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公共管理硕士论文

我国社会转型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9-19 共3979字

  第 2 章 我国社会转型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分析

  伴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传统农村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迁,与这一进程相伴而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使得传统社会的结构与制度安排受到冲击,作为农村社会“稳定器”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亦不例外,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农村社会稳定发展的需要。处于转型关键时期的农村社会面临着转向工业化时代的风险,作为现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农业、农村与农民已经发生巨大变化,使得现行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无法发挥风险防范的功能。

  2.1 社会转型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经济基础的影响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转型使得经济结构不断发生变化,与之有关的社会制度也要做出改变。转型之前,以集体经济为依托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已经形成了包括合作医疗制度、五保供养制度、优抚保障制度和救灾救济制度为内容体系的保障体系。

  处于转型关键时期的农村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改变,具体说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所有制结构已由单一的集体经济转变为集体经济、农民经济以及新经济三种模式并存的格局;但新经济体处在刚刚起步阶段,多数村集体经济仍然较为薄弱,而社区经济的主体还主要是农户经济。第二,产业结构总体上已经由 “农业--副业”型转向基于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为主体的综合性支持产业;然而大多数农业产业内部迅速分化,现代农业因素生长缓慢,此外农村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刚刚起步,社区生产力和技术落后且分工简单。以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例,2011-2013 年,其总产值分别为 81303.92 亿元、89453.05 亿元、96995.27 亿元,而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 468562.38 亿元、518214.75亿元、566130.18 亿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的占比为 17.35%、17.26%、17.13%,由此可见,虽然农村的经济总量不断增加,但其所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却在不断降低,农村产业结构的“质”与“量”都要提高。第三,农村集约化程度难以提高且土地经营规模不断缩小,伴随着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致使农业生产成本不断增加。许多农民减少土地投入,粗放型耕作,甚至抛荒弃地。从“经济人”的角度来看,进行经济活动是以完全追求物质利益为目的,人们都希望以尽可能少的付出来获得最大的收获。当农民对土地的预期收益不高时,自然会做出相应的选择。最后,作为农村经济的主体,农村劳动力转移现象越来越突出,使得农村经济发展面临人才短缺的潜在风险。例如农民工的转移,国家统计局去年发布的 2013 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3 年我国农民工总量已达 26894万人,比上年增加 633 万人,增长 2.4%.其中,在户籍所在地乡镇以外从业的外出农民工达 16610 万人,比上年增加 274 万人,增长了 1.7%.此外再加上城镇化的推进,农民的“市民化”,更是加重了农村经济发展的人才风险。

  2.2 社会转型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对象的影响

  我国有 8 亿多农民,他们作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政策对象,当前正经历着以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为特点的经济与社会的大转型,社会转型带给个人的潜在风险,这些风险主要体现在个人收入风险、健康风险、失业风险等方面。

  第一,个人收入风险。我国的贫困问题的解决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然而目前我国农村的贫困标准仍然很低,据我国农村居民的生活消费价格指数来计算,2010 年我国的农村贫困标准仅为 1274 元。若是遇到经济波动、疾病或者是自然灾害等,极易导致农民返贫;此外,贫困包含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绝对贫困指的是其收入难以维持人的最基本生存需要的状态。相对贫困是一种相比较而言的,指与某一生活标准进行比较而呈现的贫困状态,根据国家统计局 2014 年发布的数据显示,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年鉴,2011-2013 年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分别为 6977.3 元、7916.6 元、8895.9 元,而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 21809.8 元、24564.7 元、26955.1 元,同期城镇居民收入分别是农民纯收入的 3.126 倍、3.103 倍和 3.03 倍,倘若加上失业、住房、教育、医疗保障等影响因素,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差距会进一步扩大。这些因素不利于风险的应对,更容易引起农民的心理失衡极易引发风险。

  第二,健康风险。由于医疗保障条件和水平较低,农民的疾病健康风险也大大增加。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现象在农村地区仍然十分严重。我国农村目前的医疗卫生状况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疾病治疗费用高昂。根据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的信息,2014 年 1-10 月全国二级以上公立医院病人费用情况,次均门诊费用:2014 年 1-10 月,全国三级公立医院次均门诊费用为 266.9 元,二级公立医院次均门诊费用为 175.5 元;人均住院费用:2014 年 1-10 月,全国三级公立医院人均住院费用为 12106.6 元,二级公立医院人均住院费用为 5157.5 元,2014 年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为 9892 元,由此可以推出,若农民到二级以上公立医院看病,将人均年收入的 53.9%-125.08%用来看病。这类社会风险令农民难以承担。二是农村地区的公共卫生资源缺乏。农村地区的卫生医疗条件差、技术水平16低而且预防保健的网络也基本没有建立起来。其根源在于城乡差别的扩大。2012 年由我国社会科学学院发布的《中国药品市场报告》蓝皮书指出,我国地区间的物质和人力医疗资源差距继续扩大,我国城市人口平均拥有的医疗资源是农村人口的 2.5 倍以上,这种资源分配方式更是加剧了农民面临的健康风险。

