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农学论文 > 植物保护论文

防治小麦赤霉病的药剂筛选试验探析

来源:农业与技术 作者:刘玉文;刘龙龙;王春丽
发布于:2020-02-13 共2685字

  摘    要: 防治小麦赤霉病药剂筛选试验结果表明:25%氰烯菌酯乳油防治效果最好; 40%戊唑·咪鲜胺水乳剂、48%氰烯·戊唑醇悬浮剂防治效果优于常规药剂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多菌灵可湿性粉剂防效较好,仍可作为生产上的主要药剂使用;以上4种杀菌剂防治效果2次防治优于1次防治。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 防治方法; 病指; 防效;

  商河县境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2.6℃,年平均降水611.5mm,无霜期193d,雨热同季,全县总面积1162hm[2],拥有耕地面积7.6hm[2],农业生产主要以小麦、玉米连作为主,粮食播种面积常年稳定在11.34hm[2],其中小麦播种面积5.74hm[2]。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业机械化水平逐年提高,机械跨区作业、秸秆还田、跨区域引种等农机农艺措施导致小麦赤霉病发生范围扩大,麦田菌源分布广、数量足,满足大流行条件。受生产上缺乏抗性品种,小麦抽穗扬花期遇阴雨、雾、霾等天气几率增加,扬花灌浆期浇水易造成麦穗结露等诸多因素影响,导致赤霉病上升为商河县小麦穗期常发性重要病害。多年以来,多菌灵可湿性粉剂作为防治小麦赤霉病的主要药剂,防治效果在生产上得到了验证。为避免单一药剂的使用使病原菌产生抗药性,减缓抗药性病原菌群体蔓延趋势,笔者进行了防治小麦赤霉病药剂筛选试验,以期改善小麦赤霉病的用药结构和水平,为小麦赤霉病的大面积化学防治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药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5%氰烯菌酯乳油;48%氰烯·戊唑醇悬浮剂;40%戊唑·咪鲜胺水乳剂;30%己唑醇悬浮剂。

  试验品种:济麦22。

  1.2 、试验设计

  试验分小区试验和大田验证试验,共设6个处理(A1~A6),其中A1: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g/hm[2];A2:25%氰烯菌酯乳油2250mL/hm[2];A3:48%氰烯·戊唑醇悬浮剂750mL/hm[2];A4:30%己唑醇悬浮剂240m L/hm[2];A5:40%戊唑·咪鲜胺水乳剂750m L/hm[2];A6:CK清水。2个水平(B1、B2),其中B1防治1次,B2防治2次,2次喷雾间隔10d,喷雾时间分别为小麦初穗期和扬花期。

  小区试验每个处理面积667m[2],大田验证试验面积0.5hm[2],均不设重复。试验地块安排在商河县林玉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采用常规电动喷雾器喷雾;大田验证地块安排在商河县郑路农场,采用无人机超低雾喷雾防治。

  1.3、 调查方法

  采用5点取样法定点调查。每处理每点调查1m[2],收获前10d调查总穗数、发病穗数。以小麦穗部发病情况划分病情严重度,共分5级:0级,无病;1级,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的1/4以下;2级,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的1/4~1/2;3级,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的1/2~3/4;4级,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的3/4以上。按照病情指数=∑(各级病株数×该病级值)/调查总株数×最大级值,计算病情指数;按照防治效果=(对照病情指数-处理病情指数)/对照病情指数,计算防治效果;按照单位面积计算1m[2]平均穗数、病穗率。
 

防治小麦赤霉病的药剂筛选试验探析
 

  1.4、 数据处理

  用Microsoft Excel 2003处理数据,用DPS7.5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和差异显着性检验(DMRT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杀菌剂防治小麦赤霉病效果分析

  分析表1、表2可知:通过小区试验及大田验证,不同杀菌剂在小麦赤霉病防治过程中,均降低了病穗率、病情指数,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2次防治的效果均优于1次防治,且防治效果明显。从防治后病穗率、病情指数、防治效果看,25%氰烯菌酯乳油防治效果最好,初穗期1次防治防效分别达到75.72%、72.07%,2次防治防效分别达到89.18%、90.08%;40%戊唑·咪鲜胺水乳剂初穗期1次防治防效分别达到65.83%、66.88%,2次防治防效分别达到77.06%、77.85%,防效较好;48%氰烯·戊唑醇悬浮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齐穗期1次防治一般,2次防治防治效果较好;30%己唑醇悬浮剂1次防治、2次防治对降低病穗率、降低病情指数与清水对照相比,差别不大,防治效果最差。

