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导演/编导论文

“作者论”及徐静蕾导演概述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6-22 共5593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徐静蕾电影作品中的作者意识探析
  【绪论】“作者”视域下徐静蕾电影的特色研究绪论
  【第一章】“作者论”及徐静蕾导演概述
  【第二章】从主题意蕴看徐静蕾的“作者意识”
  【第三章】从叙事风格看徐静蕾的“作者意识”
  【第四章】从镜语因子看徐静蕾的“作者意识”
  【第五章】从女性表达看徐静蕾的“作者意识”
  【结语/参考文献】徐静蕾影片中的个性“签名”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一章 "作者论"及徐静蕾导演概述

  第一节 "作者论"概述

  一、作者论的界说与沿革

  徐静蕾的电影总体上表现出了一种对于某种主题和某种角色的偏好与热衷,在叙事模式、镜语因子、女性意识的表达方面也具有其独到之处。因此笔者认为,用"作者论"方法分析研究其电影是切实可行的。既然"作者论"是我们研究的依据与方法,因此有必要先对这一理论的发展脉络与核心要义进行一定的梳理。

  作为一种具有深远影响的批评方法和理论脉络的"作者论",开始于 20 世纪 50 年代。

  1948 年 3 月,法国电影理论家亚历山大。阿斯特吕克在《法国银幕》上发表论文--《新先锋派的诞生:摄影机自来水笔论》,这揭开了"作者论"的帷幕。在文章中作者直抒胸臆"电影作者用他的摄影机写作,犹如文学家用他的笔写作。"作者反对简单机械地搬演小说或剧本,反对做文案的视觉诠释者,鼓励电影导演们在创作的过程中掌握绝对的控制权,做具有自身独创性的电影艺术家,用"摄影机笔"自由书写,书写人的故事,书写人的情感。1954 年 1 月,弗朗索瓦。特吕弗--法国新浪潮的主将,在《电影手册》中发表《法国电影的某种倾向》,在文章中作者第一次提出了"作者策略"这一概念。文章抨击了法国影坛 50 年代盛行的浮夸萎靡之风,主张重新定位电影的评价体系与标准。
  
  "作者策略"的提出,一方面是为了反对法国当时盛行的"优质电影"传统,另一方面则是为了给那些在影片中坚持表达自我风格的"电影作者"们正名。随后,1957 年 4 月,安德烈。巴赞于《电影手册》上发表了文章--《论作者策略》,他对特吕弗的观点进行了公正客观的思辨,分析评价了"作者论"的利与弊,并将其总结归纳为"选择个人化的元素作为相关的尺度,然后将其持续永恒地贯彻到一个又一个的作品中。"就这样,在两个人的共同作用下,《电影手册》掀起了 "作者论"的热潮,展开了一场导演地位的激烈争夺战。在主张"作者论"的电影理论批评家看来,电影应该鲜明集中地表现出一个导演的特点,而导演也应该像作家一样,在自己的作品中鲜明个性地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态度。
  
  他们充分肯定了导演在电影创作中的核心地位,认可了导演对影片故事主题和风格形式的决定性影响。与此同时,他们还关注了那些在好莱坞制片厂制度夹缝中生存的美国导演,如:希区柯克、霍华德。霍克斯、约翰。福特等等,试图寻找在好莱坞制片厂制度下他们的作品中仍然保持其个性化风格的原因。对他们而言,一个真正称得上"作者"的电影作者至少要具备三个条件:第一,电影作者要掌握基本的电影技能;第二,作者们能够在自己的影片中彰显自己的个性特点,并且在作品序列中保持自己的风格特征;第三,是其创作的影片还应该具有某种内在意义。随后,美国学者安德鲁。萨瑞斯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批评方法。1962年,美国电影理论家安德鲁。萨瑞斯在《电影文化》这一电影杂志上发表了《1962 年关于作者论的笔记》。
  
