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农学论文 > 园艺学论文

杏鲍菇工厂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及安全高效生产技术的总结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2-29 共4082字
摘要

  杏鲍菇,又名刺芹侧耳、草原上的牛肝菌,在真菌分类中隶属于侧耳科侧耳属,在我国新疆、青海等地春夏之交有野生杏鲍菇生长。杏鲍菇菌盖浅灰色,菌柄组织致密,口感脆嫩,营养丰富,具有杏仁的香味和鲍鱼的口感,适合炒、煎、烤、炖等不同烹饪方式,深受消费者喜爱。上世纪50年代开始对野生杏鲍菇进行人工栽培驯化,选育出适合人工栽培的杏鲍菇菌株,不断通过组织分离、栽培试验,现已选育出适于工厂化栽培的杏鲍菇新品种。新品种口感脆嫩,营养丰富,有鲍鱼的口感,倍受国内外广大消费者亲睐,已成为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企业的主栽品种。

  2014年灌南县杏鲍菇年产量25万t,产值近20亿元,是全国最大的杏鲍菇工厂化生产基地。但由于杏鲍菇产业化生产历史较短,生产技术复杂,目前存在优良菌种少、产量不稳定等向题。为有效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难题,近年来香如、丽沙等杏鲍菇工厂化生产企业,围绕新品种引进、基质预处理、配方优化、基质混合均匀度、灭菌、接种、养菌、育菇等生产环节进行技术集成试验研究,技术上取得较大突破,并系统总结出杏鲍菇工厂化周年安全高产生产关键技术,对杏鲍菇及其他食用菌品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1优良菌种选择与扩繁
  
  1.1菌种选择

  菌种质量是直接关系到产量高低、品质优劣和经济效益大小的关键因素。通过试验研究和规模化生产应用,我们发现从福建漳州农科所引进的'日引1号'

  品种,在菌丝长势、生产周期、产量品质和抗细菌性病害等农艺性状方面,较对照'杏大1号'等品种优势更为突出。

  1.1菌种扩繁

  生产上,母种扩繁选用PDA试管(20 mm x 200 mm)斜面培养基,接种后在20一22 C、空气相对湿度65%一70%、二氧化碳浓度不高于2 000 ppm、避光环境条件下培养11一13 d,菌丝即可长满培养基。

  原种扩繁方法包括木屑菌种、麦粒菌种、枝条菌种、液体菌种等,现在灌南县生产上以枝条菌种为主,液体菌种生产上已开始运用。枝条种的优势是设备投人成本低,接种后菌丝生长快、同步性较好等,制作方法是选专用枝条(长12一15 mm、宽7一8 mm,厚4一5 mm),用浓度1%一2%石灰水浸泡24  h后捞出与麦鼓混合,然后将沾着麦数的枝条装人对折口径17一17.5 cm x 33 cm x 0.05 mm的高压聚丙烯塑料袋内(每袋装25根),空隙及枝条上端用木屑和鼓皮混合料(二者各占50%,湿度62%一64%)填充,121一123℃高压灭菌2 h;冷却后按1支母种扩接3一4袋原种标准接种后,置于室温20一22 0C、空气相对湿度65%一70%的洁净环境中避光培养,25 d左右菌丝可吃透培养料,选择菌丝洁白、无竞争性杂菌感染的作为菌种使用。

  2生产工艺

  2.1生产基质预处理

  阔叶树杂木屑、玉米芯、甘蔗渣、麦鼓等农林产品下脚料是杏鲍菇的主要生产原料,其中,杂木屑以粗细混合建堆淋水发酵6个月以上(以前是3个月以上),每隔20 d左右翻堆1次;新鲜的甘蔗渣要堆放1年以上(以前是2个月以上)。现在延长木屑和甘蔗渣的堆放时间,使纤维素和木质素充分降解,甘蔗渣和农作物秸秆粉碎物以喷淋浓度2%一3%石灰水堆积发酵10 d以上为宜;玉米芯颗粒可用石灰水浸泡6一12 h或单独加水搅拌30 min预湿,以无干心为宜;麦鼓、豆粕粉等生产原料应新鲜、洁净、干燥、无霉烂异味。

