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自然辩证法论文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社会发展观的认识(2)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9-07 共6938字

  1994 年,中国政府发布了《中国 21 世纪议程》白皮书,向世界宣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1995 年,中国共产党十四届五中全会召开,在会议报告中江泽民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我们要“切实保护资源和环境,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6]464.2002 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会议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着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7]确定为未来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主要目标之一。在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会上,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领导集体提出了新的发展战略,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要问题的决定》,决定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并进一步强调必须下大力气“加强环境治理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的生态化方向更加凸显。

  3.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创新

  面对新时期新阶段发展与环境之间严峻的矛盾现实,以***为总书记的中国共产党新一届领导集体用宏观整体思维重新思考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之路。2013 年,***在谈到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和完善自然资源监管体制时,提出了建设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的新观念。***指出: “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8]

  对于“生命共同体”的保护一定要按照自然规律进行,我们决不能“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8],如果那样的话就会造成“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系统性的破坏”[8].要在宏观、整体和系统的高度上进行决策,切实保证“对山水林田湖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8].“生命共同体”思想,教育引导人们以珍爱生命般的人性关怀善待自然,同时要以“一体同心”的理性手段对待社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这一思想集中体现了以***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人类存在与发展意义的深刻思考,突显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高度的文明自觉、生态自觉和历史责任感。

  三、社会发展观的新变革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社会理想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变革推动了中国社会发展观的变革。中国共产党确立的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战略构想,既是对当代人类社会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重大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也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观指导我国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重大理论创新。

  1. 科学发展观的确立与实施

  进入 21 世纪,面对经济和社会多方面严峻挑战,党和政府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坚定的决心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2003 年 8 月至 9 月,胡锦涛在江西考察时明确使用了“科学发展观”的概念。

  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报告中,胡锦涛对科学发展观做了阐述,形成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完整表述。2007 年 10 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深刻地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他指出: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9]科学发展观与传统发展观的区别在于,传统发展观范畴中的发展仅仅把国民生产总值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准,这个标准因不能反映自然资源的消耗与环境破坏的情况而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科学发展观反对以资源浪费、环境破坏为代价危及子孙后代的“竭泽而渔”式的经济增长模式,其范畴中的发展,是以人为核心的发展,既考虑人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也考虑资源、生态与发展的关系。这种发展观从生态大系统出发,坚持协调发展,追求保证整个地球生命系统的最优化演进,主张实行绿色增长、可持续增长战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观是对我国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国情进行深刻反思后的一种科学选择。

  2.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社会理想

  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在新时期愈来愈受到党和国家领导的关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面对新的国内国际环境,以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指导,适时地提出了文明转型的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建设生态文明”确立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会议报告明确指出: “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9]“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着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9].在2010 年召开的“博鳌亚洲论坛”会议上,***对中国发展模式的转型进行了阐述: “中国改革开放 30多年来,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实现了年均 9. 8% 的持续快速增长,与此同时,环境和资源对发展的瓶颈制约也日益突出。”[10]

  如何打破中国发展的瓶颈制约、破解发展中的难题,***指出我们应该“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时总结经验,创新发展理念,推动中国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在实践中不断完善”[10].中国共产党决心要走出一条符合国情和世情的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路。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赋予了新内涵,标志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模式理论的进一步深化。

  2012 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十八大报告提出了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生态文明建设被进一步提升为新时期治国理政指导思想的重要内容。报告指出,我们国家正“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1].2013 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以***为总书记的党的新一届领导集体确立了“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战略构想。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指出,“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生态文明制度约束人们的行为,增强人们履行环境伦理和生态责任的自觉性,从根本上规范人与自然之间的各种关系,努力促进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走上制度化轨道,助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来临。生态文明视域中的发展,是融入了生态文化元素的新型发展,是既要金山银山、又要青山绿水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当代人与后代人共享文明的永续发展。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理念在新时期新阶段的创新,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社会发展观新路向的鲜活体现,为当代中国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实践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指导。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 毛泽东着作选读( 下册)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6.
  [2] 陈 晋。 独领风骚: 毛泽东心路解读[M]. 沈阳: 万卷出版公司,2004.
  [3] 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 第 3 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3.
  [4]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1999 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J]. 环境保护,2000,( 7) : 3-9.
  [5] [美]荷尔曼·格林。 人类并不注定要失败[J]. 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1) : 64-66.
  [6] 江泽民。 江泽民文选( 第 1 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6.
  [7] 江泽民。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 求是,2002,( 22) : 3-19.
  [8] ***。 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N]. 中国教育报,2013-11-16( 05)
  [9] 胡锦涛。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求是。 2007,( 21) :3-22.
  [10] ***。 携手推进亚洲绿色发展和和平发展---在博鳌亚洲论坛 2010 年年会开幕式上的演讲[N]. 人民日报,2010-04-11( 01) .
  [11] 胡锦涛。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中国教育报,2012-11-18( 03) .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