天人合一的思想可以对自然界中很多无法理解的现象进行阐述,这种思想非常注重天和地及人之间的紧密联系,这种思想对我国当代自然环境保护和科学的快速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此外,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的科学精神,缺乏一种密切的相关性。因为运动的规律性,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与自然的和精神的统一,在古代产生所谓的“天人合一”的理论,这是“天”赋予有意志的化身,是人格化的意志。例如有雷神的事实。
  
  在天人合一的思想中最重要的是由皇帝来决定一些事情的趋向和人们的生死,在这个科学体系中最重要的是人们要有一个比较统一的思想意识,通过加强思想观念来推动这种科学技术的发展,所以我国的传统文化和一些技术在国际上有非常大的影响力,因为这些技术用现代的一些先进的科学方法是无法进行解释的,在我国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中非常重视人与自然科学在自然规律的前提下的主动性,更适合于人的生存和生活。
  
  二、薄弱的科教体制是传播科学精神的短板
  
  在教育高度发展的中国社会,在教育中长期忽视科学教育的问题,从始至终贯穿在启蒙教育、应试教育、分科教育,乃至科普教育之中。
  
  (一) 启蒙教育科学性的欠缺
  
  启蒙教育应该是科学教育,这些教育应该包括更加全面的一些精神和思想上的教育,科学态度的教育以及科学方法的教育,并非单一的代表传授知识。科学教育其中,针对自然科学的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核心,是能够提高人们素质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在学校期间的正规教育是儿童及青少年的教育主阵地,但是儿童在出生到入学前这段学龄前期的教育是社会学校教育的重要基础。一个儿童,从降生的那一刻就开始好奇的观察和感知周围的人和事物。伴随着儿童的年龄增长,他们好奇和感兴趣的对象开始变成自然和社会现象,并由简单的思维活动衍生出各种各样的想象。这个时期,如果家长能够给与恰当的引导,即便由于年龄小,没有接受完整系统的科学知识教育,儿童也会受到正确良好的科学启蒙。当然,单纯一味的让幼儿增长知识这不能称为是一种合理的教育,我们应该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诱导,给他们提供更加全面的知识体系,让他们对这个世界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我国的很多儿童教育都有问题,在中国传统文化家庭,晚安故事是“嫦娥和玉兔”,会听到“不听话会被妖怪抓走”这样的“恐吓”,有些信佛家庭会有供奉观音或是财神爷的神像,这些儿童从小耳濡目染的就是神是最至高无上的。孩子在幼年时期学习和认知的事物对其一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家庭应该给与儿童科学教育的培养和熏陶,带孩子多去植物园、科技馆,多学习科普的事物,这样能使儿童获得除了生物本能以外的智慧。在他们自由意志的成长中,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被不知不觉的带入进去,在他们日后成长的行动中也会体现出来。对孩子的教育,科学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家长应教会孩子用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思维分析遇到的事物,用科学精神对待生活成长中的问题。综合来说,儿童幼儿时期的科学的启蒙教育意义重大,我们只有加强对科学技术的认识,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才能为科学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应试教育的极端化
  
  应试教育的形式。学校注重结果,评价学生的标准化考试的标准答案,他们的命运,好的和坏的机械书本知识决定,只会在缺乏知识的磨损,学习不主动,只能被动的学习考试,严重阻碍了创造力和生存能力取得发展,为了学生未来,父母不惜一切代价,让不同的孩子走着同一条不知是否适合自己的路。许多以后实际工作中用机器学习的知识。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外面的世界,直接充耳不闻,只读书、生存能力根本得不到锻炼。我们在学习中过于死板,没有对知识的真正来龙去脉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思考。学生和老师不是共同学习的关系,而是上下级的关系,只能服从。没有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学习机会可以减小,从而可以提高科学素质。我们所有的文明不产生滞后影响。
  
