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中医学论文 > 中医养生论文

中医老年心理养生原则和方法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5-29 共3342字
标题

  中医学坚持形神一元论,认为养生当“形与神俱”( 《素问·上古天真论》) ,才能终其天年。关于形神,中医重视神对形的主宰作用,认为神为形主,“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素问·移精变气论》) .“养神”成为中医养生的重要内容,“养神”又包含丰富的老年心理养生思想,所论述的老年心理养生原则和方法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

  1 中医老年心理养生原则

  1. 1 精神内守 精神内守,即指精神不外越。神属阳,易于耗散而外越,神为形主,养生的原则之一是保持精神内守。《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按时御神,勿逆于生乐,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不以淫邪惑其心,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等,皆可保持精神内守,病无由生。老年人,阳气日衰,心力衰退,容易精神疲惫。

  中医学认为,五志伤五脏。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老年人更易为情志所伤,而导致精神耗散。《千金翼方》言“人年五十以上,阳气日衰,损与日至,心力渐退,忘前失后,兴居怠惰……万事零落,心无聊赖,健忘嗔怒,情性变异”.嵇康指出养生有五难,其中之一就是“神虑精散”.苏东坡将养生总结为二字“曰和,曰安”,“安”即精神内守之义。老年人养生当遵循“精神内守”的原则。精神内守则可使精气日充,形体健壮。反之,心神躁动,则精气日耗,形体渐羸,必不能延年益寿。

  1. 2 守中致和 守中即保守中道,致和即达到和谐。《中庸》认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是先秦哲学的重要思想,渗透于修身、养性、养生、治国等方面。《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养生的法则是“法于阴阳,合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就是认为养生当守中致和,勿太过或不及。《内经》认为人年四十,阴气自半; 年五十以后,肝气衰; 年六十,心气衰; 年七十,脾气虚; 年八十,肺气衰; 年九十,肾气焦。五脏藏五志,随着五脏气机的衰弱,老年人的精神亦大不如从前,养生当“和喜怒”、动静结合、劳逸适度。《遵生八笺》有延年之歌,“谦光辞让,损己利人,可以延年。物来顺应,事过宁心,可以延年。

  人我两忘,勿竞炎热,可以延年。口勿妄言,意勿妄想,可以延年……悲哀喜乐,勿令过情,可以延年。爱憎得失,揆之以义,可以延年……诗书悦心,山林逸兴,可以延年。儿孙孝养,僮仆顺承,可以延年。身心安逸,四大闲散,可以延年。积有善功,常存阴德,可以延年”.此歌正是老年人心理养生遵循“守中致和”的法则,可以延年益寿的文字阐释。

  1. 3 四时摄养 春暖、夏热、秋凉、冬寒,四时之气各不同,人禀天地之气生,一身气机随四时而生长化收藏。顺时养生,是养生的重要法则。中医养生重视顺时养生,故《素问》有《四气调神大论》一篇,专论法四时而养生。孙思邈认为,“善摄生者,无犯日月之忌,无失岁时之和”.老年人五脏气虚,精神损耗,日常饮食起居稍有不慎,易生疾病,所以更宜适寒温,顺四时之气以怡养天年。

  春气主生发,《寿亲养老新书》提出,春日和暖之时,老年人与亲朋故旧游园以畅生气,可免生郁闷。夏气主长养,老年人宜培养喜悦之情,调息净心,以养心气。秋气主收敛,秋风秋雨愁煞人,老年人不宜感时伤怀,宜忘秋思,收敛神气,使志安宁。孙思邈认为,秋三月,肝心少气,肺脏独旺,宜安静性情。冬气主收藏,老年人宜“闭精塞神,以厚敛藏”.

  2 中医老年心理养生方法

  2. 1 少私寡欲 “少私寡欲”一词出自《道德经》,后成为重要的养生方法。中医有养生“十二少”之说。“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此十二少者,养性之都契也”.多思、多念、多欲等足以扰乱心神,导致人体气机失调。孙思邈认为“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形劳,多语则气乏,多笑则脏伤,多愁则心慑,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妄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理,多恶则憔悴无欢”.

