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师论文 > 语文论文 > 初中语文论文

思维逻辑是语文的必经之途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06-04 共2174字
论文摘要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生活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在老师看来,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 A、B、C 类的问题,可学生的脑瓜子就是转不过弯来 ;任你老师如何启发引导“,我自岿然不动”;老师抱怨连天,学生一脸茫然。这是为什么呢?一言以蔽之,学生的思维能力欠缺。换言之,广大的语文教师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意识不强。毋庸讳言,时下的学校课堂教学完全变成了应试的驾校训练场,重知识技术训练,轻思维品质培养。时间,老师支配 ;内容,老师决定 ;思维,老师替代 ;课堂,老师主导。像极了舞台上的皮影戏,学生就是那被一根根细线牵扯着的木偶,没有自我,没有思想。

  面对语文教育教学的现状,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努力尝试探索,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稍作梳理,就教于大方之家,不成熟之处,恳请各位同仁指正。

  各个学科都肩负着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社会合格公民的责任,语文学科尤甚。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就工具性而言,语文是汉民族的母语教学,是本民族文明得以交流传承的根本,其工具性不言而喻。语法,修辞,逻辑,文学,是语文学科的四门功课。可见“,逻辑”即“思维”教学在语文学科中的地位是何其重要。然而我们的语文教学却恰恰忽视了思维逻辑的内容,在没有“授之以渔”的情况下,却要求学生收获大量的“鱼”,苛刻之余,未免有些“滑稽”吧。

  就人文性而言,能够选入语文教材的文章,大都是古今中外经典的名家名篇,最起码也是在某一方面存在无可替代的精彩之笔,抒发了作者的真情实感,反映了作者的生活年代,关照了人类的社会诉求,再现了人类的永恒人性……也正因为如此,它才能流传千古而不衰,它的价值光环才能永远熠熠生辉,照耀后人精神前行。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于工具性之外有了傲视其他学科的独特个性--人文性。语文的学科特点决定了逻辑思维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语文的人文性同样决定了思维逻辑是语文的必经之途。

  “与我心有戚戚焉”的追求。再经典的作品,不读不知其美 ;再精彩的文章,不读难明其妙。选作语文教学的篇目,是用来“读”的。“选”是教材编写者的责任,是前提 ;“教”只是老师的桥梁作用,是辅助 ;“读”则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任务,是根本。“读”应当成为学生与作者交流的自觉行为,从文章里读出自己,读出人生感悟,读出共性阅历,读出……与作者同呼吸,与人物共命运,心与心相通……课堂上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多彩的样式读文本,体会作者丰富的心曲,感悟人物立体的性格,接受人性文明的熏陶,开启情感逻辑的大门,张开理性思维的翅膀。

  这是一个逆流而上、追本溯源的艰难过程,同时更是一次荡涤心灵、愉悦身心的美好之旅。换言之,就是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顺应作者的情感思维轨迹,感悟人性之美,审阅艺术之光的思维撞击,是读者、作者心路历程的优美共舞,是心心相印的两情相悦,是心有灵犀的韵律体操。

  比如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学生首先要朗读全文,整体感知一下文章的内容与结构 ;再默读文章,理清文章“开篇点题,引入‘背影'--追忆往事,父亲爱子--别后泪光,思念父亲”的行文结构 ;精读文本,充分发挥自己的联想想象力,调动积极的情感体验和灵动的生活阅历,揣摩玩味散文名家朱自清五次点击“父亲背影”的思想逻辑,现实过往交织纷呈的情感思维,如此写法的目的,达到了什么效果……且不管学生思考的结果如何,最起码的客观结果是学生经历了一个主动地思维过程,并得到了积极的思维锻炼,对作者所寄予文章的东西有了某种程度上的理解与体认的同时,不自觉的印证了自己的审美价值观,历练了求同思维的具体方法。这是一次不起眼却十分宝贵的思维品质的提升。

  “瞪着金子般的眼光”的发现。当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往往是老师一个人在讲台上滔滔不绝、支离破碎的“权威”解读,学生在台下一丝不苟、手忙脚乱的“知识”识记。没有阅读与体验,只有灌输与接受 ;没有思维逻辑与发展创造,只有现成答案与照猫画虎。不见学生与作者通过文本进行的思想交流与思维碰撞,不见学生对文本的解构、分析、质疑、发现 ;只见千篇一律、规规矩矩的笔记,只见异口同声、铿锵齐读的记忆。读而不思,读而不问,读而不进。

  比如教学蒲松龄先生的《口技》一文,不再是老师装模作样、唾沫四溅、眉飞色舞的赞不绝口,不再是行文缓急有致、结构首尾照应的写作特色 ;代之以朗读、默读、通读、齐读、速读、精读,代之以思考、体会、揣摩、玩味、模仿、表演,代之以讨论、质疑、求解、结论。比如,一部分学生主张删除结尾的结尾的“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增强表达的效果。尽管这个想法不够正确完美,但从学生思维锻炼发展的层面来看,无疑有着极好的促进作用和极大的导向效应。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多向求索。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没有思维的课堂如何能有高效的学习?进行课程改革了,新的理念、新的模式层出不穷,语文课多年的经典篇目也迷失了“权威”的解读,仿佛一夜之间师生都被上帝赋予了联想、想象、创造的翅膀,答案开始可以海阔天空、五花八门“、异彩纷呈”、牵强附会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个性张扬、释放自我不再是洪水猛兽,能否自圆其说成为能否登上大雅课堂的标准,那真叫个学生们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万紫千红、乌烟瘴气,老师则支支吾吾、莫衷一是、模棱两可、羞赧作答。一方是强词夺理、云山雾罩,一方是理不直气不壮、虚与委蛇。但不管怎么说,学生总算是“活的”了,开始有了自己的独立的思维,冲出了老是既定思想的桎梏。正确地加以梳理引导,未来前景可期。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