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中医学论文 > 针灸推拿论文

颈背部肌筋膜炎采用董氏奇穴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2-01 共3421字
摘要

  肌筋膜炎属于临床常见的疾病,也称为肌纤维组织炎或者纤维织炎,主要是由于寒冷、潮湿以及慢性劳损等造成的肌筋膜、肌肉组织出现水肿、渗出与纤维病变,进而出现一系列的临床体征,严重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1].肌筋膜炎好发于颈背、肩背等部位,随着病情的不断进展可导致受累组织出现钙化、挛缩与结节,严重者可出现瘢痕样改变,影响临床治疗效果。本病属于中医“痹证”范畴。内外因素导致患者正气不足,外邪乘虚而入侵袭筋脉,痹阻于经络引发疼痛[2].我院采用董氏奇穴针灸治疗颈背部肌筋膜炎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50例患者均为2011年12月至2014年12月间笔者收治的颈背部肌筋膜炎患者,按照系统随机法分为观察组(75例)和对照组(75例)。观察组男46例,女29例;年龄39~71岁,平均(51.38±5.27)岁;病程1月至1年,平均(0.68±0.16)年。对照组男44例,女31例;年龄34~75岁,平均(51.63±5.31)岁,病程2月至1年,平均(0.71±0.17)年。两组患者年龄、病程、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符合颈背部肌筋膜炎诊断标准,可见肩背部疼痛,反复发作,休息后减轻,劳累后加重,查体肩背部肌肉僵硬,沿着骶棘肌走行触及条索状改变,中医临证可见疼痛剧烈,遇寒加重,得热缓解,舌淡苔白腻,脉濡缓[3].

  1.3 排除标准 (1)排除合并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患者;(2)排除伴有哮喘、严重肺脏疾病患者;(3)排除合并有血液系统疾病患者;(4)排除合并有恶性肿瘤患者;(5)除外精神疾病患者,排除妊娠期、哺乳期女性。

  1.4 治疗方法

    1.4.1 对照组 给予患者传统针灸治疗,患者俯卧位,远部取穴阳陵泉、申脉、后溪,近部取穴曲垣、天宗、肩中俞、肩外俞,得气后平补平泻,留针30 min,每天治疗1次,连续治疗6 d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 d,4个疗程后观察治疗效果。

    1.4.2 观察组 采用董氏奇穴针灸方法治疗,患者坐位,年老患者取侧卧位或者俯卧位并将足部垫高,取穴正筋(足后跟筋中央距离足底三寸五分)、正宗(正筋穴上两寸部位)、博球(正士穴上两寸五分)、正士(足后跟筋正中央,正宗穴上两寸)选取倒马针法,针刺以透筋为宜,得气后采用“动气针法”并叮嘱患者进行颈肩部活动,疼痛减轻后停止并留针30min,每天治疗1次,连续治疗6d为1个疗程,4个疗程后观察治疗效果。

  1.5 疗效标准 痊愈:治疗后患者颈、肩、背疼痛和沉重感完全消失,活动如常,可以继续正常工作,经检查肌痉挛、条索状物消失,随访6月后未复发;好转:治疗后患者颈、肩、背疼痛和沉重感有所减轻,但是不影响患者正常工作,遇到劳累或者着凉后出现不适感;无效:治疗后上述症状和体征未见改善或者加重,患者无法继续工作[4].

  1.6 观察指标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对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程度进行评定,同时对患者条索状物面积变化进行对比,其中视觉模拟评分在一张白纸上划一横线,一端标0表示无痛,一端表示10表示疼痛无法忍受,让患者自行在线上划定评定患者疼痛的评分;条索状面积在患者背上部、两肩胛骨之间周围按压寻找条索,使用标准尺寸测量条索的长与宽,计算面积。采用中医症状评分评定患者临床症状变化[5],根据症状轻重进行4级评分,分为0、1、2、3,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症状越重,分别对压痛、肿胀、瘀斑、功能障碍、口干、便秘、失眠7个维度进行评定。

  1.7 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 l9.0软件分析,计量数据使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百分比表示,数据资料对比使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 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4.7%,对照组为82.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和条索状物面积变化比较 两组治疗后疼痛评分降低,条索状物面积缩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同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中医症状评分比较 两组干预前组间对比中医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具有可比性。观察组治疗后同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 论。

