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自然辩证法论文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途径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11-15 共6528字
  摘要: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 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哲学概括与总结的产物。全球化引起了自然概念的深度变化。我们知道,在历史上的各个不同的社会形态下,人所处的自然环境是不一样的。本文将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分析人类社会与自然关系的变化。  
  
  关键词:人与自然,发展,全球化,和谐,可持续,协调发展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古老的哲学问题。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就是说,人类应该怎样与周围的自然界共处,人类自进入文明时代起就一直在探寻着思索着。从原始社会,人们通常以族群的合作与分工实现物质需求,限于使用工具的条件,只能比较被动地适应自然,也就是说这种依赖性要远远大于他们对于自然界的改造作用。而在封建社会,人们有了种植技术,这种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了。也就是是说这个时候的自然已经是被人们深度改造过的自然了,比如开垦土地,建设房屋等等。时至今日,人们所处的自然早已不是仅仅为了生存而所处的单一的自然界了。 
  
  在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就做过深入的研究。马克思说过:“人的普遍性正表现在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恩格斯也说过:“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作为自然界的自然界;而人的智力是比例于人学会改变自然界的状况而发展的。”因此,马克思、恩格斯是较早反思并科学认识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圣者,他们一方面欢呼新的文明时代的到来,另一方面又把批判这个制度的腐朽性、不合理性,建立理想社会和新的文明形态作为自己毕生追求的目标。恩格斯毫不客气地抨击人类的幼稚和狂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一种真正的平等、和谐的统一,即提倡把人类的利益和自然的利益统一起来的自然观。人类发展到今天,应该而且已有能力主动调整自身行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从深层次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看到,虽然现代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但人始终是自然环境的产物,人的生存、繁衍、发展,要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与能量。人与自然应始终保持共存共荣关系。 
  
  本来人与自然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对象性关系,即认识与被认识、改造与被改造、审美与被审美的关系。人依赖于自然,又能动地认识和改造自然,使自然界适合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历史。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不断从自然界摄取发展的能量来发展自己而忽略了保护自然。同时,随着人类肆意的发展破坏,人类与自然已经出现了不少不和谐的现象。人类与自然的矛盾骤升! 
  
  一、人类与自然的矛盾
  
   (1)资源的过度开采。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量的燃烧矿物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等。向大气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由此增强的温室效应会加剧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冰川消融和海水受热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随着气温加速上升,预计到2100年,一些沿岸低地和沿海大城市以及一些岛国将面临被淹没的威胁,海平面上升还会家具暴潮和洪涝灾害,造成城市排污系统失效;海水倒灌则导致土地和农田盐渍化。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也不例外,中国也许可以乐观地寄希望于通过资源进口解决暂时的短缺,但是在全球性的资源短缺背景下,虽然我国国土辽阔、矿产丰富,但由于近些年来人们资源意识淡薄、片面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而忽略了对矿产的保护与高效率利用,政府措施不得力等诸多因素,我国的资源状况不容乐观,多种矿产开采殆尽、利用率偏低,能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可以说,中国经济的发展在很大一部分程度上是以牺牲资源与环境为代价的,缺乏可持续性。中国对资源需求量的剧增已  经成为世界范围原材料价格飙升的重要原因。中国在国际市场上对粮食、石油和矿产资源的巨额采购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严重关注。 
  
  (2)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已经接近大自然的承受能力。公元初地球上只有2亿-3亿人,到1800年世界人口才达到第一个10亿。在20世纪内,1930年增加到20亿,1964年增加到30亿,1987年达到50亿,1999年将突破60亿。按此趋势,2030年世界人口将达100亿。人口剧增势必带来消费剧增,要开发更多的土地,森林,草场和渔场,给自然系统带来不堪忍受的压力。人口数量的过度增长造成自然资源与劳动力资源配置比例的失衡。在有限的自然资源约束下,过量的劳动力供给造成日益严重的就业问题。根据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建立的人口仿真模型预测,在未来的20多年里,中国劳动力供给总量将从2000年的8亿到7亿人,持续上升到2013年的13亿人左右,而且这种上升趋势将持续到2025年,在此之后中国的劳动人口规模才会出现逐步下降趋势。在人口增长的同时,生产工艺的高技术化使得经济规模的扩张对就业压力的缓解作用日趋衰减,而且自然条件的限制作用使得经济规模无法长时间保持扩张。在这种合力的共同作用下,缺乏现代化生产技能的大量低受教育劳动人口将面临更加黯淡的就业前景。人口的持续增长也必然造成整体人口素质的下降。人口素质的下降必然降低人与自然的和谐指数。 
  
