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东方哲学论文

管子和庄子的生态观比较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6-01 共5085字

  当前我国环境形势严峻:雾霾蔓延、沙尘肆虐、水源污染、土地沙化、物种减少……这些问题使人类面临着重大的生存危机,环境问题亟待解决。 鉴于当前的生态现状,众多有识之士纷纷建言献策,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意见。而笔者则从先秦诸子的思想中去粗取精、古为今用,对管子和庄子的生态观进行比较研究,深入把握其生态思想的精髓,从而对当下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不同点
  
  (一)流派有别:杂糅百家与道法自然
  
  管子作为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其思想可谓博采众长、杂糅百家,虽《汉书》谓之道家,《隋志》谓之法家,实则杂家。如《管子·幼官》[1](以下引《管子》只注篇名)、《宙合》、《四时》等反映阴阳五行思想,《七法》《兵法》《制分》阐释兵家理论,《霸言》多纵横之说,《地员》为农家之言,其道家思想可与《老子》《庄子》争辉,其法家之言能与《商君书》《韩非子》媲美。总之管子的思想世界异常丰富, 博采百家学说之长,只要有助于富国安民,皆可加以采纳,思想丰富,兼容并包。

  庄子继承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以审美体验来体悟道法,在自然中体会天地不言之大美。 庄子主张以平等的态度审视自然,“不傲倪于万物”[2](以下引《庄子》只注篇名)。用心灵去体悟万物之乐,大自然是有灵性的,动植物是有感情的,关键在于你是否有审美的眼光, 庄子将自身情感体验灌注于游鱼之上,体会其怡然自得之情,否定了惠子所谓“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天下》)的狭隘观点。庄子还提出了“莫之为而常自然”(《缮性》)的重要观点,他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知北游》),大自然本身就是美的,它自由自在地繁衍生长,人类不应该过多地干预和破坏,要遵从万物生长的普遍规律,否则自然的和谐之美将不复存在。

  (二)动机各异:经世致用与无用之用
  
  管子生态观的动机在于经世致用。 如 “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凛”(《牧民》),开宗明义,认为发展经济须开垦荒地。 再如《地数》篇中的“地数”,“地”是指自然资源,“地数”即人类根据其对自然的认知,合理开发资源,使地利变为财源。管子不仅开垦陆地资源,而且根据齐国近海的地理优势,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如《海王》篇认为“海王之国”可以“官山海”“正盐策”以增加财政收入。而管子并非一味地利用自然而不保护,而是提倡适当开采,后文将详细论述,此处不赘。 只是管子保护自然依旧带有功利目的,因为保护山林沼泽能促进粮食生产,从“先王之禁山泽之作者,博民于生谷也”(《八观》)可见一斑。

  庄子不同于管子的经世致用,而是提倡“无用之用”:事物的价值取决于不同的标准,某物在世俗功利主义价值标准下可能无用,却因此而得以生存,反而显得“有用”. 《逍遥游》中载有其与惠子著名的辩论,惠子认为樗树树干盘结不合绳墨, 树枝弯曲不合规矩,工匠因其无用而看不上它。 庄子对曰:“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逍遥游》)庄子主张人艺理论对自然的超功利审美体验,推崇无用之大用,觉察出物的本性美而非工具性,即所谓“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人间世》)。因此,曾繁仁才有:“所谓只有‘无用’才能达到‘无不用’的境界,如果刻意追求有用,反而会无用。这也警示我们人类,如果过分追求‘有用’之经济与功利目的,滥发资源,污染环境,最后必然走到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的‘无所用’之境地。”[3]

  (三)归宿不同:富国强兵与万物一齐
  
  先秦诸子中不乏口若悬河的谋士,无奈多处江湖之远;而管子不仅有系统的治国思想,且身居高位,因此能将其治国理念付诸实践。 在辅佐齐桓公的过程中,他“顺天之时,约地之宜,忠人之和。 故风雨时,五谷实,草木美多,六畜蕃息,国富兵强,民材而令行,内无烦扰之政,外无强敌之患也”(《禁藏》)。 顺应天时,利用地利,调和人事。 这样就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草木茂美,六畜兴旺,国富兵强,百姓安居乐业,政令畅通,朝内没有烦扰的政局,域外没有强敌的祸患。此外,他的经济主张如重山泽之利、重沟渠之利、重作物因地制宜等均得以实现, 使齐国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成为东方大国。

