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经济管理学论文

农村经济发展制约因素与促进建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6-10 共4443字
摘要

  农村经济作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能否全面实现农村现代化和小康社会的关键点。2014 年,中国经济走向结构调整、增长放缓的“新常态”;2015 年,中国经济将迈向创新发展、优化升级的“新常态”.如何在连年丰产增收后不断巩固农业农村持续向好的局面,是农村经济改革中必须主动应对、着力破解的难题。

  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随着农业产业化建设和城乡统筹建设,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生产力得到持续发展,文明新风初步形成,农村经济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主要表现在:

  (一)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粮食产量从 1978 年的 6 095 亿斤增加到 2014年的 12 142 亿斤,增长了 99.2%,年均增长1.93%,是同期我国人口增长速度的 2 倍。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从 1978 年的 134 元增加到了 2014 年的 9 892元,扣除价格因素后,年均增速为 7.6%,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年均增速快 0.2 个百分点。

  (二)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持续扩大,但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 2015 年 1 月 20 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2014 年为 9 892 元,比 2013 年增长 11.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 9.2%;2014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8 844 元,比 2013 年增长 9.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 6.8%,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农民收入增长较快,主要来源于外出打工收入。

  一方面,国外劳务输出的普及,农村稍有一技之长的木工、瓦工等纷纷走出国门、走入国外劳务市场。

  另一方面,社会中占据主要地位的 80 后、90 后,就业观念发生了根本变化,拥有了较高文化知识的他们满怀希望在城市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处位置。与 1978 年农村人口 7.9 亿人,占人口比重的82.08%相比,2014 年农村人口 6.3 亿人,占人口比重的 46.27%,农村人口比重大幅下降,主要原因是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的结果。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直接导致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的普遍存在。没有出去打工的留守妇女文化水平普遍偏低,难以掌握先进的种养殖技术,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三)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民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生活质量逐步改善。2013 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 63 473 千公顷,与2000 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 53 820 千公顷相比增加9 653 千公顷。2011-2013 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安排水利投入 9 423 亿元,占财政水利总投入的71%;交通运输部印发了《2015 年农村公路工作要点》,确保 2015 年完成新改建农村公路 20 万公里的年度目标,到 2015 年底全国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 390 万公里,所有具备条件的乡镇通沥青(水泥)路,东中部地区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除西藏外西部地区 80%建制村通沥青 (水泥)路,11 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硬化路率达到 85%.农村居住条件得到改善,通水、通电,太阳能的广泛应用,农村房屋建造有了规划,绿化、健身器材随处可见,开始逐渐形成新型乡村社区居住文化。

  图 1 可以看出,国家对农村水电建设的投资力度大,农村水电建设投资年完成额逐年递增,到2007 年达到顶峰,为 511.79 亿元,此后有所回落,但仍然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2013 年完成投资额为 345.7 亿元。

  图 2 可知,农村用电量逐年递增,1978 年用电量为 253.1 亿千瓦时,2013 年用电量达到 8 549.5亿千瓦时,也从一个角度说明国家对农村水电建设的投资产生了成效。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民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四)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及文化建设稳步提升

  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及文化建设稳步提升。广播电视、电影放映、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书屋等文化工程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村三级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公共服务水平及文化建设,创新乡贤文化,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升至新的高度。由“物”到“人”,新农村建设迈向“看得见青山绿水、留得住乡愁”的新阶段。

  二、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制约性因素分析

  (一)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农业资源过度开发,生态环境不堪重负

  良好的基础设施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首要条件。但目前农村许多地方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道路交通、供水供电、农田水利等各方面条件比较差。一是水利设施抗灾能力弱,大量的水库沟渠等水利设施投入不足,年久失修,抗旱、排涝设施老化,渠道淤塞,病险水库面大,农业抗灾能力弱。

  二是标准化农田比例不高,综合生产效益低,难以形成农业规模经营。三是农村农业污染严重,全国农业每年使用农用塑料薄膜约 250 万吨,而回收不足 150 万吨,意味着每年有约 100 万吨废弃的农膜碎片残留在土壤中。在每年使用的 180 多万吨农药中,真正能够作用于农作物的不足 1/3,造成了对水、土壤和空气的污染。

  (二)农业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低下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产品供求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市场需求向多样化、高品质方向转变,农业结构越来越显得不合理。从农村整体经济结构看,农业产业比较单一。主要以传统的粮食种植为主。农村经济区域化布局不合理,土地连片生产没有形成规模,农产品基地建设没有大的突破,规模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农业资源的配置作用不明显,农村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产权归属不清晰,资源利用不合理,土地、资金、劳动力等农村经济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利用,说明市场对农业资源的配置作用没有得到较好发挥,影响农业和农村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不利于农村市场经济建设。

