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师论文 > 语文论文 > 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阅读教学的策略制定、作品把握与学生引导研究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11-25 共10589字

  "接受美学理论"认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要调动自己经验世界,还要展开想象的 翅膀.这一理论提醒我们要尊重学生作为读者的地位,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教师不能以权威的身份向学生宣布或判定文章的确切意思是什么.但是,语文阅读教学相对于个体阅读活 动而言有它的特殊性,即教师是学生阅读活动的最大影响者.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又不可避免的充当学生的指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本内涵包括三个方面:①学习在本质上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心理表征的过程.②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的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③建构主义学习 环境由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个要素构成.建构主义的策略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学习中与情景的交互作用,使学习者能够主动地建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起的作用是帮助者、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的作用.我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新学期开始的第一天,我没有上新课,让同学们把语文学习中的最大的障碍指出来,全班同学异口 同声的说:"阅读和作文."整整半节课我都在听同学们抱怨.这引起了我深深地思索.这群孩子,他们渴望成功,他们最需要的是老师们用一种正确的方法来指导他们,可是,几百年来 传统语文教学在这方面收效甚微,当我们欢欣鼓舞迎来新课程的时候却发现这条路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出现了很多令人担忧的情况,例如:课堂教学流于形式化,图热闹而忽视它 的有效性,正所谓"华而不实";一些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不由自主的回到传统教学,也许他自己还没有意识到,这正是所谓的"穿着新鞋走老路",种种现象令人担忧.今天我想和大家讨论 的就是怎样利用一种全新的方法重新审视阅读与课堂,怎样使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高效结合,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精神,真正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在传统与创新的交接过程中 找到一个完美的契合点.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我所要实现的就是将阅读这一环节穿插到语文教学中去,利用一系 列的手段为阅读服务,真正实现在阅读的过程中体现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精神,又强调语文能力,知识的培养,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高尚的人格,不顾此失彼,使过程和结果都得到有效的 发挥.一改以往认为强调新教改会导致学生成绩下降的说法.大家知道,单纯的阅读训练就像白开水,淡而无味,惟独把它放在一定的情景中才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好比把白开水调成 各种可口的饮料,对学生来说就是"感兴趣".在这个过程中要求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优化"自主学习"教学方式、改革传统教学方式的各种措施,在课堂教学中 落到实处,初步形成语文课堂教学的新型阅读教学模式.我们的口号:"向 45 分钟要效率,阅读当堂完成,绝不占用学生课外时间".我们的方法:"所有基础的知识要求学生自己掌握,自 动自发学习,用一系列检测方法来补学补差".我们的原则:"老师绝对相信学生,各司其职,互不干涉". 下面我将从教师怎样制定策略、阅读怎样抓住作品特征、课堂怎样调动学生三个 方面进行介绍:

  一:与角色定位相应的策略

  1、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

    新课标中说:"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 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只要把学生的内在动力激发出来,一切都会水到渠成.新课程标准也强调学生的阅读兴 趣,在这个意义上,教师要从关注"人的发展"着眼,成为学生的激励者. 大家知道,新的语文课本与以前一个明显的区别就是课文特别长,理解的难度增加,这个时候就迫切需要培养学生养成一个好的阅读习惯,也就是一个兴趣的问题,这就设计到一个新旧过度的衔接问题,以前是老师讲,学生听,现在要求学生讲老师听,随着学生年龄和阅历的增加,中学学习也不同与以往的小学教育,语文试用修订教学大纲规定:中学语文教学必须教学生"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一言说之,即听说读写能力,即培养有语文素养的人.这就需要一个培养过程,即学习过程.有人曾说,一个人的学习过程是这样的:小学教学重在"扶",中学重在"半扶半放",高中重在"始放",大学重在"全放".由此可见,这个过程明显体现出逐步加深,互相联系的关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衔接". 同时,系统论也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在研究和处理事物时,把对象放在系统形式中加以考察,始终着重从要素与要素之间,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中,从系统的结构以及动态的角度,综合考察和处理对象,以求得到整体功能的最优化.这些无不告诉我们的确应该重视教学各个环节中的"衔接". 根据系统论理论,如何研究"衔接",如何做到"最优化",下面我就谈谈对"衔接" 在三个方面的认识:其实,语文是一种特殊的工具,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是负载和传递信息的工具;语文的运用,离不开人的思想感情、阅历和素养的参预.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认为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应当首先培养他们看书,看篇幅长的书的习惯.那问题就是要如何做好这阶段过程的衔接工作.例如:为了使同学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七年级我就对学生进行了过渡期训练,每星期抽出一节课看他们感兴趣的课外书,时间 25 分钟,剩下的 20 分钟留给学生讲,把他们看到的故事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起来并复述给大家听,并设立了奖惩措施.有些同学不爱看书的同学和坐不住的同学也不得不耐住性子看下去,等他能够上台讲故事并且为他们小组争的荣誉时他们感到特别高兴,长时期坚持下来,很多人喜欢上了阅读,随着阅读量增加,很多人经常从班级借书回家看.在这里要注意的是前期不宜多布置作文,这是很多同学忌讳的事情,有一件很好笑的事情发生在我的班级,记得第一次阅读的时候班级图书角有很多书,很多同学都想看,当我说,今天看完之后回去写一篇读后感的时候,整整两分钟冷场,居然没一个同学上去拿书,我着急了,又说了一句"看书不用写读后感了",这时同学们蜂拥到图书角里拿书,弄的我苦笑不得.这是七年级是我做的前期工作,一直坚持下来并受到同学们的好评,随着同学们阅读量的增加,出现了许多的意想不到的情况,有的同学看完书讲完故事后居然大发感慨,就拿<鲁滨逊漂流记>来说,很多同学看完后对鲁滨逊这个人的性格,他的经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大发议论,谈论自己对他的看法,讨论了半节课.很多同学我不要求写作文,他们自己会自发写写评论,我都会认真进行批改.虽然时间给了学生,但这个时间我们充分利用了起来,拓宽了知识面,陶冶了情操,也锻炼了他们说的能力,我认为很值得.更重要的是为他们今后迅速有效的进行阅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外在阅读之前提出一些引人入胜的问题也也抓住学生的心,促使学生从课文中寻找答案,比如在<藏羚羊>这一课中,我是这样设计的,先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在这群藏羚羊中,你最喜欢哪只羊?"这样,同学们立即去寻找自己喜欢的羊,并说出了自己的理由,顺着他们的思路,我基本上解决了对整个课文大意的疏通.并以此为挈入点让同学们从文章中找出相应的段落来朗读,读出感情.尤其是对羚羊跳悬崖进行挖掘,用课件展示了跳崖过程,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整个过程我和学生互相感染,激情高涨,同学们读的很动情,趁此机会我又设计了一个问题"如果你是老羚羊,那时你想对小羚羊说些什么?如果你是小羚羊,当你跳过山崖的时候想对死去的老羚羊说些什么呢?"学生就这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的学生说"如果我是老羚羊我会说:我们死了没关系,你们一定要保存实力,我们种族的延续就靠你们了/你们不要难过,只

  要你们能够幸福,我们牺牲了也是值得的/士可杀不可辱/宁可站着死不愿跪着生.等等.有的同学充当小羚羊的说"安息吧/我们一定回完成你们的志愿,好好的活下去的."等等.讨论非常激烈,这时我趁热打铁,把练习上相关的阅读训练拿出来让同学们当堂完成,当然练习不可以随便做,老师一定要经过认真的筛选,提炼出有价值的联系给同学们做,这是一个很关键的步骤,对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样做的结果是同学们感兴趣.高效率的完成阅读这些与课本紧密联系,并有一定拓展力的训练.基本上能够把握中心,理解其中深层次的涵义.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训练学生须考虑层次性和连贯性,促使各个环节的衔接联系,是学生整体优化,提高语文素养的关健所在.如何考虑"用好例子,用活例子,用足例子",让学生真正从凭借的例子中找到衔接的关系,从而找到读活语文的办法,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总之,无论是怎样的教学方法,都应"让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语文课堂", "让学生带着语文课堂的收获走向社会生活",经过积累、感悟、熏陶,注重各个环节的衔接与逐步提高,语文素养才会得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才会螺旋式地上升的.

  在这里我要强调一点,想要学生感兴趣,首先老师要自己感兴趣,作为教师必须激励自己,让自己充满激情,这样才能以心灵拥抱心灵,以激情点燃激情.其次,教师要多 用寄寓真切期待的鼓励语,使学生为满足教师心灵期待而释放出潜在的激情能量.本学期,我担任八年级语文老师,整堂课中,师生互动相当突出.用我的激情去感染学生,让学生真 正体会到语文生活和文学价值不失为上上策.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 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应该用贴切而精练的语言正确、巧妙地到入新课,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树立民主意识和人本意识,组织学生深入研讨.

