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公共管理硕士论文

万顷沙中心镇规划建设探讨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3-24 共7843字

  第一章 绪 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城镇建设发展迅猛,城镇化水平显着提高。党的十六大进一步对我国现阶段城镇化发展目标提出新思路:“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同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走我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再次给小城镇的迅猛发展带来了重大历史机遇。但部分政府部门重视发展经济而轻视城镇规划建设,导致要么规划严重滞后于城镇建设的需求,要么城镇建设和规划脱节,从而影响了小城镇的建设和功能发挥,严重制约了当地城镇化的发展进程。各级政府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遇到的这些规划建设问题,己逐渐成为各级政府部门下一步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亟需解决的的一个关键问题[1]。

  2000 年,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国家积极推行小城镇的城镇化方针,把重点发展中心镇作为国家城镇化战略的重心之一。为了大力推进中心镇的发展,广东省政府积极响应国家优先发展具有一定规模、经济条件较好的小城镇的号召,提出用 10年左右的时间,从规划编制和管理、积极引导产业集聚、拓展建设资金渠道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重点建设 300 个左右经济总量较大,基础设施较好、地理位置优越、带动作用明显的中心镇,以此带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2]。

  广州市从 2003 年开始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并将其作为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手段。在这一过程中,广州市选择了若干基础较好、规模较大、区位较优的建制镇,以“今日中心镇,明日卫星城”为战略目标,通过加强规划指导和政策扶持,重点培育建设一批中心镇,尽快建设成经济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社会服务设施比较齐全、规模经济和集聚效益比较明显、辐射带动作用较强的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以此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地域转移和非农产业的集中布局[3][4]。

  2005 年,万顷沙镇获广东省建设厅批准,成为广州市第 16 个中心镇,并立刻开展中心镇规划编制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经过 8 年的规划建设,万顷沙镇在城镇规划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镇建成区已初具规模。但是由于规划变动或滞后于城镇建设需求、城镇建设和规划相脱节、建设项目用地困难。建设资金缺口大等问题,导致万顷沙镇与其他中心镇和发达地区相比,城镇化建设还相对滞后,难以充分发挥中心镇的辐射带动作用。2012 年 9 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沙新区成为国家级新区,南沙新区的开发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万顷沙镇城镇建设发展站在了新的发展起点上。因此研究解决万顷沙镇在中心镇规划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关键问题,探讨如何在新时期提高万顷沙中心镇的规划建设水平,加快推进万顷沙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充分发挥其中心镇的集聚带动作用,建成一个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经济发达,富有地方特色和风貌的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从而帮助周边地区乃至全广州市加快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进程,成为各级政府部门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1.1.2 研究意义
  
  1.1.2.1. 理论意义在当前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趋势下,由于城镇规划与建设不相适应,各级政府和规划建设部门缺乏可操作性的引导和调控,城镇建设面临规划跟不上形势发展,规划滞后于城镇建设要求,城镇建设与规划相脱节等问题,在快速推进城镇化进展的今天,规划对城镇建设的调控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当前城镇建设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各地城镇化的发展进程。本文以万顷沙镇为研究对象,在总结国内外城镇规划建设发展情况和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中心镇建设相关理论知识和国内外城镇规划建设探索经验,围绕万顷沙中心镇规划建设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分析科学的规划建设对指导小城镇开发建设的必要性,提出各级政府在中心镇建设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规划对小城镇开发建设的调控作用,有效提高城镇的建设水平,使规划和建设更加合理、更具有可操作性,进一步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本文重点对万顷沙镇在中心镇规划建设过中存在的关键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当前万顷沙中心镇规划建设中关键问题的调控措施与政策建议,这对广州市乃至广东省推进中心镇建设,对加快广州市郊区城市化进程,对我国小城镇规划建设理论的发展与完善,以及丰富和充实我国当前中心镇规划建设理论体系等方面有一定的意义。

  1.1.2.2. 现实意义为积极响应国家优先发展具有一定规模、经济条件较好的小城镇的号召,从 2000年开始,各级政府把重点发展中心镇作为城镇化战略的重心之一。万顷沙镇获广东省建设厅批准,成为广州市第 16 个省级中心镇后,立刻开展中心镇规划建设。经过 8 年的规划建设,镇建成区已初具规模,但与全国中心镇发展定位和建设目标仍存在一定差距,辐射带动作用不够明显。自南沙晋身国家级新区以来,南沙新区开发建设作为广州乃至广东的“一号工程”,带给万顷沙城镇建设发展的又一重大历史机遇。为充分利用好南沙新区大开发的优势和难得的发展机遇,本文以万顷沙镇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当前万顷沙镇在中心镇规划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深入研究分析,探讨如何在新时期提高万顷沙中心镇的规划建设水平,进一步搞好中心镇建设工作,充分发挥其中心镇的集聚带动作用,有效加快推进万顷沙镇乃至带动周边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这对规范和引导当前我国小城镇和中心镇的规划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对城镇规划建设研究较早,关于城镇发展的理论研究十分的丰富,也有许多成功的建设实践经验,本节重点综述相关理论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内容:

  20 世纪英国着名社会活动家、城市学家埃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 Howard,1850~1928)在 100 多年前发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着作《明日的田园城市》。他指出面对大城市的无限扩展,城市人口过于集中,产生了人口拥挤、交通堵塞和公共服务设施不足等诸多问题。因此提出构建一个“城市--乡村”磁铁,试图把乡村居住环境的优点与城市生活的有利条件结合起来,从城乡环境规划建设的角度出发,打造城乡一体的田园城市,以解决大城市乃至整个社会的问题[5][6]。

  苏格兰生物学家、人文主义规划大师帕特里克·盖迪斯(Patrick Geddes)1915 年在《进化中的城市》一书里首创了区域综合研究和区域规划思想,系统地阐述了有关城市规划活动的主要思想观点,强调把自然区域作为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构架,周密的分析地域环境的潜力和限度对于居住地布局形式与地方经济体系的关系[7][8]。

  美国着名城市规划理论家、历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1895—1990年)继承和发扬了帕特里克·盖迪斯区域综合研究和区域规划思想,对美国纽约周边从生态学和社会学的角度进行系统化调研,把人本主义规划思想融入到规划里,将盖迪斯的三阶段规划方法发展为“调查--评估--规划编制--接受审查和修改”的四个阶段规划方法,并通过不断的修改完善,将其推进到了一个发展巅峰,最终形成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体系[9][10]。

  德国城市地理学家沃尔特·克里斯塔勒(Walter Christaller)1933 年在其学术着作《德国南部的中心地原理》里系统地阐明了中心地的概念、特点、等级、职能、服务范围和分布模式,提出市场原则、交通原则和行政原则等三个中心地体系形成原则,形成城市等级体系(Urban Hierachy),创立出“中心地理论”,成为城市区位论的代表性着作。

  城镇具有行政商业、文化娱乐等多种服务职能,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位于区域的中心,因此可将城镇称为中心地,中心地理论对当今作为农村中心的小城镇规划体系有很大的影响,被后人奉为城镇体系的研究理论基础,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也以这一理论作为城镇乡村中心规划的基本理论依据[11][12]。

  增长极理论是由法国着名经济学家佩鲁(francois perroux)在 1950 年提出,该理论指出在区域发展中的不平衡现象,是一个由点到面依次递进的整体系统,涵盖了增长的过程及增长极形成的原因,其物质载体或表现形式包括各类别城镇、新工业园区、经济协作区等。在佩鲁看来,在落后地区培育增长极带动地区发展的问题,首先应该破除行政区域的界限,在经济活动区域空间中寻找增长极。其次,按照城镇等级体系来进行规划培育增长点,并通过城镇体系来完成各种资源要素从核心趋向边缘区的扩散。第三,区域发展要有效提高政府管理能力,加强区域空间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13]。

  美国学者弗里德曼(J.R.Friedman)在 1966 年《区域发展政策:以委内瑞拉为例(Regional Development Policy: A Case Study of Venezuela)》专着中,以空间结构、产业特征和制度背景为标准,将区域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前工业阶段、过渡阶段、工业阶段、后工业阶段。弗里德曼教授提出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边缘”模式,认为在经济发展中,会自然形成一个中心区域和边缘区域会发生吸引区域空间体系,它们之间的联系会越来越紧密,逐步会缩小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最终形成了功能上一体化的空间结构体系,走向区域发展空间一体化[14]。

  1.2.2 国内研究综述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中国小城镇的飞速发展,城镇发展的建设理论逐渐丰富,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着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深入研究当时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聚集、向非农业转移等社会问题,并在 1984 年的《晾望周刊》发表《小城镇 大问题》、1在农村,但解决农民、农村和农业问题需要有效加快小城镇建设,只有通过城镇建设的辐射带动作用才能真正有效解决三农问题。费孝通教授的“小城镇,大战略”思想深深地影响了我国的城镇化战略,为我国小城镇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5][16][17]。

