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中医学论文 > 中医诊断学论文

中医传承模式及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传承方法述评

来源:卫生职业教育 作者:占茂林 张宇
发布于:2022-03-02 共4581字
  摘 要: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传承方法由传统的总结分析临证经验、学术思想演变成基于人工智能的大数据挖掘技术。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传承方法也存在诸多不足,除显性知识的传承之外,还必须重视隐性知识的挖掘与传承。探索如何将基于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的“两性”知识传承延伸至中医院校规模化教育中,以期为今后的传承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医传承模式;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传承方法
 
  中医药学经历两千多年的发展,其间医学流派林立,名医辈出,学术思想流传甚广,中医学已形成经典的、完整的医学理论体系。从古至今,中医学术思想的传承方法、思路也在发生变化,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的传承也面临机遇和挑战,因此,国家对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的挖掘及工作室的建设也越来越重视。笔者梳理了从古至今的中医传承模式及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传承方法,述评如下。

中医传承模式及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传承方法述评

  1、中医传承模式
 
  1.1、古代中医传承模式
 
  师徒授受、私淑名医、家学相传是古代中医常见的传承模式。师徒授受即为我们现在所说师承的最早模式,又称“亲炙”。
  师父言传身教,把自己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临证经验传授给弟子,弟子经过探索便可继承师父的学术思想,这种传承模式对医学各流派的诞生影响深远。如: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拜名医张元素为师,经过多年研学完善创立“补土派”,最后发展为“易水学派”,代表作《兰室秘藏》《脾胃论》。李东垣收罗天益为弟子,罗天益刻苦研学,后成为着名元太医,其间整理师傅医学着作,并着有《卫生宝鉴》。元代朱丹溪拜师名医罗知悌,刻苦钻研,尽得其妙,终成大师,着有《局方发挥》等。清代南阳先生叶天士少承家学,后又拜多位师傅,如:王子接、周扬俊等着名医家,可谓“师门深广”,创立温病学说理论,着有《温热论》等。
  私淑是指因不能受名医亲炙而采用师承和自学相结合的学习方法,重点研习名医的经典着作及学术思想,并将其发扬光大。
  如汪机私淑朱丹溪,攻邪派代表人张从正私淑刘完素等。家学相传即为中医在家族内世代相传,医家子弟从小耳濡目染,容易入门。族内传承通常为长者毫无保留地将秘方、医术传授给子辈。最典型的属新安医学流派的传承,有明确记载的中医有460 多人,涵盖了王氏内科、郑氏喉科等临床十三科,医学大家汪机、汪石山均为新安医学奠基人。其他代表医家有南北朝时期家族八代世医的徐之才,首创“十”剂,为中医方剂理论的最早雏形;南宋着名妇产科医家陈自明,从小随父学医,并且集众家之长,着有《妇人大全良方》等。明代李时珍从小跟随祖父、父亲研习医药,耗时 27 年编成中草药巨着《本草纲目》。这种传承模式有利于发挥师徒双方的积极性,有利于继承师傅独特的临证经验与学术思想。但这种模式培养的周期长,规模小。
 
  1.2、近现代中医传承模式
 
  至近现代,中医传承模式仍以师徒传授为主,晚清至民国时期,受西方医学影响,我国传统中医受到很大冲击,很多有识之士投身于医学传承、教育模式的改革。此时期的师徒传承模式基本同古代中医传承模式,主要代表医家有丁甘仁,曾师从马文清、马培之,内科、外科、喉科兼修。恽铁樵曾师从伤寒名家汪莲。曹炳章先自行学习典籍,后师从方晓安、何廉臣。陈耀堂曾师承丁甘仁,后又向多位民间医生谦虚学习。郭士魁曾师从赵树屏,后在中医研究院工作,跟随冉雪峰老师临证。中西医结合专家方药中从小自学中医,后拜师陈逊斋,后又在北京医学院学习 5 年西医,刻苦钻研,终成大家。近代,在众多医家的努力之下,不同的学校教育为中医传承开辟了新模式。据统计,全国有 40 多所中医院校在此时期开办,有中医院校教育经历的在第一批国家级名老中医中占比 1/3。代表医家有:袁鹤侪(曾在京师大学堂医学馆学习)、秦伯未和程门雪(曾学习于丁甘仁创办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董德懋(曾在华北国医学院学习)、谭日强(从小在私塾学习,后跟师学习,再入湖南国医专科学校学习)、楼百层(考入浙江中医专门学校学习)、祝谌予(在华北国医学校学习后又跟随施今墨、周介人临证,后又到日本学习西医)。诸如此类的中医名家都为人类的健康以及中医人才的培养和中医教育模式的构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3、当代中医传承模式
 