  新课程中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是学 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树立民主意识和人本意识,通过参与对话,扮演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角色.

  首先,教师要使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提倡学生独立思考,鼓励他们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八 年级语文课本中有一课<亲爱的爸爸妈妈>,共有八面,四个场景,容量之大对我们老师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一不小心就会成为索然无味的传统课,自然传统课也有好的东西值得借鉴,但传 统教学的形式在这样的课文中体现不出优越性,我思考了很久,最后的结果是放手让同学们自己上,但这并不意味着我撒手不管了,在这个过程中我精心准备了很多问题,包括同学们可 能不理解的地方我要首先吃透,在学生还没提出问题前我先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不变应万变.这样一来不用我说学生一下就钻进去了,开始进行他们自己的阅读,我是这样设计的:1每组选择一个场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小组内四人或三人合作,提出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把问题用纸条写出来交给组内推选的老师,小老师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整理,消化,分别上台授 课.规则是本组对其他组进行提问,采取小组加分制.我在学生授课的过程中充当学生角色,不参与授课,对小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记录,等小老师上完了以后我会就个别重要的,有出入, 同学们没有解决问题进行再次探讨.整个过程中我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几乎不参与进去,只是在小老师将完后进行整理,纠正.像有些同学提出了很多我料想不到但很有价值的问题,如: 课文第二个场景中的诗歌为什么前后用了省略号?第三个场景中西德作家和日本作家你更喜欢哪个,能否说出日本人对中国的恶行,并描述一下?等等,这样有价值的问题很让我欣慰. 在小老师上课的过程中,其实很多问题已经解决了.老师们,不妨试试看,但我要说明的是不是每篇课文都适合这样做.当同学们热火朝天的完成他们的光荣使命的时候我便趁火打劫, 问了一个问题"能反映作者写作意图的语句是课文中的哪一句?"同学们立即可以指出来.这时候我就把准备好的相关的阅读理解拿出来训练同学们当堂完成.没有同学再说"老师,我就 是做不出来阅读理解,怎么办?"各位老师,这就是策略.

  其次,教师要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提倡多角度的阅读, 有创意的阅读,在阅读中展开想象和联想,在阅读中不断有所发现,读出新意.以前,教师是作品意义的解析者、权威意见的传声筒、思想道德的训导师,这样教出来的学生没有主见、 没有个性,而新课程理念中体现的语文阅读应该是个性化的阅读.因此,教师千万不要把学生思想的火花遏止住,要鼓励学生有不同的见解,敢于把不同的见解表达出来,学生的想象 力是非常丰富的,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要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具有人文气息的课堂气氛.各位老师对朱自清的<背影>一定耳熟能详了吧,我们的父母曾经读过,我们曾经读 过,我们的学生又在学习这篇老的不能在老的传统篇目,试问各位语文老师,你们当初在学了这篇文章之后有什么感觉,估计很多老师会说好想没什么感觉. 当我重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 突然很受感动,对生活多了份阅历后再来看这篇文章,让我对自己的父亲产生了深深的想念,这篇文章,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我知道我的学生是无法理解其中的内涵,但绝不能让他们像 我当年一样"猪八戒吃人参果,没滋没味".这次我进行了另外的尝试,采用创设情境的方法让同学们展开联想和想象,在阅读中有所发现,读出新意:活动一:默读课文,改变课文中"父 亲"的人称,凡涉及到"父亲"的人称一律改为"你",让这对父子进行面对面的交谈,父亲在一旁穿插自己的感想和想法,用"对话"和回忆的形式完成"情境朗读";比如以第一段"我与父亲 不相见已两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了是他的背影"为例,两位同学改后就变成了这样"我与您不相见已两年余了(父亲:是啊,已经两年了,这两年我是多么想念你啊),我最不能忘记的是 你的背影(父亲:我不知道那次的送别给你留下了那么深的印象,以前发生了那么大的变化,想来真是让人惆怅)."听完第一段后我就知道,好了,我的目标达到了,找到感觉了.为了激励 学生我用的仍然是小组得分制.这样一来同学们的听说读写能力都得到了提高,情感上得到了锤炼,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为了加深印象,接着我就进行了活动二:表演第六自然段,父亲买 橘子的场景.人物:父亲,我,卖橘子的.以讲台为月台,最重要的是表现父亲爬月台的动作.这个活动进行的很热烈,增加了一些表演动作,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但要注意的是不能只图热闹, 预期的目标达不成的话就不行了.老师在这个过程中要把握好度.当这些活动结束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同学们七嘴八舌说了起来,最后我进行总结.在这些结束 后又轮到我的课文阅读训练了.同样我精选出一些好的,相关的联系进行当堂训练.这里我想强调的是,如果时间来的及老师们可以一些其他相关的比较阅读,和背影进行比较.

