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法律硕士论文

劳动仲裁程序的进一步改进结论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5-04 共1916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劳动仲裁程序的完善研究
【第2部分】我国劳动争议仲裁程序的缺陷
【第3部分】我国劳动争议仲裁程序的完善
【第4部分】 劳动仲裁程序的进一步改进结论与参考文献

  结语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无论是工人阶级,还是农民,都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劳动者。高尔基说,劳动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一切美好事情的源泉;在重视劳动和尊重劳动者的基础上,我们有可能来创造自己的新的道德。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劳动争议仲裁程序的历史演进过程和目前的发展现状,发现我国劳动争议仲裁程序的发展时间尚短,经验尚浅,历史积淀不够充分,又受到经济社会环境的局限,加上建国初期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理解出现一定的偏差,以为只有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导致我们掉进消灭劳动争议的陷阱。我国劳动争议仲裁程序应定位于建立完善科学正当的法律程序,使仲裁程序的启动源于当事人的一致合意,使仲裁者能够完全独立、公正的行使仲裁权,没有任何偏袒,使双方当事人能够充分的参与仲裁的全过程,发表自己的意见,还原事实的真相,解决权利争议,维护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合法权利,一定程度上成为诉讼的替代诉讼的”第二法庭“,同时承担维护社会稳定的社会职能。在法律研究者、法学专家们的反复论证并实践考察,我国革新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出台,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稳定当前劳动关系和社会秩序之目旳,有利经济和民生。但法无完法,该法的缺陷在新形势下一定程度上对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缓和劳动关系形成了阻力,妨碍了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和劳动伸裁程序的运作。因此,不断研究论证和将该法赋予实践之中,不断总结完善之建议,从而将经验指导现实,期望用最短的时间合法、公正地解决各类劳动争议,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广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推进民生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范战江。劳动争议处理概论[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5: 117.
  [2]郑尚元。劳动争议处理程序法的现代化[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94.
  [3][美]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57.
  [4][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252.
  [5]祝晏君。中国劳动合同和劳动处理制度[C].中德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比较法文集第2卷,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128 - 137.
  [6]孙德强。中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211 .
  [7]国际劳工组织。1976年《三方协商促进国际劳动标准公约》144号文件[Z].三方协商(Tripartite consultation),三方机制(Tripartite machinery )
  [8]刘丽敏,支晓利,张锡鹏。构建我国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的理性思考[J].河北企业,2006(8):54 - 55.
  [9]史际春,邓峰。经济法总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153.
  [10]王全兴,候玲玲。我国劳动争议处理体制模式的选择[J].中国劳动,2002(8): 13 - 17.
  [11]陈金红。我国应建立“裁审分离”的劳动争议处理体制[M].中国劳动,2002(6): 36 - 38.
  [12]洪浩:新时期劳动争议的特点及其解决机制的重构[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04 (1): 100 - 104.
  [13]乔欣。仲裁权研究_一仲裁程序公正与权利保障[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31.
  [14]程燎原,王人博。权利及其救济[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358.
  [15]王永起。论劳动争议仲裁申请时效的性质和效力[J].政法论丛,2001( 6 ): 52 - 54.
  [16]张俊浩。民法学原理[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355.
  [17]佘梓安。劳动争议申仲裁期间性质的回归-兼论劳动争议解决机制的重新理解[J].劳动法理论与审判实务,2005 ('6 ): 248 - 251.
  [18]杨荣新,王敬藩。民事诉讼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192.
  [19]杨燕绥。新劳动法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318.
  [20]李春光。英国劳动关系调整培训考察报告[EB/OL],2014-03-02.
  [21]王全兴。劳动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376.
  [22]徐前权。完善我国劳动争议仲裁制度的探讨U].长江大学学报,2004(4):84 - 86.
  [23]国际劳工组织。1960年(行业和国家级别)协商建议书(第133号)[Z].第1条。
  [24]陈军荣。对我国现行劳动争议仲裁制度的几点思考[J].人口与经济,2003 (10) : 8 3 - 85.
  [25]郑尚元。劳资争议处理程序的现代化[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209.
  [26]张晓茹。浅议司法最终解决原则[J].河南大学学报,2000(2): 71 - 73.
  [27]常凯。劳权论[M].北京:中国劳动保障社会出版社,2004:377.
  [28]方理军。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争议仲裁申请时效为一年[N].法制日报,2008-01-03(3)。
  [29]邢新民,沉翔。劳动争议仲裁员调解员业务指导[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0:3.
  [30]劳动部办公厅。关于处理劳动争议案件若干政策性问题的复函(1994年10月10曰劳办发[1994] 322 号)’第 9 条。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