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中医学论文 > 中医养生论文

研究气象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11-14 共3334字
论文摘要

  引言

  《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以下简称《研究》)"总论卷"中说:"自然环境变异及天气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水平的影响不容忽视."(文中"气象"含义包括天气与气候等),而"气象与可持续发展卷"则以"气象与人体健康"为题设专章进行阐述.作为气象系统中的医务工作者,在平时的工作、学习中,要注意气象与健康、医疗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中国传统医学中这方面的论述.《研究》认为:"传统医学对影响人体健康的环境因素有所认识,但是缺乏现代科学理论和分析方法的验证.因此,必须强化这方面的研究,要达到人类的自然最终的和谐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行动,研究气象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仅仅是第一步"[1]98.为此发表一点初步感悟与体会.

  1 气象节律

  影响健康和致人生病的因素,包括内与外两个方面,中医称为内伤而外感.人是大自然长期发展变化的产物,"以天地之所生,四时之法成.",其健康与自然、气象密切相关.先人很早就提出"天人相通"、"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的思想.气象、四季的寒暑更替,一日的昼夜循环等,无不对人的生命及健康产生或隐或显、或大或小的影响.因此,人须遵古人所教,"提挈天地"、"和与阴阳,调与四时"、"制天命而用之",趋利避害,顺应天气的规律,与自然统一起来.

  关于气象与健康的关系,古今中外多有论述.吴珂等[2]曾着专文介绍医疗气象学,将近代医疗气象学的肇始大致确定在 20 世纪 30 年代,同时强调中国医学气象学理论萌芽于春秋战国时代.《黄帝内经》是其集大成之作.

  《辞海》对医疗气象学解释为:"由于病原微生物的形成、传播和人体抗病能力等均与气象和季节性有关,因此,研究医疗气象学对分析病因、预防 或治疗气候 性或 季节性疾病 有重要意义."[3],上述不太长的描述中竟两次涉及到"季节性"一词.

  古人很早就发现,自然界、天气现象丰富多彩、千变万化,但其中有联系、有规律、有循环.

  如中国民间久有"发尽桃花水,必是旱黄梅"、"腊月下雪少,来年雨水多"等谚语.中医认为,天气的不同与变化源于不断运动的"六气",即风、寒、暑、湿、燥、火,它们按照四季和昼夜的规律变化,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昼温夜凉等,往复循环,有节有律.一般称相距一定时间的某些天气现象过程中的联系与规律为"气象节律".

  "一定时间"可以是四季、十二个月,也可以是一昼夜十二时辰,也可以是更长时间的所谓"环流型节律"等.气象节律反映了医疗气象学与时间病理学之间的密切关系,在中医中,气象医学与时间医学也在本质上同根同源.

  中医中的很多认识,正如《研究》所说"缺乏现代科学理论",例如着名的"五运六气"与子午流注学说等,本源自中国哲学、易学的象数或谶纬理论,没有高深的天文、易学等造诣的医家难以推算和应用,在古代就褒贬不一,甚至被称为"杂学混滥,贻误后人",需要当代人批判地吸收.

  2 四季与健康

  以春季食疗为例.《内经·灵枢·本神篇》说:

  "智者之养生也,必须四时而适寒暑."这里四时是指四季.《四气调神大论》论述了春夏秋冬四季怎样调摄身体精神情绪,广泛涉及起居、劳动、处世、行为等方面,例如春季,书中具体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如果违背这一原则,就会"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当代医疗气象学认为,春天是各种疾病的好发季节,除了伤风感冒、支气管炎,还有肺炎、流脑、白喉等流行病.春天鲜花盛开,还要防止"花粉病",花粉可引起过敏性皮肤病、上呼吸道炎症等.

  如得了感冒,春夏秋冬处方也不一样.如春季多用桑菊饮、银翘散,而夏季多用藿香正气散,秋天多用桑杏汤,冬季多用麻黄汤、桂枝汤等.

  宋代刘词《混俗颐生录》说:"凡春中,宜发汗、吐利、针灸,宜服续命汤、薯药丸甚妙."药当然是疗病与促进健康的重要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甚至在一定条件下也不是最佳手段.如古医书《老老恒言》中"以方药治已病,不若以起居饮食调摄于未病"的论述,充分阐述了饮食调理的优越性."中国早在周代就设有"食医"的官职,专门负责以食物来养生和治病.《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中也讲到:以药(毒)治病,病可去少或多,但"谷肉果菜,食养尽之,"后人称此为食疗.食与疗皆与气象、四季相关,例如:春季植物生长较快,果蔬渐多,多食新鲜的果蔬,有益健康.如苜蓿、柑橘富含大量维生素、 植物纤维和多种微量元素;枸杞的嫩头具有补肝明目、滋阴清热作用,功同枸杞子,尤其适宜于肝肾阴亏、目糊便秘,内热较重的人.当然进食亦如服药,要讲"辨证",因人而异,如竹笋和毛笋鲜美可口,可以开胃通便,但有过敏性疾病如哮喘、皮肤过敏的人,就要慎食.