  3、努力改善和优化教学流程,使每个教学环节都充满生机和活力.

  古人攻坚,讲求突破,攻其要冲,任你金城汤池只要一点突破,便土崩瓦解,如雪浇 汤.讲析课文,在统观全文的基础上,寻求到牵一发动全身的突破口,便可化难为易,执一而驭万,举重若轻,引发学生兴趣,从而迅速高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因此,要想优化教学流 程,必须设计好主要问题.所谓主要问题,就是"能起主导作用,能在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讨论、理解、创新的问题",主要问题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好 坏.主要问题设计好了,然后努力改善每个教学环节,使每个环节焕发异彩,吸引学生,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佳境界.至于如何使阅读教学流程达到最佳效果,我们语文组正在研究的这 个课题.

  八年级第一单元是新闻,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绝大部分的同学没有看新闻, 写新闻的习惯,如果弄的不好,会使他们对整个语文教学产生厌恶,所以开始的工作一定要做好.在上毛泽东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时候,我首先确定了学习目标,就是 在学完之后让同学们会读新闻,写新闻.像这种写战争的新闻很难吸引学生,如果硬生生的说下去收效甚微,所以开始的时候我我让同学们每人带一张报纸来,并拿出一篇中学生感兴 趣 "总局承认放纵奥运冠军 刘翔亮晶晶成出头鸟"娱乐报道作为范文,我把新闻结构点了出来,根据这篇新闻让同学们自己去找新闻各个结构,同学们很容易就找了出来.这时我让 同学们把手中准备好的报纸拿出来,他们在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掌握了什么是新闻,怎样看报纸,写新闻的时候要注意哪些问题.这个时候我顺势导引到书上,开始正式上课,由于同学 们掌握了新闻的结构和要素,学起来比较顺利,这时候我就让他们来讲,根据新闻的结构和要素,找出相应的段落,并分析新闻的特点.这样只用了一节课的时间教学任务很容易就完 成了,接下来涉及到写作的问题,为了克服同学们的畏惧心理,我自己亲自写了一篇关于班级纪律的新闻,让同学们觉得新闻其实是很容易写的,排除了心理障碍后,同学们写出了自 己感兴趣的文章,比如食堂卫生、学校绿化、班级学风、打架斗殴之类新闻,当同学们把自己的佳作拿出来读的时候我就和大家一起来评,指出文章的优劣.就这样在轻松的气氛中我 们成功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语文教学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教育首先应该使学生具有一个相对长远和瑰丽的梦想, 然后使他们拥有一双能够把梦想踏在足下的铁脚--超越梦想.面对新课程,教师要定好角色,让每一位学子"学会读书,学会健身,学会做人".只要愿与学生为伍,相信,定有桃李芬芳 的一天. 在这里我要重申一下,新大纲要求减轻学生的负担并非要学生不做作业,而是要求老 师运用更好的手段和方法让同学们在课堂上高效率完成学习任务,下面我就阅读是应注意的问题向大家做一下介绍:

    二、阅读教学应注意突出课文(作品)的两个特征

  1、是要突出文体特征.文体是作品的类型,让学生把握了文体特征,就容易掌握阅读的基本规律与方法,掌握阅读的基本规律与方法,就具有了阅读的基本能力.比如八年级课本新闻单元,当学生掌握了新闻的结构,要素,和特点之后,掌握了新闻的写法后学起来就易如反掌了.学习说明文单元掌握了说明方法后学起来就比较容易了.我在上说明文《中国石拱桥》的时候为了突出它的特征,我让同学们上讲台画出赵州桥和卢沟桥,并根据说明文的特征,按照一定的说明方法把它介绍出来,这样对锻炼同学们掌握说明文很有帮助.再学习其它说明文的时候就容易多了.