  这成为美国电影作者理论的开山之作,他将法国《电影手册》中的"作者策略"成功移植后与美国电影的实际相结合,并将其命名为"作者论".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萨瑞斯从电影技巧、个人风格和影片内涵三个方面提出了评价电影"作者"的价值标准。首先,导演要有娴熟的电影技术;其次,导演应该具有独一无二的"个性签名".即在导演的一系列影片中,应该呈现出某种反复出现的统一而又明显的风格印记,并且这一个人印记是易于辨认并难以复制的;最后,电影作品应该具有一种内部意义,这内部意义来自导演的个人风格和影片素材间的张力,它能够带给影片激情与活力,能够使导演坚持自己的理念而不受剧本和制片人的束缚。1969 年,彼得。沃伦出版了《电影中的符号及意义》一书。作者"把结构主义人类学的方法论引入电影研究,试图超越电影影响的表面,揭示出被影片遮蔽了的更有寓意的深沉结构,并通过对不同结构组合方式的梳理,来确定导演在艺术上的独创性。"在此之后,"结构作者论"进入了电影理论学界的视野,"作者论"开始具备了系统的理论框架。

  "作者论"作为一种从西方文艺批评中移植而来的理论,它为电影批评的发展与电影史的书写提供了新的视角与道路。它推崇影片中导演的绝对地位,强调电影的个性,使人们转而更多地去关注影片的导演风格以及电影语言。这一电影理论不仅迎合了西方 20 世纪 60 年代电影讲究自我表达、追求个性化创作的需要,而且催生了法国新浪潮并为西方现代电影的兴起奠定了理论上的基石。"作者论"让人们更加深入的理解电影的本性,对提高电影导演的地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正是在这种理论的启示下,人们开始更多的关注电影本身,关注导演自身特有的个性化标签。
  
  "作者论"还不是一种十分完善的理论,因此它本身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从一个方面而言,"作者论"没有统一的价值评价标准,片面地强调电影导演的个人风格,容易陷入"美学上的个人崇拜".从另一方面而言,"它一味的将美学与其他现实方面强行分拆,忽略了这些非美学力量对电影审美功效的影响,无视时代、社会和历史对电影作品的制约,同时也否认了电影作品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二、"作者"身份的认定标准与原则

  运用"作者论"进行电影批评的首要任务就是确立导演的"作者"资格。在美国电影理论学家安德鲁。萨瑞斯的文章《1962 年关于作者论的笔记》中,作者分别从技巧、个人风格和内涵三个层面,提出了确认一个导演为"作者"的三条标准:

  第一,导演必须具有娴熟的电影拍摄技术。

  第二,导演必须有鲜明的个人标记。即在自己所创作的众多作品中注入一贯的主题内涵和风格特征,具有明显而统一的个人印记,而这种个人的印记是难以复制和易于辨认的。

  第三,导演在拍摄电影时,他自己的理念能够冲破剧本和制片人的束缚,给作品注入激情和生命力,给电影带来一种"内在意义".

  根据这个观点,"一个伟大的电影作者,终其一生其实只是在拍一种电影,他和他的一系列作品只不过是这种'内在意义'的多种变调。"不置可否,这种观点的影响是十分广泛的,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上存在很大的困难,笔者认为这主要是由于萨瑞斯标准里的"内在意义",它本身就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并且没有确定的含义,因此贯彻到实际的电影批评中很难将其作为一种参照标准。

  除了这种观点,国内学者戴锦华针对确认导演的"作者"身份这一问题,提出了另一种可行的评判标准。戴锦华认为实现并且确认电影导演在整个创作过程中的绝对中心地位是"作者论"的要义。她主张导演应该成为绝对的掌控者,从电影的选材到电影的剪辑这整个过程的绝对掌控者。在戴锦华看来"实现导演中心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实践编导合一。"编导合一要求导演成为名副其实的书写者亲自撰写电影剧本,以此来突出他在电影创作中的权威性。由此看来,作者批评更多的是被用做一种方法论,而不是用于限定批评对象,它为电影研究者提供了一种探究电影文本以及风格特征的新方法新视角。

