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导演/编导论文

从女性表达看徐静蕾的“作者意识”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6-22 共9098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徐静蕾电影作品中的作者意识探析
  【绪论】“作者”视域下徐静蕾电影的特色研究绪论
  【第一章】“作者论”及徐静蕾导演概述
  【第二章】从主题意蕴看徐静蕾的“作者意识”
  【第三章】从叙事风格看徐静蕾的“作者意识”
  【第四章】从镜语因子看徐静蕾的“作者意识”
  【第五章】从女性表达看徐静蕾的“作者意识”
  【结语/参考文献】徐静蕾影片中的个性“签名”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五章 从女性表达看徐静蕾的"作者意识"

  第一节 叙述视角立足女性自我

  在徐静蕾导演的影片中,女性总是作为女主角形象出场,在整个故事的讲述中也采用内心独白的方式来呈现。影片中的"我"不只是电影中的主体人物,同时也是影片主要的叙述人承担着叙述功能。影片《我和爸爸》中,第一人称的"我"就是影片叙述人--小鱼。通过"我"的画外音以及现场"我"的话语讲述,影片展开了我和父亲由陌生到亲密的微妙关系变化。
  
  正如导演徐静蕾自己所说,《我和爸爸》这部影片讲述的是我和爸爸的特殊的父女关系,实质上是"我"在看爸爸,影片的视角是非常主观的。影片中的"我"缓缓地讲述了"我"二十余年的生活,意外丧母、无奈和父亲一起生活、结婚离婚生子、父亲因病去世……影片的叙述者"我"借助这种非常主观的女性叙述视角,倾诉心声,将"我"情感的变化娓娓道来,为观众描绘了一幅细腻入微的女性成长历程图。
  
  而在影片《杜拉拉升职记》中,立足女性自身的这种叙事视角表现的更为明显。单单从它的片名来看,就可以断定影片完全是以女主角为中心展开的。杜拉拉从开始求职时的屡败屡战,到成功进入 DB 以后的越战越勇,"我是杜拉拉"仿佛是一个自信而又自我的名片,在不知不觉之中观众对她产生了身份认同。

  在影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更是让"我"作为主导,将这个为爱等候一生的感人爱情故事通过书信讲述给那个一无所知的爱人听。影片自始至终立足"我"的视角,直接与对方"你"进行对话。影片开头"你啊,从来也不认识我的你",将"我"置于一个最为优越的位置--统领全局的念信人。而对方的"你"--男人,只能被动的聆听。

  女人的一生都在单向的爱着男人,她没有得到男人的任何注意,这种立足自我的叙述,使女人呈现出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她以这种优越的姿态审视自己的爱情审视自己不为男人所知的一生。尽管对于女人"我"来说,人生是很短暂的,但是"我"的精神生活是非常充实的。在整个影片的叙述中,"我"一直是故事的控制者,通过我的叙述在掌控着故事的发展,调配着男人的情绪。
  
  就像"我的儿子死了"这句话,它不断地出现在影片的每个段落中,通过这自言自语的不断重复,不断地将男人从回忆拉回现实。女性视角的选择对整个影片的表达乃至风格有很大的影响力,"我"一个历经人生的艰辛不易仍对爱情忠贞不渝的痴情女人,在我的生命尽头将我这不为人知的爱情告知我爱情中的男主角,故事从开头到结尾都由"我"来掌控,而作为主角的"男人"只能被动的接受。毫无疑问,这种立足女性自我的叙述视角,彰显了徐静蕾影片中浓郁的女性意识。

  第二节 男女形象的解构与建构

  一、男性神话的颠覆与解构。

  从人类诞生之时,就开始区分男女性别,依照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解释,男性与女性的生物性差异是与生俱来的,而其社会性别则是在后天慢慢形成的。"它是指由一定社会文化、意识形态和政治体系赋予不同性别的人的一种不同的社会身份和地位,也是一种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对女性身份做出的不同价值评判".

