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自学论文

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群体阅读现况与引导策略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12-31 共4299字
摘要

  新媒体是随着网络的普及和数字技术的发展而逐渐走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它在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向人们呈现了一个复杂多元的世界,并且对人们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带来种种的冲击。大学生群体普遍有强烈的接受新事物的意愿,并且接受新事物能力也较强,更重要的是,他们有更大的"参与"需求,所以,这一群体无疑是受新媒体影响最大的。

  研究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群体的阅读现状,首先就要了解大学生身处的社会在新媒体环境下的阅读现状,进而分析出新媒体对大学生群体会产生哪些特殊的影响,才能找到根源,解决如何在这种影响下对大学生的阅读进行引导的问题。

  一、现实一种:经典入选"死活读不下去的书"排行榜

  2013年4月至6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在移动互联网上发起"来说说'死活读不下去的书'"的投票。调查吸引了3000多名网友参与,评论互动内容长达125页,转发量超过5000次。结果令人瞠目:《红楼梦》高居榜首。中国古代另外三大名著也悉数上榜。

  结论甫出,热议不止。虽然此项调查的对象和代表的层面有一定局限性,但也能说明一定的社会现实。从深层次挖掘其背景因素:当下价值呈现多元化趋势,很多人以厚黑学、成功学为人生经典,信奉官场哲学,追求个人利益,体现出强烈的功利心理和投机心理。经典文学虽然富有历史文化的内涵,但却不能帮助那些急功近利者谋得现实的利益。

  由此可见,这一调查结果体现出的不只是一个阅读问题,可以说是一个社会问题。

  二、新媒体阅读:一个说读就读的阅读

  虽然经典阅读在社会遇冷,但本世纪以来我国公民接触数字阅读的比例却逐年攀升。就在今年的4月20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了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为58%,较2013年的57.8%上升了0.2个百分点。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58.1%,较2013年的50.1%上升了8.0个百分点,各种媒介综合阅读率为78.6%,较2013年的76.7%上升了1.9个百分点。调查显示,2014年我国成人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6本,与2013年的4.77本相比,减少了0.21本。电子书阅读量为3.22本,与2013年相比有所提升。超四成的成人对于自己的阅读数量不满意。

  数字化阅读方式是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而逐渐成为人们主要的阅读方式。互联网在改变我们身处的外部世界的同时,也悄悄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我们的阅读习惯也在发生巨大的变革。

  1.容量超大电子书风靡,碎片化时间变黄金阅读时段

  一个kindle多重?不到500克。一个kindle里可以装下多少本书?1000多本!重量轻、携带方便的电子书越来越多地走进了人们的口袋与手提包。最重要的是,无论什么时间想看就看,你可以在坐公交、地铁时,也可以在医院排队候诊时,总之,电子书让那些七零八落的零散时间,不再是无聊地打发。

  2.随时随地"听书报",获取资讯也可以"在路上"

  随着生活和工作节奏的加快,许多人感觉看书时间越来越少。

  如果能在开车或乘坐公共汽车上下班的途中,或者在乘飞机、火车、轮船长途旅行时,通过随身携带的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听上一段爆笑相声,或是用优美女声朗读的散文,抑或是一段精辟的时事评论,不但能利用碎片化时间,更能解除用眼看书带来的视觉疲惫,让阅读更加轻松和美妙。

  3.评论与分享vs私人与公开,阅读升级为社交行为

  曾经读书是一个很个人的行为,是自己在和作者对话,但读者与读者之间是不能进行及时的互动的。现在,在新媒体普及的时代,人们可以在阅读的同时,评论与分享感受,进而获得他人的反馈,形成一种互动。可以说,阅读已经不仅仅是一种个人的私密行为,而是成为一种社交行为。

  三、新媒体冲击:从纸质走向数字的阅读之争

  当前,随着互联网移动终端技术的发展,方便快捷的手机阅读、短小精练的微博文字,日益改变人们的阅读方式、阅读习惯。在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工作压力大,闲暇时间被加班、应酬所取代的当下,能够给人们的精神生活带来更多慰藉的是那些随机的碎片化的知识、信息以及娱乐资源。"快阅读""浅阅读""碎片化阅读"甚至是读图之类的快餐文化,已经成为当下阅读的主流。

  伴随着新媒体阅读的成长,其引起的争议也甚嚣尘上。一些人主要从新媒体阅读的读物内容深浅、长短、符号、媒介体验等方面发出质疑。

  1.内容深浅

  对于新媒体阅读的质疑,最突出的争议是关于阅读内容深浅的问题。许多人认为新媒体阅读内容缺乏深度,将阅读带入"浅阅读"和娱乐化的深渊。对此,新媒体阅读支持者提出,很多电子书内容是将纸质的内容电子智能化,它可以提供更具深度、广度和更为精彩的阅读体验。

  2.内容长短

  阅读内容的长短也是新媒体阅读与传统纸质阅读的一个争议点。新媒体阅读的内容大多是"微内容",一则Blog、一条评论、一幅图片、收藏的书签、喜好的电影、音乐、书籍列表等等。反对者认为,它把属于一个整体的内容分裂开来,支离破碎,相对肤浅,只能带来信息资源,不能细致阅读,从中获得力量。

  3.内容符号

  以往人们的阅读主要通过图片和文字来实现,而新媒体的现代视听技术手段,使得阅读可以通过图文、音频、视频等符号来实现。人们不需细细阅读文字,就在大量快速浏览中,方便快捷地获得信息。不同意见者认为,恰恰是这种"读图"的便利,会让人们思维发展受限,无法深思沉想。浮光掠影的浅层阅读,容易形成人的思维惰性。