  因此在做具体的文本分析之前,我们需要先明确如何确认导演的"作者"身份。

  笔者认为,要判断一个导演是否是一个合格的"电影作者",要看其是否有独树一帜的创作理念和艺术追求,是否有着多重变奏的复沓主题,是否有着稳定表达的电影语汇,并由此使其整个影片序列带有鲜明可辨、不可复制的个人风格。

  第二节 徐静蕾导演概述

  一、演员导演的双重身份。

  毫无疑问,我们所认识的徐静蕾最初一定是建立在她所塑造的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上。

  1994 年主演龚力导演的电视剧《同桌的你》,1995 年饰演电视剧《一场风花雪月的事》中吕月月一角色,并因此角儿走红。1997 年主演电影《我的爱对你说》、《爱情麻辣烫》,并参演《风云》,1998 年在大陆第一部青春偶像剧《将爱情进行到底》中饰演"文慧"的角色等,这一系列个性鲜明令人瞩目的形象在观众的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具备了公认的成就并进入 2000 年以后,徐静蕾从少女到人妻,从边缘人到城市白领,从历史人物到街头市民,大跨度的反差塑造了一系列的角色形象。正如姜文所说:"从自我出发,通往角色。
  
  如果没有你自己给角色注入魅力、动力和个性,那么让你演这个角色的必要性已经不存在了……"同样,徐静蕾也是一个强调演员的"自身魅力",将角色亦即自我放在主体性的地位,让角色变成"我",具有"我"的气质和个性魅力的演员。这更明显的表现在徐静蕾自导自演的电影中,在角色塑造的过程中,徐静蕾将自己的性格特点、生活经历、情感态度注入了进去,这就决定了在具有了更多创作权利的时候,她便做到了风格化的书写。徐静蕾所饰演的角色无论是从年龄、身份,还是从城乡、年代、职业等方面都有着一定的反差,但是观众却可以很容易的辨认出"徐静蕾"这一个主体,因为作为演员的徐静蕾总是在不同程度的饰演她自己。

  二、作为导演的徐静蕾

  自 1999 年真正参演电影以来,徐静蕾主演了很多在国内外都有一定影响的影片,例如《开往春天的地铁》《我爱你》《我的美丽乡愁》等。作为演员,她曾经和国内许多优秀的导演合作过,并且能够很好的诠释剧本角色使之更加亮眼突出。但是在一部电影的诞生过程中,演员往往是处于被动地位的。尽管在实际拍摄过程中,演员可以根据自己对剧本角色的理解,利用自己的方式去诠释角色,但是演员终究是不能像导演那样去控制整个影片的表达,也不能像导演那样将自己的思想和风格倾注于一部作品中。因此,对于总是有着一丝理性,思考的比较多,始终保持自己的风格,同时又想充分表达自己的徐静蕾来说,仅仅依靠表演是无法满足她的,而成为一个掌控全局的导演也就成为一种必然。