  在传统的观念中,男性是第一性,他们具有支配的权力,因此责任、勇气、力量与担当等也就成为他们的特质。女性则是第二性,她们从属于第一性并且被第一性支配,被动、柔弱、服从等就成为了女性的特质。

  在这样传统的文化背景下,男性导演掌握着发言权,在影视作品中也在不自觉的延续着这种思维模式。由此,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家埃莱娜。西苏这样说:"女人必须写女人,男人则写男人。"这并不是说女性只能书写女性,男性只能表现男性,而是在强调女性应该书写自己作为女性的经验,发出属于女性的声音,只有这样才能摧毁男性话语中心对女性的曲解,建构真正属于女性自己的形象。

  作为新一代女性导演,徐静蕾执导的五部影片都有着鲜明的女性意识和独立意识。纵观她的电影,传统男性神话都在被颠覆与解构。每个影片中的男性都处于"缺席"或者"不在场"的状态。影片《我和爸爸》中,按常理而言,"爸爸"是一个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担负着赡养家庭照顾家人的责任,而在徐静蕾的影片中,"爸爸"在女孩小鱼的成长中是时常"缺席".幼年时小鱼由母亲独自抚养长大,小鱼渴望父爱又抗拒父爱。片中,父亲的第一次出场采用了俯拍镜头,也代表了女孩对缺席父亲的一种审视。后来由于母亲因车祸意外去世,小鱼跟父亲生活在了一起,父女俩也算是度过了一段相对温馨幸福的时光,小鱼也由对父亲的抵触慢慢转向接受,但是就在两人的隔阂即将消除之时,父亲又因为不当经营被判入狱,就这样短暂的现身之后,父亲又缺席了,被姨妈带走的小鱼回头看父亲时,露出满满的失望;过了几年以后,父亲刑满释放了,小鱼也长大了,她有了自己的男朋友并且决定去上海结婚工作,就这样父亲又在她的生活中缺席了;直到影片的后半部分,小鱼离婚之后,怀着身孕自己回到家里,父女俩的关系又得到了一些修复。然而,生活并没有这样平静的继续下去,小鱼生下了孩子,父亲却开始彻夜不归的打麻将,在表现这些场景时,影片又选择了俯拍镜头,这些镜头将小鱼对父亲的失望与怨恨表现的淋漓尽致。

  在这段时间内,虽然父亲是跟小鱼生活在一起的,但是实质上他还是缺席的;后来父亲中风了,一组组镜头都是小鱼在细心忙碌的照顾不能自理的父亲,这时影片中的男性神话彻底被颠覆与解构了。

  同样在徐静蕾的第二部影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对男性神话的这种颠覆与解构也是非常明显的。徐静蕾消解了小说中男性对女性的拯救与支配,突出了男性的不负责任对女性造成的伤害。影片始终将女人对爱情的执着,对所爱非人的痛苦与无奈作为突出的重点。满身光环的作家没有男性应该具有的责任感与敢于担当,在陌生女人的一次次审视之下褪去了耀眼迷人的光环,他只是一个文人,一个体态肥胖并且过着花天酒地生活的文人,他的男性形象因此被解构与颠覆了。与影片《我和爸爸》不同的是,《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男性的缺席是自始至终的,他没有常规思维中男性应该具有的责任感与担当,也正是因为这,他只能被批判。

  如果说,在影片《我和爸爸》以及《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徐静蕾对男性神话的颠覆与解构是通过将男性置于"缺席"状态来实现的,那么在她的另外两部讲述现代职场生活的影片《杜拉拉升职记》和《亲密敌人》中,则主要是通过将男性边缘化与模糊化处理来实现的。《杜拉拉升职记》是一部讲述女性职场经历的电影。整个故事内容就是刚刚大学毕业、没有任何背景的女性杜拉拉在职场上通过自己的努力,从一个职场菜鸟一步步进化成职场精英的过程。影片所展现的职场环境中,除了少数与剧情有关的男性之外,办公室内都是年轻貌美的女性,她们或者刻苦或者干练或者性感或者妖娆,每一个都让人记忆犹新。影片在表现宴会时,镜头也大部分都是清一色的漂亮女性。影片中男女比例的失衡,对男性形象的刻意模糊与边缘化,无疑是徐静蕾对构建女性主导地位的一种尝试,这也是对女性美与女性价值的一种肯定。《亲密敌人》是一部商业爱情片,片中戴瑞克与艾米本是一对情侣,戴瑞克在一家国际一流的投资银行工作,年纪轻轻就已经在业界声名显赫,艾米则是一名独立的现代女性。在两人的爱情生活中,戴瑞克因工作繁忙时常"缺席",两人渐渐地疏远,最终艾米无法忍受长时间的被忽略提出分手,而后曾经亲密的爱人变成了激烈商战中竞争对手。影片中,故事的主要背景是在男性之间为了利益而展开激烈的竞争与较量,但是这些作为当事人的男性并没有成为影片表现的中心,他们都被边缘化模糊化了,个性鲜明的艾米则成为影片突出表现的重心。

