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师论文 > 语文论文 > 初中语文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关注课外阅读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6-06 共2430字

  笔者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多年,深感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存在的弊病较多:阅读感悟,根本就不是学生自己的真情实感;习作很少有令人拍案叫绝的,全是些官腔和套话,学生都不愿意在习作中流露真情。 这与语文教学仅让学生阅读教材文本,平时不注重扩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有关。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努力引导学生关注教材文本以外的阅读世界很有必要。

  一、让学生自主感悟必须扩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笔者所在地区使用的语文教材是一标多本框架下的教材, 入选教材的篇目既是名家大师的精品力作,也是编者智慧的结晶。这样的文本本来应是学生阅读的好材料,但阅读教学的现实却是,不少学生根本就不愿去细读文本,更谈不上去欣赏文本。原因何在?这主要是因为学生的生活经验极度贫乏,还不能去自主感悟文学作品的文学价值和文化意义。 要想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必须扩展学生的阅读视野。诸葛亮的《 出师表》是古代政论文的典范,诸葛亮也是初中生耳熟能详的古代人物, 但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只是让学生去分析文字、背诵经典语句,究其原因,是学生的相关感悟资源比较贫乏,缺少能够佐证和触类旁通的东西。 如果学生有足够开阔的阅读视野,就自然能在阅读的基础上自主感悟,甚至有所创新。为此,笔者教学前让学生先来回顾小学阶段学过的《 三顾茅庐》《 草船借箭》等课文,并让学生简单交流, 谈谈课文中表现出来的诸葛亮的忠诚精神和聪明才智。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正是因为先有刘备三顾茅庐的诚心, 诸葛亮才愿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效忠刘备。 有一位学生说诸葛亮之所以效忠刘备, 是因为刘备生前对诸葛亮的信任和尊重就像是唐僧给孙悟空戴上紧箍咒一样。 虽然这个比喻不那么贴切,但也说明学生理解了诸葛亮忠心的原因。教学前, 笔者还让学生去查找古代文学作品中关于诸葛亮和《 出师表》 的评价,如杜甫的“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陆游的“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安子顺的“ 读《 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 陈情表》不哭者不孝,读《 祭十二郎文》不哭者不慈”等。 学生的脑海里储存了这些有价值的东西后, 在阅读中自主感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更有意义的是,学生通过讨论和搜集资料形成了这样的认识, 阅读教材文本前如果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 是无法产生阅读感悟的,更不可能有所创新。

  二、让学生可持续学习必须扩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我们这个时代提倡全民创业、全民创新。 全民创新要求人才具备可持续学习的习惯、 意志和能力。 现在的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创新能力将直接决定国家的发展程度,因此关注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意义深远。学生的创新能力从何而来? 从培养其可持续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中来。 语文教学是其他学科教学的基础,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习习惯和能力,功在当下,利在未来。 在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学习的可持续性,要让学生去逐步感知广阔的文学世界;在平时则必须注意渗透,让学生广泛涉猎文学作品,在接触中产生自己的感悟。 当学生接触过相当数量的文学作品后,他们会初步意识到教材文本仅是文学世界的沧海一粟,教材文本以外的文学世界更为精彩。 教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也不能把精力全部放在教材文本上,而要同步重视课外阅读,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出要求。 譬如让学生按照词牌名阅读各类词作,他们会发现相同词牌的词,因出自不同的作家,写作背景不同,词的意境就完全不一样,学生也因此产生了更为浓厚的阅读兴趣。又如词人因生活环境、年龄、经历发生变化,不同时期所写的词也会有所差别。 李清照前后期的词作就变化明显,她早期生活优裕、幸福,词作多写其悠闲生活,格调明快;后半生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学生阅读的视界越大,就越能感知文学世界的丰富,越能对学习产生持续的兴趣,从而养成可持续学习的习惯。

  三、让学生拥有健康的人格必须扩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有人说教育是一首诗, 诗的名字叫热爱和未来。这充满诗情画意的话语对语文教学极具启迪意义。 兼具基础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语文课程理应是“ 热爱和未来”的典范,应当义不容辞地肩负起让学生爱上学习、爱上生活的责任,让他们成为拥有健康人格的大写的“ 人”.该如何实现完善学生人格的目标,又如何通过一定的手段去造就身心健康的学生呢?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有充沛而博爱的感情,永远为学生着想。 笔者曾看到这样一条新闻,一位高中语文老师曾把高中三年的课文花一年多时间教完,然后自编阅读教材让学生去阅读。 这样的做法不但没有影响学生的语文成绩,该班的高考语文成绩反而名列前茅。 正是因为教师用心为学生着想,让学生在广泛阅读的过程中形成了健康的文学欣赏观念, 进而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才使学生不但在课外阅读中扩展了阅读视野,而且能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感悟。 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迸发激情,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为学生考虑,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一生的财富,为完善学生的人格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笔者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非常注意在这方面改进自己的教学。譬如教学《 木兰诗》,笔者将重点放在让学生体会花木兰勇于承担责任的态度上,而这种责任感又源于人们对和平的期望。 战争是残酷而惨烈的,《 木兰诗》没有正面描写战争,但却从侧面表现了木兰征战沙场的壮美。 诗中壮美与柔美的高度统一,让学生形象地理解了个人、家庭、国家三者之间息息相关的关系。

  之后再引导学生阅读汶川地震中国家和民众共同救援的故事, 让学生阅读长篇通讯或报告文学作品,用实例和真情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人是完整的人,是值得尊敬的人。

  语文学习,功夫在课外。扩展阅读视野有助于增加学生的知识量,让他们突破单调生活的局限,更清楚地认识自己、看待世界、走向未来。

  参考文献:

  [ 1] 曹津源。曹津源文选[ 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 3] 倪 斌。初 中名着阅读教学的现状与思考[ J] .语 文教学通讯,2014,(4D)。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