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艺术心理学论文

北京涂鸦艺术的心理动机研究引言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11-05 共3886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当下北京涂鸦人的创作心理探究
【第一章】 北京涂鸦艺术的心理动机研究引言
【第二章】北京市涂鸦壁画发展现状综述
【3.1 3.2】纯粹艺术的创作心理
【3.3 3.4】融入商业的创作心理
【3.5 3.6】作为公共艺术的创作心理
【结语/参考文献】涂鸦作品的艺术心理学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1 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涂鸦是一种新兴的绘画艺术形式,是一种充斥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壁画,但是这种艺术形式或壁画与以往的艺术概念和性质有很大的不同。作为一种绘画艺术,它在造型和样式上与传统的绘画有密切的关联,同样要考虑内容、题材、形态,色彩等因素,但它却与传统的绘画在内质上有着巨大的差别。而作为一种壁画形式,它与常规概念下的壁画一样要有建筑墙面为壁,为界面,然而它同作为公共艺术的壁画在功能、目的以及设计要求和诉求效应上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我们知道,涂鸦或者说涂鸦艺术,从它产生的那天起,就是以边缘的、非主流的、反叛和渲泄的方式出现,并被贯以不入流、非正统的名号而被排除在艺术之大门外。尽管随着后现代社会的变迁和后现代文化发展,使涂鸦走进了不同国度、不同的城市,成为人们可以看到、亲近和欣赏的对象;一些涂鸦人也借着媒体和画商的荐举,加入的主流艺术行列中,甚至成为腰缠万贯的艺术家。但总体而言,涂鸦仍然摆脱不了"亚文化""草根"的属性。

  然而,经过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涂鸦的"草根性"或"原生态性"是否发生了变化,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性质、地位、功能是否有所转型和变异,是本课题通过对北京涂鸦研究力图回答的问题。

  北京是涂鸦存在较为丰富的地区--虽然比起一些城市来,北京不一定是国内最早出现涂鸦的城市,但相比较而言,北京的涂鸦却有着自身的特点,如持续时间长,规模大,样式丰富多元等。

  研究的必要--尽管涂鸦不属于主流文化、是草根的,但作为一种存在着、持续着,发展着的形式,对其进行研究有以下理由:

  1为什么还能坚守,持续展开的理由,第一代涂鸦人、第二代涂鸦人2与常规绘画比较,涂鸦具有的特性。在当下,涂鸦人其创作心理包含着多元性与复杂性,它们呈现出什么取向。

  3北京涂鸦作品表现形式本土化和国际化倾向,与当代艺术(后现代艺术)的关系。

  4北京涂鸦的转型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包括与原生态涂鸦相比所出现的变化与变异。

  是否是一种面对新的社会、人群等环境所采取的主动适应和妥协,此种方式能否推行涂鸦的可持续生产和发展。

  5北京式涂鸦对北京城市环境和文化建设的利与弊探讨。

  对其的研究作为一个学术问题和现实问题来展开,从学术的一面可以理清北京涂鸦的现状,提供一份具体、细化、有学术研究内涵的文献。作为现实的一面,通过对涂鸦创作心理、涂鸦人面对新社会环境的主动或者不得已的适应和妥协等转型变化的研究,探寻涂鸦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并通过对涂鸦于北京城市和文化环境建设的利弊探寻,找出涂鸦合理生存和行政有效管理、疏导的途径方式。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近年来,涂鸦已从一门显学逐渐变成了热学。仅从互联网搜索点击"涂鸦"二字,就可以看到大量的有关"涂鸦"的词条,而且,这些词条并非是指儿童涂鸦或画家的草稿等传统概念下的涂鸦概念,而是指发端于 20 世纪 60 年代由纽约街头涂鸦,发展兴盛 70、80 年代欧美国家的涂鸦艺术或街头艺术。从研究涂鸦的情况看,如果说,国外的研究涂鸦在2005 年前还如同当时的涂鸦现状一样,仍处于边缘和冷门时期,相关的研究涂鸦的论文、书籍还屈指可数。那么,到了 2010 年以后,这门边缘的艺术逐渐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和学子的青睐,相关的研究文章接踵而至,令人目不暇接。笔者初略统计了一下,至 2013 年为止,就出现了研究涂鸦的博士论文即樊清熹《后现代视野下的涂鸦艺术研究》;研究涂鸦的硕士论文有 14 篇。如:

  《从美国早起涂鸦到柏林墙艺术的价值转变》 乔丹 东北师范大学 2012《后现代视角下的涂鸦艺术研究》樊清熹 武汉理工大学 2013《涂鸦艺术在中国发展的可行性研究》魏华 华中师范大学 2008《涂鸦艺术研究》 李琳琳 苏州大学 2009《涂鸦艺术符号的视觉审美取向研究》王冰冰 湖南工业大学 2008《反文化性在当代涂鸦艺术中的表现》王静 湖北美术学院 2007《当代涂鸦艺术在城市空间中的图形语意研究》 王敏 吉林大学 2008《城市涂鸦艺术初探》柯亚莉 重庆大学 2008《"涂鸦":公共空间的私人表达》 吕虹 北京大学 2008《中国涂鸦艺术研究》王雪 西南交通大学 2012《公共空间中的现代涂鸦艺术》邓博贤 中央美术学院 2013《涂鸦艺术与公共空间》李炜 中央美术学院 2007《涂鸦-现代公共艺术中的另类插画》王安澜 云南艺术学院 2012《涂鸦壁画与主流公共壁画的比较与融合》海艺膑 南京艺术学院 2009期刊论文 40余篇。如:《涂鸦艺术与涂鸦文化》 林家阳 中国广告 2006/03《关于涂鸦商业式生存的可能性》李慧 理论观察 2008/05《涂鸦与城市环境色彩》 柯亚莉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6《浅析涂鸦艺术的色彩特点与色彩心理》 李焕翱;罗凯婷 艺术与设计(理论)2011/12《当代涂鸦文化的视觉语言特征》 陈洁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浅谈中西方涂鸦艺术》 李小涛 美与时代(中)2013/11《涂鸦艺术在城市环境中的表现与影响》 梁璐瑶;顾颖 大众文艺 2014/02《涂鸦艺术中的图形创意》向宁 艺海 2014/03《涂鸦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境遇浅析》 张月芥 大众文艺 2013/07《跨界--涂鸦艺术与时尚设计》李巧楠 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 2013/01《涂鸦艺术在地铁空间的运用》 易杨明 才智 2013/17《涂鸦艺术初探》 郏佳;刘菲 艺术科技 2013/02有关涂鸦的着书。如:《涂鸦-鬼飞踢》 毕恒达 远流出版社《涂鸦》 孟瑾;方二 中国青年出版社《画在墙上的声音》 陈琦 山东美术出版社报纸、网页的报道也更是不胜枚举。

  综合来看,上述论文研究着重于以下方面:

  1)多介绍国外的涂鸦。研究者多偏于研究西方涂鸦文本、文化现象,而对国内涂鸦人的研究较少,少有的一些国内涂鸦人举例也大多是台湾的、南方的涂鸦人,对北京涂鸦人的研究只停留在初始阶段。

  2)以国外的涂鸦实践为基础,阐明涂鸦的性质、文化特性。介绍国外涂鸦发展历程,涂鸦风格的发展与演变,各风格代表人物及其发展现状。因涂鸦起源于西方国家,发展历史较短,研究内容自然多偏向于国外的涂鸦实践。

  3)虽有国内涂鸦的介绍和论述,但大多蜻蜓点水,不够深入系统,泛泛而谈者较多。

  国内涂鸦发展历史较短,涂鸦人数不多且身份隐秘,加大了研究难度。国内知名涂鸦人屈指可数,停留在几个知名涂鸦人身上的表面研究较常见,研究面不够广泛。

  4)以一个城市或国家为单位,实地深入、系统进行的考察研究的较少。多放眼全球范围,走访知名涂鸦人,对其知名优秀作品及取得成绩做罗列。涂鸦作品因其存在时间短,覆盖率高,想要第一手拍摄到全部作品几乎不可能,涂鸦人身份隐秘,大多不愿意进行身份曝光,因此系统深入的考察难度大。

