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体育硕士论文

李成银的武学观研究方法与相关概念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11-21 共5707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当代武术理论家李成银的武学思想研究
【第2部分】 李成银的武学观研究方法与相关概念
【第3部分】李成银武学思想研究综述
【第4部分】李成银武学思想发展历程研究
【第5部分】李成银武学思想的核心内容
【第6部分】李成银武学思想的特点
【第7部分】李成银的武学研究成果分析结论与参考文献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李成银教授,作为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带头人,他经过几十年的教学与社会实践,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武术思想。他首重武德、崇尚实用的武学教育思想;以人为本,求同存异的武学伦理思想;加强建设、勇于创新的武学发展思想以及高瞻远瞩、立足当下的武学文化思想在当今社会都具有一定的价值。有关武学思想的研究,前人研究已故武学泰斗的较多,而对当代武学家思想的研究较少,目前仅见到一篇张路平的博士论文《蔡龙云武学思想研究》。本文通过对李成银武学思想的相关研究,抛砖引玉,希望引起大家对当代武术家武学思想的重视。

  建国后,武术作为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重要部分,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多姿多彩的群众性武术活动和以争分夺牌为目的任务的竞技武术活动,构成了现代武术运动的基本活动格局。20 世纪 80 年代前,群众性武术活动基本呈现为一种分散性、自主性和非经营性的传统习武样式;改革开放以来,政治经济文化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市场经济的确立为武术提供了广阔的前景,20 世纪 80 年代后,由于文化思想的解禁和影视小说的传播,全国兴起了一阵“武术热”,在市场化的背景下,各种武术馆校也应运而生,形成了较为广阔的社会活动空间。但是,在金钱的驱使下某些地方也出现了严重的不良现象,引起了社会的高度重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起源于劳动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需要,并直接服务于生产和生活实践。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在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高度专制的统一局面所提供的社会环境中,在独具特色的地理环境、文化氛围和价值观念的共同作用下,不断吸收各民族不同的体育形式,伴随着各个民族间的不断交融,形成了项目种类繁多、文化底蕴深厚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

  伴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提出,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提高了人们的健康水平,并且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增进了国际间的交流,同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绩,为社会和谐健康有序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当今世界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伴随着全球化发展趋势,东西方文化不断交融、不断碰撞。到了现代,当西方体育、奥林匹克体育、竞技体育成为全世界人们共同的体育时,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却处在十分尴尬的境地。由于时代的发展,作为民族传统体育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武术运动,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

  现代武术格局中的竞技武术就是在传统武术的基础上,又吸取了其他文化营养而形成发展的。[1]

  近年来,武术比赛中出现的一系列“高、难、美、飘、旋”的“难度”动作,使是演练水平发挥到极致。然而竞技武术这朵时代之花,由于其偏颇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近年来,一些关心中国武术历史命运的人也意识到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在训练方法和价值体系上存在的文化差异,定位单一的竞技武术不能体现出内容丰富的中国传统武术,进而在有关刊物上发出“向传统武术回归”的呼声。李成银教授也注意到了传统武术的文化价值,并积极探索传统武术的发展策略,取得了具有时代性、系统性、实用性等的理论研究成果。

  1.2 研究对象与意义

  1.2.1 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多年来一直从事武术教学和致力于武术理论与武术发展战略研究的李成银教授。他几十年来一直孜孜不倦的致力于武术教育与武术发展事业,桃李满天下的同时也取得了受人瞩目的科学研究成果。本文将对李成银教授如何与武术结缘、武术理论研究发展历程、武学研究的核心思想等进行分析与概括,并阐述其武学思想的特点与时代意义。

  1.2.2 研究意义

  鉴于李成银在武术理论创建和推动武术发展方面做出的重大贡献,本人认为很有必要对李成银四十余年来的工作进行整理和汇总,总结出其成功经验,探讨其理论形成的背景、特点、作用及意义。本文的研究,一是,通过研究武学家的思想,可以更深层次地探究其为何会得出这些相关的武术理论成果,可以给大家一定的思考和启示;二是,武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通过对武学家的研究,可以对未来武术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资料法

