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应用语言学论文

从语言学视域探讨睢宁地名的特点和规律

时间:2014-08-08 来源:未知 作者:小韩 本文字数:4463字
论文摘要

  地名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尤其是在当今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愈加离不开它。地名与地理学、语言学、民俗学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学科各自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地名,促进了对地名的认识。语言学方法是现代地名学中的一种很重要的研究方法。从语言学角度看,地名是一种语言符号,它借助于语言中的词或词组来指称特定地域上的地理实体,因而,必然要体现出某些语言学方面的特点和规律。下面,笔者就从地名的语音形式、构造方式、用词特点及内涵等几个方面对睢宁地名的特点和规律进行探讨。

  一、睢宁概况

  睢宁县位于徐州市东南部,地处淮海黄泛冲积平原,面积1773平方公里。睢宁历史悠久,商、周时称取虑国,秦朝时设取虑县,自汉朝起先后称睢陵县、北陵县、晋陵县等。金朝兴定二年置睢宁县,取“睢水安宁”之意。境内有圯桥、白门楼、戚姬苑等名胜古迹。

  睢宁县现辖睢城镇、双沟镇等16个乡镇。笔者统计了全部行政乡镇和行政村的最新地名。对于自然村地名,由于其数量上的众多以及同行政村地名的相似,笔者没有将其全部纳入统计之列,只统计了一些能够反映当地地名特点的自然村地名。共统计430个地名,其中县名1个,乡镇名16个,行政村名401个,自然村地名12个。

  二、睢宁地名的音节结构分析

  本着不影响表达和交流的原则,笔者去掉了地名官方全称中的那些具有行政区划色彩的“镇”“街道”“村”等名称。例如王集镇、田河村、葛段村便处理为王集、田河、葛段。事实上,这样的处理更加符合当地人使用地名的实际情况。统计结果如下:双音节地名:睢城、官山、王集等,共计406个,占地名总数的94.42%。三音节地名:王小楼、李潘圩、黄山前、骑路刘等,共计14个,占地名总数的3.26%。四音节地名:樱花街道、元府街道、中山街道等,共计10个,占地名总数的2.33%。通过统计,我们发现睢宁地名在音节形式上有着以下特点:

  (一)双音节地名占绝对优势
  该特点与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占优势的词汇特征是相符的,用简洁的语音形式来指称所指,体现了地名语言的经济性和高效性。现代汉语词汇在发展过程中有双音节化的发展趋势。通过实地调查并结合一些历史文献分析,我们发现睢宁地名在发展演变中也存在着一些双音节化的过程。

  1.省略“家”字此种省略在睢宁地名双音节化过程中占有较大比重。例如:沙集(沙集镇)、田河(王集镇)在《光绪睢宁县志》中称沙家集、田家河,现称沙集、田河,省略了“家”字。

  2.省略姓氏成份例如:东楼、西楼(庆安镇)、小楼(姚集镇)在《睢宁县志》(1994)中分别称东李楼、西李楼、陈小楼,省略姓氏成份。

  3.省略附加成分例如:袁海(桃园镇)、仝圩(梁集镇)在《睢宁县志》(1994)中分别称袁海子、仝圩子,现称袁海、仝圩,省“子”。其他被省略的地名附加成分还有“头”“大”“小”等。对于该现象,笔者认为存在两种解释:一种是该字处于整个音节结构的弱读位置,在语流音变中因弱化而脱落。还有一种是人为地简称。当地群众在日常生活中,为了使用上的便利,直接省略了地名中彼此熟知的部分。最后,地名管理部门依据约定俗成的原则,采用了这些简称并通过官方形式将其固定下来。

  (二)存在三音节地名,其中有些表现出双音节化的发展趋势
  这些地名可分为两类:第一,构造之初便如此。例如:黄山前(姚集镇)以“前”标示其相对地理位置;骑路刘(庆安镇)以“刘”(当地刘姓人口占多数)区别睢宁县另外两个叫骑路的地方。第二,由于行政区划因素,几个毗邻的地理实体采用合称。例如:陈李庄(桃园镇)是陈庄和李庄的合称,蒋胡庄(桃园镇)是蒋庄和胡庄的合称。

  (三)存在少量四音节地名,几乎全部集中在县城
  此类地名表现为“新兴地名+街道”的形式,如樱花街道、中山街道、花园街道,去掉“街道”通称后,别人一般不大能理解其所指。

  (四)不存在五个及五个以上音节的地名,体现了地名的高效经济特点
  上述对睢宁地名音节结构的分析表明,地名作为语言词汇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音节结构与现代汉语一般词汇的音节结构有着广泛的共性。

