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宏观调控的实践及政策选择(2)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7-01-18 共7478字
  (二)1992 年-至今(第二阶段)市场经济体制建立阶段
  
  1.1993-1997年的宏观调控。从1990年第二季度开始,中央采取了适当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和微调消费需求等措施,放松了紧缩性政策力度,1991年 我 国 经 济 回 升 到 正 常 的 增 长 速 度。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和十四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启动了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到1993年上半年,持续高涨的投资热情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所引发的通货膨胀压力的全面释放,表明中国经济再度全面过热。
  
  面对经济过热而出现的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和金融秩序混乱等问题,1993年6月24日,中央发出《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意见》,提出16条宏观调控措施。这些政策措施实施后,失控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得到遏制,金融秩序混乱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纠正,经济增长速度放缓。 1994年对财政、税收、银行、外汇、投资体制等实施“一揽子”改革措施,在货币政策方面执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在投资政策方面限制新批项目等;1995年和1996年继续实行财政和货币“双紧”政策。经过三年半的宏观调控,到1996年底,通货膨胀率成功地控制在一位数以内,经济增长恢复到正常的范围,国际收支也趋向平衡,成功地实现了经济“软着陆”.
  
  2.1998-2004年的宏观调控。 1996年经济实现“软着陆”以后一路下滑,有对间接调控政策的时滞考虑不足以至于紧缩过度的因素,也有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在宏观经济政策全面松动之后仍未有好转,甚至出现阶段性有效需求不足和通货紧缩问题。这是政策决策部门始料不及的,也是改革开放20年来首次出现的一个新问题。
  
  面对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政策当局首先选择以货币政策为主的宏观调控政策安排,目的在于遏制经济持续下滑的势头。到1998年7月,包括下调利率、取消贷款限额、调整法定准备金率、恢复中央银行债券回购业务等市场经济通用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悉数推出,经济减速和物价下跌的势头并未得到有效抑制,导致货币政策失效,在前一段调控中灵敏的利率政策也未对市场产生作用。 1998年中期,政府确立了以财政政策为主并与货币政策相互配合的积极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至此,通过以连续发行国债和政府投资的扩张为特征的积极财政政策开始发挥重要作用,并拉动内需,启动经济增长。到2000年,中国经济出现重要转机,GDP增长率回复到8%然而,经济增长的基础不稳,通货紧缩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结构失衡问题突出。 2001-2002年,GDP增长率始终在7.5%-8%之间徘徊。因此,政府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到2002累计发行长期建设国债6600亿元,并与银行新增贷款、地方资金“捆绑”配套形成共计3万亿的投资规模,同时采取鼓励民间投资和提高收入等启动消费需求的措施、提高出口退税率等鼓励出口的措施,带动了经济景气回升,由此进入了新一轮增长周期。
  
  2002年下半年开始,中国经济呈现进入新一轮增长期的迹象。在1998年以来中央政府投资行政性拉动的惯性作用下,出现了以信贷膨胀和外资猛增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地方政府主导的普遍投资扩张。由于投资的过快增长,带动了生产资料的上涨,以至于造成了局部经济过热。
  
  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政府针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部分行业投资增长过快与物价上涨压力增大问题,采取了加强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这些措施包括规范房地产发展、土地管理、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2004年4月,又进一步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较大幅度地调高钢铁、电解铝、水泥和房地产四个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严格土地审批,对一些行业的投资项目进行全面清理。2004年GDP增长率进一步上升为9.5%,物价平稳,实现了低通货膨胀下的经济高速增长。
  
  3.2005-2007年的宏观调控。 1998年以来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有效地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每年拉动GDP增长1.5到2个百分点,推动了经济结构调整,有力促进了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功不可没。但积极财政政策的实质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当通货膨胀逐渐成为影响宏观经济发展的压力时,继续实施这一政策,不仅不利于控制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而且易于形成逆向调节;不仅不利于减缓通货膨胀的趋势,而且易于加剧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调程度,加大经济健康运行的风险和阻力。因此,积极财政政策应当适时转向。此外,2004年投资规模很大,社会资金较多,也有条件调整财政政策的取向。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提出2005年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是符合我国当时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宏观调控的客观需要的,是又一次科学的相机抉择。
  
  稳健财政政策的主要措施概括起来,就是四句话,十六个字: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同时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4.2008年-至今的宏观调控。 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工业投资品的产能过剩也已经相当突出,包括钢材、铝材、水泥、铜、有色,一系列的东西,过去都很紧缺,价格很高。从2008年以后,产能过剩的矛盾日益复出水面。在需求疲软的时候,如果有出口支撑还可以得到一定的缓解,但是恰恰在这个时间里,中国经济前后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和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亚洲金融危机1997年爆发,1998年下半年传导到中国,当时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对世界有一个庄严的承诺,叫做人民币不贬值,这样把我们海外的市场大量的让出,其他卷入金融危机的国家,包括日本当时它的货币大幅度贬值,在甩卖,所以我们出口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内需不足,产能过剩,出口受挫,三大因素合在一起,导致1999-2001年,中国连续三年物价是负的,当时中国告别通胀,进入通缩,失业率非常高,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官方公布的数据3600多万,1 / 3的乡镇企业倒闭,大量的农民工,1998年5月份开始提前返乡,找不到工作。这样迫使我们从1998年下半年开始,放弃了20多年的紧缩政策,开始扩大内需,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刺激经济,保增长,稳定就业。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二战之后,全球经济周期多次波动,但是还没有一次导致全球负增长,而这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2009年全球战后首次负增长。所以,中国的出口受到很大的影响,危机之前,中国每一年出口22%左右,危机之后,2009年出口需求的增长将近-17%,环比下降了将近40%,2008年第一季度到2009年第一季度,连着五个季度,15个月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直线下降,2007年经济增长14.2%,2008年第一季度掉到10.6%,第二季度10.1%,第三季度9%,第四季度跌破8%,2009年第一季度跌到6.2%,非常令人担心,这种情况下,迫使我们采取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财政和货币双扩张,全面扩张,2009年四万亿财政扩张计划,十万亿信贷保增长,这个措施一直到2010年10月,我们对外宣称中国政府从反危机的政策率先退出。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面,中国宏观经济的主要威胁,失衡方面的主要矛盾和前20年刚好相反,不是需求膨胀,是需求不足,尤其内需疲软,所以我们相应的政策是扩大内需为基调。
  
相关标签:改革开放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