  随着时代变迁,中医教育的规模越来越大,如何探索当代中医传承模式是我们重要的研究课题。传统中医师承模式在中医发展中延续了几千年,学生长时间跟师临证可直接学习教师的辨证遣方及独特的思维方式,且学生多专注研读大量中医古籍,这对学术流派的形成及中医的传承与创新起重要作用,这种传承模式的独特优势体现在:(1)国学底蕴培养、传统中医文化教育受重视,古人云:“凡为医者,须略通古今。”(2)因材施教,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基础及特点采取不同的带教方式。(3)有利于流派及各家学术思想的传承。传统师承跟师带教的时间较长,这有利于将教师的学术思想总结、传承与发扬,并形成独特的流派体系。但这种传承模式局限是难以形成规模,不利于大规模中医学生的培养;学术思想也较局限,不利于中医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而当代中医院校教育中缺乏国学及传统文化教育,缺乏对中医经典的挖掘。大规模的教育使学生临床实践偏少,不利于学生将实践与理论有机结合,同时这种大规模的教育也不利于因材施教。结合当代对中医人才培养的需求,将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融合是最好的模式,而如何将两种模式有机融合需要进一步探索。
 
  2、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传承方法
 
  2.1、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传统传承方法
 
  师徒授受是传统的传承模式,徒弟长期跟随师傅临证,最终将师傅的临证思维、临床技能、遣方特点、临床诊治医案收集整理成册为后世学习,这也就形成传统传承方法———总结分析临证经验、学术思想。当前院校教育部分传承方法沿用了传统方法,如唐胜强等[1]总结分析了名老中医张杰教授“肝脾建中”
  辨证论治的临证经验,凸显了肝脾二脏在内科疾病论治中的重要性及相关性,这种学术思想独特鲜明,对今后临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余兆仲等[2]总结分析了国家级名老中医万小明教授中医辨证论治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特色经验,也将名老中医教学查房特殊案例加以分析总结,提炼出辨证论治特色[3]。彭键勇等[4]通过跟师总结了名老中医彭若铿治疗肩痹的临证经验。
  访谈法也是探索挖掘名老中医“隐性”临床经验的适宜办法,需要有严格、规范的设计思路、详细的实施步骤及访谈资料的转录、分析及报告的撰写[5]。有研究运用半结构访谈法访谈业内名老中医构建规范的中医辨证理论及挖掘肠癌患者的中医症候特点,目的都是为临床治疗及中医学术思想的传承提供依据[6-7]。另外古代文献研究也是传统学术思想传承方法之一,一种是就某一位名老中医目前的学术成就,再从古代文献中挖掘、整理、总结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另一种是横向归纳总结分析某几位名老中医对某一特定疾病诊治的相关文献,得出一定的诊治规律,为现代临床提供参考。
 