  应该说,以往的研究成果在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许多重要文献和资料的同时,也为本课题在系统性、独特性上,预留了可以深入探索和研究的空间。

  本课题的研究着力于从以下方面,1 以北京涂鸦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主要的涂鸦人和涂鸦团队的个案研究,深入剖析北京涂鸦人在当代生存环境下的创作心理。2 分析北京涂鸦作品的形式意匠、审美取向。3 分析和廓清当代涂鸦人在涂鸦观念、涂鸦心态和涂鸦形式方面与欧美传统涂鸦的同异,探寻廓清北京涂鸦人及其作品的特质。

  从这一视角上看,本课题的重点不在于理清有关的涂鸦概念、范畴,梳理涂鸦的发展沿革,廓清涂鸦的文化性质和文化属性,阐述涂鸦的形式表现特征。而着力于对北京涂鸦的当下研究。换句话说,虽然会对北京一些已被涂盖掉"逝去的"的涂鸦作品和一些放手不再进行涂鸦的涂鸦人进行追溯,但更关注对"活性的""进行时"的涂鸦人以及现存于世或正在变异的涂鸦作品分析探究。可以说,北京涂鸦人和北京涂鸦作品是本课题研究的两个重点。前者的研究集中在涂鸦人的涂鸦动机、创作心理等方面;后者集中在涂鸦作品的形式意匠和审美取向方面。因此,能否对涂鸦人心理和涂鸦作品取向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仅靠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况且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其面对面深化研究的文献极少)和走马观花式、蜻蜓点水式的调研,是很难获得效应的。而必须做好细致深入的田野工作,即其一强调图像资料收集的全面性、典型性,力求从纵向和横向两个向度进行广泛收纳;其二,注重深入细化的访谈、采访、对话,通过交流互动,探寻涂鸦人的观念和思想,理清涂鸦人不同于架上绘画、公共壁画等传统艺术不同创作动机、创作心理、形式意匠和美学取向。

  1.3 主要研究方法。

  1.3.1 实地考察法。

  实地考察是对北京涂鸦进行研究的重要基础。通过对北京所有涂鸦艺术作品收集,考察,掌握相关图像的资料。避免走马观花,略知其表,缺乏系统性。做到使第一手资料在忠实反映现状、突出重点和便于操作方面,为课题论证提供有效、现实的素材。

  1.3.2 访谈法。

  采访相关不同涂鸦团队和个体涂鸦人,通过面对面的访谈,了解其涂鸦的动机、理念和图像意匠。在交流、沟通的过程中,把握和解读涂鸦人的复杂而多元的创作心理和美学取向。与此同时,参与涂鸦活动,通过实际创作和绘制过程中的所见、所感、所思、所悟,加深对涂鸦的认识,强化对涂鸦研究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1.3.3 图像分析和综合研究法。

  立足于图像法,来分析涂鸦的创作心理、形式手法和审美旨趣。通过对涂鸦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精神和文化取向的揭示,阐明涂鸦作为构成其亚文化即与主流文化、正统艺术之间差别的所呈现出的文化表征。另外,由于涂鸦不是单纯的绘画和美学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领域,因此除了运用艺术学、美术学来进行图像的解读外,也要注重借助社会学、心理学来分析涂鸦作品表象之后的深层心理。

  1.3.4 注重个案研究。

  北京涂鸦人和涂鸦团队纷乱繁杂,故而必须从中选取较为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涂鸦人和涂鸦团队,进行深入细致地调查、了解,强化个案的分析,力求以点带面,避免课题研究的平铺直叙、面面俱到而缺乏重点。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