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师论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如何借助农村资源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11-20 共4426字

  摘要: 农村孩子,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村孩子,在语文阅读书籍占有量上比较贫乏,而语文素养的提升和语文阅读量又息息相关.我曾经写过一篇有关农村孩子阅读量的调查报告,农村孩子在6到9岁这个起步阶段平均要比县城孩子少读三分之一的课外读本,同时在语文课程资源的平台上,乡村学校在条件性课程资源方面处于弱势,但在素材性课程资源方面有着自己明显的优势,那么我们农村语文教师如何充分开发和利用农村特有的课程资源,弥补农村教学资源的不足,缩小城乡课程资源的差距,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那?

  关键词:素养   阅读量   课程资源   结合

  一、合理利用家庭课程资源,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事物的存在同发展必然同其所在的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同样,学生的发展同其所在的家庭环境密切相关.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我们在使用学校资源的同时,还要发现、利用家庭课程资源.

  1、结合农家中的课程资源,使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相结合.

  孩子们生在农家,长在农家,对农家的蔬菜、水果、玉米、水稻、山芋等作物再熟悉不过了,对它们的外形特点和生长过程自然有深刻的印象,但对城里的孩子也许只停留在"熟悉的成品,陌生的原体."的表面.记得去年我的表姐带着她12岁的女儿到乡下探亲,她女儿指着路旁的禾苗问道:"妈妈这些水草为什么长得这么整齐啊?"同行的人不禁开怀大笑,这也许是她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城里的缘故吧.而禾苗在我们乡村田野随处可见.当教到一册识字㈠第2课时,文中的"禾"就可以结合学生所见,让学生说一说他们的外形特点以及种植方法(为什么要"整齐")等.实践告诉我们,乡村孩子的见闻也不少,乡村特有的生活和学习语文结合起来,就能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2、凭借学生的经历体验,使理解课文与切身感受相结合.

  学生本身就是特殊的课程资源.他们有特殊的生活经历和家庭故事,如:旅游见闻、探险、急救,失学、父母打工、家庭离异,山崩屋塌……,也有做农活,捕鱼、逮鸟、种蔬果的体验和收获.这些经历和体验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能力的锻炼、合作精神的形成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利用,把学生的这些经验同课文的感悟结合起来.如第九册第5课《挑山工》一课中讲到"登山的时候,他们走的路线是折尺形的……每转一次身,扁担换一次肩."城里的孩子对挑山工为什么这样做不易理解,农村的孩子有的做过活,挑过担,还能讲述自己是怎样做的,课堂上引导他们结合自己的实践谈一谈"这样曲折上登,才能使挂在扁担前头的东西不碰在石阶上,还可以省些力气",就能体会挑山工这样登山的巧妙,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引发学生的纯真情感,使文本对话与心灵交流相结合.

  乡村的人际交往相对城市而言更为纯真,更具有人性化.类似于《少年闰土》中"看瓜刺猹"的农趣,"乡村孩子"的农心,"锄禾日当午"的农活,无不隐藏着乡村学生纯真的情感,作为教师,就应当善于发现每一个可能涌流无限生机的"泉眼",精心疏通,引流学生的真情实感.乡村里的人们有"桃花源"式的绿色交往、张扬人性的交往,学生可以敞开心扉纯真表达,因此更容易使文本的对话与自我的心灵碰撞融合,升华,在口语交际表达中更具"纯净"的语境优势.

  二、 重视学生的阅读

  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姬也说:"阅读在孩子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童年的书几乎可以记一辈子,影响孩子进一步的发展." 确实如此,阅读带给人的力量是巨大的,它能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思想情趣,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1.课堂阅读教学是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教材是语文学习的载体,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例子."教材中的课文篇数虽然有限,但却是学生积累和吸收优秀文化营养的主要窗口.现行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例有许多是大师级的名篇佳作,文质兼美,属于经典作品,有一定的蕴涵和深度,经得起吟咏和品味;教材中还有一些极具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的作品,这些作品则能让学生接受现代文明的熏陶.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凭借它可以对学生渗透思想教育;凭借它可以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进行知识的积累;凭借它可以去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凭借它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凭借它可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总之,上好课堂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所在.

  2.辅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是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保证.随着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单靠课堂上的阅读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阅读应有量的保证,提供学生语文素养还要更多地依靠大量的课外阅读.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就对学生课外阅读的面和量都做出了要求,要求学生广泛地涉猎书籍报刊,阅读各种类型,各种体裁,各种风格的作品."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随着网络的普及,还要鼓励学生上网浏览.一个小学毕业生的课外阅读总量应不少于100万字.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延伸和拓展,一方面,课堂上所学的新知识往往需要课外阅读的配合来加深理解,另一方面,课堂上所学到的技能可以在课外阅读中加以运用,作为知识的运用和技能和检验.例如我在教学《狮子和鹿》这篇文章时,我问学生这篇文章的体裁是什么,没想到有个学生脱口而出说是寓言.我问她你怎么知道的,她说她读了《伊索寓言》,在那本书里看到的.

  3、激发热情,激活教材"二次生命".

