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中医学论文 > 中医美容论文

散结法治疗寻常型或囊肿型痤疮的综述

时间:2015-07-07 来源:未知 作者:傻傻地鱼 本文字数:3697字
摘要

  痤疮是一种慢性炎症性毛囊皮脂腺疾病,《医宗金鉴》 称其为“肺风粉刺”,“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外科正宗》认为本病由血热郁滞不散所致。中医认为,痤疮多与湿热内蕴、血热内蕴、瘀血内阻、饮食不节有关。患者素体阳热偏盛,或肺胃积热,营血日渐偏热,血热外壅,循行上熏,气血瘀滞,蕴阻肌肤而发痤疮。

  散结法则为消散气血之凝滞,流通局部之气血,正如川派疡医大家艾儒棣教授云:“疮疖则浊流枯叶,需清流澄源”,头面部为六阳经脉之汇聚,气血雍盛之处,这也是痤疮容易发生于头面、背部等阳气汇聚之处的原因。本文收集了近十年来包括采用清热散结、化瘀散结、疏肝散结、健脾除湿散结、温阳散结等方法治疗寻常型或囊肿型痤疮的临床治疗文章,现论述如下。

  1清热散结

  何遥认为本病是由饮食不节或嗜食厚味,导致肺胃热盛,复感毒邪,积热上蒸,血热妄行,久而化瘀,局部气血凝滞形成囊肿包块。运用清热散结汤治疗中重度寻常型痤疮56例,方中银花两清气血热毒,地丁、公英、野菊花均具清热解毒之功,枇杷叶可清肺热,先清肺胃积热,使邪热退散,面部气血流通,可明显消退粉刺、脓包,外加生地、丹皮凉血活血,三棱、莪术破血消积,海藻、昆布能软坚散结,显着改善丘疹、结节等皮损。全方合用有清肺胃之积热、软坚散结的功效,临床观察有效率为78.57%.

  刘臣等认为临床上痤疮好发于青少年,因其素体阳热亢盛,相火偏盛,血热夹杂湿热,外雍皮肤而致结节、囊肿,经久难愈。故采用清热解毒、化痰散结的方法配合蓝光治疗痤疮121例,临床治疗选取清化散结汤,方中菊花、地骨皮、连翘、黄芩、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土贝母、昆布、夏枯草软坚散结。临床疗效显示:痊愈78例,占64.46%,总有效率为94.22%.

  杨牧祥认为痤疮多因过食肥甘辛辣,湿毒蕴结脾胃,复感风热,郁于肌肤而发。故治疗以清热散结、活血祛湿为主。自拟蒲丹饮加减,其中以夏枯草为主药清热散结;蒲公英、紫花地丁、连翘、野菊花清热解毒;佐以牡丹皮、赤芍凉血。对于本病重症,形成结节囊肿者,重用夏枯草配伍连翘,二者同用,取其清散郁火、解毒散结之功效,以消除痤疮的增生、结节、囊肿等病理表现。

  王进采用枇杷消痤汤口服外敷治疗痤疮105例,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6.2%.中医认为肺胃湿热熏蒸,郁滞肌肤堵塞毛孔导致痤疮形成,治疗应清热利湿、散结消疖。方中选用枇杷叶、桑白皮、黄芩、黄连、地丁、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贝母、皂角刺、辛夷散结透疖。

  2疏肝散结

  任朝霞采用解郁散结方治疗女性迟发性痤疮(25岁以后发病)30例,认为该病患者平素精神紧张,压力较大,肝郁不舒,气血不调,郁而化热,日久瘀血与痰湿交阻,蕴热化火,上熏面部胸背肌肤发为痤疮。拟以解郁疏肝、清热散结为法。解郁散结方中月季花、凌霄花、柴胡疏肝清热凉血;夏枯草清肝热,兼有散结之用;浙贝母、僵蚕散结消瘀,诸药合用直击病因,直达病位。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柴胡能改善内分泌水平;夏枯草对痤疮丙酸棒状杆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炎症渗出。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

