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师论文 > 语文论文 > 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随文练笔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04-22 共4490字
论文摘要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语文课程界定为“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强调“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着名教授潘新和认为,语文教学的核心是言语表现,而言语表现能力的最高体现是写作能力。于是乎,教师把“随文练笔”当作落实语文课程理念的主渠道和突破口。一时间,各种观摩课、比武课都把“写”挤进了课堂。人们惊愕了:语文教学是以“阅读为本位”还是以“写作为本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认为,不明晰何以“随文练笔”,势必影响到语文教学的健康发展。

  一、明确教学指向,摆正读写的“位”

  语文课究竟教什么,阅读课究竟教什么?首要的是把握好语文课程的性质和了解什么样的课堂是阅读教学的本真课堂。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是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吸收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的,提高思想文化修养的,促进精神成长的一门课程。华东师范大学杨再隋教授说:“语文课是什么?何谓语文的本色?何谓本色语文?语文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能力的素养课。说到底就是学生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所以,我们的语文课堂理应是咀嚼语言文字的文化、思想和情感,咂摸语言文字的表现力与魅力,从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本真课堂。阅读课教什么?显然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其在对话的过程中品味语言,提高对语言内涵的感受力、对语言规律的揣摩力,从而习得方法,在阅读实践中生长智慧,养成丰厚的语文素养。
  关于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叶圣陶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时发表的《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一文就作了具体阐述:“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单说写作程度如何如何是没有根据的,要有根,就得追问那比较难捉摸的阅读程度。”在叶老看来,阅读是重于写作的,阅读能力是决定并包容了写作能力。而今以读促写、读写结合,仍是阅读教学最为传统、经典的教学法之一。但潘新和教授却认为“写作高于阅读”,他认为阅读的目的是鉴赏求知,写作的目的是表情达意,阅读是吸收他人之物,写作倾吐的是自我之物,阅读能力向写作能力的迁移是很有限的。毋庸置疑,两位大师对阅读与写作关系的解析都有充分的理据。作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最为基础也最为重要的阅读活动之一。只有在阅读及阅读教学中多方面指导学生获取丰富的语言及其表达的方法,才能厚积薄发。一旦学生的语言库存越来越多,语言思维领域的发展就会越来越广阔,说话或习作肯定会越来越灵活,写作能力也就能突飞猛进。所以说,阅读教学应是教会学生习得、积累丰厚的语言,获取语言表达技巧的“主战场”。
  当然,叶老也强调“阅读和写作是对等的两回事,各有各的目的”,尤其阅读教学活动是融听、说、读、写为一体的教学行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可以说是重中之重,它不等同于一般的读书活动。阅读学认为:阅读教学的直接目标是培养阅读能力,间接目标是发展思维能力,潜在目标是陶冶思想情操。仔细阅读《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我们也不难发现小学各学段阅读教学中指向“写”的目标的层次性:低年段重在阅读兴趣的培养,在阅读中识字、学词;中年段重在用多种方法理解词、句、段,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初步了解一些表达方法;高年段则重在体会词句含义、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揣摩文章叙述顺序,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阅读可以吸收一些写作的知识,但写作是学生的一种生命活动,它涉及到学生的人格修养、个性、写作动机及情感等较为复杂的“心灵背景”因素,企图通过阅读“吸收”就能直接对写作产生影响,或者说从阅读中“依葫芦画瓢”式学写作,把阅读课上成习作课,显然是读写错位了,把阅读教学简单化了。

  二、把持练笔原则,营造阅读的“场”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实施建议中指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任何一项听、说、读、写训练都不能为练而练,都有各自的训练目标与原则,尤其是阅读教学中的练笔更应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体验和写法的揣摩相融合为旨归。