    2、是要突出每篇课文(作品)的特点.掌握了众多的"特点"(个性的东西),也就把握了共性,在教学操作层面上,既可以避免重复、费时,又可以目标集中,新鲜、省时、 高效.突出课文(作品)的两个特征,应该是符合人们阅读、学习、欣赏的基本规律的.就不如同一单元的同一体裁的文章,像《背影》和《台阶》,同属散文,都是以一定的参照物 来体现一定的情感,但两者表达方式却很有差别:《背影》是通过父亲为我买橘子这一感人镜头来突出父亲对我的爱,语言清新流畅.而《台阶》则是通过一个普通的农民父亲对新房 的追求来体现他对家的爱.

    3、阅读教学,教师一定要带领、组织学生首先把课文(作品)认认真真地读懂读透.

    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首先必须是哈姆雷特.鼓励和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应该是在读懂读透作品基础之上的.学生读的过程很重要,我在前面提到, 为了让同学们适应课文长的特点,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前期我主要是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每星期开一节课外阅读课,在课堂上我会根据需要决定新的课文是当堂阅读还是课前阅读,什 么样的阅读方式更有利与教学.比如在上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时我采取的是课前阅读,当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在课堂上举行一次现场采访,人物有:主持人,阿长,鲁迅.安 排了 20 年后的团聚,在主持人的引导下对儿时的事情再次重温.这就要求对课文吃透,那么为了达到预期的效果我在课前布置了相关练习,让同学们自己首先把课文大致的内容弄 懂,练习需要上缴,量不大,所以对大部分同学来说是件容易的事情.

  4、语文课必须凸显语文特点,必须力避非语文的东西的串入.

  语文课的任务就是教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就是让学生把握语文和语文能力.诸如思维能力、人文教育和审美教育等,只能是在把握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过程之中自然 而然的熏陶与渗透,绝不能相反.这点是我们在课堂上要切忌的,像第一单元新闻,是战争单元,如果我们老师把时间用在对战争的了解上势必脱离了语文教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 力的初衷,像〈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讲的是战争,如果我们老师把精力全部放在对战争的介绍上势必忽略了学习新闻是为了让同学们学会看新闻写新闻的初衷,这是我们做 老师的应该切忌的东西.

  为此,我们语文教师要不断学习,建立起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教育素养与观念(具备一 些教育家及语文教育家的素质);不断厚实自己的语文功底: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较强的文章分析能力和文学作品鉴赏能力,广博的文化知识和社会生活知识;不断优化自己的语文 教育教学技能--教育教学的设计能力、组织能力和评价能力. 三: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到的就策略和注意的问题以上都谈到了,那么教师具体应该 让学生做些什么呢?怎样调动学生,激发学生在一个和谐的环境中高效的学习呢?下面就这个问题为大家提一些建议: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 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实践,尝 试阅读教学的创新. 1、鼓励学生"动"起来课堂40 分钟是个常数,如果教师讲得多,分析得多,留给学生的读书时间就少了,甚至会出现学生学完课文还读不通课文的现象.因此,教师要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摒弃过去那种从头到尾的串讲串问,把尽可能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阅读、去思考,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读书状态,加深理解和体验.这样学生便从被动地接受中解脱出来,回到应有的主体地位,真正"动"起来.教学孙犁〈芦花荡〉的时候,为了提高同学们阅读的兴趣和效率,我设计了这样一个 问题:默读〈芦花荡〉,按不同的角色复述故事情节:1 老头子的自白 2 大菱眼中的老头子3 二菱眼中的老头子 4 八路军眼中的老头子 5 敌人眼中的老头子.等.这样一下子就吸引 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任意挑选不同的人物,按照自己的喜好来分析老头子这一人物形象,当同学们热火朝天的讲完故事后,我的问题,"老头子的性格"也就出 来了,老师们,这就是方法.不同的方法会出不同的效果.这样做的结果好处很多,首先迫使同学们把不懂的生字词弄懂,其次他们必须读懂全文,吃透了之后才能复述.在他们复述 的过程中他们对人物的定位也就有了一定的框架.最后插一下,各位老师,如果这个时候你把你精心准备的课文阅读拿出来做效果比你让他们课后做哪个更好些,正所谓趁热打铁.2、吸引学生"钻"进去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如何在阅 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情境,通过教材这个文本载体,将学生带入愉快的学习氛围之中,为学生营造一个无拘无束地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合作 的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其思维在其间任意驰骋,融入到阅读实践之中,"悟"出文本要表达的情感.教学古文〈短文两篇〉是涉及到两篇小古文.〈陋室铭〉〈爱莲说〉. 为了能让同学们更加轻松的学习古文,对可以进行情境表演的适当采取表演的形式,对像〈陋室铭〉这样的散文古文我采取的是竞赛的方法,分组进行翻译和提问.具体规则是,每组同