  二、女性自我的主体性建构。

  "成长"母题来源于西方文学中的成长小说概念。这种小说主要描写主人公从幼年或者少年到成年、从天真到成熟的成长过程。近些年来,有学者提出了"女性成长小说"的相关概念,从女性成长的艰难、女性性别自我、女性主体性生成几个方面进行过阐释。从这几面出发,不难看出徐静蕾的五部电影都可以看做是女性成长电影。正是在这女性成长的历程中,导演构建了女性的自我主体性。

  在徐静蕾的影片中,强调了不同年轻女性的"涉世"成长经历。《我和爸爸》中,少女小鱼的"涉世"成长表现为由家庭到社会。首先是因为母亲不幸车祸去世,小鱼无奈与陌生的父亲生活在一起,这时她成长中的冲突对象是父亲--一个异己的存在。原本熟悉亲密的父亲,因为父亲在生活中的长时间缺席,父女变得异常生疏,就像陌生人一样。女儿小鱼渴望父爱又怨恨父亲,同时父亲"混"的人生理念也让女儿对他失望至极。后来随着小鱼的慢慢长大,她真正的走进了社会,此时她成长中的冲突主要来自于男友与社会。

  当她遭遇了结婚、离婚、怀孕、生子等等一系列人生的磨砺之后,小鱼开始从拒绝父爱转变为理解父爱,并且学会了宽容与体谅。到此,小鱼真正的长大了。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更是一部典型的表现女性成长的影片。影片中的女主角--陌生女人,从一个对爱情懵懵懂懂的女孩开始就爱上了风流的作家,直到她悲惨的一生结束时,她依旧坚守着属于自己一个人的诚挚的爱情,不求任何回报。在徐静蕾的导演下,江小姐涉世之初,她与世界的冲突也就是她与作家关于"爱与不爱""铭记与忘却"的冲突。最初女孩对作家的爱恋,是女孩心中理想爱情的现实呈现,涉世之初的女孩将作家视为风流倜傥的白马王子,华丽的家具、精装的书籍、有教养的仆人等等都是促成女孩幻想的重要因素。在传统的男权文化中,女人在爱情中,只能被动接受,丝毫没有反击之力。

  而在影片中,徐静蕾没有延续这种传统。女孩深深地爱着风流的作家,但是却没有让自己的爱受到男人的控制。在这从一而终的爱情中,女人始终坚守着自己的爱情,从爱上作家到怀上作家孩子再到独自抚养孩子直到生命的尽头,陌生女人都维持着自己在爱情中的主体地位,独自掌控着爱情。"我爱你,但与你无关",在这样的爱情理念下,女性的自我主体性得到了建构。

  或许在影片《我和爸爸》《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女性自我主体性的建构还带有传统男权文化的丝丝痕迹,但在徐静蕾后续的作品《杜拉拉升职记》《亲密敌人》中,女性自我主体性的建构得到了更为彻底的实现。

  杜拉拉和艾米是有能力、具有自我主体性的现代女性,她们在生活中实现了经济独立与自我价值。首先来看杜拉拉的成长经历,她从一个职场上菜鸟级的小人物,慢慢成长为一个 HR 高级经理。她的升职与成长,不乏有幸运的成分,但是更多的则是源于她的努力奋斗。导演按照女性主义理念"只要你努力就可以拥有这样的生活",用心塑造了杜拉拉这一女性形象,肯定和认可了女性的能力,构建了女性的自我主体性。《亲密敌人》中的艾米,同样也是一个独立而有个性的新时代女性。影片围绕着两大投资银行对矿业资源的激烈商业竞争,作为前男友的强硬竞争对手,艾米与团队精诚合作转败为胜,表现出了突出的工作能力和应对能力,实现了她作为职业女性的快速成长。

