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应用语言学论文

应用语言学中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

来源:福建茶叶 作者:王树建
发布于:2018-08-06 共3389字
  摘要:应用语言学视角下茶文化与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结合的主要缘由在于茶文化本身具有跨文化交际的丰富隐喻;大学生核心素养的生成需要茶文化的跨文化交际。应用语言学视角下茶文化与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结合需要坚持以实际应用导向为原则、以学生核心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提高为主要导向的原则。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主要包括三点:基于中西茶文化比较的逻辑思维培养策略、基于茶文化营销导向的语言翻译能力培养策略、基于茶养生知识的专门用途语言培训策略。
  
  关键词:应用语言学; 茶文化; 大学生; 跨文化交际能力; 高等教育;

茶文化
  
  在儒家文化圈, 茶文化被学者们赋予了“素质教育”的文化内涵, 近些年来成为教育创新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这一点在中国、日本、韩国等国家都得到了生动的体现。以茶为媒, 茶文化是当代经济全球化时期一个重要的文化中介机制, 因此, 利用好茶文化这个教育资源可以很好地培育和塑造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从而有助于学生全面自由的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西方教育界提出“核心素养”概念以来, 我国高校教育中围绕着学生的“素质教育”与“核心素养”展开了大量的针对性研究, 并且呈现出了明显的跨学科研究的趋势。在这种趋势下, 我国当前高等教育正在进行的供给侧改革也向学生的内涵培养、素质教育、国际视野等提出了更为精细化的要求, 从“应用语言学”角度对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进行探索, 有助于塑造出更为具有“核心素养”的大学生, 而传统茶文化则是一个很有针对性的教育切入点。
  
  1、应用语言学视角下茶文化与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结合的主要缘由
  
  在语言学上, 20世纪60年代“应用语言学”经过前期的知识积累和方法论的积累逐步成为一种独立的学科, 发展至当前已经形成了较为丰富的学科体系, 并且基于跨学科研究的视角对多个交叉学科产生了深远的知识溢出效应。作为跨文化交际领域一种基础性的理论, 应用语言学为我们系统地思考大学生跨文化交际与茶文化的结盟提供了很重要的线索。
  
  1.1 茶文化本身具有跨文化交际的丰富隐喻
  
  通常来讲, 人们对于“应用语言学”主要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认识, 在狭义上“应用语言学”指的是一种倡导应用导向的语言教学, 侧重于将语言本身作为一种相对纯粹的交际工具看待;而在广义上, “应用语言学”则指向一种跨文化、跨学科、跨边际的文化行为, 是一个借助于语言符号转换实现文化隐喻对话的过程。在这里, “隐喻” (Metaphor) 指的是特定的文化系统当中由于不同的文化实践和社会习俗、人们的认知差异等形成的特定文化潜台词。例如, 我国茶文化中的“功夫茶”指的是一种消磨时间、比较耗费精力的茶道, 如果将其转换为英语, 则需要结合西方受众的认知能力和水平进行翻译, 不能采取直译策略, 这就是文化隐喻的差异性。
  
  1.2 大学生核心素养的生成需要茶文化的跨文化交际
  
  国际高等教育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 随着高等教育资源全球配置化趋势等的程度加深, 欧美国家教育界开始兴起了“核心素养”研究, 力求通过用一种普适性的分析框架为全球各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提供一个可以超越文化界限、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素质”模板。根据欧盟国家的研究, 学生的“核心素养”指的是一种在全球化时代必须具有的基本的能力和知识, 一种“由完成该种活动或行为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等多种素质要素构成的综合性素质或整体性素质”.当前, 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到了一个“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新阶段, 任何专业学科的教学创新都要重新审视自身的教育内涵, 从“内涵式发展”上寻求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而茶文化作为一种影响面大、历史悠久、国际接受程度深的文化符号体系, 可以为此贡献自己的力量。
  
  2、应用语言学视角下茶文化与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结合的原则
  
  应用语言学的出现是从纯粹的“语言教学”到“以教学为核心的语言应用”转型的学术理论产物, 更代表着人们对于语言及其教学的目的论的深刻转型。发展到现代, 应用语言学基本上形成了“语言教学”、“语言学和现代科技的结合”、“广义的社会语言学”及“语言规范和规划”四个业务模块, 表明应用语言学在全面地向现代社会诸学科和知识领域渗透。围绕着这种思路, 将茶文化与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相结合, 必须坚持这样两个原则:
  