  (3)环境逐渐的恶化。在地球这一有限的空间里,人口数量和欲望无节制增长造成的困境催生了生态困境和资源困境这一对孪生子。如果说臭氧层破坏和温室效应更多地体现在全球范围、而较难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环境恶化的指标的话,那么空气污染、酸雨、水污染、垃圾堆弃、水土流失问题则直接反映出一个国家和地区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在全球化的今天,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空气污染大国,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等废气的总排放量均居于世界前列。城市大气环境面临煤烟型污染和汽车尾气污染的双重压力,大气中悬浮颗粒的平均值高达432mg/m3(1995年),空气中有害微粒的含量相当于世界卫生组织确定标准的3─5倍!据世界银行报告,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中16个在中国。就全国范围而言,大气污染如按现有趋势继续恶化,2010年颗粒物的排放量将分别比1995年多39%,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将从1995年的8亿吨增加到2020年的23.8亿吨,2020年氯氧化物的排放量将比1995年增加一倍。
  
  (4)生物物种的逐渐灭绝,地球物种由于自然原因有生有灭,但近一百年来,工业化所导致的污染和滥捕滥杀,使使世界上每年至少有5万种生物物种灭绝,平均每天灭绝的物种达140个,估计到21世纪初,全世界野生生物的损失可达其总数的15%—30%。中国的白鳍豚,新疆虎等等都已灭绝! 
  
  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在全球范围内呈现扩大的态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模式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复杂多样,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更为困难;二是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走了一条只考虑当前需要而忽视后代利益、先污染后治理、先开发后保护的道路;三是通过市场化和经济全球化,发达国家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在全球扩散。由于国家与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发展中国家往往难以摆脱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现实,面临着资源被进一步掠夺、环境被进一步破坏的严峻局面。纵观整个社会发展史,人类对于自然的每一次不合理使用,都导致了自然界做出报复性的反应。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已成为当今世界高度关注的议题之一。人们普遍认识到,人类目前所面临的人与自然不和谐问题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复杂和严峻,但是人类绝不可能退回到被动适应自然的道路上去,只有依靠发展,才能实现新形势下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资源的合理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如果人类不及时改变发展模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长此下去,地球也有可能成为不再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 
  
  人与自然关系上的一切短视行为,把人类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放在发展的首要位置,要求今天的发展能为未来的发展留有余地,不仅不能耗尽或毁掉未来发展的基础,而且要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创造和开辟更为广阔的发展可能性。我们需要清醒地看到,人口、环境与资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关键点。如中国继续走传统工业文明之路,就没有机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容量已经出现瓶颈,持续发展理念与新能源的利用已经提到中国政府的日程上来(江泽民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改善生态环境和美化生活环境,改善公共设施和社会福利设施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中国政府所面临的最紧   迫的挑战是,如何处理好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问题,协调好从中央政府到各地方政府的科学发展观。中国经济的改革可谓是任重而道远,而环境保护 和绿色经济发展体系的建立成为中国经济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
  
  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途径
  
  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有: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努力减少环境污染;树立生态自然观;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实现人类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世界各国即不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共同发展;实现人类世世代代的共同发展。并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突出发展的主题--发展原则;发展的可持续性--可持续性原则;人类根本利益和行动的共同性--共同性原则;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公平性原则。以下做详细的介绍! 
  