  (三)分科教育中的偏科现象
  
  分科教育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形式,在我国这种教育体制中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是非常不利的,因为分科教育制约了学生的知识体系全面发展,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不能以综合的眼光来看待一些科学问题,这就导致现代科学技术无法进行创新,我们需要对现有的教育体制进行改革。原子,分子,又分为夸克,越来越小,一方面是理解日益加深;另一方面也导致只关注微观法宏观分析。事物的有机联系本质是需要以辩证的综合为基础才能被挖掘的。科学知识是系统的理论知识,在分支机构之间的存在逻辑连接。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依托教育的全面化,只有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才能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更加可靠的理论依据。
  
  我国现有的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人才综合素质差,尤其是高中的文理分开影响最大。文科班的学生对理科的知识不予重视,学习理科的学生对文史类的课程不感兴趣,最终的结果就是文科的学生对基础的物理化学生物的知识几乎一窍不通,而文科的学生逻辑性思维差。国家的高等教育同样存在这些问题,学生从高中文理分科的大环境中进去到专业性更强的大学本科教育中文理交叉的专业几乎不存在,势必会影响专业性人才的质量。这些早已是诸多科学家和学者一直关注的话题。更胜者在狭窄的单科大学中,长期在一种单一的学科氛围中生活学习,学生们的思维都带有一种固定的模式,不难看出分开教育已经对国家的整体教育有了非常大的影响,我们要做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从国际科学界不难发现,一些着名科学家同时也是伟大的哲学家,哲学与科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尤其是哲学是一种思考的方式,是一种隐形的思维,思维在科学创造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毋庸置疑。
  
  数学家陈省身先生,不仅在数学上多有造诣还对历史,音乐,美术,诗词等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更多的科学家不仅在科学技术上给世人留下了宝贵的物质财富,这种科学对我国的教育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可以推动我国综合人才的培育。
  
  三、科普的后进消减了科学精神发展动力
  
  周培源曾经说:“为了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需要积极的开展科学普及工作”,并且提出“推动更多的青年人向科学进军”.所以在进行科普的过程中,最为主要的原则就是“对科学知识进行普及,对科学技术进行推广,从而使得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科普教育普及的时候,科学知识就成为了重点普及对象,强调和推崇对技术进行普及,从而为经济与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但是对科学思想以及科学精神进行的宣传却确很少有人关注。在科普的过程中,几下几个环节是较为薄弱的:
  
  (一)科普组织不受重视
  
  我国的经济体制是市场经济,经济效益以及国民生产总值是政府所最为关注的内容,对一个地区现代化的集中情况也是通过科学增长来进行衡量的,很少的人关注科学与科学的宣传。科普组织的组建在很大一定程度上被忽视,或者说表面是科普组织,实质上并没有开展任何有关科普的活动,以实际的科学精神和物质文明的现代化是同样重要的,现代化的人们思想都是黑白混淆的,假冒伪劣以及麻木崇拜充斥着整个社会,人们的诚信受到了严重的影响。道德的沦丧,信仰的缺失,原则的模糊,这就是整个社会弘扬科学精神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二)科普的设施不完善
  
  科普设施的建设能否开展与完善,最直接的制约因素就是政府在此方面经费的投入,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显示,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例,从 2010 年到2013 年的财政科技支出虽然有小幅度的上升,但是从下图可以看出,所占比例依然少之又少,从以上数据我们不难得出这四年期间财政科技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分别为:2010 年为 1.19%;2011 年为 1.16%;2012 年为 1.21%;2013 年为 1.30%.除 2011 年外,均是呈现一个上涨的趋势,单从数字上我们就可看出,在科技建设工作方面投入的经费还是远远不足的。尤其从 2011 年可以看出地方财政总支出在上涨,当年的财政科技支出比往年也有所上涨,但是财政科技总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反而比 2010 年低了 0.03 个百分点,这说明政府没有足够重视科技工作的发展,科技工作的弱化,抑制了科学精神的形成。
  
