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学理论论文

研究费孝通先生理解社会学的思想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07-02 共5602字
论文摘要

  费孝通先生一生对中国社会学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国内许多学者已经对此进行了深刻论述。但是,笔者认为,在费孝通先生的社会学思想中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层面,即他的理解社会学思想,而对此目前学术界研究得不够,本文试图对费老的理解社会学思想进行阐述。理解社会学是与实证社会学有着明显不同的社会学范式,强调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存在着差别,注重追问社会现象背后的原因和行动的意义,特别重视文化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西方社会学史上,笔者认为理解社会学的主要代表有韦伯和舒茨。韦伯将自己的社会学叫做 “理解的社会学”,他认为社会行动是有意义的而且是可以理解的。舒茨在韦伯的基础上就人们在行动中如何赋予行动以意义以及人们在日常生活世界中如何理解自己和理解他人进行十分深刻阐述。当然,强调用 “理解”的方法来研究人和社会在符号互动论、常人方法学以及哈贝马斯、吉登斯、布迪厄等社会学家那里都有着体现。而作为西方社会学重要组成部分的理解社会学思想和方法目前中国社会学界研究不够,笔者认为其实在着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那里,他除了强调社会学具有工具性属性外,还强调社会学应该投放一些精力研究人文世界,强调对人和文化的理解,而这些论述具有非常明显的理解社会学特征,研究费孝通先生理解社会学的思想对于弥补中国社会学理论研究薄弱局面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具有重要价值。

  一、差序格局是理解中国社会结构的重大创见

  费孝通在 《乡土中国》中论述到中西方社会结构的差别以及中西方人思维及行为特点的时候,他采用譬喻形象地说到西方社会是团体格局,而中国社会是差序格局。他用团体格局表达西方社会团体和人界限的相对清晰性,而中国社会则有着很大的不同,中国社会人和人社会关系具有复杂性和模糊性。他指出,“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差序格局主要体现在中国人与人关系具有很强的伸缩性。他就家庭来举例,在西洋社会中家庭的内涵和外延具有非常明确的规定,而在中国的文化中,“家”字则具有最强的伸缩性。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够体现中国人的这种思维特点,既然中国人的社会关系富于伸缩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具有差异性。 “以 ‘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每个人与自己的关系是不一样的,有亲疏远近的不同,这即是 “序”也。他还结合伦理观念来论述了中国社会人与人之间存在着 “差别”,他说, “伦是有差等的次序。”同时,儒家文化又讲究推己及人,这样, “从己到天下是一圈圈推出去的”。在中国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每个人是 “中心”,与己有关的社会关系是存在亲疏远近的 “差序”。因此,中国人的群己界限不像西方社会具有相对的明确性,中国社会的关系是 “能放能收、能伸能缩的”。费老进而论证到了中国人 “私”的问题,他指出,“公和私是相对的,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是也可以说是公的。”
  笔者认为,差序格局思想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社会结构独特性及中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富于伸缩性,是费孝通先生深入理解中国社会结构和中国人行动逻辑的独特贡献。他针对中国人的行为论述到,“个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扫清自己门前雪的还算是了不起的有公德的人”、没有一家愿意去管 “闲事” “中国人更不是无能,对于自家的事,抓起钱来,拍起马来,比哪个国家的人能力都大。”
  “中国人也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在西洋社会里争的权利,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差序格局的思想是费孝通先生在深入理解中西方社会结构差异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一个揭示中国人心理和行为逻辑的概念。
  费孝通先生差序格局思想近三十年来得到学术界高度的重视,翟学伟教授明确指出,差序格局概念对于研究中国社会和中国人具有奠基性。而黄光国、孙立平、罗家德、阎云翔、马戎、翟学伟等学者对费孝通的差序格局思想进行了深刻的研究,有的还是试图进行某种 “修正”从而达到更好解释社会变迁趋势下中国社会和人特点的目的。笔者认为,费孝通差序格局概念是在当时的时空情景下提出的,它采用譬喻的方式很形象地说明了传统社会中国人思维与行动的特征。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有的学者根据中国社会变迁来重新审视或修正费老差序格局概念,他们有的将差序格局与西方交换论、社会资源论 “联结”起来,有的则将差序格局与传统中国社会资源分配联系起来; 有的则认为差序格局主要体现了人际关系的 “平面性”而不能反映人际关系的 “立体性”; 有的则抱怨费孝通先生并没有对差序格局进行一个清晰的界定等等,笔者认为这恰恰反映了差序格局对理解中国社会和人的独特贡献。笔者非常赞成翟学伟老师的观点,他认为费孝通先生没有对差序格局进行非常明确的界定不能算作遗憾而是一种侥幸。他认为费老采用的是中国传统学术的 “譬”的方法而没有落入实证主义窠臼,这也是差序格局能够成为中国社会学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的重要原因。