  庄子生态观的归宿是“万物一齐,孰短孰长”(《秋水》),他从万物一齐的视角审视万物,物与“天”同一。

  不仅物如此,而且“人与天一也”,此处的“一”即为道,自然之道。因而庄子笔下万物一齐的境界是天、地、人都合乎自然之道,即“道通为一”. 庄子超越人类小我的境界,从“天”“道”的立场对自然进行审美关照,进而提出万物一齐的观点。庄子万物一齐的生态观还体现在“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的审美至境中, 庄子摒弃了狭隘的功利主义价值观,从齐物的角度对生态自然进行审美,体会天地自然之大美,尊重自然,与自然平等对话,这境界是常人难以企及的。

  二、相同点
  
  (一)生态平等:“道”生万物,物无贵贱
  
  管子认同道家“道”乃万物之源的观点,赞同善待自然的行为。“道”并非有形的客观实体,“虚无无形谓之道”(《心术上》),“道”是万物生长变化的终极根源,“道也者,万物之要也”(《君臣上》)。 “凡道无根无茎 ,无叶无荣。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曰道。”(《内业》)“道”既无根无茎,又无叶无花。 万物都依它而生,据它而长,称其为“道”.由“道”的无形及化生特性,管子进一步指出“天主正,地主平,人主安静”(《内业》)。天贵公正,地贵公平,人贵在安静。人与自然均继承“道”之虚静特质,“人主安静”即无为而无不为。“是故圣人与时变而不化,从物而不移”(《内业》),如同庄子借孔子之口所说的古人“外化而内不化”(《知北游》)一样。

  道家的最高范畴是“道”,从“道”的先验性和普遍性论证万物的平等, 反对人类中心主义。 庄子认为:“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大宗师》)作为万物根源的“道”虽无形却真实存在,万物皆由“道 ”创生 ,众生平等 . “以道观之 ,物无贵贱 . ”(《秋水》)“道”是万物繁衍生长的根源,在“道”的终极关怀之下, 万物平等而无贵贱。 “同与禽兽居, 族与万物并。 ”(《马蹄》)人与自然和谐并非空想。 总之,“道”作为万物之源,内化于人与自然之中,在“道”的统领之下,人与自然共生共荣,万物平等。

  (二)生态利用:知足常乐,适可而止
  
  承接上文管子的生态平等思想,其“人主安静”的实践即为“以时禁发”的环保原则:“修火宪,敬山泽林薮积草。 夫财之所出,以时禁发焉。 ”(《立政》)政府要制定防火的法令,爱护山泽草木,根据时令禁止随意开采。 “修道路,偕度量,一称数,毋征薮泽,以时禁发之。 ”(《幼官图》)同样强调要根据时令规律开采。 “山林虽广,草木虽美,禁发必有时。国虽充盈,金玉虽多,宫室必有度。 江海虽广,池泽虽博,鱼鳖虽多,罔罟必有正。 ”(《八观》)此句则更加完整地阐发管子的生态观:不得随意砍伐山林草木,要有节制地使用宫室金玉,适度捕捉江海鱼鳖。此外,《禁藏》《四时》等篇目都制定了系列禁令措施,反对竭泽而渔。 总之,“以时禁发”才能保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确立众生平等的观念之后,可以对自然生态进行合理利用,但要把握适度原则,不可滥用。 庄子有“故天下皆知求其所不知而莫知求其所已知者,皆知非其所不善而莫知非其所已善者,是以大乱。 故上悖日月之明,下烁山川之精,中堕四时之施;惴耎之虫,肖翘之物,莫不失其性”(《胠箧》)的观点,世人都想追求他所不知的却不去探索已知的,过度的占有欲超越了适度原则,于是导致上掩盖了日月的光辉,下毁坏了山川的精华,中干扰了四时的运转,爬虫、飞虫等小动物没有不丧失其本性的。此处庄子从不遵守适度原则的后果现身说法,警示世人要合理利用生态,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正所谓“无迁令,无劝成,过度益也”(《人间世》),过度索取势必导致灾祸。

  (三)生态和谐:人与天调,天人合一
  
  管子生态观的终极指向是“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五行》),如王辉所说:“《管子》是以‘天有其常’的自然之天为哲学基础,以‘人君天地’为实践动力,以‘人与天调’为价值旨归,遵循‘以时为宝’的实践原则建构并践行其生态伦理思想的。 ”[4]
  
  管子的“人与天调” 理念强调自然界是人类生产资料的来源,如果打破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人类将难以生存。在“人与天调”的基础上,不违背自然规律、调和天时人事,“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内业》)。 人的精华来源于天地,如果不与天地调和,则难以生存。