  3 月、日与健康

  以夏秋食疗为例.饮食营养是人气血生化之源,历代医家都重视食疗,如唐代大医家孙思邈提出"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的论断.他的主要思想包括饮食有节,少荤多菜和注意饮食卫生等.

  饮食有节,即不暴饮暴食,"不欲饥而食,不欲渴而饮";少荤多菜,即多吃蔬菜,肉食必新鲜无异味,乳酪、酥、蜜最益于人,可以长期服用.特别是牛奶,因其性平,补血脉,益心气,长肌肉,可令人身体健康,皮肤润泽,面目光悦,正气充足,精力充沛;注意饮食卫生即吃饭时应当细嚼,不粗吞食生物,食后应多次漱口,保持牙齿清洁.进食时应除去烦恼忧愁,心情愉快.

  食物还要冷热适度,热无灼灼,冷无冷齿等.如果四季如一年中的四个乐章,那么每季中的三个月则如其中的段落,孙氏着有《孙真人摄养论》,继承和发展《内经》与《月令》中的观点,详细地说明了一年四季中每月的食疗法,开后世逐月疗养的先河.其主要内容大多切实可行(其中也有个别不尽科学之处).例如:夏季,四月肝气渐衰,心气渐盛.宜多酸少苦,补肾助肝,调养胃气.少食鸡肉,鳝鱼、大蒜、生薤等物.五月肝气衰弱,心气正旺.宜少酸多苦,补肝益肾.

  同时宜早睡早起,固密精气不使发泄.慎避北风,勿居湿地.六月肝气微,脾气独旺.宜少苦多咸,节制肥甘,补肝助肾,益筋骨.同时避免冷水浸泡手足,勿食葵及茱萸,防止气壅发生.

  继孙氏以后,以月为段落讲健康方法的着作,还有宋代韦行规的《保生月录》、姜蜕的《养生月录》、姚称的《摄生月令》,元代瞿佑的《四时宜忌》、周守忠的《养生月览》等.

  至明代,很多医家则将气象节律与健康的关系具体到了每一天,如罗洪先编《万寿仙书》:"季秋之月,草木零落,众物伏蛰,气清风暴,为朗无犯,朗节约生冷,以防疠病.九日采菜梗插鬓,群恶气而御初寒"、"二十一日,取枸杞煎汤淋浴,令人光泽不老"等.

  4 十二时辰与健康

  以辰时为例.气象节律的变化,更短的周期是一天中的昼夜交替与二十四小时,古人一般将其分为十二时辰,《内经》中已有"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说法:"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

  明代道士、养生学家程羽文(石室道人)所着《二六功课》则专论一天十二时辰的健康方法,可谓独具一格:"但令二六时中,随方作课,使真气流行,身无奇病".具体如辰时:"夙兴,整衣襟正坐,明窗中调息受天气,进白汤一瓯,勿饮茶,栉发百余遍,能疏风清肝明目,去脑中热.

  盥漱毕,早餐宜粥、宜淡、素、饱,徐行百步,以手摩腹,令速下食.天气者,亥子以来之真气也.静而清,喧而浊,故天气至巳午而微矣".

  无论是年、季、月或日时的周期性,此文都是基于其变化的规律性、有序性而立论,而实际上这只是气象的一个方面.大家都知道一个简单的事实,气象预报所面对的最大难题和挑战之一是:大气变化的难以预测性.如《研究》所说:"为了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影响作出评估,必须预测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由于这种预测包含有许多不确定性,只能在一定条件或假设下分析平均的变化趋势,这也被称为气候变化情景或预估"[1]100.

  另外,影响健康的除外在气象这一重要因素外,另一个同样重要的因素是人体自身内在因素,它们同外因一样,也有正常有序的节律,同时也会出现反常和失律,如内伤七情而变化无常、疲劳过度而力乏气耗等.

  上述内外失律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可能更复杂,但这些已不属于此文探讨的问题.

  5 结语

  气象节律与健康关系本质上是天人关系,"学不究天人,不足以谓之学".作为一名气象医务工作者,只有从一定高度上认识和把握普遍关系,知天知人,才能真正履行好本职,进而向"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的境界和"天人气象"方面努力.

  参考文献:

  [1] 丁一汇,任阵海,徐国弟,萧永生. 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M]//气象与可持续发展卷.北京:气象出版社.2004.

  [2] 吴珂,陈德英.医疗气象学初探[J]. 山东气象,2012,32(1):70.

  [3]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2006.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