  二、文化自觉强调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与宽容

  费孝通作品的字里行间都充满着他对文化现象的重视,特别是上个世纪末至本世纪初,他对人类未来的发展、文化变迁等问题进行了十分深入地思考。1997 年 1 月 4 日他在北京大学重点学科汇报会上作了 《开创学术新风气》的讲话中指出,各个民族开始有意识地认识自己的文化,而怎么去认识自己的文化呢? 他明确地指出,“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就应当深入到中国的文化中和中国人的生活中去认识自己文化的历史和现状。人们往往生活在自己的文化中而没有用科学的态度去体会、去认识、去解释,那是不自觉的文化。”
  费老认为,我们应该追问下我们为什么要如此生活,有什么意义,怎么样发展等问题,他强调在全球化的趋势下,世界上多种文化不断地交融、交锋,我们应该懂得自己的文化,同时也要懂得他人的文化,要学会比较。当我们仔细分析、审视各种文化,了解我们的生活的来龙去脉的时候其实便是费孝通先生倡导的 “文化自觉”了。他在 1997 年北京大学举办的第二届社会人类学高级研讨班上明确提出 “文化自觉”的概念。他认为文化自觉可以表达思想界对全球化的反映,并试图了解人们在多种文化的接触中心态的变化。他在大量的社会调查,特别是针对小民族的调查,如鄂伦春和赫哲族生存环境的调查的基础上深入思考在社会大变迁中各个民族的生存和他们文化变迁问题。他指出,所谓文化自觉,“它指的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 ‘自知之明’,并且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同时, ‘文化自觉’指的又是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人,在对自身文化有 ‘自知之明’的基础上,了解其他文化及其与自身文化的关系。”
  文化自觉需要对自己的文化进行深入地理解,因为唯有深入理解自己生活于其中的文化,才能够作到自知之明,也才能够把握自己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关系。费孝通文化自觉的思想还蕴含着处理多种文化之间关系的设想,他希望处于各种文化中的人要作到相互理解、相互宽容、相互欣赏,就国内而言要尊重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就世界范围而言,应该积极倡导 “和而不同”的理念。
  笔者认为,文化自觉思想充分展现了费孝通先生对于文化理解的重视,他不断强调各个民族对于自己的文化的来龙去脉要有深刻的认识,要有自知之明。同时,对于其他文化也要认识。既要各美其美,又要美人之美。为此,他倡导理解的方法。因为认识自己的文化靠理解的方法,而认识其他的文化更是靠理解的方法。他认为,“社会学是研究人在集体中的生活。社会人类学就是研究人在集体生活中所创制的文化。”
  而对于生活和文化的认识,费老倡导要 “从实求知”,他强调要实地去看,要深入群众的生活,去了解事情,并且要多开动脑筋。正如刘豪兴指出,“他 ( 费孝通) 在中国开创了一种新的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即用实证方法、通过研究者和研究对象的直接的、亲密接触中吸取研究材料,进行分析取得理解、进而按自己的认识想方设法去提高各族人民对于自己发展道路的理解。”