  开雁采用疏肝滋阴散结法治疗女性青春期后痤疮(25岁以后发病)25例,选用方中含柴胡、白芍、当归、黄精、女贞子、益母草、丹参等。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临证指南医案》指出:“凡女子以肝为先天,肝阴不足,相火上燔莫制,根本先亏也。”肝郁不达,郁则生热,郁热聚于毛孔而发。方中柴胡疏肝解郁;白芍、当归养血柔肝;黄精、女贞子滋阴补肾;益母草、丹参理气血、调冲任,全方配用则收效明显。

  3化瘀散结

  韩晓丽等自拟经验方化瘀解毒散结饮,治疗寻常型痤疮67例。寻常型痤疮一般病程较长,久病成瘀,痰瘀与热毒互结,治疗应以化瘀解毒、行气散结为法。处方以生地、赤芍、牡丹皮为主药并重用,该三味药均入肝经,具有化瘀疏肝、凉血而不遏血之功效;三棱、莪术入肝、脾经,行气、散结、破血,气血同功。诸药合用,可以消散气血之积结,解瘀滞之毒。

  巢永波认为痤疮好发于青少年,盖因素体阳热偏盛,加之青春期生机旺盛,营血日渐偏热,血热外壅,气血瘀滞,蕴阻肌肤而发痤疮。故采用凉血散结汤配合针刺放血拔罐治疗湿毒血瘀型痤疮患者。方中以丹参、赤芍、紫草为主药,凉血活血化瘀;半夏、夏枯草清热化痰、软坚散结;皂角刺、苦参、土贝母配伍加强凉血解毒、软坚散结之功;桔梗引药上行,直达病所。诸药合用,共奏凉血解毒散结之功。配合放血治疗达到通络散结、清热解毒的效果。62例患者总有效率为85.48%.

  4健脾除湿散结

  龚丽萍认为,痤疮多发病于发育之期,火气炽盛,加之饮食失节,外感风热,肺热、肝热、痰湿郁于肌肤,蕴蒸肌肤而发。通过临床观察发现,囊肿型痤疮多发于阳热有余的青少年,其本身气血偏旺,加之过食辛辣油腻之品,致使聚湿生痰,痰热互结,使局部气血郁滞,影响脏腑功能。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主肌肉,肺主皮毛,肺脾蕴痰化热不解,熏蒸颜面等处肌肤,使毛窍壅闭,皮脂排泄不畅发为本病。痰热阻滞气血运行不畅,日久成瘀,痰瘀互结,使囊肿更甚,同时多数患者有纳呆、便秘溲赤、面部油腻、舌苔黄或白腻等表现,因此治疗从痰、瘀入手,治以化痰散结。

  采用自拟消痤汤治疗囊肿型痤疮,方中制半夏燥湿化痰为君药;瓜蒌清肺化痰,陈皮健脾化痰,茯苓健脾渗湿,协助君药起到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功效,桃仁、红花活血化瘀,枇杷叶、桑白皮清泄肺热,上药共为臣药;川贝清宣肺气,夏枯草清肝火,散郁结,山楂行气散瘀,蛇舌草清热解毒,上药共为佐药,加强君臣药的功效;生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理气化痰、消瘀散结的功效。

  谭文英采用着名皮肤病专家朱仁康研制的化痰散结方治疗囊肿型痤疮43例,结果:痊愈24例,显效16例,有效3例,总有效率为93%.谭认为应从热、痰、瘀辨证,热郁痰凝血瘀是中重度痤疮的基本病机。化痰散结方重在消痰软坚,方中炒三棱、炒莪术、海藻、昆布清热解毒散结;陈皮、制半夏化湿消痰;夏枯草清热消肿散结;归尾、赤芍、桃仁、红花活血散结消肿;甘草清热调和诸药。通过临床观察,其疗效明显,不良反应低。