  三、睢宁地名的词汇构造特点

  在地名研究中,通常使用类似于通名(类)、专名之类的术语来研究地名的结构。通名一般用来指称某个地理实体在自然或者人文方面所表现出的特征或类型;专名通常指在地名中用来修饰限定通名(类)的那部分,具有细分地理实体的作用。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睢宁地名具有以下词汇结构特征。

  (一)“专名+通名”结构形式
  例如:魏集、沈庄、侯庙、田河、王营、柴堰、孟圩、胥湾、吴桥、胡滩、中山街道等。“通名定类,专名定位”。“专名+类名(通名)”结构式,能够较大限度地发挥指位和指类的功能,便于区别和识别不同位置、不同性质的地理事物。大部分睢宁地名符合此种“专名+通名”的结构形式,并且专名往往表现为姓氏,通名往往表现为各种地貌或者集市村落。

  (二)专名型结构形式
  例如:青年、和平、兴国、民主、光明、联合、李时、陈王、张宋、三烈等。专名型结构地名在睢宁地名中也比较常见。如光明、和平、兴国等地名表达了当地人某种美好的愿望和期盼;李时、陈王、张宋等是由地名合称简化而来。

  (三)附加型结构形式
  一些表示附加意义的语素或词附加在专名或者通名上,整体来指称某一地理实体,就构成了附加型地名。例如:王小楼、大吴、南许、双东、双西、上坝、韩一、韩二、双庄、小仝、后刘、黄山前、龙南、龙北、新朱、前营、三闸等。

  睢宁地名常用的附加成分有:表示人口数量或地域范围的“大、小”等,表示方位的“前、后、东、西、南、北”等,表示数序的“一、二、三”等,表示形成时间的“新、旧、老”等。附加形式有:前加式,例如大营、南许、东圩、西圩等;中加式,例如王小楼;后加式,例如园西、韩一、韩二、黄山前等。

  四、睢宁地名的用词特点及其所反映的地理、文化内涵
  
  每个地名都有标志意义,作为一个地点的标志名称来区别其他地名。同时,地名还可以形象地反映出该地的特征面貌、历史文化、宗教等等。睢宁地名蕴涵了丰富的自然、历史、文化内涵。下面我们就分别从通名和专名两个方面来探究睢宁地名的用词特点及其内涵。

  (一)通名方面
  睢宁地名中通名的用词很丰富并且集中,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反映自然地理环境,另一类反映人文地理风貌。

  1.反映自然地理环境的通名
  睢宁地处淮海黄泛平原,古有泗、睢两水横贯全境并可通航。明代以后,由于黄河改道夺泗水常决口泛滥,一些河流逐渐短浅淤塞无法通航。同时境内北部、西部和西南部多低山残丘分布。因而,典型的自然地理环境便孕育了具有睢宁地域特色的地名。

  (1)指称丘陵、高地类的通名。例如:
  〔山〕指称山地、丘陵地区,如丁山、张山、巨山。
  〔台〕指称像台子一样高而平的地方,如后台、常台。
  〔墩〕指土堆,在此指称像土堆一样的高地,如石墩。

  (2)指称平地、滩涂、旷野类的通名。例如:
  〔场〕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场(cháng)指平坦的空地,多用来翻晒粮食,碾轧谷物,如仝场、赵场、叶场。
  〔滩〕指称水边泥沙积成的平地,如胡滩、鲍滩。
  〔洼〕指称地势低凹的地方,如邱洼、吕洼、姚洼。
  〔湖〕此处“湖”是个方言词,在睢宁乃至整个徐州方言中,指称由于河流、湖泊淤积而成的田野,如商湖、杜湖、白湖。

  (3)指称各种水体类的通名。例如:
  〔河〕指称较大河流所流经的地方,如田河、苏河、龙河。
  〔塘〕指称有水塘存在的地方,如苏塘、金塘、王塘。
  〔湾〕指称水流弯曲的地方,如胥湾、单湾、房湾。
  〔浅〕指称河流水不深的地方,如马浅。
  〔沟〕指称沟渠等较小河流所流经的地方,如双沟、娄沟。
  〔汪〕此处“汪”是个方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积水坑,在睢宁方言里通指较大的池塘,体现了方言特色,如官汪。