  颈背部肌筋膜炎属于临床上常见疾病,一般是由于慢性劳损、寒冷或者长期背部肌肉收缩造成筋膜反复的牵拉、摩擦、寒热变化以及局部加压导致了局部的筋膜出现缺血、增厚、变形以及粘连等病理改变,使患者局部的肌肉出现持久收缩,局部发生肌紧张,而局部的张力升高后造成局部软组织的血管发生痉挛,刺激神经传导出现疼痛[6-8].现代医学认为在颈背部肌筋膜炎发病过程中软组织张力升高是重要的病理因素。因此,需要进行有效的减轻张力。中医学中没有本病病名,一般认为属于“痹证”“痹病”等疾病范畴,主要是由于机体正气不足导致卫外不固,邪气趁虚而入造成了气血凝滞、经络痹阻。患者主要出现以肌肉、关节、筋骨疼痛、麻木、重着以及屈伸不利等为体征的疾病。古代医学文献中对本病论述如《素问·痹证篇》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当患者感受风寒湿邪后邪气注入肌肤腠理,留滞于筋骨关节,造成患者气血运行不畅,凝滞不通,不通引发疼痛;部分患者嗜食肥甘厚味造成了脾运失常,痰湿内生,阻碍了气血津液运行,痹阻于经络,引发疼痛。而在《素问·皮部论》中记载:“邪客于皮肤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脏腑也”.体现了肌筋膜炎的发病在传变过程中属于“经”这一层次[9].

  目前临床治疗颈背部肌筋膜炎的方法较多,常用的有口服药物、外敷、熏洗、针灸、艾灸、推拿按摩、拔罐等方法,针灸作为传统的治疗方法在颈背部肌筋膜炎中发挥了很好地疗效,笔者用传统的针灸方法可以缓解患者症状,通过远近取穴的原则远部选取阳陵泉舒筋壮骨,申脉可以调动人体阳气,使寒邪自散;近处取穴则通过循行在颈肩背部的穴位根据经络走向舒筋活血。但是传统的针灸方法不能让粘连、钙化或者结节的组织有效的松解,因此限制了其应用效果[10].笔者对比了董氏奇穴针灸方法,该方法提倡善于治病者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左病针右,右病针左,考虑的就是部分疾病由于症状反应强烈,因此局部的针刺会加重疼痛与痉挛,治疗上受到限制,特别是患者背部针刺过深则容易刺到重要的脏器,过浅则达不到治疗效果。治疗选取正筋、正宗、正士、博球穴位,均在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经过颈背部,符合了在远端取穴治疗原则;而在刺法上则采取倒马针法和动气针法,加强了针灸活血行气通络的效果,通过捻转等方法可以有效地减轻疼痛,起到了疏导与平衡的作用[11].

  本方法能够体现出中医学的标本兼治和整体观念。本观察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7%,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2.7%,表明采用董氏奇穴针灸应用在颈背肌筋膜炎疗效可靠。观察组治疗后疼痛评分,条索状物面积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说明采用董氏奇穴针灸应用在颈背肌筋膜炎患者中能够减轻患者疼痛,缩小条索状物面积。观察组治疗后压痛、肿胀、瘀斑、功能障碍、口干、便秘、失眠,上述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表明采用董氏奇穴针灸应用在颈背肌筋膜炎患者能够减轻患者中医体征。

  综上所述,董氏奇穴针灸法应用在颈背部肌筋膜炎患者中疗效可靠,能够减轻患者疼痛,缩小条索面积,改善患者临床体征疗效颇佳。

  参考文献。

  [1] 孙媛媛。电针加走罐疗法治疗肩背肌筋膜炎60例[J].河北中医,2012,34(11):1674-1675.

  [2] 戴丽娟,徐炳国,王晶,不同针灸方法治疗背肌筋膜炎[J].中国康复,2012,27(4):293-294.

  [3] 杜天信,高书图。洛阳正骨·骨伤病证诊疗规范[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332.

  [4] 杜元灏,石学敏。中华针灸临床诊疗规范[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57-59.

  [5]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214.

  [6] 何桂华,温元强,陈立。针刀结合利多卡因注射治疗颈肩背部急性肌筋膜炎8O例[J].中国中医急症,2014,23(1):166-167.

  [7] 木荣华,张瑞国,全晓彬。针刀合手法治疗颈背部慢性肌筋膜炎[J].中医正骨,2011,23(3):64-65.

  [8] 杨春花。温针灸、TDP配合刺络拔罐治疗腰背肌筋膜炎32例[J].浙江中医杂志,2012,47(6):445-446.

  [9] 王世轩,杨阳,赵双利。钩针配合砭石治疗颈背部筋膜炎5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2):71-72.

  [10] 吴桂洲,吴松,李佳。董氏奇穴针法结合热敏化灸治疗颈背肌筋膜炎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11,33(9):63-64.

  [11] 吕卫东。中医辨证分型综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814例疗效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4,5(5):68-70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