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中医学论文 > 针灸推拿论文

电针联合手法按摩护理治疗肩手综合征110例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09-02 共2732字
论文摘要

  肩手综合征是指在脑卒中后恢复期间患者病侧上肢突然出现水肿、疼痛及病侧肩疼痛,使手的运动功能受限制,严重者可引起手及手指变形,甚至造成手功能完全丧失。对肩手综合征积极而有效的治疗不仅有利于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还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对肩手综合征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及早进行治疗。近年来,笔者采用电针结合手法按摩护理治疗本病,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研究共观察病例 220 例,均为 2012 年 3 月至2013 年 10 月我院康复科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各 110 例。治疗组中男 58 例,女 52 例;平均年龄(54.8±3.69)岁,平均病程(6.48±3.12)年。对照组男 56 例,女54 例;平均年龄(53.9±4.12)岁;平均病程(6.38±3.53)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肩手综合征诊断:①原发病为神经系统疾病;②单侧肩手疼痛,皮肤潮红,皮温上升,手指屈曲活动受限;③局部无感染、外伤和周围血管病的证据。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年龄 40-70 岁,意识清晰,能配合治疗者;②符合中医中风诊断标准及肩手综合征诊断标准;③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加本项研究者。排除标准:①病情不稳定,出现意识障碍者;②合并心、肝、肾、造血系统障碍和严重内分泌疾病者;③非脑卒中造成上肢功能障碍者;④依从性差,不能连续治疗者。

  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药物和基础治疗,对照组进行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康复训练基础上结合电针及手法按摩护理治疗,两组疗程均为 4 周。

  2.1 康复训练:主要进行上肢和手功能训练,从远端向近端进行,包括主、被动运动如诱发肌肉活动及训练伸向物体的控制能力;维持肌肉长度,防止挛缩;诱发手操作的肌肉活动和训练运动控制。肩关节训练时将其上臂轻轻向前伸展,另一手握住患者手掌,摆动上肢做内收、外展、上举、后伸运动;肘关节训练时术者限制其肩关节,使肘缓慢屈伸、伸展,旋前和旋后运动;掌指关节的被动运动,保持上臂水平位,肘最大限度伸展位,使患者腕关节背屈,活动各指关节并左右扭动。每日指导患者康复训练每次 6O 分钟后,嘱其家属协助自行训练每日不少于 2 次,每次1O~15 分。

  2.2 电针操作方法:主穴为合谷、肩髎、阳池、尺泽、曲池、肩前、肩后、天宗。肿胀明显加中渚,僵硬为主加后溪,肩关节剧痛加阿是穴。患者侧卧位,常规消毒后进行针刺,得气后行电刺激,采用断续波,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30 分钟,患者自觉肩背部舒适、患肢温暖为宜。

  2.3 手法按摩护理:从远端向近端按摩,两手交替进行,约10min,以局部发热为宜,放松患肢肌肉,环转活动腕关节、肘关节及肩关节,再手部用拿捏手法从指末端拿捏,向心性拿捏约5min,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淋巴液回流,最后再行向心性放松手法按摩、揉滚患肢结束治疗。每天 1 次,每次 20min。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项目:(1)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进行疼痛评分比较:测试者于白纸上画长 10cm 直线,1cm 代表疼痛评分 1 分,一端为无痛,另一端为无法忍受的疼痛,根据患者自我感受于直线上标记疼痛程度,测量标记处的距离,即为疼痛VAS 评分。(2)采用 Fugl-Meyer 法(FMA)评定上肢关节被动活动范围、上肢及腕手关节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Barthel 指数评分(BI)。

  3.2 采用 SHS 疗效评定标准:显效:关节水肿、疼痛消失,活动功能无明显受限,手部小肌肉无萎缩;有效:关节水肿基本消失,疼痛基本缓解,关节活动轻度受限,手部小肌肉萎缩不明显;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关节活动功能明显受限,肌肉萎缩逐渐加重,总有效率 = 显效 + 有效。

  3.3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所得数据选用 SPSS16.0 版统计学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 t 检验,以 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4、 结 果

  4.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4.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 85.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论文摘要

  4.2 两组治疗前后 VAS、FMA 及 BI 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VAS、FMA 及 BI 评分比较差异性不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各项评分比较均较前改善,治疗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明显,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论文摘要

  5、 讨 论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属于中医“痹证”、“偏枯”等范畴,多是由于病人偏瘫后,患肢运动功能降低,肩手久处不动,以至阴寒内聚,经脉凝滞收引,气血闭阻不通所致,继而出现患肢肩、肘、腕关节的疼痛,活动不利,手部肿胀等症状。西医的发病机制尚未明了,目前一般认为:脑血管病急性发作直接引起患肢的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及血管的痉挛性反应,产生局部组织营养障碍,出现肩胛周围和手腕部水肿、疼痛,而疼痛刺激又进一步经末梢感觉神经传至脊髓,引起脊髓中间神经的异常兴奋,刺激造成血管运动异常的恶性循环。

  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针灸和手法按摩治疗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有较好疗效,但正确体位摆放对防止肩关节半脱位,避免腕关节及手指屈曲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中取穴以曲池、合谷等手阳明经穴位为主,因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主润宗筋束骨而利关节,针刺其经穴有补气行气、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功;肩髎、阳池属手少阳三焦经,三焦经主气化,通调水道,而尺泽穴为手太阴肺经之合穴,肺主一身之气,故刺之可通调一身之气机;肩前、肩后和天宗穴为治疗肩痛和肩胛痛的要穴,诸穴合用,可使气血行、经络通而肿痛消,电针治疗仪中断续波能提高肌肉组织的兴奋性,激发患肢的经气,促进经络气血的运行,电针刺激患侧上肢伸肌群运动神经,能引起肌肉强力收缩后提高促进体液回流的效能,改善上肢肿胀,消除肩手疼痛。手法按摩可疏通手三阳经气,消除肌肉痉挛,缓解肌肉紧张,松解肌肉粘连,增加关节活动度,改善关节挛缩,使患侧肢体关节维持在正常解剖功能,能明显降低患侧肩、肘关节的异常肌张力,改善肢体血液循环,纠正偏瘫肢体的异常运动模式。

  我们的研究表明,对于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在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配合电针治疗和手法按摩护理,结果显示治疗 4 周后,两组患者 VAS、FMA 及 BI 有显著改善,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说明电针、手法按摩护理配合常规康复训练在改善肩手综合征疗效方面优于常规康复训练。

  参考文献:
  [1]朱永刚,苏清伦,赵秦,等.电针结合艾灸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 30 例[J].广西中医药,2011,6(12):25-26.
  [2]洪丽蓉,陈波,喻森明,等.针灸治疗配合康复训练对偏瘫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武警医学,2011,8(22)658-660.
  [3]王茂斌.偏瘫的现代评价与治疗[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226-227.
  [4]倪欢欢.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中西医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10,6(4):206-208.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