  庄子认为人与自然万物浑然一体,“天地与我并生, 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 天地与我共生共荣,万物与我合为一体。 庄子还为人类描绘了一个田园牧歌式的“至德之世”:“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逐长。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雀之巢可攀援而窥。”(《马蹄》)万物众生,比邻而居;禽兽成群,草长莺飞,禽鸟自得其乐,和谐相处。庄子突出强调“和”的价值, 视其为审美至境:“夫明白於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 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 ”(《天道》)通达万物,天人合一,此为无为天乐之道。

  三、当代价值
  
  在生态环境恶化、社会纷争突出、人际疏远加剧的当代社会,国民经济的发展与自然资源的短缺的矛盾日益尖锐,在我们束手无策之时,若回溯到百家争鸣的先秦时期,则豁然开朗。管、庄的生态思想以其深邃的智慧为后世提供有益的思想启迪,产生了重要的当代价值。

  (一)尊重规律,和谐共荣
  
  “其功顺天者,天助之;其功逆天者,天违之。天之所助, 虽小必大;天之所违,虽成必败。 顺天者有其功,逆天者怀其凶,不可复振也。 ”(《形势》)生态系统具有普遍存在的自然法则,它不因时空而改变,对人类产生影响,人必须顺应客观规律,才能成功,违反它必然凶险, 这种制约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而才是生态系统的普遍法则,即所谓“道”. 庄子的生态思想也突出强调自然整体主义,不违背天道的自然运行规律,追求天道化生万物的和谐共荣境界,以达到“天乐”“万物一齐”的至境。物贵无贱,万物平等,皆为生物链中的平等部分,这对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是有力的矫正,有助于世人确立合理的生态观念。

  (二)适度利用,过犹不及
  
  “故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国虽小必安。 取于民无度,用之不止,国虽大必危。 ”(《权修》)“审度量,节衣服,俭财用,禁侈泰,为国之急也。”(《八观》)但管子并非主张过度节俭, 而是提倡适度利用。 “故俭则伤事,侈则伤货。俭则金贱,金贱则事不成,故伤事。侈则金贵,金贵则货贱,故伤货。 ”(《乘马》)庄子提倡“无为”并非不作为,而是指引世人在改造世界时适可而止,不违背事物的自然属性。 后人多诟病于庄子反对技术的发展,认为这违背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实则庄子并非反对一切技术的发展,只是反对破坏世界和谐的技术的滥用, 而对庖丁游刃有余的技术大加赞赏,因其体悟到天地之大美,并非对自然的戕害。

  (三)统筹兼顾,持续发展
  
  《管子》“人与天调” 的生态价值在于启示世人重视“时”,“以时为宝”,遵循时序推移,统筹作物生长,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气候特征来安排农业生产,“春嬴育,夏养长,秋聚收,冬闭藏”(《四时》),这样才能调和人事,持续发展。在庄子眼中,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物种之间相辅相成,自然界有其内部的生物链,要统筹兼顾各类生物,才可能持续发展。 如《山木 》篇中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的寓言即为明证 ,蝉得美荫,螳螂捕蝉,鹊食螳螂,人以弹弓捕鹊,这四者共同构成生态食物链,有“物固相累,二类相召”的危机,此危机的根源则是“见利而忘其真”.因而,若只顾眼前利益而破坏生物链, 则容易导致物种危机,难以持续发展。

  四、结语
  
  管子、庄子都有丰富的生态思想,二者的生态观大同小异,大同即二者对天道的认识、对适度消费的认可和潜在的天人合一心理积淀,小异的原因在于二者的不同身份及所属的不同学派。对二者生态观的比较研究, 有助于我们理解其生态思想的深层意蕴,管子、庄子以“道”为核心的自然本体论与天人合一的整体论的生态观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为我国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借鉴。我们要尊重大自然的内在价值与普遍规律,平等地对待自然万物,不应有过分的征服欲,应适度开采自然资源,统筹兼顾,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人类将会毁灭自然,或者将其拯救?如果滥用科技而不加节制,人类将置其于死地;如果克制贪念合理使用,人类就能使其生生不息。何去何从,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 黎翔凤。管子校注[M].北京:中 华书局,2007.本文所引《管子》原文均见此书。
  [2]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本文所引《庄子》原文均见此书。
  [3] 曾繁仁。老庄道家古典生态存在论审美观新说[J].文史哲,2003(6):8.
  [4] 王辉。“人与天调”---《管子》 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代意蕴[J].天府新论,1997(1):30.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