  三、“只能意会”是理解人文世界的独特方法

  费孝通一生对中国社会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他晚年,他对自己一生的学术历程进行了深刻反省,发表了一些系列重要的论述,学术界认为他晚年对社会学学科建设发表的最重要的文章是 《试谈扩展社会学的传统界限》。在这篇文章中他对社会学的性质以及现有社会学现状进行了深刻地论述,并指出社会学具有两重性,即科学性和人文性, “强调社会学要注重培养社会思想和人文精神,在新的高度上深入发掘和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的成就”针对中国社会学重建以来实证社会学占据主导地位,他认为社会学应该投放一些精力去研究 “人文”世界,并紧密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指出中国社会学对于人际关系的研究,特别是对于人际关系中 “交流”的研究很多方面还属于空白,社会学应该努力去研究。笔者认为,费孝通关于对人际关系的研究及其论述属于非常典型的理解社会学的范式,而对此目前学术界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他在该文中涉及到天人合一、精神世界、文化不朽、“只能意会”“讲不清楚的我”、将 “心”比 “心”、方法论与古代文明等内容。笔者认为费老深刻地论述了文化问题,特别是结合中国传统文化,阐述了认识文化应该具有包容的心态和正确的态度。他深刻论述了社会学应该重视人际关系研究,紧密结合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特点,指出了研究人际关系的挑战性。他认为在人际关系中有一个特殊的领域属于 “只能意会”的领域,这个领域不能用逻辑和语言说清楚的,而是属于 “言外之意”“意在言外”“不言而喻的”,“很多事情不用说出来,就自然理解、领悟,感觉上甚至比说出来还清楚。”
  他指出在考察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的差异时候不仅要看到那些 “看得见摸得着”的方面,也要关注那些 “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方面,他认为这往往是导致差异的真正原因。意会还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它甚至成为一种文化力量,制约着每个人每时每刻的生活。他指出,包括我们对自己的认识也需要 “意会”,因为 “我”包含多个层面,有 “讲出来的我”“讲不出来的我”“被否定的我” “讲不清楚的我”等多个层面,特别是对于 “讲不出来的我”,费老认为事实上我们只能通过 “意会”的方式加以理解。同时,费老还指出 “心”的概念是阐述人际关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中国人强调 “将心比心” “心心相印”“心有灵犀” “心领神会” “心心相通” “推己及人”,中国文化倡导 “设身处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费老认为社会学应该重视对中国文化中的 “心”研究,他明确指出,“中国社会学现在还没有特别讲这个 ‘心’,但是要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研究社会,不讲这个 ‘心’是肯定不行的。”
  显然对于中国文化的 “心”概念的研究用实证主义的方法是难以促效的,心只能去 “领会”,笔者认为这其实是非常明显体现了费老对理解社会学方法的青睐。事实上,在 《试谈扩展社会学的传统界限》结语部分,费老对于社会学方法论进行了探讨,他指出当我们谈论一些社会学新的研究领域的时候自然也涉及到方法论的问题。他说我们应该以开阔的心态去研究、借鉴和吸收各种文化中的智慧,当我们要探讨 “精神”“我”“心”等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关注宗教文化中的一些相关的概念,如虔诚、内省、心、性、戒等,他还提出要重视中国的本土传统知识,他特别提到中国理学。他认为, “理学的东西,说穿了就是直接谈怎样和人交往、如何对待人、如何治理人、如何塑造人的道理,这些东西……对于我们深刻理解中国人的心智,具有很大的价值。”
  费老指出,这些传统中方法论因素对于中国社会学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应该引起重视,他还明确指出要借鉴西方社会学中马克思·韦伯的 “理解”“现象学”关于 “互为主体性”等方法,显然这非常明确地体现了费孝通先生倡导要用 “理解”的方法超越实证社会学的传统界限去积极关注社会的人文方面,主张要投放一些精力去研究 “心”“我”“意会”等人文领域。对此,国内着名社会学学者刘少杰明确指出,“应当用解释学的方法去理解文化中蕴含的意义或价值,特别是应当重视中华民族 ‘只能意会’ ‘将心比心’等交流沟通方式。”

  四、结 语

  西方社会学发展的历史上存在着多元理论范式,长期以来实证社会学范式占据着主导地位。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艰难的历程,费老在 70 岁的高龄受命重建中国社会学,从而开始了他的 “第二次学术生命”。在重建社会学的道路上,费老不断地对中国社会学的重建情况进行了反思,特别是在他生命的晚年,他不断呼吁社会学要关注人文世界,倡导文化自觉,提出要以宽阔的心态来对待不同的文化,要能够理解自己的文化和他人的文化,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他还非常重视社会变迁趋势下人们的心态问题,对自己早年提出的“差序格局”思想也进行了反省。他认为人际关系研究中还有许多空白,在中国人际交往中有许多东西是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的,他指出社会学应该对 “讲不清楚的我”、将 “心”比 “心”等中国文化现象进行研究,而他明确指出对这些领域的研究只能采用 “理解” “领会”等方法。
  笔者认为这些是他对中国社会学重建以来过于强调实证研究的反省,提出超越社会学的传统界限也就是要倡导社会学不仅要重视实证研究,同时要投放一些精力来对人文世界进行探讨,而对这些领域的研究要采取理解的方法。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理解社会学是费老社会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学术界应该对此加以重视和研究,这将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价值。

  [参考文献]
  [1]费孝通. 乡土中国[M]. 南京: 江苏文艺出版社,2011.
  [2]费宗惠,张荣华. 费孝通论文化自觉[M]. 呼和浩特: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 2.
  [3]费孝通. 文化自觉 和而不同——— 在“二十一世纪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国际人类学学术研讨会”上的演讲[J]. 民俗研究,2003( 03) .
  [4]费孝通. 社会调查自白[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392.
  [5]郑杭生. 中国社会学 30 年( 1978 - 2008) [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70.
  [6]费孝通. 试谈扩展社会学的传统界限[J]. 思想战线,2004( 05) .
  [7]刘少杰. 重新认识文化研究在中国社会学中的地位[J]. 社会科学研究,2012( 05) .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