  怎样做到少私寡欲,中医历代养生文献讲述了多种方法。①闭四关。“四关”指目耳口心,“闭四关”即节制人的色声味意等欲望。《遵生八笺》指出“老人于十二时中,行住坐卧,一切动中,要把心似泰山,不摇不动,谨守四门,眼耳鼻口,不令内入外出,此名养寿,紧要”.孙思邈认为,养生关键在于“耳无妄听,口无妄言,身无妄动,心无妄念,此皆有益老人也”.②息妄想。人之性好妄想,老年人一生阅历丰富,感时怀旧,多有所伤。中医学认为,养寿之道,与道教、佛教最为接近,当秉持“清净明了”四字最好,息妄想,破执着,方可做到“清净明了”.③忘得失。老年人对于儿女家庭、邻里琐事及财利等关难以打破。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淮南子·诠言训》指出“凡人之性,少则猖狂,壮则暴强,老则好利”.老年人好追求私利钱财,由此观之,老年人患得患失,乃其习性。要得长寿健康,就需打破人之习性。行养生“十二少”,以静养神,勿计较得失,可以宁心安神,祛病延年。

  2. 2 调和情志 喜怒忧恐等是人正常的情绪体验,是脏腑生理功能正常的表现。当强烈或情志持续时间过久超过了机体耐受程度和自我调节能力的时候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黄帝内经》有“和喜怒”的养生方法。调摄情志有以下几种: ①息怒。老年人性如小儿,喜怒性情不定。中医学认为,“养静”为养生首务,调畅情志,息怒为第一重要。老年人肝血渐衰,容易性生急躁,稍有不如意事,则会发怒,怒而又损肝气,所以曹庭栋在《老老恒言》中指出,老年人即使遇到值得发怒的事情,也要多思维,此事可怒乎? 怒有何用? 怒可有济于事乎? 宁心思维,慢慢可以息怒。老年人发怒,轻则导致血气虚弱,中气不顺,影响饮食,久成疾患; 重则可损肝气,出现头晕、头痛,甚至晕厥等危症。高濂认为,“人能常令心志内守,不为怒动,而生喜悦,则肝病不生”.所以,当怒气始生的时候,老年人当以一“耐”字处之。②止忧。忧伤肺,“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老年人孤寂,身边若无人陪侍,容易伤感、悲戚,则会郁闷。儿女须经常探护,多方劝说。老年人阅历丰富,思念亲朋故友,感往昔之得失,容易伤感。故老年人勿多思、多忧,多思则神怠,多忧则伤肺。为免生孤寂、郁闷,《寿亲养老新书》指出要多发展老年人的平生爱好,如琴棋书画、珍奇禽鸟、古物、佛事等,以爱好来排遣在家孤坐,心有所用,则不用滞闷。③勿大悲。《灵枢·天年》指出“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老年人易伤悲,是伴随衰老的必然过程。所以老年人应避免大呼大哭,以免耗损元气。④勿大恐。老年人精血不足,心力倦怠,神气浮弱,闻惊怖之事,容易突生疾患,所以凡是遇到丧葬凶祸疾病危困、悲哀愁忧之事,不要扰动老年人。尤乘在《寿世青编》将养心之法概括为“未事不可先迎,遇事不可过扰,既事不可留住,听其自来,应以自然,任其自去。忿懥恐惧,好乐忧患,皆得其正”.尤乘所言,正可谓调和情志之善巧方法。

  2. 3 积善累德 儒家讲“仁者寿”( 《论语·雍也》) ,《周易》提出“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道德经》指出“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 常善救物,故无弃物”.《素问·上古天真论》讲养生的境界: 至人者,淳德全道; 圣人教导百姓养生,以其德全不危而年度百岁。积善累德,则心情和乐,可以养身延年。《备急千金要方·养性序》言“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悉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经也……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孙思邈认为,老人养生,当“常念善无念恶,常念生无念杀,常念信无念欺”.高濂认为“心头勿想过去未来,人我恶事,惟以一善为念,令人不生恶梦”.心中常存善念,存好心,做好事,说好话,遇事多念别人的好,不计较、品评别人的过错,自然心宽体胖,和乐安泰。《遵生八笺·太清道林摄生论》言“年至五十以外,以至百年,美药勿离于手,善言勿离于口,乱想勿生于心。勿令心生不足,好恶常令欢喜。勿得求全于人,勿得怨天尤命”.老年人能够树德积恩,为善不倦,即为养生妙法。

  3 小 结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仅是不生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性的完好状态”,还包括道德的完善。我国社会老龄化趋势明显,老年人的心理问题日益凸显,这些心理问题不仅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和身体健康,也影响家庭和谐。重视老年人的心理养生,有助于提升老年人的生存质量、生命质量。如何维护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构建健康老龄化社会,需要重视中医老年心理养生学说。深入挖掘中医老年心理养生思想,有助于为老年养生提供可资借鉴和指导的养生原则和养生方法,有助于健康老龄化社会的建设。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