  孩子们丰富的想象,独特的思维,独到的见解,已获验证的成功的学习方式,自己的游戏等都有可能成为教材"二次开发"的契机.如《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学完后,有个学生不解地问:"青蛙什么时候出来呀?"对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他们并不熟悉青蛙,但在农村青蛙是常见的"有益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于是,教师给学生布置课外兴趣作业:搜集有关"青蛙"的资料,可以亲自去田里看看,可以问爸爸、妈妈,也可以找找有关"青蛙"的图片、文字、故事、歌曲等.经过搜集,同学们不但了解了青蛙的生活特点,还知道了青蛙小时候是蝌蚪,是人类的好朋友,要好好保护它等等的知识.

  三、积极开掘社会课程资源,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社会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与传统教科书相比,课程资源是丰富的、大量的,具有开放性的,它以其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调动学生各种感观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这是传统的教科书所无法替代的.

  1、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用语文"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的增长点,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至关重要.教师应鼓起热情,给予关注,给学生作现场引领,充分利用农村特有的资源,让学生实实在在去做,以实践代替想象. 如在学习十一册口语交际《小记者》时,可让学生以小记者、小调查员的身份去对一些有特色的农民企业家、养殖大户、菜农大户、教育世家等进行采访、调查和研究,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采访养殖大户时,记录下养殖户的现况和养殖户对学生的寄语,并以小传记的形式写出养殖户的坎坷的创业经历.这样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就不是无源之水,就能切实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2、开发利用农情农俗,培养学生爱乡情感.

  作为农村小学,应当让学生了解并熟悉农业生产,培养学生热爱农民、关心农业、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每个地方的农业发展状况各不相同,这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报道空间.教师可组织学生拍摄富有"农情"的照片,撰写关于"农情"的报道.在深入农村生活、具有切身体验的基础上的作品,显示出十足的"农情味",从中也锻炼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经济,文化等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比如教学《难忘的泼水节》时,教师可以"节"为点,引入到各种"节"或"俗"的面,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交流过节的习俗,学生发现这些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情还藏着这么多知识,他们表现了极大的学习热情.

  3、积累运用农谚农语,提升学生表达能力.

  新课程强调语言积累,积累语言的途径、渠道很多,农民群众的语言生动活泼,富有深刻的寓意.如谚语、歇后语等既通俗易懂,又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如在学习第八册《积累?运用八》"读读背背",时,我们可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让学生虚心地问长辈请教,收集这样生动的语言.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到阅览室图书馆查找,把"农语"抄下来.教师选择恰当的时机,组织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还会使学生的习作富有"农味",具有个性特征和乡土色彩,进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努力开启自然课程资源,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课标》中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因此教师要增强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识,让课程开发领域"宽"起来,地域优势资源"热"起来,活性的课程生长点"链"起来.

  1、欣赏自然景观,培养美好情感.

  千年古邑安溪,物华天宝,人文荟萃,素有"龙凤名区"美誉.境内名级文物保护单位七十余处,如景迹非凡的清水岩,巧夺天工的清风洞,气势恢宏的洪恩岩……其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完美整合,廓出一个生生不息的独特文化圈.这些都是新课程改革下最具优势的课程资源. 如在学完《圆明园的毁灭》、《镜泊湖的奇观》等风景篇后,为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爱家乡、保护文物的思想感情,可作以下的课外延伸.将小镇划分为交通、旅游、田园风光等几个方面;再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运用图片、文章等形式分别对这几方面进行特写;最后让学生的作品张挂在校园的展台上或编写成特写集,通过小导游队进行交流、宣传.有学生介绍如下:"我校座落在城头镇上,这里既有美丽的湿地,清纯的小溪流水;还有远近闻名的优美景观--洪泽湖湿地.现城头洪泽湖湿地公园已被列为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我真为此感到自豪." 这样充分开发和利用校外自然资源,结合校本课程,开展一系列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保护文物的思想感情,又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2、引用传说故事,感悟传说内涵.

  第十册《月光曲》写到"其中有一首着名的钢琴曲叫《月光曲》,传说是这样谱成的."本文通过描写《月光曲》是怎样创作出来的传说故事,把贝多芬对穷苦人家的友善与同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传说"成了生成"课程资源"的一个亮点. 乡村学生生活纯朴真实,在他们的身边积淀着不少耐人寻味的传说故事.如:城头乡自古来家喻户晓的"泗洲城"的传说,清水祖师陈普足广行善事的传说……教师可让学生深入农村,向年老的长辈、邻里乡亲询问,收集民间传说故事,再进行整理、编写、交流,开展以"传说故事"为主题的活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优化组合,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管理科学.

  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教师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需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同时,教师也是一种独特的课程资源,那睿智的谈吐、丰富的社会阅历、广博的文化知识、真诚细致的人文关怀、独特的人生感悟……都是学生终身受益、用之不竭的精神资源.让我们在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中,也不断地发展我们自己,塑造我们自己,超越我们自己,让我们的乡村语文教育真正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真正地有效地提升每一位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苏]B.A.苏霍姆林斯基着,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2005年重印.

  2.陆有铨着:《现代西方教育哲学》,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3.黄菊初着:《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概论》,开明出版社1998年版.

  4.黄济着:《教育哲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张庆着:《我的小学语文观》,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