  李炼自拟健脾散结汤治疗脾虚湿蕴型粉刺效果显着。

  药物组成为:山楂、薏苡仁各30g,白扁豆、茯苓各20g,莪术、法半夏、陈皮各15g,白术、砂仁、莲子、瓜萎各10g,黄连、甘草各6g.李认为临床粉刺患者,询其病史多有饮食失调诱因,或过食暴饮,或食无定时,伤及脾胃,故脾虚痰湿型并不少见。治当健脾除湿导滞、化痰活血清热。方中白术、茯苓、薏苡仁、白扁豆、砂仁健脾利湿,脾气生,痰湿除;法半夏、陈皮、瓜萎、莪术软坚化痰行气;山楂化瘀消脂,健脾导滞;莲子、黄连健脾清热;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使面部气血通畅,痰瘀得除,结节囊肿自消。

  杨文信等认为脾虚失运,痰湿瘀结是痤疮患者临床上较大比例的证型。采用自拟运脾散结汤治疗,方药组成:党参15g、扁豆15g、山楂15g、茵陈12g、白术12g、枇杷叶15g、防风12g、浙贝12g、白芥子12g、白花蛇舌草15g.其中,党参、扁豆、白术、山楂以健脾运脾为主;佐以枇杷叶防风宣肺祛风;浙贝、白芥子、白花蛇舌草清热散结。上方在传统治疗强调清热、祛风、宣肺的同时,更重视本病发病的病理基础---脾失健运,结果:经过40天的治疗后,治愈472例,总有效率为93.6%.

  5温阳散结钱方将300例囊肿型痤疮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对照组各150例,并另选取150例门诊体检的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组。治疗组采用口服麻黄附子细辛汤及针灸治疗,麻黄附子细辛汤处方:生麻黄6g、黑附片8g(先煎30min)、细辛3g、黄连6g、吴茱萸3g、白芍12g、炙甘草6g、丹参15g、金银花15g、连翘15g、生地30g、玄参20g.每天1剂,分2次温服。针灸治疗:用梅花针叩刺两侧的足太阳膀胱经,从风门穴到关元俞,局部微红,然后在叩刺区从上往下走罐,之后用隔姜灸神阙穴5壮,每天1次。对照组口服美满霉素胶囊,每次0.1g,每日2次。均以4周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白介素-2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外周血中白介素-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6结语

  痤疮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导致的疾病,其发病主要与性激素水平、皮脂大量分泌、痤疮丙酸杆菌增殖、毛囊皮脂腺导管的角化异常炎症等因素相关。皮疹主要发生于颜面、胸部,以黑头、白头粉刺,炎症性丘疹,脓疱为主。综上所述,运用中医散结法治疗寻常型、囊肿型痤疮疗效肯定,与口服及外擦西药相比,刺激性小,副作用小,依赖性不明显,易为患者接受。但同时也存在很多瓶颈,需进一步探讨和研究。如目前运用散结法治疗寻常型痤疮的组方大多是由各医院或医生临床经验的总结而成,缺乏前瞻性的临床研究,其疗效判定欠缺客观性,也没有统一的规范,增加了临床推广的难度。临床运用散结法治疗寻常型痤疮具有较高的疗效价值,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以便更好地投入临床大规模运用,为患者谋福。

  参考文献:
  [1] 何遥.清热散结汤治疗中重度寻常座疮56例临床观察[J].中国皮肤性病杂志,2007,21(2):121-122.
  [2] 刘臣,曲生明,杨燕彬.清化散结汤配合蓝光治疗痤疮121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18):41.
  [3] 王进.枇杷消痤汤口服外敷治疗痤疮105例[J].陕西中医,2012,33(12):16-34.
  [4] 于文涛,魏慧利,祝厚光.杨牧祥运用夏枯草治疗疑难杂症的临床经验[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3):394-396.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