  2.2培养料配方

  通过试验研究和生产实践,已推广应用的高产优质配方以杂木屑20%、玉米芯20%、甘蔗渣20%}鼓皮20%、豆粕粉10%、玉米粉10%、轻质碳酸钙、石灰1.2%一1.5%,灭菌前用轻质碳酸钙、石灰将pH值调到9一10,含水量63%一65%为宜,灭菌后pH值达到6,生产者可综合考虑工艺、成本、季节等因素适当调整培养料配方。这一配方与以前的配方相比,菌丝壮、产量高,每包产量可达450 g以上。

  2.3拌料与制包

  拌料前,检测各种原料含水量,按配方要求准确称取各材料,先将杂木屑与甘蔗渣用铲车混合3次备用,将豆粕用粉碎机粉碎,再将玉米粉、麦鼓、豆粕精料投入饲料粉碎机混合3次,混合均匀后置于料桶内备用。拌料时,将木屑、玉米芯和麦鼓等主料和精料倒入双螺旋搅拌机料斗内加水搅拌20一30  minx一级搅拌结束后进行二级搅拌,边加水边加入轻质碳酸钙、石灰辅料再搅拌20一30 min,把pH值调到9一10,含水量调到63%一65%.二级搅拌结束后进行三级搅拌,再搅拌20一30 min,这样通过三级搅拌培养料才搅拌完毕。以前只进行两级搅拌,提高搅拌级次,培养料混合更均匀,这样便于提高菌丝生长的一致性,出姑整齐。最后把搅拌好的培养料经过提升机进入上方输送机输送到打包机。菌包所用菌袋采用折径17.5 cm、长36 cm、厚0.005 cm的高压聚丙烯塑料袋。调节打包机的下料开关,使每包装填湿料的重量在1 .15一1.25 kg,培养料高18一19 cmo上套环之前在料中间插人直径2 cm、长16.5 cm规格的塑料打孔棒,棒末端圆弧顶点不得露出料面,将料袋口收拢,套上套环,拉直平贴于套环内壁,不堵塞套环内孔,拉紧塑料颈套紧贴料面,塞上防水型透气塑料盖,塑料盖要塞紧。

  2.4灭菌与冷却

  生产上以采用方型脉动抽真空高压灭菌器为主,通过灭菌器PLC控制面板设置排气时间、温度升降时间曲线、抽真空时段和频次等程序参数。通常情况下,开启电源关闭灭菌器柜门,自动抽真空排除灭菌器内的冷空气和送气管道内的冷凝水,以排气管无液态水流出、灭菌器内压力达到0.08一0.09 MPa时结束排气;然后自动打开送气阀通入1.5一1.8 kg/cmz高温蒸汽,当灭菌器内温度达到50℃时,启动真空泵进行第2次抽真空,当真空度达到0.04一0.06 MPa时停止;当灭菌器内温度达到70℃时进行第3次抽真空,当真空度达到0.02一0.04 MPa时停止,升温至90℃时自动保温10一15 min后继续升温至1100C ,再保温10一15 min;接着升温至121一123℃保温保压90  min,再炯锅20一30 min后灭菌结束,全程数字化智能自动控制,省工省时安全高效。

  冷却分两段,即一冷二冷,灭菌后的菌包出炉时,菌包温度高达90一100 0C,及时移入一级冷却室,外界空气经过多级过滤进人一冷间,将菌包散发的辐射热通过对流从排气孔排出。经过数小时的对流冷却,当菌包肩温降至35℃以下时推入二冷间,利用制冷机组强制冷却降温,直到包心温度降到25 0C以下。注意冷却过程中要始终保持冷却室正压,避免菌包温差过大出现冷凝水。

  2.5净化室接种与养菌

  生产上,通过设置设备自动控制系统相关参数,接种前6一8 h自动开启接种室的紫外灯、空气净化器等消毒杀菌设备,净化间要求净化级别至少在万级以上,接种操作区域应达到千级;接种员工要穿戴经消毒灭菌的整洁服装进人空气净化接种室,双手用75%酒精棉球擦拭消毒,接种工具用75%酒精擦拭消毒并经酒精灯火焰灼烧冷却后备用;整个接种过程中接种室处于正压状态。待包内料温降至25℃以下时开始接种,在每个菌包内打孔棒形成的孔穴中擂入1根枝条菌种,并用菌种袋内的碎木屑菌种填充预留孔穴及料面空隙。若用液体菌种,用接种枪接种,在每个菌包内注入20 ml液体菌种。

