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中医学论文 > 中医养生论文

中医养生的优势及其对中医复兴的推动可能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4-07 共2313字
论文摘要

  0引言

  现阶段,因为西医知识及其治疗方法的日益普及,中医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多数医院及医疗机构中,中医所占比重明显不及西医。 当前无论综合性医院还是中医院或中西医结合医院,其临床模式大同小异,运行模式都是按照内、外、妇、儿为基础,然后根据人体功能系统或器官部位再细分[1]。 不可否认的是,在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同时,中医养生却以其不可忽视的魅力日益受国民青睐,各类养生讲座及电视节目日益多样化、普遍化,在此情景之下,中医的复兴俨然进入了可行的大好时期。

  1中医陷入困境的原因

  1.1 社会环境的复杂化

  自近代以来,中国对于西方的学习就从未终止。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西方的学习更是展现出了从未有过的热忱,西方文化、科学知识的传入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本土文化及传统文化产生了冲击,此外加上部分对于传统文化认知不足的人的误导,以传统文化为沃土成长起来的中国传统医学不免受到人们的质疑。西医则以其标准量化明显,检验实验性强的优势,使得部分习惯了实验、数据为主导的研究人员对其科学性、可行性充分肯定。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中医的生存发展陷入了新的僵局。

  1.2 培养模式的趋异化

  放眼当前中国的医学教育,西医的教学被置于重要的地位。 各类医科院校及医疗机构对于西医的重视更是远超中医。 相比之下,西医学习的培养模式更足以及时适应社会的需求。中医学习对于传道者与受教者要求极高, 传统的师徒制教育在中医学习中具有很强的合理性,但是可操作性稍有逊色,因为老师数量少,虽说质量获得了保证,但是按照此方式,在学生数量上不及西医教育,群体优势不足。如今开展的本、硕、博中医人才培养机制虽然在数量上实现了新的突破,可收效并不明显。 同时效仿西医教育而进行的教育在医疗制度上、在教育教学上、在科研设计上、在医疗思路上,都出现了西化的倾向[2],这就违背了中医临床和研究人才的培养模式和规律。

  1.3 社会认知的多样化

  谈及医学的可行性,疗效是不容忽视的首选话题。 西医凭借其诊治方法多样、 诊疗设备先进等优势表现出诊治疾病过程的迅速与便捷。就中医学而言,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是中医的两大特点,中医治病着眼于整体,辩证全面的诊病,强调一个“养”字,而非“治”字,更具有人文气息和人道主义。 由于对中医临床治疗模式认知有限,部分国人盲目以为中医疗效欠佳,起效较慢,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高频生活节奏,“废除中医”的错误论断应运而生。

  2中医养生的优势

  2.1 养生底蕴深厚

  中医养生立足于中医学的丰富理论,而中医学又是生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上,这就决定了中医养生的历史文化底蕴是无可比拟的。 《黄帝内经》对于中医学的重要意义不容小觑,其中也对中医养生进行了一定的描述,是研究、学习、进行养生的必读经典。 此外,还有《易经》、《道德经》、《吕氏春秋》等着作对于养生都有相关研究,这是中国传统养生思想的源头和发展过程的明证。

  2.2 养生方法多样

  养生因为其理论的多样性及丰富性,其方法自然不是唯一的。 例如饮食养生、运动养生、调神养生、房事养生、起居有常、药物养生、针灸推拿[3]、气功养生以及音乐养生[4]等多样的方法为对于养生有兴趣的人提供了充足的选择,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 这样一来,中医养生就具备了很强的适应性,适应多种群体,多种需求。伴随着重视养生主体的日益庞大,养生理念和方法自然受到更多人的关注。

  2.3 养生结果明显

  养生不只是保养个人的身体,对于个人的心理内在素质也有相当的作用。健康不只是生理上没有疾病的困扰,也包含心理的正常。中医养生在强调生理养生的同时,还不忽视心理养生。伴随着养生的深入,个人的内在修养也需要达到一定的水平。 “以佛修心,以道养身,以儒致世”,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内外兼修、内外兼养,促使养生者不仅拥有健康的体魄,亦收获和谐的为人处世之道。

  3可行性分析

  借助现代媒介技术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中医药事业和中医文化的传播与发展[5],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推动中医复兴的实现 。 目前养生已成为了各大电视频道、新闻报刊等传媒载体传播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反映出国人对于养生的兴趣及重视进入了新的时期,在现有的生活基础之上人们已经意识到“如何生活的更好”这一问题。

  21 世纪医学模式由生物模式向生物 、心理、社会和环境相结合模式转变,医学理念也随之由治愈疾病向预防疾病和提高健康水平方向做出调整[6]。 西医的治疗方法主要在于治病,而中医则更多强调防病。“养生”一词最早可见于《庄子·内篇·养生主》,“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中医养生就是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之下,按照中医学的思维方式来进行保养人体的生命的活动。 养生帮助人们消除了疾病的隐患,使人们保持一个健康的心理生理状态,这对于人们是一个新方向。 中医养生具备无与伦比的优势,这也就决定了其无可替代的可行性与合理性,在中医复兴的进程中会发挥重要作用。

  中医养生的发展和影响在当今社会不容忽视,在民众对于养生观念逐渐接受的同时,中医理论知识及相关思维方法也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改变着每一个人。 依托中医养生的发展与普及来实现中医复兴,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将会发展为一个新的切入点。

  【参考文献】

  [1]张小军,王云飞.中医复兴之探讨[J].中医杂志,2010,51:18-19.

  [2]张其成.中医文化复兴是中医复兴的重要途径[J].中医药文化,2006(1):6-9.

  [3]彭艳,尹艳,杨智荣.关于中医养生治未病[J].针灸临床杂志,2010,26(2):59-60.

  [4]姜莉.音乐养生中医观[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4):961-963.

  [5]肖俊.健康传播视角下的中医养生电视节目研究:以北京卫视 《养生堂 》栏目为例[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3.

  [6]周奎龙, 马勇 . 中医当前的形势及对未来的思考 [J].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12,20(11):66-68.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