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中医学论文 > 针灸推拿论文

新安医家针灸治痹的特点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06-05 共4404字
论文摘要

  新安医学,即新安地区(原徽州一府六邑)历代所出的医家医籍,肇自东晋,成于北宋,下至清末。新安医学以历史悠久、医家众多、医着宏富着称于世。对国内外中医学之发展起过较大的促进作用,且对后世医家医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新安地处东南山越,气候潮湿;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富裕和安宁,新安地域的一大特点就是比起北方地区,富人多、老人多。因此新安医学很早对痹病就有涉及,一直以来对痹病的研究络绎不绝,诸多新安名家医案中有较多痹病医案的记载,且多为验案。但目前都散在分布,未能进行系统研究。以新安医籍治疗痹病之多,验案之众,如能充分挖掘利用,对于现代临床痹病的治疗无疑是一项重大贡献。

  新安医学不是单一的学术流派,其针灸学术观点也非师出同门。由于受到新安文化尊师重教的影响,其学术思想既崇尚经典,具有相似的共性,又兼收并蓄,在针灸治痹理论的阐发、临床辨证、穴位选取、手法应用等方面都各具特色。

  使用针灸治疗痹病,首先要认识痹病的致病原因,根据其表现的症候,作出明确的诊断,才能更好地指导针灸处方,从而达到预期的疗效。《素问·痹论》所渭“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是说明风、寒、湿三邪侵袭人体,按三气之偏胜,而分为行痹、痛痹、着痹。这仅是举出致发痹病的主要因素为风、寒、湿三邪。但由于风、寒、湿袭入人体部位有深浅的不同,所以有骨痹、肌痹、脉痹、筋痹、皮痹之分;及其传入内脏,又有五脏之痹。因此,研究痹病的成因,分析痹病的症候,掌握痹病传变的规律,是治疗上的主要关键。

  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滞留肢体筋脉、关节、肌肉,经络闭阻、不通则痛是痹病的基本病机。病初以邪实为主,邪在经脉,累及筋骨、肌肉、关节。

  痹病日久,耗伤气血,损及肝肾,病理性质虚实相兼,易出现三种病理变化:一者,风寒湿痹或热痹日久不愈,气血运行不畅日甚,瘀血痰浊阻痹经络,出现关节肿大畸形、屈伸不利等症;二者,病久使正气耗伤,呈现不同程度的气血亏损或肝肾不足证候;再者,痹病日久不愈,病邪由经络而累及脏腑,出现脏腑痹的证候。病邪日久深入,则生传变。如《素问·玉机真藏论》云:“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或痹不仁肿痛,当是之时,可烫熨及火灸刺而去之。弗治,病入舍于肺,名曰肺痹,发咳上气。弗治,肺即传而行之肝,名曰肝痹……”.说明风寒之邪,始客于皮肤,可发汗以解之,失治则邪气袭入经络肌肉,而为痹症或不仁、肿痛,此时可用烫熨刺灸之法以驱去其病邪,再失治则侵入内脏而为肺、肝等诸痹矣。除此病机之外,还当参以望诊和脉诊,以便更加明确诊断,指导针灸治疗,提高疗效。

  新安医家针灸治痹各有所长。王国瑞、吴昆皆提倡使用透刺法,一针多穴;王国瑞《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中列举出大量治痹歌诀,将穴位和其主治作用以诗歌形式表达出来,便于颂记;吴昆《针方六集》阐述了治痹使用针具很有讲究,同时强调多穴合用,以达最佳疗效,其中也不乏分经脉详细说明;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提倡针药兼用,灸炳为先;吴谦《医宗金鉴》强调治痹不可一味行刺法或灸法,当根据腧穴所在部位不同而存在刺灸方法的差异……概括而论,新安医家针灸治痹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 法宗《内》《难》,尊而不泥
  
  《黄帝内经》既是一部中医经典着作,更是标志着针灸系统理论的形成。新安医家在针灸治痹方面,都宗《内经》《难经》,很多新安医家的着作中,也大量引用了《内经》《难经》的原文。

  汪机在《针灸问对》中指出:“《素》《难》所论,刺法之正也。”他在《针灸问对》中大量引用了《内经》中的原文进行阐述,介绍了针灸治痹针具选择、周痹与众痹的区别、针前必明十二经络之本末、针家须察色等等。虽尊《内经》《难经》,但师古而不泥古,书中直接说道:“此上古之书,传写已久,其中多有缺误。”