  作为中国第六代新锐女导演的徐静蕾,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已经自导自演了五部影片《我和爸爸》、《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梦想照进现实》、《杜拉拉升职记》和《亲密敌人》。出生于 1974 年的她在 29 岁时第一次做导演,2003 年自编自导自演了电影《我和爸爸》,这部影片让她夺得第 23 届金鸡奖最佳导演处女作奖,第 26 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主角的桂冠,她的这部处女作还参加了众多电影节,如多伦多影展、东京国际电影节等,这让她更坚定了做导演的决心和勇气;在 2005 年,承接第一部影片的大获全胜,她又导演了她的第二部影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影片讲述了一个"我爱你,但与你无关"的悲惨爱情故事。整部影片贯穿着一种安静平和气息,作为导演的徐静蕾对那种女性的细腻情感的描写与原著一脉相承。各种影视策略的实施,比如怀旧的黄蓝交织的色调、婉转忧郁琵琶曲的应用,让故事更显感伤之美,这也充分显示了徐静蕾在影片执导方面的独到之处。这部影片,不仅获得了高票房,而且获得了较好的口碑,她本人也获得了西班牙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一路风调雨顺的徐静蕾,在 2006 年尝试了一种新的风格,拍摄了由王朔编剧的《梦想照进现实》。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国产低成本电影。影片描述的是导演与女演员的一次夜话。谈话内容直击当今娱乐圈,对白十分精彩犀利,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但是由于这部影片是一部十足的"小众电影",不符合大众的观影习惯,因此票房惨淡。此后,徐静蕾蛰伏四年,分别于 2010 年、2011 年拍摄了两部小资女性的职场电影《杜拉拉升职记》、《亲密敌人》。《杜拉拉升职记》使她成为大陆第一个票房过亿的女导演,《亲密敌人》也再次创造了中国女导演的票房神话。

  三、导演的作者化走向

  电影作者,常常被比作运用影像叙事来表达自身观点态度的思想家。在"作者论"理论的关照下,我们或者从电影的技术层面、艺术风格层面去探求作者在影片中留下的个性签名,或者从文化层面,或者从"镜像"的精神层面出发,亦或者通过作者潜在意识中的女性主义表达层面来找寻。电影理论学家史考达瑞认为伍迪艾伦是一个名符其实的电影作者,存在于他的一系列电影序列中的统一稳定的电影风格是将他看做电影作者的首要原因。在伍迪艾伦的影片中,始终将场景置于纽约,剧中总是出现一些比较神经质的角色,充满着嘲讽语调的犬儒主义知识分子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对白上则总是话语重复并且充满议题,影片的导演常常扮演剧中的主要角色,导演的亲密挚友常在剧中扮演女主角,在表现手法上力图打破拟真幻觉,在主题表现上,通常将爱情、两性交困、死亡的恐惧等主题置于喜剧的外衣下予以表现。这一系列的风格特点实际上正是强调了电影导演对自己话语权、个性风格的坚守。

  毫无疑问,一个人的文化表达必然与她个人的历史环境有关,她的成长过程、她的知识能力的积累也必然会影响她个人的表达方式。这些因素都是"作者"产生的条件。徐静蕾的五部电影,她都自导自演,《我和爸爸》是她独立创作,《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则是她独立改编,至于《梦想照进现实》《杜拉拉升职记》《亲密敌人》这三部影片,徐静蕾都参于了剧本的修改。影片的每一个故事都是有关成长的故事,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做是徐静蕾自身成长的体现,许多她自己思考过、面对过的问题都在她的影片中得到了展现。自导自演的徐静蕾确保自己对影片的绝对掌控权,这样其自我观念的表达更为强烈,在对影片的把握上也更加自主,从而确保了自己的个人风格。徐静蕾对电影叙事、影像语言的独特运用让她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特点,也让她保持了自己的锋芒。尽管从《杜拉拉升职记》开始,徐静蕾成功由文艺电影向小妞电影转型,但是她在影片中的风格并没有从此中断,而是稳中求变,个人化的东西越来越丰富,这可以看做是徐静蕾导演作者化的一次变奏与充实。

  风格是一个导演的个性标签,当这个标签在导演的作品中得到延续,那么就可以将其看做一种被认可的签名,而导演也可以因此而被称为"电影作者".徐静蕾始终将自己对于女性成长的思考注入影片之中,表现出对女性的关注,展现出对成长的探究与思考,对此做出了自己的总结。徐静蕾始终如一的钟爱着成长的主题、坚定不移的保持着影片的风格,从而构筑了属于徐静蕾自己的影像世界,也因此在自己的影片中留下了被认可的个性化的"签名".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