  学出一人用白话复述课文,其它组的同学听,分值为 5 分,当他复述完以后,其它组的同学 挑毛病,挑出一个扣一分,扣完为止.这个问题结束后,本组同学全部合上书本,接受其他组的提问,提问范围限制在书本内.可以任意叫出此组内五人,不得重复.每个问题一分. 这样以此类推.作为老师我主要任务就是协调,指导,整个课堂我是不可或缺的陪角.真正的主角是班里的学生.这样一节课下来,我连课文内容都没有介绍,同学们已经对基础知识 掌握的八九不离十了.再接下来什么当堂背诵啊,翻译啊同样可以采取竞赛的方式,具体情况要根据班级条件而定.在这一切结束后我给同学们读了一篇我自己的〈陋室铭〉:"教师 不在大,有学生则名,名不在响,考第一就行.斯是陋室,实用就行.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谈谈心,叙叙情.无烦恼之忧心,无愁苦之抗争.(二)班有彬彬,(三)班有 亚运.(我的学生)TEACHER 欧曰:"何陋之有."同学们哄然大笑,我问他们好不好,他们一起鼓掌,这时候我让他们自己写,因为时间关系下课了,我把它作为课后作业布置下去, 同学们很感兴趣,像"礼物铭、食堂铭、卧室铭、做官铭"等等五花八门,这都是学生的创造.只要他们愿意专进去,就什么都好办.各位老师,不要以为我们是轻松的,课堂的调度 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老师要随时解决各种突发问题.最后补充一点,如果时间来的及,做一些相关的练习效果会很好,但对古文这种需要记忆的东西,课外做一些基础的习题也是可 以的.那么课外的古文练习,我建议老师们放在课内做,这样效果会更好.3、引导学生"创"开来

  《新课标》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无疑指明了只有多读书,才能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在语文课上,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受到 的情感熏陶,获得的思想启迪,并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表达出真情实感.教学〈桃花源记〉的时候我建议喜爱看小说的同学发挥自己的想象,去看看小说的写法,找出一本小说书从头到 尾看完,按照自己的喜好,发挥联想和想象写一篇"桃花源记"体裁为小说.内容不限,这时候,那些平时爱看小说的同学来了劲,他们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憋足了劲在写小说.什 么武打了,言情了(自然不是和露骨那种),生活的了,神话的了,各种各样的小说都出来了,虽然有的学生作品还很幼稚,严格意义上说算不上小说,但他们这份创造的心态是难能 可贵的.又比如在教学〈信客〉的时候我同样放手让同学们去上,原因有两点,首先这是自学课文,其次,文章通俗易懂,没什么太大的文学价值,那么我就放手让同学们去上,刚好 分为四节,每组负责一节,我主要是负责在总结,记分,让同学们尽情展示自己的才能,培养他们的信心.可以这样说各位老师,每次举行这样的活动我都有心得,有收获,有触动. 同学们对老信客和新新客的比较让我耳目一新,对诬陷新新客的那个同乡的理解让我深有感触.这个时候我突然发现,究竟是我在教学生,还是学生在教我?学生的每一次新的创造都 是对他们心灵的洗涤,都是对我们老师的考验,作为老师,我们难道不该为这三尺讲台做些什么吗?学生在成长,老师也要成长,对于学生来说我们是他们的脊梁骨、指挥棒、是他们 前进的方向.一个合格的老师如果要想培养出合格的学生就应该在各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名师才会出高徒. 最后要提醒各位老师的是我们的新教改应当抱着稳中求进的方式,不要只注重形式而忽视在创新的过程中对语文基础知识的忽视,高楼大厦平地起,靠的是基础.我给老师们提点小建议,关于语文基础知识可以适当放在课外,比如像生字词和文学常识,这样的死的东西放在课外,难度较小,题量不大,操作起来和简单.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