  (三)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人才缺乏,制约经济发展

  劳动力素质较低。由于农业的经济效益较低,造成大批农民从农村流向城市,特别是年轻、有一定文化素质的农民,留在农村的大多数是老弱妇幼或是在城市中缺乏竞争能力的人。农村中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思想观念比较落后,市场意识不强;同时,他们接收外界信息能力较弱,不善于利用农业科技发展农业。

  (四)农村农业科技的开发和应用明显不足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是目前农村农业科技的开发和应用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首先是资金缺乏,中央及地方政府虽然已经着力改善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的资金难题,但经调查研究,目前基础设施条件仍然较差,仍需大批资金的投入;其次农技推广的成效不明显,农技成果转化率低,农业科研很少由基础理论研究转化为实用新型成果。

  三、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

  为了减少不利因素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有效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本文结合当前农村经济现状,提出以下建议:

  (一)不断提高财政资金对农村扶持力度,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各级政府要采取向农业倾斜的财政政策,以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国家还要不断完善诸如农联社、农发行、农行等涉农信贷管理体制不断完善,使其降低准入门槛并最终促使其提高对农村信贷资金的扶持力度,并理顺资金投放渠道,确保涉农资金按要求拨付到位,为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同时,应加大对农村联合社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力度支持,不断加大农产品价格改革力度,把农产品价格提高到一个合理水平,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并最终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国家应进一步加大财政资金对农村路网、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各级政府应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重要位置,调整财政预算,并利用金融和社会资金更好地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国家政策目前应重点做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农村电网、农村公路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同时,加大对这些设施的后续管理,把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使之发挥最大的效益。

  (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倡导农村土地规模化管理,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建设现代化的农村就是不断提高农民收入,要使农业生产多元化,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农村经济必须不断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具体可以从生产结构、工业结构和服务业结构方面进行调整。

  1. 调整农村生产结构。具体主要为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产品品种结构调整主要是调整各业生产的用地面积和投资比重,实现种植业、林果业、养殖业、水产业生产的协调发展;调整品种结构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实现产品品种的更新换代,提高农产品的优质品率和优质产品的产量。

  2. 调整农村工业结构。针对目前农村工业结构与城市工业重复率高,特色工业少,工业与农业的关联度很低,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工业布局结构分散,企业资产结构不合理,工业企业的产品结构等问题而进行调整。

  3. 调整农村服务业结构。改造传统农村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农村服务业,即建设好为农村服务的流通网络和设施,建立配套完善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三)着手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各级政府应建立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或农业科技园区,把科研成果转化及经营有效结合起来;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不断培育和发展农村合作制、产学研结合型、农业产业化的科技组织,推进农业高新技术向农业转移并产业化。要逐步引导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不断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改革试点。

  在深化农业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应侧重对农业资源的整合,要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因地制宜,鼓励发展集体经济,规模化生产,提高机械设备在农业生产中的利用率,普及科学技术。在搞好“产、经、销”的同时,着重发展两个结合,即“农工结合、农科结合”,以村镇为单位逐步发展规模化集体经济,通过生产资料的股份化,合作营销,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加快新农村经济建设步伐,最终实现农业经济的区域化、产业化,彻底改善农业经济生产效能低下的局面。通过市场化手段,激活长期压抑的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和农村产权,实现其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让农村‘沉睡的资本’得以‘活'起来,进一步激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四)不断加大科教兴农力度,提高农民素质和农村经济质量
  
  一是重点提高农业科技含量。紧紧依托国家和地方农业院校、涉农科研单位就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内容,组织精干农业科技力量,大力攻克一些迫在眉睫科技项目。二是加大农业科研院所的改革力度。三是引进和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四是切实抓好农民教育。重视文化基础知识教育,强化职业教育,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农民教育。

  同时采取诸如税收、资金等方面优惠政策,鼓励农村学生和外出打工者回乡创业,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因地制宜,本着适宜什么就发展什么的思路发展农业特色经济,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三农经济建设队伍中去,最终使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整体素质提高之间形成良性循环。

  总之,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经济投入力度,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快农村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给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活力,从而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消费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陆洪彩。农村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企业研究,2013,(7)。
  [2]王雅丽。浅析农村经济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2013,(9):38.
  [3]李东明等。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2014,(7)。
  [4]张耀军。我国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的制约因素与对策探讨[J].生产力研究,2005,(5)。
  [5]徐旭初。略论现代农业的经营形式问题[J].农业经济,2008,(1)。
  [6]孙与襄等。有关发展循环农业经济问题若干思考[J].北京农业,2014,(3)。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