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师论文 > 语文论文 > 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阅读课中如何引导学生阅读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11-18 共3895字

  语 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具有范例性.教师在教学中该如何引导学生读呢?我们知道,阅读是一种从语言符号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是一种基本的智力技 能.阅读的本质是吸收.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叶圣陶说:"有些人把阅读和写作看作不甚相干的两回事,而且特别看重写作,总是说学生的写作能力不行.好像语文 程度就只看写作程度似的,阅读的基本训练不行.写作能力是不会提高的.""因此,必须好好教阅读课".那么,该如何教好阅读课呢?我个人认为,引导学生如 何读是关键.即导读是关键.导读就是教师通过启发学生思考,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潜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最终教会学生读书.导读关 键是教师的"导".叶圣陶说:"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授之谓也."张志公先生也认为"导读"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的 "导",一方面是学生的"读".两方面之中,后者是主体."导"的任务是使读者读得更好,终于能够自己去读."导读"不是"代读".从张志公先生的见解 中,我们可以看出两点:一是导读的主体是学生,二是教师的"导"必须有启发性,而不是暗示结论,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阅读课中如何"导"学生读呢?那真可 谓百舸争流,共达彼岸,导法万千,贵在探幽.从操作方面看,我个人认为可从"巧设提问导读,"读"占鳌头导读,以"图"导读"来思考.

  一、巧设提问导读

  教 师梳理课文,从课文整体出发,设计出能贯穿课文内容,支撑全文的提问设计来引导学生阅读.对提问设计,不要追求答案的唯一性而限制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要提 倡教学民主,要求学生真正理解"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时要尽可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学生对文章的阅读和理解受自身知识水平,认知结构的影响.应鼓 励学生畅所欲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肯定学生的首创精神和新颖独特的见解.培养他们勤于思考,敏于发现,勇于发言,敢于表达的习惯.

  (一)以主问题形成导读提纲

  教 师设计一系列导读的"主问题"形成导读提纲."主问题"是指问题群中最重要的,是能拨云见月,道破天机的那一问.特级教师顾德希说过:"凡是好的阅读课, 能给学生以启发的是一句话或几句话的理解,抓好了这句话,几句话的理解.学生就会茅塞顿开?".恰到火候的高明的一问,才是主问题设计的关键.教师函咏课 文,巧设一组主问题贯穿课文,适时抛砖引玉,引导学生阅读.

  比如皇帝的新装?可设计以下几个导读提纲:1.骗子为什么敢欺骗皇帝?设计此问让学生了解故事的起因、初识皇帝的形象.两骗子行骗,抓住了皇帝的心态-爱 装、不关心国家、是一个不称职的皇帝.来展开情节的发展.皇帝心虚,但他相信自己是无须害怕的,强装自信的加剧故事戏剧性的发展.2.两个织工固然是骗 子,皇帝、大臣、骑士也都是骗子.你同意这种分析吗?为什么?紧接第一问梳理情节的发展.皇帝分别派大臣、骑士官员先后去看装.但他们明哲保身都在说假 话.让学生了解他们为了"不让别人认为自己是愚蠢的、不称职的"而假装在根本不存在的织布机面前品头论足,大唱赞?歌.骗子行骗、皇帝受骗、官员们助骗, 骗来骗去,互相欺骗.都是名、利、位、私心在作怪.个中人物丑态毕露,跃然纸上.学生回答只要有道理,皆可赞许.3.众骗子游行,都在骗自己,小孩为何不 受骗?衔接第二问,完成对课文最后一部分的导读.一群骗子(皇帝、官员、百姓都是骗子)在耀武扬威的游行.骗子们彼此心知肚明,但就是不敢说出真相来,而 让一个小孩揭露骗局,一群心虚的骗子瑟瑟发抖的踽踽独行.荒唐而又滑稽.让学生梳理诸人之形象,完成对课文的理解.以上三个导读提纲基本上能引导学生梳理 课文内容、整体感知故事大意,了解个中人物、初识形象.完成对课文的初步导读.

  (二)"一句话概括"导读

  教师设计从整体上能概括课文内容或者故事情节或者人物形象等多角度的对课文阅读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阅读检查.比如第三届"语文报杯"课堂教学大奖赛一等奖获得者熊芳芳老师教授《七根火柴》.在导入课文后,要求学生快速读课文.读完补充:这是一个_____的故事.这种对课文整体阅读的检测能让学生反映自己不同的阅读感受.有的学生回答:这是一个火柴的故事.有的说:这是一个发生在草地上的故事……接着熊老师抛出自己的见解:这是一个用生命延续生命的 故事.由此切中本文的玄机.并问学生是否同意,说说同意的理由.这种导读能调动学生对课文多角度的理解.能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综合概括能力是创造力 的基础,作出清晰而简明的概括,是培养综合力的重要手段.概括,能够把握事物的全貌、能够弄清事物之间的关系,认识事物的本质.向知识的广度、深度进军, 学生要"一句话概括"课文,必然要自读、自悟.然后站在一个高度去鸟瞰课文.从而达到自能阅读,"自求得之".综合概括之所以有认识的飞跃,有创造.是因 为抽出了规律,道出了特点,使之有普遍性,为创造提供了基础.对学生的"一句话概括"要给一定的自由度,切不可规定同一内容只有一种概括方式.甚至要求学 生的概括与教师的表述一致.只要学生能从一个角度的阅读理解来概括阅读结果,并有新意.都是创造性的概括.这种导读,能让教师了解学生阅读理解的程 度,从而适时的有针对的进行点拨.再如特级教师宁鸿彬教授《皇帝的新装》.导入课文后,要求学生快速读课文.读完全文后给皇帝加上一个形容词.并引用课文说明.一个_____的皇帝.学生讨论后达成共识:一个自欺欺人的 皇帝.这种一句话概括,角度非常宽广,能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多角度、多层次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在达成共识时从而切中课文的主旨.便于教师灵活掌握学生了解 课文的层次水平.这种导读,很多课文都可以采用.只要我们善于钻研教材,做到"熟能通其窍,精能尽其妙".一定能设计出巧妙的"一句话概括"的导读设计.