  工作、事业是女性生命的一个部分,爱情、婚姻和家庭则是女性自我主体性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影片中的两位女主角在这个问题上都遇到了同样的问题。根据外企不成文的规矩,办公室恋情是不被允许的,因此恋爱的双方必须有一人要离职,恋爱中的杜拉拉和王伟都不想放弃自己的事业,于是只能隐忍恋情。经过自己的努力奋斗,杜拉拉终于达到了职业上的巅峰,但是此时跌入谷底的爱情却让她非常痛苦,她开始反思,反思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最终,又一次的泰国之旅让她找回了爱情,收获了人生真正的圆满。艾米,曾经因为被忽视被冷落而愤怒不已,愤怒与怨恨也让她失去了感受真情的心灵,在一次次与前男友的较量之中,艾米收获了事业的成功,但是却没有感到丝毫的快乐。相反在影片最高后艾米与艾瑞克重归于好之后,她真正的感到了快乐。在这两个主人公的成长经历中,她们拥有了自己的事业、实现了经济的独立,并且获得了幸福,就这样女性的自我主体性得到了完整的构建与完善。

  第三节 多面向的女性意识表达

  导演黄蜀芹曾说"女性意识一定要是女性的自我要求,自我认识,自我开发,这个主角应该是主动的或是一种主动的行为。"一、宽容坚实的亲情表达。

  《我和爸爸》是徐静蕾的电影处女作,讲述了一对另类父女从陌生到依恋再到相依为命的亲情故事。这是一部讲述父女冲突的影片,也是一部教人感悟亲情的影片。

  在影片的开始部分,长期与母亲相依为命的小鱼因母亲意外去世不得不与陌生的父亲生活在一起,那时的她十分叛逆任性,对于混世的父亲非常抵触和不理解,就连自己结婚这一生的大事,她也没有征求父亲的意见,而只是通知父亲去吃一顿饭,然后通知他自己要结婚的决定,之后就跟男友去了上海,丝毫没有给父亲一丝商量的余地。两年之后,小鱼婚姻失败,她怀着孩子独自回到了家。再到后来,小鱼生下了孩子,一家人生活没有着落,父亲为了家庭的开销,瞒着小鱼偷偷的去打麻将挣钱,整天不见人影的父亲让小鱼充满了不满与怨恨。
  
  一天夜里,父亲在打麻将时突发脑溢血,从此失去了自理的能力,此后,小鱼边照顾孩子边照顾父亲,直到父亲去世。亲身经历了生活中的种种磨难之后,小鱼终于长大了,她学会了宽容理解并接受了渴望已久的父爱。"这种用'涉世'经历体现成长过程的方式本来就深受导演们的青睐,徐静蕾采用这一近乎范本的成长模式,本身并无太多新意可言,但对于女性成长母题缺席已久的中国电影来说,徐静蕾对女性成长经验的着力表达则颇有开先河之风范。"影片虽然借用了"涉世"模型来表现女性的成长,但是这于以往的成长范式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在"涉世"模型中,导演将少年的成长投射于"涉世"少年与世界之间的冲突之中。而在徐静蕾的《我和爸爸》中,"社会"被转化成父女俩的小家庭,主要的冲突也被替换成小鱼与父亲之间的冲突,以小见大,导演完成了女孩小鱼的涉世经历。影片中还有一个亮点就是"父亲"这一形象。父亲虽然秉承着"混世"的生活理念,但是在影片的很多细节处,他表现的很有担当很有爱心,一直以来他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疼爱着自己的女儿,他处处想维持自己在女儿面前坚强有能耐的良好形象。但是,即使他再强大,也会有软弱的时候,也会有需要被人安慰与鼓励的时候。
  
  影片中有一处,父亲喝醉了忍不住给小鱼打电话,他边说着"妞儿,妞儿……"边动情的哭了。这一幕看似挺滑稽可笑,但是却让我们深切的感到父亲老鱼不过也是一个普通的男人,他也有悲有欢有深情。"如果说男性的成长意味着'融入社会',那么对于女性来说,则是在家庭中学会接受'与我们所爱的人的不完美的联系'."徐静蕾用镜头打破了父亲只能是被膜拜被尊崇的天的男性神话,她展现的父亲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他也有缺点,他也会脆弱,也需要别人的安慰与关心。正是因为这不完美的父亲,才使得小鱼作为女性的宽容的得到了充分展现,同样也使得影片对女性涉世成长的表达更加深刻真实。每个人都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也无法选择自己的亲人,况且人无完人,完美的亲人是不存在的,在生活中,我们只能选择宽容,在宽容中成长,在经历风雨之后让我们的人生更加完美。

  二、平等独立的爱情表达。

  女性主义者劳拉。穆尔维曾经说过:"在以男性为中心建构起来的世界里,男性是主动的,是主体,是意义和价值的创造者;而女性则是被动的,是客体,是意义和价值的承受者".