  4.媒介之争

  这实际上说的是传统的纸本阅读与新媒体数字阅读的体验之争。许多习惯于纸质阅读的人认为视觉感受并不能代替阅读的教育功能。心理学中讲,在纸本阅读中,作品是严肃的、是高品质的,对读者会产生重要影响,而这种影响不只是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来培养思维能力,文字的转换是一个通过思维提高的过程。

  四、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现状:谁的"阅读"不迷茫

  2014年10月,人人网对90后生近千名大学生最近8个月进行调查,数据显示,虽然近9成学生有每天阅读的习惯,但其中留给纸质书的比例并不高,书架上多是实用书,他们的阅读主要靠社交媒体。虽然近9成的学生表示每天都有阅读、浏览信息的习惯,但阅读、浏览的内容并不是传统的书籍,更多的是社交媒体上朋友的分享,比如人人网、微信、微博上分享的文章或者好友状态。而人人网对参与调查的大学生读书目的的统计发现:个人爱好还是大家读书的根本出发点,占比最高,达到33%;紧随其后的是学业需求,占比31%;接下来分别为休闲放松20%、提高眼界12%、其他4%.

  学业需求大于休闲放松和提高眼界,可见大学生读书的功利性逐渐加强。同时,《小时代》、《谁的青春不迷茫》、《盗墓笔记》入选最受人人网大学生欢迎的10本书。
  
  (一)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阅读倾向

  如上调查不难看出,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群体阅读活动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影响,也已经由传统阅读转变为数字化阅读,其阅读倾向表现出如下特点。

  1.阅读过度注重功利性、实用性

  由于就业的压力时刻横亘在大学生的心头,因此很多大学生的阅读内容限于考试或工作需要的内容,比如专业参考书或者提升计算机能力用书,或者考级考证用书,也就是说比较偏向于功利性。

  2.趋向于轻松娱乐,追求消遣性

  在碎片化阅读下,大学生群体更愿意接受愉悦的浅层阅读,比如不假思索地翻看时尚杂志,搜索娱乐资讯,欣赏卡通、动漫,阅读轻松小文。阅读的获取知识性和精神价值功能减弱。

  3.拒绝深度,追求快速性、随意性

  阅读缺乏计划性,喜欢随意阅读,不会仔细阅读和思考,而是以浅显快速的浏览为主。

  (二)大学生新媒体阅读的利弊分析

  新媒体给大学生的阅读活动带来许多便利与优势,体现出一定的积极作用。具体表现如下。首先,从阅读兴趣来说,新媒体形式新颖有趣、内容丰富多样,能够充分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使其充分发挥阅读的主观能动性,更易激发出阅读兴趣来。其次,阅读的一个功用是识记。新媒体阅读不是单纯的文本符号,而是以声以图辅之,这相对于纯粹的文本来说,有利于大学生的识记,能有效提高其阅读效率。第三,相对于传统的阅读方式来说,新媒体阅读能够实现互动性和参与性。即阅读的同时,可以在电脑和移动终端上发布观点,与作者或者其他的读者实现互动。这一点契合了大学生张扬个性、乐于表达的心理特征。第四,新媒体阅读的方便快捷是毋庸置疑的,这为大学生的阅读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更好地将阅读深入到其日常生活之中。

  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新媒体阅读在对大学生的生活提供新鲜资讯、便利获得的同时,也同样存在着一些不利影响。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这些不可忽视的负面效应主要表现为:

  第一,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未发展成熟阶段,在新媒体阅读方式下,他们很容易受到一些偏颇的、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在多元化中迷失自我,导致个体沉迷低俗、快餐式文化。

  第二,新媒体碎片化的阅读方式,不利于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养成。在新媒体阅读下,大学生从声音、图像、图片中攫取有效信息,这些信息本身就带着主观性和具象性,这种阅读,使大学生的思维固化,无法实现文本阅读中对思维的拓展。

  第三,从大学生的阅读倾向上可以看出,他们更多的是希望从新媒体阅读中获得一种放松精神、实现社交的目的。这种目的指引下的阅读,自然而言披上了表面和肤浅的外衣,内里则是碎片化的、跳跃的、经不起推敲的思维。

  第四,易使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成为"低头族".新媒体上丰富的资源,有声有色,对大学生群体极富吸引力,导致大量学生"积极"加入低头族的大军,形成一股不可遏制的"恶势力".

  五、优化大学生阅读方式,科学合理地利用新媒体

  从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阅读现状可见,大学生的阅读方式从传统的纸质转为新媒体终端,从崇尚文学经典转为追求实用、资讯类内容,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状况。在此情况下,社会,重点是高校内部,应关注大学生的阅读倾向,引导大学生进行合理阅读,以在大学生中培养良好的阅读氛围。具体应对方法如下。

  首先,相关部门可以从立法、技术、文化等方面入手,规范新媒体的内容传播。净化传播信息,从源头上杜绝精神污染。其次,高校应建立大学生阅读引导机制,积极推荐阅读书目,在文化建设中,突出提升大学生的阅读品位。除了在日常教学中进行思想的引导,鼓励推荐学生多阅读名家经典之作,还应多组织一些讲座、征文竞赛等活动。第三,不能忽视新媒体的作用。新媒体在大学生中有非常重要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手段,传播文化,引导大学生的阅读活动。

  六、结语

  在现代技术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于大学生的阅读方式、阅读倾向、阅读态度都发生转变的行为,我们不能用新媒体猛于虎的态度,一棒子打死,而是要透过表象,看到新媒体对大学生阅读文化带来的积极影响,并通过立法或者机制建设,对大学生的阅读行为进行有效的引导。

  参考文献:
  [1]杨沉。大学生浅阅读探析[J].滁州学院学报,2012(01)。
  [2]张旭。浅谈大学生新阅读[J].图书情报研究,2011(02)。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