  接种结束后,将菌包整筐摆放于用角铁焊接的固定层架上,通常设置为6层,用电瓶叉车搬运至室温21一23 0C、空气相对湿度60%一65%的大型定植库内堆叠起来避光养菌,培养7一10 d,当菌丝长满料面时,再把定植库内的菌包移入大型养菌库内。菌包要上下调换,把原来上面的菌包调到下面,原来下面的菌包调到上面,重新堆叠起来继续避光培养。养菌库与定植库的温度、湿度、光照、氧气及二氧化碳浓度相同,只是定植库净化级别更高,有利于防止杂菌污染。养菌期间根据菌丝发热量和氧气需求量,利用制冷机组和轴流风机进行通风换气,确保二氧化碳浓度不超过2 300 ppm,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65%以下。如果湿度过高,可适当通风;如果太干燥,可在地面上洒消毒水增湿。接种后第4 d. 8 d,16  d检查链抱霉等竞争性杂菌污染情况,及时挑除污染菌包。正常情况下,枝条菌种菌丝吃透培养料需25一28 d,而液体菌种仅需20一21 d,再进行7一10 d菌丝后熟培养,让菌丝积累更多养分,菌包便可移人已消毒的育菇房降温催蕾。实践证明,采用占地面积400 mz以上的连栋大库,比55一65  m2的单个小库养菌效果更好,其优点是便于电瓶叉车等机械化操作,省工省时,翻堆容易,效率高。

  2.6标准化育菇管理

  入库后第1d,将菌包插人出菇房内网格内,室温调至12一14C;第2d去除袋口塑料盖,挖除接种孔附近的老菌块,并拉高套环;第3 d通过地面洒水和自动雾化加湿方法维持室内空气相对湿度85%一90%,增加进风量使二氧化碳浓度不高于2 300 ppm,每天500 Lx光照强度连续照射4一6 h,诱导原基形成;第4 d取掉套环,环境条件不变;第5一6d料面开始出现白色小水珠,降低空气相对湿度至80%;第7 d料面形成较多的小凸起,停止光照诱导;第8一9d料面形成大量的子实体原基,提高二氧化碳浓度至3 000一3 500 ppm,在缺氧状态下,部分健壮原基长成乳突状;第10一12 d原基膨大分化出菇柄和菇帽;第13一14 d菇蕾发育至4一6 cm长时,用专用刀具将弱小、形态差的菇蕾从基部切除,留下1一2个健壮菇蕾。疏蕾后应及时清洗地面,减少通风换气时间,维持室温13一14C、二氧化碳浓度3 500一4 000 ppm环境条件,促进菇蕾伤口快速愈合,避免感染细菌性病害。第15一16 d维持二氧化碳浓度6 000一8 000 ppm、空气相对湿度85%一90%环境条件,促使菇柄快速伸长;第17一1$ d降低二氧化碳浓度至2 500一3 000 ppm,促使菇帽逐渐变大,菌柄上下粗细一致。

  2.7采收与包装

  育菇第19  d,当菇柄伸长至12一15 cm、菇盖呈半圆球形时开始采收。采收时,一手紧握菌袋,一手紧握菌柄,轻轻一扭便可采下,一般2d全部采收。采收后应尽快运到4一6℃冷库内预冷4 h左右,然后移至包装车间去杂削根,按大小、质量进行分级、称重后抽真空包装。

  3病虫害无公害防控
  
  生产上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方针,通过使用新鲜无霉变原料、加强厂区卫生整治、废料及时处理、养菌室和育菇房喷洒漂白粉及其他药品消毒杀菌等措施,杜绝或减少链抱霉、绿霉等竞争性杂菌和害虫传染,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参考文献:
  [1]郑雪平,冀宏,尹永刚等。中国杏鲍菇工厂化生产实践及问题分析与展望[J].食用菌,2014, (1) :7-11.
  [2]黄毅。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实践[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3]杨桂梅,宋扬,孙巍。杏鲍菇工厂化生产管理发展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 42 (19) :6358-6359.
  [4]张志鸿。杏鲍菇工厂化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3.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