  科技经费不能做到充足的投入,使一些科技场馆年久失修,以至于最后荒废,或者租用给其他的人作为娱乐场所来使用。进行宣传的设施都是科学水平较低的,宣传的方式也过于传统,仅仅是通过图片与文字进行展示与说明,实物是相对较少的,展出的产品可操作性弱,缺乏创造力和创新意识,难以带动参观者的兴趣;展示的方式传统落后,很多展览的举办人员都认为群众对这些是丝毫没有了解的,从而将这些宣传活动都认为是应付差事,没有站在群众的角度上,采取最为科学合理的宣传手段与方法。久而久之观众的参观欲望越来越低。现代科学的要求“观众的积极参与下,手脑合一”现代科学概念的方式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可以实现,在平均 41 万人在美国有一个博物馆,日本则是 38 万人有一个科学博物馆,台湾地区平均每 26 万人拥有一个,而大陆则高达 540 万人才拥有一个的科学博物馆。
  
  (三)科普宣传力度不足
  
  科普宣传力度不够,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参观科普展览的人数为例,由 2013年新疆统计年鉴中 2008 年-2012 年参观科普展览人次的数据与国家统计局 2008年-2012 年新疆年末常住人口的数据,我们不难看出,每年参观科普展览的人数勉强达到总人口的百分之十左右,当然也能不排除某些科技单位为了完成参观任务组织同一批人多次参观,使得科普展览没有真正的面向社会大众,起到科普展览的真正的宣传作用。
  
  除正式的科学技术展览会,科学活动以外,电视,广播,报纸,书籍,互联网和其他媒体和信息和通信技术的主要方式,对于科学记者、编辑或者是作者的科学素养都是较为落后的,在对科学知识进行宣传与普及的过程中,是缺乏创新精神的,这是在进行科学知识普及过程中最为严重的问题。例如有些记者或者是杂志就曾报道过外星人的出现,或者是将日全食报道成日偏食,这些宣传都会对大众产生一定程度的误导。在进行科学普及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为群众负责,对宣传的内容需要进行严格的审核,将科学文献与文学作品进行有效的区分,在宣传的过程中是有科学的依据的,宣传科学知识,及时准确地向公众传播,我们倡导的科学技术知识科学方法,以促进科学传播和科学精神弘扬。
  
  四、属人的本性--“自利”的抑制
  
  现代社会心理学实验证明,人具有“自利性”,“自利性”是人的“基因”自利与自私自利不同,自私自利是与人的社会性格格不入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这句中国古语揭示的不仅是人的自利性,同时,也揭示了一种价值观,更是一种潜在的鼓励,鼓励人就应该凡事为己,这种与科学精神的追求背道而驰的价值观不仅没有遭到社会唾弃;反而得到社会广泛的认可,“人自利性”对科学精神的培育与弘扬产生了极大的抑制,亦被人们忽视,主要表现在人的自利性被张扬、拓展与多元。
  
  人自利性被张扬。现代社会心理学揭示人的自利性的目的是为了推进的自身发展与行为管理,用科学的方式满足人的需求,而不是无限地张扬人的无限需求。
  
  自私基因论对科学精神的抑制主要在:一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探索。表现在人与自然关系上是忽视理性,为满足人的需求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比如过度的开荒与狩猎。二是科研的规划与实施的管理。表现在科研发展规划与管理上忽视创新,为满足个人的需求,大搞形式主义。三是科研成果的鉴定与表彰。表现在科研成果的鉴定与表彰,为满足个人的需求,功利主义大行其道。
  
  人自利性被拓展。在现代社会的科学活动中,人的自利性在张扬中被“拓展”到了科学活动的全部领域与各个方面,并由个人放大到群体的、区域的、行业的,严重地阻碍科学精神的弘扬与培育。概括地说,主要表现在:由于无限地张扬人的自利性的客性与合理性,使科学活动重物质利益而轻理性价值;重应用科学开发轻基础研究;重成果数量轻技术成果转化,进而使科学精神在科学活动中被淡化。
  
  人自利性被多元化。人的自利性在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已形成多元的发展趋势,进入科学活动领域,浸透到人们的社会价值观、伦理观、审美观、艺术观、生态观。表现在价值观上,唯已是人生最高原则,忽视真理的客观价值,由此,使人们的伦理标准、审美标准、艺术标准扭曲,生态观变异,进而使科学精神成为无叶之树,无源之水,陷入尴尬境地,形成了弘扬科学精神过程中的种种问题。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