  对于小城镇的建设模式方面,费孝通教授通过深入调研分析,率先提出了小城镇发展模式的概念,总结出几种不同的城镇发展模式,即“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三角洲模式”,反映了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背景和现实发展道路,以供各地城镇建设发展作为参考。陈闽齐(1998)在《城镇体系规划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在城镇规划体系中,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主要体现在城镇的发展需要选择“城镇现代化,乡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道路[18]。李晶原(2000)指出目前中国小城镇飞速发展,在由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换的大背景下,小城镇发展需要主动汲取大城市在城市化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对生态城镇区域生态系统等环境容量运用环境容量论和门槛理论进行深入分析,使城镇的发展处于平衡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当中[19]。晏群(2003) 提出根据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的小城镇、不同空间类型的小城镇和不同等级的小城镇分别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并且鉴于我国有限的经济能力,提出在绝大部分地区对我国城镇建设采取非均衡发展的战略,即对一批条件好、发展潜力高的建制镇给予政策上优惠和扶持,让其尽快发展并起到典型带动作用[20]。

  汤放华(2002)认为小城镇总体规划不能全部按照城市的做法来编制,也不能直接简单运用村镇的通用标准,需要根据当地城镇现有发展情况,合理提出与不同特点的差别化城镇总体规划设计标准[21]。何依(1995)提出小城镇在规划时应树立生态城镇的观念、市场经济的观念、个性化城镇的观念、便于管理和可操作性的观念等新观念[22]。张军(1995)提出要使规划具备原则性和灵活性,让小城镇规划树立起动态观点,将“时限规划”变成“规模规划”,将用地定性模式的“全定论”变成“非定论”,并作好小城镇的空间层次与区域条件分析[23]。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李迅在 2006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上,发表《用区域统筹观念指导小城镇规划》论文,从分析小城镇规划存在的问题入手,对照中央政府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提出了小城镇规划三个基本观点,分别是区域统筹观念是区域统筹体现是小城镇规划的重要编制原则、小城镇规划的重要指导思想、区域统筹方法是小城镇规划的重要技术手段。并提出用区域性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统筹区域共建共享的建设模式,形成了一套可支持小城镇区域规划和镇域规划的技术性标准框架,从而使小城镇规划科学合理,真正实现城乡可持续发展[24]。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中心镇

  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小城镇和农村的迅速发展,有一批建制镇利用自身良好的区位优势和发展条件,相对周边乡镇区域而言发展比较快,在当地社会经济和城镇化发展中发挥了重要影响,对周边乡镇和农村地区具有一定经济带动和辐射作用,并与省市城镇体系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成为这一区域的中心,这一类小城镇可以称为中心镇。根据当地城镇的发展特点,可以将中心镇的类型划分为三种形式:一是以特色产业为发展方向的中心镇;二是在周边区域发挥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的中心镇,三是以自然风光、历史文化特色为发展方向的中心镇[25][26]。

  1.3.2 中心镇规划建设

  中心镇规划是指在市(区、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及其它上层次相关规划的指导下,,以将全镇建设成为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经济发达、具有地方特色风貌及较强辐射和带动能力的地区经济文化中心为目标,对一定时期内镇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措施。一般分为总体规划和建设规划两个阶段。中心镇建设主要是在规划指导下,不断开展建设和进行有效的管理。规划对城镇的发展至关重要,要做好中心镇建设工作,首先就要搞好规划。规划是建设和发展的蓝图,是城镇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而建设是城镇发展的基础,是规划和管理的具体实施,是实现规划的主要手段和途径。规划统领建设,建设必须服从规划。两者是一种相互衔接、相辅相成、协调一致、缺一不可的关系。本文所指的中心镇规划建设主要是指在开展中心镇城镇建设过程中,涉及的规划和建设方面的相关具体问题和内容。

  1.4 中心镇建设理论概述

  近年随着小城镇的飞速发展,从中央到到地方政府均以重点发展中心镇作为城镇化的战略重心,因此关于中心镇规划建设的研究也日渐丰富。陶特立、张莘植、吴强(2008)认为中心镇建设的规划目标是打造具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即片区中心,未来成为中小城市的发展趋势。所以,为满足城镇发展需求,中心镇规划不能再简单运用《镇规划标准》来指导规划和建设,应统一按照城市规划的标准,即参考《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在片区规划的指导下进行编制规划[27]。韦梦鹍(2005)认为中心镇的总体规划要真正具备可实施性,同时对如何实施规划提出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让规划能与地方政府的行动计划真正结合起来,让总体规划引导安排各项建设项目[28]。戎一翎(2012)提出根据当前城镇发展的不平衡性,将中心镇发展过程划分不同的阶段,制定相应帮扶政策,力争早日实现中心镇到小城市的发展转变[29]。胡新民(2010)提出以创新行政工作发展机制突破口,主要是创新行政管理机制、生态环境保护机制、统筹发展机制和社会建设机制等,以加快人口经济、区域辐射带动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的发展水平,从而加快中心镇的建设步伐[30]。

