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中医学论文 > 中医儿科论文

观察茵栀黄口服液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调理效果

来源:学术堂 作者:王老师
发布于:2014-07-02 共2629字
论文摘要

  出生后自脐带结扎至生后 28 d 前的婴儿称为新生儿。 近年来,随着新生儿黄疸研究的不断深入,其治疗取得了新的进展,特别是中药治疗新生儿黄疸具有独特疗效,因此,对于新生儿黄疸的中药治疗国内报道很多, 而对于出生 29 d~1 岁的婴儿黄疸中药治疗的国内报道却很少, 本研究的 69 例患者均是日龄为 29~60 d 的婴儿黄疸患者,采用汉朝《伤寒论》的经典之方茵陈蒿汤加味治疗婴儿黄疸,观察患儿的二便变化,69 例患者全部治愈,疗效肯定,故予以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2 年 2 月 28 日~2013 年 11 月 10 日,在本院中医科门诊就医筛选的婴儿黄疸患者,共计 69 例,诊前儿保科已对患儿做了望诊、经皮测胆红素、检验血清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等项,其报告指标均高于正常值。 其中男 32 例,女 37 例,均为足月正常产婴儿,日龄为 29~39 d 的 44 例,40~60 d 的 25 例;纯母乳喂养 64 例,混合喂养 5 例;出生时住院经蓝光治疗的 6 例。临床主要症状:均有皮肤黄染,少数患儿有巩膜黄染,颜面色泽黯然,大便黄稠或黄稀,尿黄,指纹多见于风关,少数见于风、气关,色紫。辨证分型:湿热黄疸 57 例(82.6%),湿热胆汁淤积黄疸 12 例(17.4%)。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儿均用中药汤剂治疗。 方药:茵陈蒿汤加味:茵陈 5~7 g,生大黄 0.5~1 g(后下),栀子 1.5~2 g,茯苓 3~4 g,太子参 3~5 g,炙甘草 1 g,每诊一般 3剂,每日 1 剂,水煎温服,10~15 ml/次,3~4 次/d,哺乳前服,并嘱家长注意观察婴儿二便及纳眠情况。
  
  1.3 疗效判定
  
  皮肤黄染退去,尿淡黄或清;血清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等指标降至正常值;或经皮测胆红素指标已正常,均为临床治愈。
  
  2 结果
  
  2.1 患者治疗后的情况
  
  69 例中,服药 3 剂的 46 例,服药 4~7 剂的 17例,服药 9~12 剂的 6 例。服药后,复查血清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等项指标值正常,或经皮测胆红素指标值正常的共 50 例(72.50%),因故未复查的 19 例(27.5%),复诊观察皮肤黄染已退去,故为全部治愈,但服药之初,有 5 例大便日内达 5~6 次,调整喂药量即可,余无不良反应。
  
  2.2 典型病例
  
  病例 1:患者,女,日龄 29 d,桂林市人。 初诊(2013 年 11 月 4 日):皮肤黄染,巩膜轻度黄染,大便黄稠,尿黄,纳眠好,舌红、苔白,指纹风关色紫。检验:
  
  血清总胆红素 210.2 μmol/L,结合胆红素 9.2 μmol/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57 U/L。诊断:婴儿黄疸(湿热型黄疸)。 治则:清热利湿退黄。 方药:茵陈 6 g,生大黄0.5 g(后下),栀子 1.5 g,茯苓 4 g,太子参 4 g,炙甘草1 g,3 剂,服法遵前述。 二诊(11 月 8 日):皮肤黄染减轻,巩膜无黄染,大便稀黄,尿淡黄,纳眠好,舌红、苔白,指纹正常。初诊方药又 3 剂,服法如上。连续四诊,用药服法如初, 先后共服药 12 剂, 复查血清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等降至正常。
  
  病例 2:患者,男,日龄 33 d,全州县人。 初诊:皮肤黄染,巩膜无黄染,便黄尿黄,舌红、苔白,指纹风关色紫。 检验:血清总胆红素 112.1 μmol/L,结合胆红素10.3 μmol/L,碱性磷酸酶 282 U/L,谷酰转肽酶 113 U/L。
  