  (4)指称草木植被类的通名。例如:
  〔林〕指称树林所在之地,如柳林、魏林、王林。

  2.反映人文地理风貌的通名
  睢宁过去旱涝无常,交通不便,当地百姓大多以种田为生,一些生活用品基本上自给自足,表现出某种以农耕为主的经济文化特点。

  (1)指称村寨等居民聚落类的通名。例如:
  〔庄〕指称村庄,如沈庄、胡庄、郭庄。
  〔圩〕在此读“wéi”,指包围在人们居住地周围的土堤,如夏圩、秦圩、张圩,不同于湘、赣、闽、粤地区称为集市的圩(xū)。圩作用有三,一是防水患,另一是防匪患,或两者兼而有之。根据县志记载,以前睢宁地区水患、匪患比较严重,因此圩在当时很普遍,某些地方现在还留有其残迹。
  〔城〕指称有城墙保护的居民聚落,如睢城、凌城。

  (2)指称集市作坊类贸易场所的通名。例如:
  〔园〕指称果园、菜园、酱园等从事某种生产或者贸易交换的园子,如胡园、腊园、陆园。
  〔铺〕指称做生意的铺子,例如王铺、张铺。
  〔集〕指称集市,如杨集、魏集、王集。
  〔店〕指称店铺,如袁店、岳店、香店。
  〔坊〕指称生产加工的作坊,如油坊、孙坊。

  (3)指称一般建筑物类的通名。例如:
  〔楼〕指称楼房类建筑,如周楼、高楼、夏楼。
  〔井〕指称水井,如七井、彭井、陈井。
  〔桥〕指称桥梁,如吴桥、王桥、魏桥。
  〔坝〕根据《现汉》的解释,坝指称挡水的建筑物或者河工险要处巩固堤防的建筑物,如上坝、韩坝。
  〔堰〕《古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挡水的低坝,此处指称河两岸挡水的建筑物。如长堰、柴堰、娄堰。
  〔闸〕指称防洪泄洪的水闸,如凌闸、新闸、三闸。
  〔堡〕在此读“pù”,根据相关文献记载,此处堡指称故黄河两岸的防汛堡,如二堡(姚集镇)、十堡(古邳镇)。

  (4)指称交通道路类的通名。例如:
  〔路〕指称交通道路,如骑路、官路、骑路刘。
  〔巷〕指称街巷,如廖巷、杜巷、胡巷。
  
  (5)指称用于宗教、祭祀活动的建筑物类通名
  在旧社会,一些用于宗教、祭祀活动的建筑物随处可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大部分这样的建筑已被拆除,但是人们仍可在一些地名中找到它们存在的证据。例如:

  〔庙〕指称土地庙等庙类建筑,如鲁庙、侯庙、任庙。
  〔祠〕指称陈放宗族牌位的祠堂,如沙祠、刘祠。
  〔寺〕指称佛教寺庙,如铁寺(姚集镇)。
  〔阁〕指称供奉用神灵的阁堂,如观阁(双沟镇)。

  (6)指称军事建制或设施类的通名。例如:
  〔营〕指称兵营,如大营、焦营、卢营。根据《睢宁县志》记载明朝在邳州黄河故道南建有53座屯驻军营,其中35座屯驻营地在睢宁境内。通过这些地名,当时的一些军事建制情况便可见一斑。

  (二)专名方面
  睢宁地名在专名方面体现出的最大特色,是使用了大量的姓氏词和一些表达了人们对美好人物、事物怀念或期盼的语素或词。

  1.姓氏词的使用
  姓氏地名(含姓氏词的地名)在睢宁地名中占了很大 一 部 分 比 重,在 我 们 统 计 的 数 据 里 达 到67.44%。

  2.反映当地人民对美好的人物、事物的怀念与期盼的专名
  例如:下邳、圯桥、戚姬、常青、青春、光明、联合、曙光、和平、兴国、民主、胜利、青年、光华、新源、新安等。

  地名作为一种语言符号被用来指称某一地理实体,但其作用和意义远不止这些,它同时也是该地自然环境和人文风貌的真实写照,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上文从语言学的角度研究了睢宁地区的地名,通过认识这些地名的用词特点和构造规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它们所反映的淮海黄泛平原地区的自然景观与社会文化风貌,也可以为当地相关部门的地名管理工作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褚亚平,尹钧科,孙冬虎.地名学基础教程[M].北京:测绘出版社,2009.
  [2]王文卿.山西地名中“家”的弱化音变[J].方言,2009(2):182-186.
  [3]杨光浴,杨昊星.试论地名词的结构[J].中国地名,1991(2):4-6,8.
  [4]郭锦桴.地名的语言分析[J].汉语学习,1991(3):26-31.
  [5]江苏省睢宁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睢宁县志[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