  另外,还有学者从城乡一体化和农村城镇化这一方面进行研究中心镇的规划和建设。郎海蕾(2012)认为中心镇的建设可以有效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心镇可以充分转移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为推进城乡一体化提供人口载体;可以通过中心镇建设来促进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从而带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中心镇为城乡一体化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基础配套设施条件[31]。刘春香、田波(2009)提出以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为基础,在编制中心镇发展规划时应突破传统的城镇总体规划理论观念与模式,立足于区域层面,突破行政体制和区域的阻碍,从全局性的视角和发展战略出发,远近期规划结合、突出重点,制定综合性的中心镇发展策略与规划措施,使城镇规划与城镇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同步进行[32]。高成全(2009)提出了重点发展中心镇是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的最有效模式,认为中心镇建设是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增长极,通过极化和扩散效应,中心镇可以影响和带动周边农村地区的发展,其生产要素向周边农村转移,进而为农村城镇化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33]。

  1.5 研究目的、思路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目的及思路

  鉴于城镇规划建设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和复杂,受本人的学识和精力等方面的限制,本文不可能对城镇规划建设中的所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和研究。本文结合本人的工作范畴和多年从事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经验,以万顷沙中心镇为研究对象,以万顷沙镇在中心镇建设过程中遇到的规划和建设的关键问题为研究主线,在深入调查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问题产生的原因、解决对策及思路,探讨如何在新时期提高万顷沙中心镇的规划建设水平,加快万顷沙中心镇的建设步伐和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为万顷沙中心镇规划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参考。其研究的思路具体如下:

  在总结和归纳国内外城镇规划建设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我国城镇规划建设的实践,分析万顷沙中心镇规划建设的成效,探讨当前万顷沙中心镇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及原因,由此进一步提出新时期万顷沙中心镇建设新一轮的发展思路及对策,为实现万顷沙中心镇建设的大力发展提供方向,为广东省乃至全国中心镇建设提供借鉴。
  
  1.5.2 技术路线

论文摘要

  
  1.6 研究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1.6.1 研究内容

  第一章是绪论。阐明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总结国内外关于城镇规划建设和中心镇建设的理论,简要交代本文的基本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是国内外城镇规划建设的探索经验。阐释了国内外城镇规划建设的实践探索,分析国内外几个重点城镇或中心镇通过城镇规划建设打造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设施完善、带动作用明显的中心城镇的成功经验。

  第三章是万顷沙中心镇规划建设成效分析。从万顷沙镇中心镇总体规划的发展定位出发,结合万顷沙镇总体规划和城镇基础配套设施规划建设成果,进一步分析近年万顷沙中心镇规划建设取得的成效。

  第四章是万顷沙中心镇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从规划滞后或不断调整、城镇建设和规划相脱节、建设项目用地困难、建设资金缺口大等方面入手,深入探讨万顷沙中心镇规划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原因,具体分析制约万顷沙中心镇规划建设的不利条件和因素。第五章是推进万顷镇中心镇规划建设成效的途径与对策。立足于前面问题及原因分析,从规避威胁、弥补劣势的思维出发,探讨如何在新时期提高万顷沙镇中心镇规划建设水平,发挥其集聚带动作用,建成一个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经济发达,富有地方特色和风貌的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从而推动我区的新型城镇化进程。

  第六章是结论。对论文的主要观点及结论进行总结,并提出展望。

  1.6.2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比较分析、实际访谈及实证分析等研究方法,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术路线,以寻求万顷沙中心镇建设的发展思路及对策。

  文献研究法。主要是通过阅读大量文献,查阅了解当前中心镇建设理论的内涵,及国内中心镇建设的实际探索,为万顷沙中心镇建设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及借鉴;比较分析法。在对万顷沙中心镇建设问题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借鉴国内中心镇的成功经验,并进行比较,以获得中心镇建设必要性、成就及问题的资料与认识,以探索符合万顷沙镇情的中心镇建设道路。

  实际访谈法。为获取万顷沙中心镇建设的第一手资料,特别是在万顷沙中心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的分析中,与负责中心镇建设的相关领导同志进行访谈,以避免离开实践空谈理论。

  实证分析法。通过实地调研,获得新万顷沙中心镇建设的第一手数据资料,及时了解万顷沙中心镇建设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为对策探索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