  2.3 社会转型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环境的影响

  社会保障制度最终将在农村地区得到落实,但处在社会转型关键时期的农村却面临着复杂的社会环境,这既包括历史遗留下来的社会问题,又包括社会转型带来的问题,这些问题复杂交织,加剧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难度。

  第一,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的财务风险。当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筹资方式是多方筹资,其中基层地方政府要承担一定比例的社保资金。但是地方政府却面临严重债务,据审计署 2013 年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的数据显示,截止 2013 年 6 月底,全国各级政府可能承担救助责任的债务达 66504.56 亿元,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共计 206988.65 亿元,另外各级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多达 29256.49 亿元,合计 30.27497 万亿元。地方政府面临如此严重的债务问题,对于农村社会保险的投入有限。

  第二,村民自治组织存在着治理风险。处在社会转型关键时期的村民委员会面临着治理风险。首先,乡镇政府与村民的自治组织存在着“过度自治化”和“附属行政化”的问题。众多的村级事务严重依赖乡政府,不能发挥自治组织应有的功能。乡镇政府作为上级虽然具有指导和帮助村委会的义务,然而在现实中,由于乡镇政府片面地强化对基层的直接控制和行政指导,从而导致了村民自治失去其原有的意义和应有的功能。其次,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定位不明关系混乱并形成权责交错。从理论上看,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是性质不同的两种组织,其地位和关系是明确和协调的,但在实际运行中,出现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不协调的局面,这不利于风险分散和责任承担。再次,村民自治组织自身具有局限性存在制度风险。例如在村委会的选举过程中,许多农村地区缺乏公正化与程序化规范,从而导致选举过程缺乏公正性,仅仅是流于形式,伴随着这样的村民自治状况,暴力选举、贿选和家族霸选等现象层出不穷,因此,村民自治组织自身所存在的局限性也有引发其制度风险的可能性。

  第三,非政府组织面临的问题。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大社会、小政府”是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但是就如何建设“大社会、小政府”的具体法律政策并不明确,非政府组织的发展缺乏法律依据,这使得非政府组织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一是非政府组织发展空间的问题。由于政府 “越位”的问题仍然存在以及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限制了非政府组织的发展空间,致使非政府组织的在社会发展中功能发挥极为有限。二是非政府组织自身发展问题,由于非政府组织机构的不健全、运行机制的不规范以及利益机制的不完善等问题,使得非政府组织在农村地区很难获得持续性的发展。三是社会信任危机导致的农民对非政府组织的信任有限,非政府组织若在农村地区开展工作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建立起农民的信任。

  第四,我国农村社会老龄化面临着严重挑战。一个国家随着社会经济的深入发展,步入老龄化是必然趋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皆是如此。我国快速老龄化时期已经来临,在农村地区老龄化问题尤为突出,当前我国农村社会面临严重的老龄化问题。一是农村老年人的抚养难以承受。2010 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 60 岁以上人口所占比例已达13.26%,且其中农村老年抚养比高达 4.22:1.也就是说,在目前我国的农村地区每 4.22 个劳动力就要抚养一个老人。由于农村地区自身发展的落后致使农村地区的老龄化带来的问题更为突出,可以说农村社会老龄化挑战比城镇要严峻的多。在老龄化问题上,我国是典型的“未富先老”,而这种现象在农村更为突出。二是农村老龄化的“三项”指标都远远超过了城镇。伴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致使农村实际老龄化程度大大提高。据有关调查显示,老龄化的“三项”指标即老年人口总数、老龄化水平和老年抚养比,农村地区都远远超过了城市。其中,农村老年人口总数已经高达1.05 亿,是城市老年人口总数的 1.69 倍;农村的老龄化水平高达 18.3%,与城市老龄化水平相比是其 2.3 倍。三是农村空巢老人的问题日益突出,亟待解决。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农村空巢老人的数量已接近一亿,他们大多数是丧失劳动能力,没有生活来源的困难户。

  由此可见,社会转型在经济基础、保障对象、实施环境以及老龄化现象三大因素的影响下导致农村社会产生了潜在社会风险,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产生深刻的影响,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基础亟需巩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对象亟需明确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环境亟需优化。只有不断发展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可持续、高水平的社会保障制度才能更好的发挥社会保障制度防范风险的功能。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