  诊断:婴儿黄疸(湿热淤积型黄疸)。治则:清热利湿退黄。方药:茵陈 6 g,生大黄 0.5 g(后下),栀子 1.5 g,茯苓 4 g,太子参 4 g,炙甘草 1 g, 3 剂,服法遵前述。 服药后 10 d 复诊,皮肤黄染消退,尿淡黄或清,纳眠好,愈而未再用药。
  
  3 讨论
  
  新生儿黄疸是由多因素共同形成的结果,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大类,生理性黄疸多不用治疗,而病理性黄疸则可能由于血清非结合胆红素浓度增高,导致神经细胞中毒性病变,引起后果严重的胆红素脑病(核黄疸), 故对新生儿黄疸进行早期干预极为必要,但当前由于新生儿家长对黄疸的认识及早期干预配合不够,以致一些新生儿黄疸未能得到及时处理。 有的虽经治疗,但未完全治愈,因此,在临床上常可发现婴儿黄疸患者。
  
  本研究 69 例黄疸婴儿,日龄均为 29~60 d,均有皮肤黄染,尿黄,少数见巩膜轻度黄染,颜面色黯等症。少数患者出生不久,经过蓝光治疗出院,而后又见黄疸,再来就医。中西医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方法很多。
  
  有人认为, 中医治疗在新生儿黄疸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其方法主要有中药汤剂、中成药、中药浴、中医推拿和针刺等。 本组婴儿黄疸均单用茵陈蒿汤加味治疗,全部治愈,疗效肯定,仅有 5 例服药之初,大便日达 5~6 次,但调整服药量即可。
  
  茵陈蒿汤是祖国传统医药的经典之方, 由茵陈、大黄、栀子 3 味组成,具有清热利湿退黄之功效。方中茵陈苦泻下降,功专清利湿热而退黄疸,是为主药;配伍大黄苦寒泻下攻积,可引湿热从大便出,故属湿热性的阳黄用之,黄疸可逐渐消退。婴儿为稚阳之体,上方皆苦寒之品,唯恐泻之太过,故本方加入甘淡平和之茯苓、太子参、甘草为佐使,达到既助利水渗湿,又能益气健脾,中和药性之目的,与原方配用,共奏消退黄疸,增强体质的功效。
  
  茵陈蒿汤加味治疗婴儿黄疸,从相关药理作用已可证明。 茵陈有利胆保肝、抗病原微生物等药理作用;大黄能促进胆汁分泌,胆囊收缩、胆道括约肌松弛,而起利胆退黄作用,为治疗湿热黄疸之要药;栀子具有显著的利胆作用,其浸出液能抑制结扎胆管的家兔血中胆红素的生成,降低血中胆红素含量;茯苓有调节免疫功能及抗肿瘤作用,其药性缓和,能益心脾、利水湿,补而不峻,利而不湿,能扶正又能祛邪;太子参有抗应激、抗疲劳和增强免疫等药理作用,临床应用有益气滋阴清热之功效。
  
  综上所述,茵陈蒿汤加味的组成药物性味、功效及已知药理作用都表明,其具有清利湿热、退黄强体的多种功效,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操作简便,消费低廉,临床可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振义.临床医学概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688-689.
  [2] 玉顺子.中药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业,2009,18(8):62-63.
  [3] 陶钧.中医药防治新生儿 黄疸研究进展[J].中 医儿科杂志,2010,6(1):50-52.
  [4] 吴肖妮,费健丽,陈祺雅.中西医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研究进展[J].中医儿科杂志,2013,9(3):52-55.
  [5] 谢田,牛孝亮,刘占滨.茵陈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展[J].黑龙江中医药,2004,34(4):50-52.
  [6] 庄江能.大黄的主要成分 及其临床药理研究进展[J].西南军医,2009,11(5):931-933.
  [7] 侯家玉.中药药理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63-64.
  [8] 金惠,赵英博,江维,等.茯苓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湖北中医杂志,2008,30(4):59-61.
  [9] 程黎晖.太子参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近况[J].浙江中医杂志,2008,43(5):307-309.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