  表1 小麦赤霉病防治情况调查表(试验)
表1 小麦赤霉病防治情况调查表(试验)

  表2 小麦赤霉病防治情况调查表(大田)
表2 小麦赤霉病防治情况调查表(大田)

  2.2、 不同处理间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的差异性分析

  通过表3、表4,综合分析不同杀菌剂防治效果的差异性,从降低病穗率、降低病情指数、提高防治效果3个角度看,30%己唑醇悬浮剂与清水对照在0.05、0.01水平均无差异,表明该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无效;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5%氰烯菌酯乳油、48%氰烯·戊唑醇悬浮剂、40%戊唑·咪鲜胺水乳剂这4种杀菌剂与对照相比,均存在极显着差异(0.01水平),且防治效果明显;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5%氰烯菌酯乳油、48%氰烯·戊唑醇悬浮剂、40%戊唑·咪鲜胺水乳剂这4种杀菌剂间在0.05水平比较显着差异性,25%氰烯菌酯乳油防效最好,与其他3种杀菌剂差异显着,40%戊唑·咪鲜胺水乳剂防效较好,但与48%氰烯·戊唑醇悬浮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差异不显着,48%氰烯·戊唑醇悬浮剂与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的防治效果无显着差异。

  表3 不同处理间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的差异性分析(试验)
表3 不同处理间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的差异性分析(试验)

  表4 不同处理间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的差异性分析(大田)
表4 不同处理间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的差异性分析(大田)

  2.3、 不同防治次数对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的差异性分析

  综合分析表5、表6,在降低病穗率方面,2次防治优于1次防治,差异性达到极显着水平;在降低病情指数方面,2次防治优于1次防治,差异性达到显着水平;在提高防效方面,2次防治优于1次防治,差异性达到显着水平,综合分析表明,小麦赤霉病防治2次优于1次防治。

  表5 不同防治次数对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的差异性分析(试验)
表5 不同防治次数对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的差异性分析(试验)

  表6 不同防治次数对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的差异性分析(大田)
表6 不同防治次数对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的差异性分析(大田)

  3、 小结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25%氰烯菌酯乳油防治效果最好;40%戊唑·咪鲜胺水乳剂、48%氰烯·戊唑醇悬浮剂防治效果优于常规药剂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防效较好,仍可作为生产上的主要药剂使用;以上4种杀菌剂防治效果2次防治优于1次防治。

  小麦赤霉病是典型的气候性病害,多年来的实践经验表明:该病重在“防”,以小麦初穗至齐穗期喷施有效杀菌剂预防效果最好;小麦抽穗扬花期遇阴雨、雾、霾等天气,“治”是关键,可在天气转好后,及时喷施适宜杀菌剂,降低病穗率、病情指数、发病程度,减少产量损失。

  本试验用药剂量为生产商农药登记推荐用量,试验过程中受小麦品种、天气等自然因素影响,有可能造成区域间防治效果差异,对本试验中部分防效较差的杀菌剂,可否通过加大单位面积用药量以提高防效,有待研究。

  参考文献

  [1]周道德.商河耕地[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4.
  [2] 张恒海.商河统计资料[M]. 2017.
  [3] 高瑞杰.山东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8.
  [4]石志琦,史建荣,陈怀谷,等.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的抗药性研究[J].农药学学报,2000,2(4):22-27.
  [5]陈将赞,丁灵伟,戴以太,等.不同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试验[J].浙江农业科学,2012(2):197-198.
  [6]杨红福,姚克兵,缪康,等.江苏省防控小麦赤霉病主要药剂及其复配剂药效评价[J].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8):264-269.

作者单位:商河县农业农村局
原文出处:刘玉文,刘龙龙,王春丽,林志华,王德君,乔列春,姜祥瑞.几种杀菌剂防治小麦赤霉病效果初探[J].农业与技术,2020,40(02):21-23.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