  在传统的男权主义观念中,女性相对于男性不仅仅是意义和价值的承受者,而且因为女性没有工作与继承的权利,她们更是爱情与婚姻生活中男性的附属品,对她们而言,以独立平等的姿态去选择和面对爱情与婚姻是不可能的。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句"我爱你,但与你无关",不仅是一句极具个性的爱情宣言,更是女人强烈独立平等意识的深刻表现。这部影片改编于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同名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在原著中,作家茨威格从男性视角出发,诉说了陌生女人对男人无望而又近乎疯狂的痴恋。他展现给读者的仅仅是一个女人偏执的爱情,对那个陌生女人有的也仅仅是同情。作为女性的徐静蕾导演想要表现的多,她想要为剧中的女性争取更多的权利。于是,在她的电影中,采用了独白这一影视手段,以此来表现女性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以此推动剧情的发展。

  在影片的开始,徐静蕾就刻意的"忽略"男主人公,她试图用陌生女人的语言以及细腻的感官来刻画男主角的形象。首先是听觉,男主人公刚刚搬到女孩居住的四合院时,影片并没有展现他的具体样貌,只是展示了一段来自陌生女人的声音:"一连三天,都只是听见你屋子里的音乐声和笑声,很多人的笑声。你好像只有一种声音,音乐一样温柔,笑声一样快乐。"其次是嗅觉,女孩帮管家收被子,第一次走进作家的房间,她闻到了属于他的味道。"那是我第一次走进你的房间,里面的一切都那么昏暗、懒散、舒适,像一个暧昧的邀请。我闻到你的味道,烟的味道,感到一股使人昏沉的幸福。"就这样通过女人的感官与细腻的语言,男人的形象被完整的勾勒出来,并且我们的感情也与女人完成了融合,一次次不由自主的通过她的感觉来感受她的心情。陌生女人只是一个不求任何回报的女人,她居高临下的讲述着她自己的爱情故事,一个以男作家为主角但又与他无关的爱情故事。虽然男作家是陌生女人爱恋的对象,是孩子的父亲,是整个故事的起因,但是女人的命运始终由女人自己掌控,她的爱,不受任何人的控制,与任何人(包括作家在内)无关。"当一个女人在行动上宣布不依靠男人,并对这种男权意识形态进行反抗时",影片中的女性主义意识就可以说是非常强烈了。就像徐静蕾自己所说的那样,陌生女人的自我是非常完整独立的,她是主动的那一方,每一个决定都是她自己的决定。她不是那种自怨自艾、顾影自怜的人,因此她用她的一生守护了自己的尊严和爱情。

  三、内省坚定的自我认同。

  身份认同(identity)是对主体自身的一种认知和描述。自我身份的认同"是一个心理过程,是一个人向另一个人或团体的价值、规范与面貌去模仿、内化并形成自己的行为模式的过程。""自我认同是指个人与特定社会文化的认同,它主要解决我(现代人)是谁、从何而来、到何处去等核心问题。"自我身份认同以自我为核心,强调自我的心理和身体的体验。《梦想照进现实》就是这样一部表达自我身份认同的影片,剧中人物(某种意义上可以看做徐静蕾本身)通过内心的不断反省,最终肯定自我并坚持了自我。

  影片讲述了在一个电视剧剧组拍摄时期的普通夜晚,一位女演员突然决定罢演,不想再继续坚持下去,她觉得自己是在扮演一个自己都不能觉得真实的虚假人物。开始导演试图挽回女演员的心意,让她继续坚持下去。但是在导演的侃侃而谈之下,女演员意志还是非常坚定,她宁愿违约也不愿再继续违心扮演那个自己都不能认可的角色。在这种情况下,导演只能作罢。于是他开始调侃嘲弄自己。在整个故事中,女演员与导演两个人从剧本开始聊一直聊到了人生,语言犀利精辟,不但完整全面的剖析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还表达了她们对于人生百态的感触,在这个简单的谈话过程中,穿插了喝茶、饮酒、听音乐、抽水烟等丰富的活动来调节影片节奏,丰富剧情。最后,谈话之后,他们突然发现原来梦想跟现实是有距离的,就像那句话--"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现实与梦想的短暂相遇给人带来惊喜,但是这片刻的惊喜始终是要被现实的冷冰冰所取代的。