  吴昆认为针灸欲精其道,须时时探究《灵枢》《素问》。其所着《针方六集》集古代针灸之大成,理论深邃,内容丰富。根据《内经》《难经》的五输理论,将脏腑辨证与经络辨证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并将其演绎成“五门针方”学说,体现了尊古不泥古的思想。

  吴亦鼎在《神灸经纶》的引言中也指出:“《灵枢》为针灸之宗本。”摘其相关内容,据为引用,并熔历代灸法精华于一炉,将灸法运用于痹病的治疗,提出了“病有万变,治亦有万变”的思想。

  2 灵活取针,各施其长
  
  吴昆治痹对针具的选择相当严谨,他认为用各种针具进行针刺时所起到的效果是不相同的。“毫针,长一寸六分,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正气因之,令邪俱往,出针而养,以去痛痹在络也。故曰:病痹气,补而去之者,取之毫针……长针,长七寸,身薄而锋其末。取虚风内舍于骨解腰脊节腠之间,为深邪远痹者。故曰:病在中者取之长针。”(《针方六集·卷三·灵枢九针》)他引用《内经》中毫针和长针为例,说明了根据病性病位病机,选择不同的针具进行针刺治疗,而取得最佳治疗效果。

  汪机《针灸问对》中,也详细分述了镵针、鍉针、锋针、铍针、利针、毫针、长针、大针的形态,用于治疗痹症时的用法。文中指出:调阴阳,去暴痹,宜利员针;刺治经络中痹痛,宜毫针;痹深居骨节腰脊节腠之间,宜长针;虚风舍于骨节皮肤之间,宜大针,此谓各有所宜也。后来他又强调:九针各不同形,长短锋颖不等,或补或泻,宜随其疗而用之也。可见,汪机对针具的选择,也很慎重。

  3 取穴精当,对症施针
  
  王国瑞在《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中提出透刺法治痹,透刺法是指针刺入某个穴位之后,采用不同的针刺方向、角度、深度,以同一根针作用于2个或2个以上的多个穴位,从而达到治疗某个疾病效果的针刺方法。《玉龙歌》中记载了鹤膝风的筋骨间横透针法。如《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一百二十五穴玉龙歌·膝风》曰:“红肿名为鹤膝风,阳陵二穴便宜攻,阴陵亦是通神穴,针到方知有俊功。”生动地说明了治疗鹤膝风时,透刺阴陵穴和阳陵穴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吴昆在《针方六集》中提到关于治疗痹病的穴位很多,有外关、后溪、照海、天宗、太渊等。吴氏认为,不同的病位或病因病机引起的痹病,要取不同的穴位进行针灸。《手阳明大肠二十八穴第二十六》中提出,“三里二穴,不可轻灸。治霍乱遗矢,失音,痿痹不仁,肘挛不伸,中风口僻……五里二穴,主风劳惊恐,吐血咳嗽,风寒臂痛,瘰疬寒热,嗜卧,心下胀满,上气身黄”.又如“临泣二穴,主肩、胁、腰、膝、外踝节痛,不能转侧,枕骨合颅痛,胸中满,缺盆、腋下马刀疮疡……周痹无常处,厥逆,气喘不能行,疟四肢肿满……阳关二穴,禁灸。

  主膝外廉痛,不可屈伸,风痹不仁;中渎二穴,主风寒客于分肉间,攻痛上下,筋痹不仁;环跳二穴,主风寒湿痹,半身不遂。”(《足少阳及股并阳维四穴凡二十八穴第二十三》)疼痛取局部经穴,可疏通局部经络气血,使营卫调和,风寒湿热等邪气无所依附,痹痛从而随之缓解。在取穴精当的前提下,针灸治痹的疗效也就更加显着。他在临床针灸治疗时,讲究取穴体位,取穴少而精,也选用透刺法,一针两穴。在《针方六集》中,汇集了12对透穴,分别为阴陵泉透阳陵泉、膝关透膝眼、风池透风府、颊车透地仓、头维透悬颅、攒竹透鱼腰、昆仑透太溪、支沟透间使、外关透内关、液门透阳池、列缺透太渊、光明透蠡沟。

  吴谦《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卷八十五·足部主病针灸要穴歌》中提到:“阳陵泉治痹偏风,兼治霍乱转筋疼,伏兔主刺腿膝冷,兼刺脚气痛痹风,若逢穴处生疮疖,说与医人莫用功。”说明吴谦治痹选取穴位时,是根据特定穴的主要治疗作用为原则的,同时,也体现出他对某个穴位有很深入的研究,认识到主治作用以外,还能多有发挥。