  (一)练要有度

  阅读课堂何以练笔,最终的指向是在学习表达的过程中服务于阅读教学。练笔体现的是梳理课文教学内容、学习表达方法等多重功能。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设计的随文练笔随意性大,缺少训练目标,脱离阅读教学,导致练笔指向不明而走向“随意练笔”。
    着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学《新型玻璃》时,就设计了让五组学生分别把自己想象成五种玻璃中的一种,以“自述”形式写话的练习。
  师:现在你们都是新型玻璃了。请把你们各自的特点、作用写出来,为自己作个广告。看谁会夸自己。当然要实事求是,不要吹牛。(学生写“自述”,教师巡视)师:大多同学写好了,有不少同学写得很漂亮。
  生(吸热玻璃):你们可能不认识我,我刚问世不久,我是“吸热玻璃”。我在炎热的夏天,可以阻挡强烈的阳光,使室内室外凉爽;在严寒的冬天,我可以把冷空气挡在外面,使室内保持温暖。我大大希望能为你效劳。(师插话:“大大希望”改为“衷心希望”)如果你把我买回去,安在门窗上,你家就不用买什么空调、电风扇了。因为我可以在夏天挡住阳光,冬天挡住冷空气,所以如果你家有老年人,夏天就不会中暑,冬天就不会感冒、得关节炎什么的。现在你知道我的用处了吧!愿你把我买回去,我会大大地为你效劳。
  师:又来个“大大地”!你是不是从日本留学回来的?(笑声)把第一个“大大”改成“衷心”,把第二个“大大”改成“热情”,不要老是用“大大地”。你把意思表达得很清楚,读得很有感情。特别是你没忘了老年人,很善良,良心大大的———好!(笑声)有人说,阅读是别人营造的“场”感染自己,写作是用自己营造的“场”去感染别人。教学中,于老师引导学生熟悉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让学生沉浸其中,在此基础上用“自述”的方式安排学生练笔。学生在浓厚的阅读氛围与场景中,表达的兴奋点被激活了,如鲠在喉,不吐不快。这样的练笔,抓住了言语表达训练的契机,以读促写,以写带读,张弛有度,随文而不随意,实现了读写的“双赢”。

  (二)练要有情

  随文练笔得以深入有效,很重要的一环是能依托文本,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引发情感的共鸣,激活表达的欲望。即在阅读教学中要挖掘文本的教学价值,引领学生设身处地品读、体验文本内容,使言与意产生心灵的碰撞,进入“读之而喜,拍岸叫绝,起舞旋走;读之而悲,涔涔落泪,脉脉欲诉”的境地,达到“我在课文中,课文也在我心中”的境界。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情动辞发,文字背后萦绕的思想、情感如长江之水连绵不绝,语言的孕育、蓄势似大堤决口,一发不可收拾……这样,对语言的吸纳、积累和运用便达到行云流水之境地。
  《孔子拜师》一文,“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虽然简单的“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就归纳出拜师的艰辛,但小学生的生活阅历有限,很难从字面上读懂文字背后隐藏的丰富内涵。于是,教师创设情境,设计如下教学环节:
  师:两千五百多年前的一天,孔子背上简单的行囊,匆匆地踏上了前往洛阳拜师的旅程。(出示句子: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你能感觉到什么?
  生:我能感受到孔子路上很艰辛。
  师:你从哪里体会出艰辛?
  生:我从“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这两个词体会到孔子的艰辛。
  师:跟老师读一读这两个词。(师领读,生跟读)师:同学们,听,风呼呼地刮,雨,哗哗地下,孔子,停一停你赶路的脚步,找户人家遮遮风,挡挡雨,好吗?
  生:不,我还是继续赶路吧,我要早点到洛阳。
  师:走了一整天,孔子,饿了吧,找家客栈,吃吃饭,好吗?
  生:不好,我就在树上摘几个野果子,在地里挖几根野菜吃吧。
  师:天已经黑了,孔子,你的脚已经磨起了水泡,停下你的步伐,找家客栈歇歇脚,好吗?
  生:不,我要节约时间,就靠在路边休息一下吧!
  师:天还没亮呢,孔子,你怎么就起来了呢,再多休息一会儿吧!
  生:我要抓紧时间赶往洛阳。
  师:在风里吃饭,露天睡觉,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艰苦,这就是———生:风餐露宿。
  师:不分白天黑夜地赶路,这就是———生:日夜兼程。
  师:几个月中,上千里路程,漫漫长夜、炎炎烈日、山高路陡、风狂雨骤……孔子是怎样赶路的?请同学们展开想象具体地描写下来。
  练笔是不能脱离课文的语境的,练笔前应做好情感、语境的铺垫。吴忠豪教授说:“语文课上学生学习语言的路径是通过丰富的规范的语言输入,来扩大学生的语言积累,然后通过情境化的语言输出,来促进课文语言的同化。”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
  文本中的重点词语往往是事物形象、情感体悟、表达技巧的聚焦点。如果适度开展练笔,不但可把它还原成可感可触的、具体鲜明的形象,还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这里的练笔,教师创设了一个阅读“场”,使原本静止的词语上升为立体鲜活的生活画面,学生既深刻地感受到孔子好学的品格,又有效提高了写话的能力。这样,课文的情境促进了练笔,练笔又反过来引领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丰满了课文的情境,达到了“得言”与“得意”水乳交融的教学效果。

