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肿瘤学论文

“治未病”在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07-02 共3242字
论文标题

  有资料显示,肿瘤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而且肿瘤的病死率高,生存质量下降,造成患者及其亲属巨大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因此采用中医 “治未病”理论应用于临床来预防、控制肿瘤的发生发展有重要意义。

  1“治未病”的理论渊源

  “治未病”是祖国医学的精髓,是中医理论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中医在养生保健和疾病防治方面 “防重于治”的特色,一是培养正气,提高机体的抗邪能力,未病先防;二是已病早治,既病防变;三是瘥后防复。这是中医治未病思想对肿瘤防治原则最早的纲领性概括。古典医籍对此早有阐述:《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体现了未病先防的理论思想。在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中记载:“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
  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今九窍闭塞”。阐述了病邪初入经络即应乘其未传脏腑而及早治疗,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防止病情加重演变,体现了中医 “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 “治未病”原则。因此,病初阶段,机体阴阳失衡处于初态,邪气尚未入里,通过进一步改善阴阳气血的状况,达到阴平阳秘的稳态,疾病不至于加重演变。朱丹溪在 《丹溪心法不治已病治未病》中也说:“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如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长如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中医 “治未病”思想可以归纳为 《黄帝内经》的一段话:“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形与神俱”。

  2“治未病”在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2.1未病先防,预防为主

  恶性肿瘤的发生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一致认为是由于机体内环境紊乱,免疫力低下,即正气虚弱,无力抗邪,导致邪毒积聚体内而发病。如果正气充足,那么抵御外邪的力量强盛,就是我们常说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所以提高正气至关重要,未病先防就是强调顾护正气,提高人体抵抗外邪的能力,从而防止各种致病因素的侵袭。而顾护正气就要通过辨识不同的体质而采取不同的方法:气虚益气,血虚补血,阴虚滋阴,阳虚补阳,肝郁疏肝、调理气机等等。现代医学已经证实,扶正之品可增加骨髓造血功能,提高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能力,增强单核巨噬细胞对癌瘤细胞的杀伤力。这也证实了中医扶正也能祛邪的理论。此外,恶性肿瘤的发生与所处地理环境、七情、饮食习惯、脏腑功能强弱密切相关。因此,“未病先防”首先提高正气,加强锻炼,其次注意饮食起居,将预防和养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用药方面要补益脾肾为主,补土派李东垣曾说: “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内而脏腑经络的濡养,外而四肢百骸的濡润,无不依赖于脾胃的运化功能。人之肾气秉受于先天生殖之精,先天肾气充足,那么机体强盛,不易被外邪所侵,先、后天之气互相滋养濡润,生命才能生机勃勃。这也充分体现了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的中医思想精髓。

  2.2既病防变,强调早期治疗

  肿瘤愈后好坏很大程度取决于治疗时机的把握以及病理分型、个体差异,要尽量做到早发现、早治疗。目前肿瘤的治疗手段主要有手术、放疗、化疗、生物治疗及中医药治疗。肿瘤早期未发生脏器以及淋巴转移时采取手术可以直接切除病灶,从而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生存率,同时采用中医药扶正固本、辨证施治配合手术、放、化疗以减少放化疗的不良反应,提高临床效果,改善患者生存质量,这已经得到临床验证。在我国约有70%的癌症患者在接受手术、放疗、化疗的同时使用中医药治疗。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是中医独特的诊病体系,经受了历史的检验,是我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遵循中医理论,治疗疾病于未传之时,“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卒然逢之,早遏其路”。所以 “治未病”的关键是把握最佳治疗时机,尽早采取有效治疗措施防止病情演变或者加重,对肿瘤的临床防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采取养生保健、增强体质、加强锻炼等方式,根据自身体质来进行调养,素体阴虚者需滋阴,素体阳虚者要补阳等等。恶性肿瘤患者往往就是气血阴阳失和,气机闭阻,经络阻塞,痰凝瘀血毒聚而成,为了避免肿瘤复发及转移,近年来,多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而且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黄帝内经》
  中所称的 “传舍”,是指邪气的传播、扩散、居留,也就是现代医学所称的 “转移”,癌毒的传舍趋向是造成转移的决定性因素,与五脏的生克制化理论密切相关。而正气不足、全身气血阴阳亏虚则是肿瘤转移的必要条件。气滞、痰凝、瘀血、毒聚是外在因素,也是肿瘤转移的重要条件。针对癌症的传变规律,采用中医理论,纠正机体的阴阳偏颇,恢复阴阳平衡,防止其转移及复发,正如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即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2.3瘥后调治,注意复发

  肿瘤患者如果得到了及时的手术、放疗和化疗,部分患者可以达到临床治愈。但后期调养也至关重要,采用中医体质学说,运用各种养生保健的方法和手段,针对疾病的特殊性,调畅情志,适时起居,节制饮食,谨慎劳作,顾护正气,就可以防止病邪的再次侵袭。具体主要通过:顺应天时,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饮食调养,倡导科学健康的饮食习惯,提倡食疗;调节情志,要怡情养性,修德怡神,静心养神,最终达到情志舒畅、气血调和的状态;运用心理疗法,调整患者心态;适量运动,生命在于运动,人尽皆知。做到这些,对恶性肿瘤的康复和防止复发意义重大。

  3体会

  中医 “治未病”是祖国医学的精华,是中医学的核心理念,合理运用中医 “治未病”的方法,能够降低肿瘤的发病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期,降低患者及亲属的经济负担,最大限度地节约医疗资源。

  参考文献:
  [1]臧敏,刘忠达.中医“治未病”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概况[J].浙江中医杂志,2007,10(3):561-563.
  [2]虞舜,于莉英,点校.黄帝内经(素问)[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210.
  [3]金匮要略讲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0.
  [4]金匮要略讲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1.
  [5]王琦.中医治未病解读[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6]内经讲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174.
  [7]张成铭.论复法大方在治疗恶性肿瘤中的临床应用[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4,10(5):3.
  [8]黄文东主编.实用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5:630.
  [9]周晓平,杨进.中医气象学理论临床应用初探[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4):143-146.
  [10]金.李东垣撰.脾胃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2-67.
  [11]曾小菊.中医药治疗癌症进展[J].内蒙古中医药,2011,30(2):138-139.
  [12]张英,林洪生.肿瘤干细胞是中医药防治恶性肿瘤复发转移的可能靶点[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5(3):461-463.
  [13]尹德辉,郭教礼.开拓创新、构建中医养生学科理论体系[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5:16-17.
  [14]阎晓天,李雁.痰瘀相关论肿瘤[J].山西中医,1998,14(5):8-9.
  [15]周宜强.攻毒、排毒、解毒在治疗恶性肿瘤中的运用[J].世界中医药,2007,2(4):202.
  [16]辛海,马琴.防治恶性肿瘤转移的理论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4,10(2):45-47.
    [17]内经讲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7.
  [18]内经讲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92.
  [19]胡卫东.张仲景“治未病”思想浅述[J].国医论坛,2008,23(2):12-15.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