  2.2、现代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传承方法———人工智能的运用
 
  传统名医文献的整理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据挖掘技术运用越来越广泛。对于名老中医潜在的、未知的、隐含的学术思想的挖掘有重要价值[8]。常见的有 Logistic 回归分析、关联规则挖掘、决策树算法、聚类分析、人工神经网络、深度学习法等[9-10]。数据挖掘的重要载体是人工智能,近年来,人工智能(AI)的发展已逐渐渗透到医学界[11],对医学诊断、治疗、评估起巨大作用。其虚拟部分在医学界包括算法和机器学习(监督学习、无监督学习、强化学习)。其物理部分包括机器人和先进的医疗设备。在中医药传承研究中的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的开发与运用是无监督学习的典型案例,可运用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名老中医医案,进一步探寻名老中医辨证论治规律。如刘乐等[12]通过聚类分析挖掘南征教授运用解毒化瘀、滋阴通络法治疗消渴肾病的用药规律,总结了一些药物组合。高贤波等[13]运用聚类分析、频数统计、关联规则等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名老中医张伯礼教授治疗中风病的辨证思路与中药运用规律,得出张老辨证该病多从瘀、痰、虚着手,多运用入肝经药物,同时注重调整肾经、脾经、胃经和心经。人工智能对于中医医疗诊断系统、中医辨证论治辅助软件开发有重要作用。通过人工智能中医专家系统的搭建,图像识别实现智能“望诊”、语言识别实现智能“闻诊”和“问诊”、自然语言处理实现“问诊”。智能中医药一定会使未来的中医诊疗更加便捷、精准、优质,一定能助推未来中医药更好地传承与发展[14-15]。
 
  3、名老中医传承方法的不足与优化
 
  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传统传承方法与现代化人工智能的联合运用,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中医学术思想传承的重视,通过对经验的收集、医案的保存、大数据的挖掘将来源于临床的“显性知识”进行分析总结,最终目的是更好地回归临床,在临床中比较发现、探索新理论新机制,这是对“显性知识”中医术、医理的传承研究。但目前缺乏对名老中医“隐性知识”中医道的挖掘及传承研究[16]。因此,必须做到:(1)探寻名老中医成才环境与历程,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其学术渊源与人格养成。(2)深入研究中医思维,将名老中医学术思想融会贯通。(3)运用知识转移SECI 模型将中医“隐性知识”显性化,通过有形的音像、语言等载体呈现出来。另外,传统中医师徒传承方式培养人才少、周期长,未能很好地顺应现代中医人才培养、成长规律。因此,必须重视青年名师培养、重视有效方药挖掘,这样才能系统、客观继承与创新。
 
  4、结语
 
  中医药学是个伟大的宝库,应努力挖掘、加以提高。它凝集了中国几千年临床实践经验和养生理念。名老中医的宝贵经验代代相传,随着中医规模化教育的发展,随着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的兴起与发展,中医的传承模式已由家传、师徒传授发展成院校教育为主,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传承方法已由传统的文献研究、医案研究发展成现代的大数据挖掘研究,可以更好地推动名老中医“隐性知识”传承与显性化,可以更好地推动名老中医经验的成果转化。就目前中医院校规模化教育而言,如何将基于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传承延伸至临床实习、规培、本科教育中,有待进一步探讨研究,引入核心素养理念,既培养医学生专业技能,又培养人文底蕴和素养、医学涵养和思维、科研实践与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唐胜强,洪靖,王鹏,等.运用“肝脾建中”思想临床治验浅析[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45(3):240-243.
  [2]余兆仲,万小明,况君.万小明教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经验浅谈[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1,19(5):68-70.
  [3]梁春耕,王庆其,肖定洪,等.泄泻伴眩晕案:名老中医教学查房实录[J].浙江中医杂志,2021,56(2):98-100.
  [4]彭键勇,彭德润,唐剑邦.广东中山名老中医彭若铿治疗肩痹经验介绍[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21,29(2):76-78,82.
  [5]罗静,付长庚,徐浩.定性访谈法在名老中医传承研究中的应用:思路与体会[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35(4):492-496.
  [6]刘悦,张哲,张会永,等.运用半结构式访谈法构建中医辨证规范理论框架的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4):738-743.
  [7]余涛,刘曼曼,侯风刚,等.基于半结构化访谈法的肠癌患者中医症状的挖掘和分析[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3(4):18-20.
  [8]吴嘉瑞,唐仕欢,郭位先,等.基于数据挖掘的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研究述评[J].中国中药杂志,2014,39(4):614-617.
  [9]殷瑞刚,魏帅,李晗,等.深度学习中的无监督学习方法综述[J].计算机系统应用,2016,25(8):1-7.
  [10]冯超,王萍.数据挖掘方法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及 SWOT 分析[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5,36(1):53-57.
作者单位: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