  三、关注基本形式,搭建练笔的“台”

  人们写文章总是要将内容和情感依附在适当的言语形式中,因此扣住言语形式的特点,推敲作者运用这种形式的“言下之意”,把目光聚集在语言文字上,把教课文转移到发展语文能力上,既是克服语文教学“跟着课文内容跑”的怪象最为有效的策略之一,也是阅读教学中练笔的着力点。

  (一)模仿

  俗话说,人无模仿,无以立世。百度词条将“模仿”解释为:“个体自觉或不自觉地重复他人的行为的过程,它是社会学习的重要形式之一。尤其在儿童方面,儿童的动作、语言、技能以及行为习惯、品质等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模仿。”吕叔湘认为,“一个人学习语文从模仿开始实行,而且一直都在模仿,不仅是模仿书上念的,也模仿四周一切人说的和写的。”“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够养成。”语言的组合是有规则和规律的,入选的文本大多文质兼美、声情并茂,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匠心是很值得学生仿效的。
  随文练笔就应抓住典型的语言图式(包括词、句、段、篇的语言图式结构)的表现平台来练就言语表达的技能。比如:挖掘一些经典句式,让学生学会遣词造句;选择精美片段,让他们学会精巧构思;抓结构的安排、材料的取舍,让学生学习构思成文。经常性通过精彩篇章仿一仿、移花接木组一组等多形式的仿效性练笔,学生就能从机械仿写过渡到变通的仿写,最后发展成创造性仿写,也正是在这样的仿练活动中潜移默化地迁移了表达技巧,提高了写作能力。

  (二)再造

  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发展学生的言语表达也是需要引导的。现行教材中文本的言语表达多存有含蓄处、空白点、秘妙处、陌生处、思维发散处等言语的“增值”平台,教师若能引领学生潜心会文,通过探究性研读,创造性解读文本的语言现象,从而形成较为丰富的语感图式,继而凭借语言再造想象,创生出语言描绘的新图景,就能真正实现阅读与表达的和谐共振。学完《丰碑》一文,为丰碑题写碑文;学完《秋天的怀念》,模仿史铁生在清明节祭奠母亲的情景而*写祭文;学完《地震中的父与子》,请学生描写废墟下的自救场景;学完《鲸》,相继使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介绍校园设施……“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学生知识与能力的积淀来自于阅读教学过程中诸方面知识的积累与技能的训练。只有摆正阅读教学中读与写的“位”,用我们一双语文的眼睛“挑选、找准”文本的语言训练点、能力培养点、方法习得点,做到阅读与语言训练自然、得法、和谐,“随文练笔”定能达到一种无痕的境界。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