  影片《梦想照进现实》,人物关系非常简单,场景也没有频繁的转换,寥寥无几的几个镜头中,徐静蕾试图通过纯粹的语言交锋还原真实的生活,展现最真实的自我。片中主角的名字叫做老徐,这或许就是徐静蕾在暗示本人对自我成长进行反省的试图。自从进入演艺圈,徐静蕾就被冠以"清纯玉女"的名号。她对此一直心有不满与无奈,影片《梦想照进现实》终于给了她一个抒发内心真实情感的机会。当影片中导演说到"装纯就是你的路子"时,老徐慷慨激昂:"什么叫我的路子?怎么就成我的路子了?我装也得装的让人相信吧……都什么年代了,还装这个?"剧中还有一段关于小资的谈话,这段谈话中,两人对于"小资"的调侃更是十分精彩,"我说没有当代年轻人,只有痛苦的人,绝望的人,愤起与自己叫劲的人,反转儿上狠了往哪边拧都不脱扣的人,沾沾自喜--小资就是这种,刚到一大楼里被录取为碎催,俩月挣个车轱辘钱够上街买点假名牌盗版敌敌畏,知道点儿人名,就美了。小还滋事".这犀利经典的语言,不妨可以看做徐静蕾对自己以前小资情调的调侃与嘲弄。整个影片始终在表达对自我的反省与质疑,对待梦想的态度,则像影片最后所言"原来大家更相信一点,觉得地上的每一点亮儿,都是那个梦想照下来的,都仰着脖子去接光。脖子晒热了,就觉得温暖;晒黑了,就觉得健康,烫皮了,梦更近了;起泡了,已经在梦里了,痛并快乐着",始终怀抱热情和希望。通过这部看似离经叛道的小众文艺片,徐静蕾激进的表现了她坚持自我并在反省中不断认识自我的自我认同意识。

  四、职场历险与自我实现。

  在追求男女平等的现代社会,女性参与竞争加入职场,锻炼并展示自我能力,进而获得精神与经济的独立自主,最终实现与男性的平等对话,这是女性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方式。影片《杜拉拉升职记》,将女性这种方式的自我实现表现得淋漓尽致。

  进入全球 500 强企业 DB 工作的女主角杜拉拉,从一个小小的前台做起,在自己的努力奋斗下,一路过五关斩六将,最终顺利当上了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在这个职场争夺战中,杜拉拉一直以独立自主的形象存在,她没有像剧中有些女性一样通过依附于某个男性获得权利和地位,而是作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承担着自己的职责。即使是在杜拉拉与王伟恋爱之后,她也没有依附王伟这一男性个体走捷径实现自己的晋升。对她而言,爱情是十分纯洁的,掺杂不了任何功利的杂质,而王伟和她是完完全全平等的。杜拉拉这种主体的独立自主意识是导演对女性主体能力的认可与肯定。每一次的升职都是杜拉拉自己努力的结果,"我有我的职业理想"是她自己的职业理念,一直贯穿在她的职业生涯中,并且一直在被她用实际行动予以践行。杜拉拉(徐静蕾饰演)和玫瑰(莫文蔚饰演)作为两个独立的女性主体,她们在公司中都是举足轻重的,她们是脱离男性独立存在的完整个体,完全能够独当一面,淋漓尽致的诠释了影片追求女性自知自立的主题意旨。在《杜拉拉升职记》的姊妹篇《亲密敌人》中,女主角在经历职场历练之后,不仅获得的事业上的成功也重新找回了丢失的爱情。职场与爱情的双丰收,促使她完成了女性主体的自我实现。

  这两部职场影片,让我们对现实生活进行反思,启发我们从不同的视角重新审视女性,发现女性之价值。现实生活中,不乏很多人将女性视作华而不实的花瓶,但是实际情况是,许多现代女性在拥有美貌的同时也具有很强的能力。她们靓丽光鲜,她们干练自信,她们不断聆听自己,反思自己,完善自己,她们坚持独立自主,活出了自我的精彩,实现了自我的价值。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