  4 辨证施治,穴位配合
  
  针灸治痹,单靠某一个穴可能无法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需要几个甚至多个进行配合治疗。

  王国瑞《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一百二十穴玉龙歌·脚肿》有云:“脚跟红肿草鞋风,宜向昆仑穴上攻。再取太溪共申脉,此针三穴病相同。”说的是治疗草鞋风时,宜取昆仑、太溪、申脉三穴相配合。

  吴昆于《针方六集·卷之二·八法主治三》中提出“外关二穴主治二十七证,必取临泣二穴配合:肢节疼痛,臂膊冷痛,鼻衄,手足发热,眉棱中痛,指节痛不能屈伸,手足疼痛,产后恶风,伤寒自汗,头风,四肢不遂,筋骨疼痛,迎风泪出,赤目疼痛,腰背肿痛,眼肿,伤寒表热,手足麻痛无力,破伤风,手臂痛……后溪二穴主治二十四证,必取申脉二穴配合:手足挛急,急足颤掉……项背强痛,筋骨痛……腰膝腿痛,手麻痹……照海二穴主治二十七证,必取列缺二穴配合……”.痹病细分,又可分为风、寒、湿、热4种痹型。风邪偏盛为行痹,取膈俞、血海以活血养血,遵循“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寒邪偏盛为痛痹,取肾俞、关元以益火之源、振奋阳气而祛寒邪;湿邪偏盛为着痹,取阳陵泉、足三里健脾利湿;热痹取大椎、曲池可泄热疏风、利气消肿。根据不同的痹型选择不同的穴位配合,有所针对的进行治疗,才能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5 常用阿是,适当用针
  
  吴昆针灸治痹很注重阿是穴的应用。阿是穴即以压痛点或其他病理反应点作为针灸治疗的穴位。“不定穴,但随痛处用针,即天应穴。要看筋骨,卧针泻之,止刺出血无妨,灸宜少。”(《兼罗集·浑身疼痛六十六》)即所谓“浑身疼痛疾非常,不定穴中宜细详。有筋有骨须浅刺,有艾临时要度量”.现代针灸治疗痹病选取的主穴即阿是穴,结合循经和辨证取穴,配合局部经穴进行治疗。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受其思想影响的。

  6 针药同理,并补兼施
  
  针灸与药物同用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但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往往重方药而轻针灸。新安医家则打破这一局限,认为针药当互补使用。

  徐春甫在治痹方面,主张兼通针灸和药物。他在《古今医统大全·卷之八·中风门》的治疗中,罗列了“通治风证诸剂”“发表诸剂”“攻里诸剂”等,还涵盖了养生导引法和针灸之法。力求全面掌握医疗技术,并具体述说了针与灸诸种手法及其临证应用。

  吴昆在《针方六集·旁通集》中系统地阐发了“针药二途,理无二致”的观点。他指出“药物有气有味,有厚有薄,有升有降;而针刺有浮有沉,有疾有徐,有动有静,有进有退,此异途而同理”.这对临床合理施针用药,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针药兼施提高了临床疗效,仍受到今人的推崇和使用。

  7 刺灸并用,各有特色
  
  新安医家针灸学术观点非师出同门,但其精髓是统一的。在选用刺灸法方面,也有特色所在。王国瑞《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认为治疗痹病“针出血无妨,可少灸”,“针刺合谷穴,虚补实泻,以痛为邪实,以麻为正虚”;吴亦鼎《神灸经纶》认为“腿膝冷痹,鹤膝风,灸阳陵泉、环跳、风市”,“凡人肩臂冷痛者……须灸肩髃二穴,方免此患。盖肩髃系两手之安否,环跳系两足之安否,此不可不灸。轻者七壮,风寒甚者十四壮……但不可过多,恐臂细也,若灸环跳则四五十壮无害。”吴昆《针方六集·兼罗集》提出:“更向委中去毒血,登时移步显神功”,“膝眼四穴,在膝盖骨下,犊鼻穴内外陷中,针入五分,灸七壮,治膝红肿疼痛,鹤膝风。”吴谦用针灸则背部穴位多用灸法,而手足部的穴位则多用针刺。可见,新安医家针灸治痹有重有轻,针灸配合,都能很好的把握适度。痹病一病应当针灸并用,多泻少补,还可以用三棱针点刺出血,以通络止痛。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