  二、"读"占鳌头导读

  以 读来完成对课文的理解.采用多种读的形式,反复锤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读它十遍多遍,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个中玄机, 自读中体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酸甜苦辣,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使之"其言如出吾之口,其意若出吾之心".刘国正曾这样回忆他的语文老师:"他喜欢 吟咏,咏到得意处,音节铿锵,声震瓦屋.我也跟着吟唱,跟着铿锵.许多诗篇的妙,是在跟着吟咏中体会到的."前苏联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用了15年时 间研究学生的读写量.结论是:"要使儿童学会有表情地、流利地有理解的阅读,那么,他就必须在小学期间(4年)朗读过200小时以上.并且小声默读过200小时以上(包括课堂上和在家里的时间在内)".这400小时就是一个学生获得阅读基本能力所必须的训练量.

  以 读来完成对课文的理解,采用范读、领读、点名读、听读、自由读、速读、分组读、试背读等多种读的形式来理解文义.在读中批、读中思、读中写、读中疑、读中 问、读中摘.完善读的过程.诗词教学中多采用此种导读设计.比如《木兰诗》教师先范读再点名读(在点名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纠正字词,扫清生字、生词障 碍),再分组读和听读相结合.(课文8个自然段,可把全班分成8个纵组,每组各读一段,在读的过程中其它组的听.并在脑中试着跟读).接着再大声的自由读 一遍,(在听读中学生可能对内容稍留印象,但还模糊不清,自己再自由读一遍,加深印象,并要求他们边读边圈画批注).接着再训练速读(读得快,反应也快, 古人读书,一目十行的才子常传为美谈.一目十行做不到,要求他们一目三行、一目四行.训练他们读的速度).然后再全班齐读一遍(部分学习好的可以不看课 文,跟着其他学生主读).最后试着背读(即背诵课文读)一遍.教师视其情况再进一步采取点拨、研习.进而完成对课文的理解.朱光潜说:"私塾的读书程序是 先背诵后讲解,在开讲时我能了解的很少,可是熟读成诵,一句一句的在舌头上滚下来,在儿童时却是一种乐事…….我现在记的书大多数都是儿时背诵过的,当时虽不甚了了,现在回忆起来,不断的有新领悟,其中的意味都是深长的."戴震强调若不重视"背功",犹渡江河弃舟楫,欲登高而无梯也.古代律诗、绝句、词的教学中由于篇幅短小,采用多种读的方式,学生基本能够当堂背诵."诗无达诂,"以读来引导理解,让其读,在读中自悟自解.再稍加点拨.学生默写应该不成问题.

  三、以图导读

  (一)以表格导读

  教师以图表引导学生阅读,在完成图表的检测中了解阅读的效果.比如?鲁迅自传?,在导入课文后,要求学生根据课文所提供的材料.梳理鲁迅在1881年到1930年的主要活动.

论文摘要

  学生自读梳理后再全班交流自读情况,从而完成对课文的初步阅读.再如《纪念白求恩》中对二、三段的导读.教师设计以下表格来引导学生完成阅读.

论文摘要

  学生自读课文,自己完成以上表格,四人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这种导读多适用于一些自读课文,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再稍加点拨,从而完成阅读教学.

  (二)以画导读

  教 师在析讲时以板书设计引导学生"披文入理、披文入情".以此启发他们把脑中之画面变成笔下之画.这种教学多适用于古代的一些诗词.诗词意境优美,诗中有 画,画中有诗.教师析讲时疏通诗歌语言.一切优秀的诗歌都是"语言可以明万意"(刘禹锡)."以少总多,情貌无遗"(刘勰).分析字词句.弄懂弄通,抓住 关键处,体会出新味,品尝出细微之处(如意思、感情、音响、色彩等).形成板书设计,"把美学思想渗透到板书实践中,力求体现出内容的完美、语言的精练 美、构图的造型美、字体的俊秀美".(王松泉)启示学生理解诗歌.从而使学生用自己的认识和体验,感情、想象和联想去努力体会诗人的认识和体验,感情、想 象和联想.从而形成想象画面,完成对诗歌的阅读.比如《过故人庄》教师析讲形成以下板书:

论文摘要


  以此启示学生根据对诗词的理解想象画面或者画出画面.从而引导学生加深对诗词的理解.

  总 之,以上几点导读设计不是单一的.导读设计引导学生自读,并不意味着可以排除教师的讲解."导"有多种方法,不能拘于一法.一堂课中有时独唱一枝,有时并 驾齐驶.共同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去阅读课文.在导读中教师的"导"十分重要,导读题的设计,不应随心所欲.而应目的明确."导"就是要启发学生思维,推开学 生思路,引导学生创造,让学生读有所思,读有所爱,读有所得,读有创造.教学的生命力在于创造.教师应多钻研教材,方能曲径通幽."教亦多术".必能设计 出更好的导读方式.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