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师论文 > 语文论文 > 作文教学论文

作文训练中引导学生融入个人情感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06-06 共2160字
论文摘要

  感动是一种写作技巧吗?一直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不重感悟,不重内化,不重积累,不是“厚积簿发”而是“急功近利”,不注重调动已有生活积累和阅读积累,不注重拓展观察和阅读的空间从丰厚的民族文化中汲取营养,这样忽视生活的积累和文化积淀,学生必然源头枯竭,感情淡簿,认识肤浅,表达困难。而作为教师,不是让学生自己从读中感悟,发现写作规律,而是“喂给”学生各种写作技巧知识,提供各种“捷径”、“便道”,这或者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拔苗助长。

  作文训练不仅仅是一种文字表达能力的训练,通过作文,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品格。《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写到:“使学生在作文中能不断审视自己,矫正自己的精神的航向,使自己精神健康发展。”

  众人皆知,作文贵在说真话,抒真情,用真言(自己的语言)。作文应是学习做真人的一种历练,学生敢于用真情用自己个性化的鲜活语言,通过记人,叙事等方式,把自己个性中不美好的一面(如自私、凶狠、偏执),“我口写我心”自然地流露在文章中。我们教师要不皱眉,不大惊小怪,引导他们去认识这些缺点,春风化雨般矫正其价值取向,努力使每次作文成为学生做人的一次求真、求善、求美得过程。

  “夫缀文者,情动而情发。”亲朋、益友、良师、家事、国事天下事、人情、美景、趣物,件件可写,样样可议。生活五彩斑斓,既有阳光雨露,也有狂风暴雨,只要来自生活,发自真情,作文就能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生活就如源泉,文章就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歇。”叶老一语道出了生活与作文的关系。因此,我们要引领学生熟悉生活,认识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走生活作文之路。《我们家的猫》一文,在老舍先生笔下,大花猫性格古怪,既贪玩,又尽职,既淘气,又乖巧,既胆小又勇敢等多重矛盾性格交织在一起,一只可爱的大花猫仿佛就在读者眼前。花猫在老舍先生的稿纸上留下脚印时,难怪他不生气,还说是画了几朵小梅花呢。这正是老舍先生感受生活的良好体现。大凡有所成就的作家都如此。

  他们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急人所急,想人所想。难以想象,一个对身边的人漠不关心,对生活中的事熟视无睹的人,会写出清新亮丽、有血有肉的好文章来。

  有了“下米之锅”并不意味就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说真话,吐真情,在“真”字上下功夫。

  首先,让学生知道只有真实才是最美的。名作之所以为名作,正因为其间倾注了作者的真情。其次,注重指导学生表述真情的方法。如《一个苹果》一文,环境实景实写,心理实话实说,这样的文章才会让人觉得真实可信,才会打动我们的心。再次,通过有效地训练,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在体验生活中形成独特的感受,让真情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长叶结果。

  整体感悟比局部修理更重要,灵气比匠气更重要,情感的唤起比概念的梳理更重要,切入现场比浮泛说教重要。其实,教学生“说真话,诉真情。”也是有规律可循的,那就是“激活心灵”.作文是一个实践历练的过程,又是一种心理品质构件与完形的历程。作文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评价的内在张力,用心理灵激活心灵,用智慧诱发智慧,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与创作性,不断推动积累、感悟与表达的整合与渗透,让知识,技能,能力升华为素质。弱化结论性评价,强化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价,改变静态的从文本出发的主体、材料、结构、语言的模式化评价,关注作文的基础性、生成性、发展性与创造性让评价从文本追溯到人本,有结论追踪到过程与发展,将作文的源与流、文与人有机地和谐地统一并完形为写作心理品质。

  “激活心灵世界自我关照”,实际就是唤醒写作主体的“生命意识”.这种生命意识,在作文教学的范畴中,就是高尚的人格,敏锐的感觉,丰富的想象和深厚的底蕴,就是一种摄取、表现和创造的潜能和欲望。

  真情是榫接内容与形式的必须,这时从心理学角度关照作文湿湿的一种方法。老师们经常教学生要学会观察生活,真情写作,其实就是一种用心的观察,平淡生活中引人瞩目的事件并不太多。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要侧重方法的指导,理论上要教学生“由整体到部分”、“捕捉事物特点”、“由此及彼互相对照”、“多角度,多侧面”、“侧向和横向”、“上位和下位”“远视和近视”、“仰视和俯视”,非但不能真正地教会学生作文,相反的,繁琐的术语会使学生如坠入五里雾中,更加无从下笔,从而失去写作的兴趣。

  看过一些有心得的老师上的课,学生课堂上表现得还好,但下课后就找不到感觉。什么原因?原因是只注重训练遣词造句的技巧。仔细想想,无非是在小学生的基础上多了些定语,多了些修辞,句子变长,读起来复杂而已,实则“治标不治本”,学生还是没有找到自己的根本,自己的原动力。其实,写好作文的可靠性就如诗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和活水来”所说。对于作文而言,这活水是什么呢?是心!“不是我不会作文,而是我的心太麻木,没感觉”.因此,激活心灵的作用犹如拉动内需一样重要。

  怎么拉动呢?靠真情!学生写不好作文,不是技巧不够,积累不足,而是“心”不在场。就他们的认知和储备而言,足以做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老师应注重以生活画面再现来唤起学生的记忆,找回忽略的细节感,营造感性氛围,铺垫作文的“入场式”,极速调动学生的聚合的情感,复苏学生写作的灵感。因为,对于任何一个人都会出现如此情况--情到深处,自然就会妙笔生花!--我们需要的就是这种境界。总之,整体感悟比局部修理重要,灵气比匠气重要,情感的唤起比概念的梳理重要,切入现场比浮泛说教重要。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