  2.1 以实际应用导向为原则
  
  应用语言学是一个倡导应用的学科, 而语言的应用是以特定的语境和交际场所、文化资源等为基础的。对于当前高等教育中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来讲, 在嵌入茶文化这类教育知识资源时, 一方面要注意茶文化知识的实际应用属性, 选取学生感兴趣、社会有需求、国际有热度的内容将其作为教育文本;另一方面, 在教育展开的路线上又要个性化、生活化教学, 避免使茶文化的引入成为一种增加学生额外负担的应试教育包袱, 而是应当充分立足于学生的个人兴趣和交际需求等, 灵活设置教学主题和教学任务。
  
  2.2 以学生核心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提高为主要导向的原则
  
  应用语言学尤其注重学生实际语言应用能力的提升以及语言背后那些“核心素养”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从当前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角度来看, 应用语言学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就是回归到语言应用、学生能力提升的角度上来, 改变过去那种注重理论研究、注重应试教育的思维, 将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实战能力作为核心旨归。这一点既是“以人为本”教育哲学的内在要求, 也是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主线所在。可想而知, 核心素养的提升对于学生的后续深造、终生学习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
  
  3、应用语言学视角下茶文化与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结合的策略主张
  
  在高等教育范畴当中,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实质是从认知层面实现换位思考、走向交互主体式交际的一个过程。为了借助于茶文化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 我们建议这样几个方面的策略:
  
  3.1 基于中西茶文化比较的逻辑思维培养策略
  
  语言是用来应用的, 当然语言这种交际符号展现出来的是深层次的人的主观认知和逻辑思维方面的内涵。中西方茶文化都有丰富的历史积淀, 并且在各自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展现出了不同的文化内涵, 总起来看我国茶文化是“以德挂帅”的、宗教化的、农耕文明的产物, 而西方的茶文化更多的是“以利为用”的、世俗的、工业文明“舶来品”的产物, 彼此之间代表着不同的文化隐喻。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 可以积极地引导学生用中西方不同的逻辑思维来把握不同的茶文化, 洞察出其中的差异性, 从而提高了学生跨文化交际对话的能力。
  
  3.2 基于茶文化营销导向的语言翻译能力培养策略
  
  在当前全球资源“分享经济”的浪潮下, 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营销能力”, 例如对自身能力的营销、对文化传播力的营销、对学术观点的营销、对特定文化符号内涵的营销等。在这种广义营销的交际语境中, 可以借助于当前“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积极对外传播茶文化的机遇, 同时以市场为导向, 例如高校可以与特定的茶文化传播机构 (茶业博览会、茶文化博览会等) 或企业、国际性的茶叶经销商或出口商等进行合作, 将课堂设置在生产一线或在线平台上, 引导学生朝着现实生活中市场需求的应用语言领域开展学习, 拓展学生的实战交际能力。
  
  3.3 基于茶养生知识的专门用途语言培训策略
  
  在中国茶文化中, “养生”是茶文化追求的物质功效之一, 但并非全部, 寄托在茶文化上的内涵还包括诸如“修性”、“尊礼”、“重道”、“养德”等深层次的方面。在跨文化交际视角下, 学生对于茶文化知识的需求一方面表现为应用化、实践化、口语化、简洁化等, 另一方面对于知识的需求又必须呈现出“国际化”、主流化、务实化等特点。基于此点考量, 茶文化中的“养生知识”是当前中西方社会都比较重视的一个话题领域, 对于掌握该话题领域的应用语言知识十分有利于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有鉴于此, 教师们可以围绕着茶文化养生知识设置“翻转课堂”等, 使学生结合自身的知识品味和需求等灵活地选择相关的应用语言知识, 而教师则针对性地给予指导, 刺激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朱海燕, 萧力争, 刘仲华, 等。高校茶文化教学现状及茶文化素质教育模式探研[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23) :154-156.
  [2]许余龙。对比语言学的定义与分类[J].外国语, 1992 (4) :14-19.
  [3]陈佑清。“核心素养”研究:新意及意义何在?--基于与“素质教育”比较的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 2016 (12) :3-8.
  [4]谭汝为。应用语言学的研究现状与学科建设问题[J].理论与现代化, 2002 (1) :50-55.
  [5]孙丰果。中国应用语言学发展的若干问题--文秋芳教授访谈录[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6 (2) :8-13.
原文出处:王树建.应用语言学视角下茶文化与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结合[J].福建茶叶,2018,40(08):421.
相关标签:跨文化交际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