  (1)要树立协调的发展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是主体,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是通过人和自然的活动来实现的。历史上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和失败往往都是观念上的失误造成的,树立人和自然持续、协调发展观念是解决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前提。要增强人与自然的整体性认识。当代科技发展与人类实践表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是相互依存、辨证统一的整体,这种整体性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人类在进行各种社会实践时必须从人与自然的整体出发,以依存互利、协调发展的整体效果最佳为最高准则。不能再走只重视经济发展而忽略环境和资源的保护的老路。 
  
  (2)要发展科学技术的调控作用。科学技术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是人类认识改造自然、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手段。科学技术的发展揭示了人与自然动态平衡的内在机制与规律,为协调人与自然的发展提供了更加有效的途径和手段,只要人们从社会与自然的整体观念出发,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努力发展科学技术的调节作用,是可以消除恶性循环,保持、建立良性循环,使社会与自然协调一致向前发展的。 
  
  (3)树立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为正确理解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它坚持“以人为本”,为理解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   系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它强调“和谐发展”,为理解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开辟了一个新境界;它要求“全面发展”,为理解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维度。科学发展观中极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求落实到加强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上来。在说明这一问题之前,我们必须对我国的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状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据此分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对策。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我们必须实现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从资源、环境现状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来看,我国现在必须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要在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关系不断优化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协调,使社会的发展获得可持续性。它所追求的目标是:促进人类之间和谐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摒弃传统观念,必须辩证地认识物质财富的增长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转变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必须正确地认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转变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的观念;必须辩证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变单纯利用和征服自然的观念。在此基础上,我们必须完善核算体系,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科技进步,加快体制创新,强化企业管理,引导合理消费,提高国民素质。其次,我们要走循环经济之路。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循环经济则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与传统经济模式相比,循环经济要求按照生态规律组织整个生产、消费和废物处理过程,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国家行为,要求政府积极而科学地介入。
  
  在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生态文明越来越受到世界人民的重视时。可持续发展观在中国也被逐渐的接受和重视。我们的党和政府为了我们国家的繁荣昌盛,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把可持续发展列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下大决心、大力气,以改变当前中国尖锐的人口、资源和环境与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改变以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向依靠科学与技术为主导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努力实现经济的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经济发展,人民富裕,生态良好的新的发展之路。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我们党和国家在新阶段、新历史时期制定的宏伟政策,具有跨时代的意义。它是可持续发展观在中国的具体体现,要求协调城乡经济发展,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协调经济与社会发展,协调人与自然发展,协调对外开放与国内发展来进行市场经济建设。是我国进行市场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是我们国家和民族持续发展、永恒稳定的基石,具有重要的意义。 
  
  结论: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任重道远,要改变目前资源环境的 已经造成的问题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和辛勤的工作。为了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人类应该付出更大的努力!人与自然不是对立的两极,而是不可分割的系统整体。大自然孕育了人类并哺育了人类,人类来自于自然并回归于自然,人与自然同根同源,密不可分。人作为自然之子,既不能存在于自然之外,更不能高居于自然之上,而是存在于自然之中,与自然生死相依, 命根维系。因此, 人应该当把自己融入自然界之中,约束自己的行为,在自然面前保持一种理智的谦卑态度,对自然的索取不能超过自然的再生能力,对自然的排放不能超过自然的自我净化能力,在满足人类存在和发展需要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持生态的平衡与稳定,制止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对大自然的损害。可持续发展的中心是人,作为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的组织者和调控者,人类必须规范自身的行为,树立全新的资源观、哲学观、伦理观和发展观,依靠科学技术,遵守自然规律进行实践活动,尽量减少实践活动中的负效应。只有这样,人类才能与自然和谐共处,协同进化,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资料
  [1] 马克思:《18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 1版,第52页。
  [2]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版,第99 页。 
  [3]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版, 第376页。
  [4]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   社,1997. 
  [5] 武坚.《人口、环境、资源约束-决定现代中国社会演进的四个因素》.光 明网-光明观察-学术观点,2005-3-24.
  [6] 当代中国环境问题.
  [7] 张坤民:可持续发展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7年。
  [8] 潘家华.持续发展途径的经济学分析.北京[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1997.
  [9] 郑易生等:《深度忧患———当代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今日中国 出版1998年版,第22页.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