  本文文献资料主要是通过查阅山东省图书馆、山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资料室等相关馆藏期刊杂志及着作;李成银教授发表的文章及着作,李成银教授提供的各种文本、声响资料等;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搜集有关于李成银教授各方面的文献资料,这些为撰写论文提供相关理论参考。

  1.3.2 逻辑分析法

  本文运用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等具体方法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以期在对搜集的资料进行谨慎细致的梳理的基础上归纳出系统的、清晰的、正确的反应李成银教授武学思想及武学研究规律的理论成果。

  1.3.3 访谈法

  本文采用体育科研常用的访谈法,通过有计划地与被访问者通过口头交谈等方式,按照本研究的需要和问题本身所涉及的研究范围及逻辑层次,将访谈主题合理地分解为若干个具体的小问题,形成合理的访谈计划并收集相关资料,访谈的对象主要有李成银教授,以及全国部分知名武术专家、教授等,谈谈对李成银教授的认识,了解李成银教授武学思想的学术反响等。

  1.3.4 比较法

  本文通过比较近代名人的体育思想研究及武学思想研究的内容及写作规律,找出异同和差距,从中汲取养分,同时也尽量避免其写作的不足之处,以便使本文在研究内容及写作方法上能有所突破。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武术

  就字义而言,“武”的基本释义主要有以下四种:一是,关于军事或技击,与“文”相对;二是勇猛,猛烈;三是,半步,泛指脚步;四是,姓。“术”的基本释义有以下三种:一是,技艺;二是方法;三是,古代城中的道路。《说文解字》沿用了《左传》中的的说法:“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为武。”通过会意,在字形上予以解释。而“武术”一词则最早见于南朝宋颜延之的《皇太子释奠会作》一文:“偃闭武术,阐扬文令”,当时武术泛指军事。武术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劳动过程中创造并形成的一种土生土长的民族传统体育。在其漫长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不同历史时期,武术的内涵和外延的也相应的发生变化。从历史上看,武术概念的产生与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武术的本质是技击,可以说武术是伴随着技击的发生而逐渐萌发。早在原始社会,人们为了生存及争夺领地,人与兽斗,人与人斗,这些战斗均促使武术的萌生。例如《淮南子·览冥训》说:“往古之时,猛兽食颛民,鸷鸟亲老弱”,而《吕氏春秋·荡兵》中也记载“未有蚩尤之时,民固剥林木以战矣。”[2]由此可见,由于环境的恶劣和严酷的斗争,原始武术开始萌发。

  而后来原始武术与原始宗教、教育、娱乐等活动的相互交融,形成原始“武舞”或者叫作“战舞”,成为原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代,虽然在出土的甲骨文上没有见到“拳”字,但却见有“门”字,为二人徒手相搏,互击对方头部的意思,并有“拳勇”之称。由此可知,渐渐出现文字描述的类武术;周代的“六艺”教育,即“礼、乐、射、御、书、数”,而前“四艺”中均还有丰富的与武艺相关的教学内容。春秋战国时期,自觉性的武术意识和武术理论初步形成,武术以“技击”形式存在,武术相关理论则体现在拳经剑谱当中。秦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但秦王朝短暂,并未对武术的发展产生太大的影响。汉代出现了“武艺”一词,可见于《古今图书集成·闺奇部列传》所载:“关索妻王氏,名桃、娣悦。汉末时人。俱笄年未子,有臂力,精诸家武艺。”从此,“武艺”一词一直延用至明末;清朝,是武术理论、技术的集大成发展时期,各流派逐渐形成,这时“武术”一词才被广泛使用。民国时期,武术经过“土洋之争”跨入体育的行列,被称为“国术”.新中国成立后仍沿用“武术”一词。

  建国以来,武术界关于武术概念的阐述是一个不断充实和完善的过程,较权威的武术概念定义出现在体育学院武术讲义或教材中,主要有如下图的几种:与此同时,除了以上较为权威的“武术”概念的阐述外,学术界关于“武术”概念的研究也一直都没有停止过,在中国学术文献总库检索到,以篇名为“武术概念”的相关文章就有 52 篇之多,从 1989 年周伟良的《武术概念刍议》到其 2010 年发表的《武术概念新论》中把武术定义为“武术是以套路、格斗及功法为内容,并体现中华民族技击之道的传统体育活动”.[3]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